嵇康字叔夜,譙郡銍縣人,生於公元224年死於公元263年(一說生卒年為223年-262年),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喜好老莊玄學追求清淨無為,作為竹林七賢重要的精神領袖,他的一生本應風華霽月暢快逍遙,但是他的生命卻終結於四十歲,終結於一樁冤假錯案。
少有奇才,龍章鳳姿
傳說嵇康的祖上本來姓奚,為了躲避仇怨舉家遷徙到譙郡銍縣,家旁有嵇山因此以"嵇"為姓。嵇康的父親嵇昭,曾擔任魏國督軍糧治書侍御史一職屬於中下層官吏。嵇康有兩位哥哥,大哥姓名不詳,二哥名喜,字公穆,當過徐揚州刺史、太僕、宗正卿,嵇氏一族在當時相當於現在的中產階級小康家庭了。
嵇康從小便失去了父親,由哥哥和母親撫養長大。單親家庭的條件可想而知並不好,母親沒辦法給孩子請專業的老師授課。嵇康"幼有奇才",雖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正規教育,但是憑著高超的智商自學成才。
"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晉書·嵇康傳》
他在藝術方面上頗有造詣,創作了琴曲《嵇康四弄》、《風入松歌》,《嵇康四弄》與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將彈奏"九弄"作為取仕條件。
嵇康在書法上寫得一手勁道的草書,唐代張彥遠編撰的《法書要錄》中,嵇康被評為天下草書第二。嵇康也擅長繪畫,所畫《巢由洗耳圖》和《獅子擊象圖》可惜已經失傳。
真正讓他在首都洛陽一炮而紅的是《養生論》,他少時就喜愛道家學說,崇尚清淨無為道法自然,對於養生有一套自己的見解而作《養生論》。
"嵇康作《養生論》,入洛,京師謂之神人。"——孫綽《嵇中散傳》
長大之後的嵇康身高超過一米八,容貌俊朗不凡卻不喜修飾,《世說新語》《晉書》多有記載關於嵇康的容止氣韻。他的好友山濤評價其"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時下士人愛美之風盛行,男子都可塗脂抹粉,要成為政府公務員不僅要品行才能一流更要長得好看才行。嵇康毫無疑問是魏晉時期眾多青少年心目中的男神偶像,就連他的兒子嵇紹也遺傳了嵇康的顏值,長得猶如仙鶴站在野雞群裡一樣,遠遠看去俊逸非凡,這也是鶴立雞群典故的由來。
隱居山林,竹林七賢
嵇康不只有才,還有顏值能打,龍章鳳姿氣質凜然使得曹魏世族對他青眼有加,將曹操的外孫女長樂亭主嫁於他為妻,顧念他一介布衣的身份,將他提拔為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終其一生也只有長樂亭主一個女人,不說感情多麼恩愛,但至少是相敬如賓的。
然而嵇康志不在仕途,性格不喜拘束,很快便帶著老婆辭官歸隱山林,遷居河內的山陽縣。
人活一世,得二三知己足矣,在這裡,嵇康認識了竹林七賢的其餘六人,與山濤、阮籍情誼深厚,組建了中國古代最早的偶像男團,他們在竹林中談玄論道、喝酒吟詩,好不暢快逍遙遠離俗世紛爭,這段日子無疑是嵇康一生中最快活灑脫的時光。
"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與之遊者,未嘗見其有喜慍之色。與陳留籍、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魏氏春秋》
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是七人中年齡最長性格最穩重的人,他是第一個離開竹林七賢男團組合單飛進入官場的偶像。山濤入仕之後平步青雲,屢次升職加薪,在他要離開尚書吏部郎的職位時推薦了嵇康來接替自己,於是嵇康便寫下了《與山巨源絕交書》表明自己無心仕途,與山濤分道揚鑣。
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嵇康寫了自己有七件事情不能忍受,有兩件事情絕對不可以做,對自己的性情做了客觀評價,深知自己不適合也不喜歡做官。嵇康屢次拒絕出仕,對司馬氏政權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再加上言語中流露出對司馬氏集團的不滿,招致司馬昭的忌恨。
除了在竹林中與七位友人相伴暢談人生的日子,嵇康偶爾會去山中求仙訪道,動不動就失蹤個十天半個月,在上山採藥時遇孫登,跟隨他在山中同遊三年,嵇康請教了許多人生哲學問題,孫登始終一字未答,臨離開時孫登說, "今子才多識寡,難乎免於今之世矣!"意即嵇康才華橫溢卻性情剛烈,恐難容於世間竟是一語成讖,後嵇康在獄中寫下《幽憤詩》有"昔慚柳惠,今愧孫登"的感嘆。
