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挖出19把青銅劍,劍身使用的技術,比美國專利早了兩千年

2020-12-14 輕葉說

文:柿子

秦始皇陵挖出19把青銅劍,劍身的一樣技術,比美國專利早了兩千年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歷史在積澱,在這期間誕生出許多優秀的文化,這些技術有的是領先別的國家好幾百年的。

大一統的秦朝,秦朝統一了六國,戰國時期,社會混亂,各大勢力割據,出現了戰國七雄,在連年的混戰中,最終秦朝滅掉了六國,成為戰國霸主,建立了秦朝,秦始皇是第一位皇帝,秦朝統一以後,做出很多改變,他們統一了度量衡,並設立郡縣制,秦朝的鍛造技術也很發達。

秦劍科技含量滿滿,1994年工作者在兵馬俑又發現了一批青銅劍,為86公尺,將近有一個桌子那樣高,由其長度我們可以推測出他們拿劍的姿勢,回想青銅劍的發展歷史,我們能夠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這些劍的劍身在不斷的往上加。

在開始的時候,劍身還不到30釐米和匕首的長度差不了多少,最初應該是防身的,戰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繁,劍的長度普遍達到60釐米,這些劍無差別地用於戰爭,戰國晚期甚至有些劍的長度長有76釐米,到了秦代,劍的長度最長將近有95釐米,這時的劍一隻手已經很難用一隻手握持了。

出土的秦劍中,每一把劍身上都有八個稜面,考古學家用精密的儀器測量之後,瞠目結舌,他們發現這八個稜面幾乎沒有誤差,要說有誤差也只有頭髮絲那樣微不足道。

出土的秦劍中,每把劍都光亮如新,在太陽光的反射下,可以看到耀眼的光芒,我們知道這些劍在地下埋了2200多年,在地下他們還能保持這樣的模樣。

科學家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們將劍進行了科學分析,分析完畢後,他們這一發現足以讓世界為中國喝彩,因為這種方法叫做鉻鹽氧化,1950年左右美國申請了專利,可是中國早在秦朝就已經掌握了這種方法。

關於秦劍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謠傳,據說在清理一號坑時,人們發現一座150公斤的雕塑下邊有一把被壓彎的青銅劍,人們感到可惜不已,合力將雕塑移開,當科考家想要將劍拿出時,奇蹟的一幕發生了,青銅劍在瞬間反彈,劍身變直,完美如初。不過這都是人們以訛傳訛,並不具可考性和真實性。

秦劍的發展歷史悠久,劍本身是用來格鬥的,他需要使用者用劍擊殺敵人,在戰爭時,士兵們都會穿戴盔甲,青銅劍還要能夠刺穿盔甲,加長是為了距離變近,那如何使劍不被折斷呢。

就像魔獸中地精是負責鍛造的,秦朝也有自己的冶鍊師,科學家在對秦劍做材料分析時發現冶鍊師真是厲害其中的銅錫配比巧妙地使劍的性能達到最佳,這是接近完美的冶煉。

秦劍可以說是殺人不見血,做過一個實驗是測量秦劍的鋒利度的,劍可以一次性劃破18張白紙,劍極為鋒利,也可以看出戰爭的殘酷和秦的稱霸野心,軍事的優先使秦變為了統一戰國的霸主。

由於劍長達80到90釐米,所以劍柄的設計也是比較長的,這樣就應正了劍大部分時間是雙手握持使用的,那麼,那些少數劍柄比較短的應該就是單手劍了。

秦劍的出土使我們發現一個國家國力的強盛,有一點是很重要的,那就是軍事一定先進,尤其在那個暴力年代,武力就是一切,秦劍的技術遙遙領先於當時,這或許是秦統一六國的一個原因吧,以暴制暴,獲得和平。

