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 》 的產生: 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 易經 》 包括 《 經 》 和 《 傳 》 兩大部分:《 經 》 分為 《 上經 》 和 《 下經 》 。 《 上經 》 三十卦, 《 下經 》 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 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掛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 每個卦畫都有六爻,爻又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為 「九 」,陰性稱為 「六 」。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 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標題與卦辭、爻辭的內容有關。卦辭在爻辭之前,一 般起說明題義的作用;爻辭是每卦內容的主要部分,根據有關內容按六爻的先後層次安排。
易經思想三易原則 簡易 :天地自然規律原本簡譜平易 變易 :事物變化、發展和自我否定 不易 :大自然有其必然傾向和規律 大道至簡,大道相通,陰陽對立
易經思維方式的特點 天人合一。 對立統一有機整體觀,強調聯繫。 一陰一陽謂之道。 以辯證思維為主的經驗思維, 非機械論。 生生謂之易。 通變致久。 守時待中。 四大思維特點: 整體、直觀、有機、模糊 兩派六宗: 佔卜、禨祥、圖書三宗為象數派,老莊、儒理、史事三宗為義理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