在山濤的介紹下,嵇康認識了呂安,與他關係非常親近,呂安也十分欽佩嵇康學識品性, "每一相思,千裡命駕",傳為千古美談。嵇康平素來往的朋友不多,包括竹林七賢在內也就只跟呂安關係較好,對於慕名而來期望結交的權貴,都是能避則避,這其中就有後來"呂安案"中進讒的迷弟鍾會。
種下禍患,交友不慎
嵇康的悲劇結局的根本原因正如隱士孫登所說難容於世間,當世奇才受到當時朝野內外矚目卻又性情剛毅直言不求圓融,哪怕嵇康才氣俊傑能夠懂得低調或者性情直爽能夠懂得避開鋒芒,都能求個一世平安,但這樣的嵇康就不是嵇康了。
鍾會少年之時就是嵇康的粉絲,對嵇康非常仰慕無奈才情不佳,嵇康對他並不在意。鍾會年輕的時候寫了《四本論》想給嵇康一看,又擔心嵇康說他寫得不好,站在牆外猶豫半天,將之投進牆內便急忙跑開了。
後來鍾會屢次立功成為司馬昭的寵臣之後依然非常仰慕嵇康,又怕不受嵇康青眼擺足了架勢去拜訪他,哪知嵇康只顧與向秀鍛鐵,鍾會自討沒趣,臨走時又被嵇康諷刺。
這次事件之後,嵇康將鍾會徹底得罪了,鍾會也由此開始了粉轉黑的歷程,在呂安案中嵇康因為替朋友出頭觸怒司馬昭而被下獄,他便趁機向司馬昭說了許多嵇康的壞話,這也是導致嵇康含冤而亡的重要原因。
公元262年,呂安的妻子徐氏容顏姣好,呂巽垂涎她的美色已久,趁弟弟呂安不在家的時候將其灌醉欺辱。徐氏羞愧難當自縊而亡,呂安欲狀告呂巽並將這件醜事告訴了好友嵇康。
嵇康勸說呂安家醜不可外揚,呂安只好撤訴壓下此事,但呂巽心虛倒打一耙反誣呂安虐待母親,是為不孝,呂安因此被官府抓捕後判有罪流放到了邊郡。
其時以"孝"治天下,不孝為大罪,嵇康知道此事之後非常憤怒,馬上寫了一封《與呂長悌絕交書》給呂巽,大罵其人卑鄙無恥。
嵇康一生寫了兩封絕交書,一封給了山濤,一封給了呂巽。《與山巨源絕交書》是藉以表明自己無心仕途,實際上與山濤感情並未受影響,而《與呂長悌絕交書》則表明嵇康義憤填膺之下的失望至極,與呂巽是真的徹底決裂。
兩肋插刀,含冤而亡
嵇康深感惱怒與自責,如果他沒有勸說呂安放棄,又怎會造成好友呂安被抓,因此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作證,然而卻想不到這竟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從嵇康出面為好友呂安作證開始,他便成為事件發酵升級的轉折點,從此成為事件的核心深陷泥沼而再也脫不了身。
司馬昭早就忌恨嵇康多時,"呂安案"正好給了他剷除嵇康的機會,但礙於嵇康對於士林階層甚至整個社會的輿論有巨大的影響力而心有猶疑。
此時鐘會進讒,說嵇康為不孝之人辯護品德敗壞,平時言行中透露出對朝廷不滿,最重要的是嵇康威望太高對於司馬氏政權來說是巨大的威脅,而此時與嵇康已經絕交的呂巽也從旁煽風點火。
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昭下定決心將嵇康、呂安判處死刑。消息一出整個洛陽都震驚了,三千太學生上書請願釋放嵇康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任教,司馬昭見到嵇康居然有這樣大的影響力如果他要造反那豈不是一呼百應,他怎會允許,便不再猶豫下定決心除之而後快並且也可藉此好好震懾整個知識分子群體。
臨刑前嵇康從容淡定,向兄長要來平時喜愛的琴,彈奏完一曲《廣陵散》後從容就戮。在他的心中兒女已經交託給了好友山濤,深知山濤不會辜負自己的託付,山濤也如嵇康所期待的盡心盡力將嵇康的兒女撫養成人,嵇紹還成為晉朝一代名臣。
從呂安案發端,嵇康為朋友兩肋插刀出面作證,觸怒司馬昭而入獄,此時整個事件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上位者要殺人誅心,奸佞之徒趁機進讒陷害,最後演變成為嵇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不為物用,無益於今,有敗於俗"而被判死刑,呂安反而成為陪襯。
嵇康的死亡,瓦解了竹林七賢這個士族中最有威望和影響的男團組合,他們相繼妥協進入官場,並且從此士族名士都在政治高壓下惶惶不可終日。可嘆,如果嵇康沒有出面,如果沒有得罪鍾會,如果沒有多次拒絕出仕,是否就能躲過為他而來的屠刀,即便躲過了這次也躲不過下次。
嵇康的才情,嵇康的魅力,讓大家都喜歡他欽慕他,"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嵇康是璀璨奪目的明珠,鋒芒才華太過奪目,因此隱士孫登早有預言,說此子難容於世間。
他死後親人、朋友、愛人都悼念於他,其後歷朝歷代皆有不少文人墨客追慕緬懷於他,他的死終究讓人意難平,可嘆可敬可惜!
END.
我是@文心粹原 喜愛古典文學,鍾愛志怪傳奇,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不要忘記在看完文章後點讚、評論、關注三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