相關焦點

  • 秦始皇陵挖出青銅劍,現代技術都難以復刻,專家:這不可能
    並沒有真正的發掘,因為我們現在的技術還做不到,能完好的保護這座珍貴的陵墓,但是秦始皇陵的陪葬陵,已經被發現並被發掘,當陪葬陵被發掘之後,出土的文物讓專家大呼不可能,因為有一些文物,非常震驚學術界的認知。
  • 兵馬俑中,專家發現被壓彎千年的青銅劍,剛拿出來劍身竟立馬彈直
    據考古資料記載,秦始皇陵已挖掘兵馬俑坑中,發現了多種古代作戰兵器。其中包括短兵器劍、吳鉤、矛等,還有遠兵器弓、箭,弩機等。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其中之一——青銅劍。那把劍與其他文物寶劍無太大區別,甚至還不如其他寶劍,因為這把劍被一座倒塌的秦軍官傭給壓彎了。正當考古專家為之遺憾時,奇蹟竟然出現了。當考古人員取出這把被壓彎千年的青銅劍時,那把劍的劍身竟然奇蹟般的彈直了!要知道,自秦至當代,兩千餘年,而這把劍至少也被壓了千餘年,柔韌性居然如此之好,怎不讓人震驚!
  • 秦始皇陵出土的劍介紹 秦始皇陵博物館的介紹
    目前我國已經挖掘的秦始皇陵中的陪葬品中除了兵馬俑還有一些青銅器皿,在眾多的青銅物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秦始皇陵中的青銅劍。在秦始皇陵的挖掘過程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柄青銅劍,經過研究分析發現這柄青銅劍是由銅鋅合金製成,並含有微量的,鋁,鐵,鋅等十多種金屬元素。
  • 秦始皇陵青銅古劍被壓彎千年,出土後恢復直形,專家決定停止挖掘
    秦始皇陵出土的一把青銅劍同樣舉世無雙,它的出現刷新了世人對秦朝科技的認知,原來古人的技術遠比我們想像中更超前。在1994年,考古隊員在秦始皇陵中發現了一把製作精良的青銅劍,讓這件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物重見天日。
  • 青銅劍吹毛立斷,技術領先世界兩千年
    ,雖然他的殘暴在歷史上臭名昭著,但是歷史功績不可磨滅,除了留下大量成就之外,其死後的秦始皇陵由於擁有無數秘密,也讓無數人心馳神往,早在1961年,秦始皇陵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兵馬俑被發現,更是轟動世界。
  • 秦皇陵「神秘」的第19把青銅劍,是科技遠超現代還是另有隱情?
    比如說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19把來自秦皇陵的神秘青銅劍,尤其是其中的第19把,原本以為是已經折損了的"廢棄品",卻發揮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妙能力,這究竟是科技水平遠超現代還是另有隱情?咱接著往下看。折騰完定陵不算,郭沫若又把目光放到了武則天的乾陵跟秦始皇陵上,這下子大家說什麼也不同意,並且特地制定了100年內不準隨意再開任何皇陵的規定,這才將這些大名鼎鼎的皇陵保存了下來。有人估計要問了,不是說不準挖皇陵嗎,那秦始皇兵馬俑怎麼來的?這還真是個意外。
  • 青銅劍:映射幾千年刀光劍影
    有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荊軻「圖窮匕見」,秦始皇因佩劍太長,拔不出來,竟讓荊軻追得滿大廳跑,危急時刻,御醫夏無且大聲提醒秦始皇從背後反著拔劍,秦始皇拔出劍,秦劍的長度優勢立顯,荊軻被秦始皇殺死。   青銅劍的造型,是在嚴酷的戰爭中逐漸完善起來的。上下左右精確對稱,劍身重量很輕,使用起來便捷,也不會因為長期揮動而體力不支。
  • 秦始皇陵裡的秘密
    早在1974年春天發現秦始皇陵所在位置,到現在已經夠過去幾十年,考古專家卻遲遲沒有開挖的跡象,面對一個古墓,現在的已有的科技對此來說只是小兒科,但是為何遲遲不挖呢?民間的說法是裡面有水銀海,但最重要的是在挖掘兵馬俑坑時那重大的發現!
  • 考察隊在古墓出土的青銅劍千年不鏽之謎
    秦始皇兵馬俑,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是二十世 紀最偉大考古發現之一!隨同兵馬俑一道,同時出土一批青銅劍,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地下沉睡兩千多年,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無獨有偶,考古隊在挖 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一把越王勾踐劍,做工精細,削鐵如泥,兩大考古發現立即傳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蹟還在後面,經過科研人員檢測,寶劍鋒面有一層鉻鹽化合物,此為千年不鏽之故。
  • 超越時代的鑄造工藝,藏在青銅劍內的未知秘密
    在二號俑坑內已出土有銅矛、銅弩機、銅鏃、殘劍等,其中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釐米,劍身上共有八個稜面。考古學家用遊標卡尺測量,發現這八個稜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的寬度,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
  • 世界青銅劍誰為王?法老劍、維京劍,中國此劍在,哪個敢逞強?
    法老劍。這把劍是古埃及的青銅劍,名為「鐮刀劍」(khopesh),因出土於埃及法老墓,故名「法老之劍」。這種劍在公元前13世紀就已出現,直到公元前196年還有使用。從出土實物看,劍的品相屬中等。法老墓內很乾燥,劍的表面仍遍布鏽跡,說明防腐技術不是很好。
  • 秦皇墓現「超前黑科技」,青銅劍有「記憶功能」,領先世界2千年
    考古學家在秦始皇陵發現秦軍的青銅劍竟然暗藏「超前黑科技」,領先世界2千年之久,那時候該兵器竟然有「記憶功能」,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當時的鐵器製造也有了一些苗頭,但鐵劍的製造依舊存在不少難題,戰國時的諸侯軍隊使用的清一色都以青銅劍為主,秦朝的青銅劍比之六國更是可靠強大,青銅劍製造水平堪稱戰國第一無可爭議。
  • 這把青銅劍被壓彎兩千年,出土後立刻恢復直形,專家:不能再挖了
    中國考古史上最著名的兩把青銅劍,當屬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劍,它們的出土驚豔了世界,令中外學者都嘆為觀止,現已成為空前絕後的稀世珍寶。當然不能就此認為其餘的青銅劍遜色,在秦始皇陵問世的一把青銅寶劍,它的出現同樣曠古爍今,刷新了人們對秦朝科技的認知。
  • 在秦皇墓中曾發現一把青銅劍,擁有「記憶功能」,領先世界兩千年
    我們知道,秦始皇生前完成了很多偉大的功績,比如說滅6國,完成一統大業。對外,也擊退了匈奴,還名人修築了萬裡長城、靈渠。在秦始皇離世後,他的陵墓成為了人們了解秦朝歷史的一種途徑。秦始皇陵墓本身也是世界上規模較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它體現了2000年前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才能,還有建造水平。
  • 《拾遺記》中,秦始皇見過外星人,多年後出土的青銅劍證明一切
    秦始皇的一生都在追求長生不老之術。他相信世界上有神仙,而且花費了一生去尋找。他命令徐福帶著3000童男童女東渡出海,就是為了尋找東海仙山上的神仙和不死仙藥。除了徐福,還有盧生、侯生等人,他們時常向秦始皇上書,以尋求仙藥為名,索要財物。秦始皇雄才大略,北徵匈奴,南徵百越,怎麼會輕易地受到這些道士的蒙蔽呢?
  • 中國曆朝寶劍:宋劍第8唐劍第5,第1劍神秘鑄造技術成千古之謎
    中國曆朝歷代都有劍,每個朝代的劍都有一定規格和款式,下面從美觀度、鋒利度、鍛造技術三個維度綜合評估一下:8、宋劍。宋朝的劍不在軍隊裝備序列之中,以佩帶為主,防身次之。宋劍造型簡潔明朗,裝具也很簡單。比如這把青萍寶劍,曾作為尚方寶劍使用,全長92cm,手柄全長22cm,刃寬3.6cm,劍擋不明顯,極為簡樸。
  • 千年不腐秦始皇陵至今還未挖掘的真相是什麼?你知道嗎?
    ,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了。按理說幾千年前的墓葬處理技術在現如今發達的科技面前應該只是小兒科。難道是有人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有關秦始皇的其他事情而且遲遲不動手,只讓人看到了其中一個小小的俑坑,更加讓人好奇,但裡面到底有些什麼東西?為何考古隊遲遲沒有開始?為何七十年代進行了一段時間後再也沒有下文?這一切都非常讓人疑惑,尤其是聯想到歷史上許多的無法解釋的事情,更給秦始皇陵增加了許多的神秘色彩。
  • 秦始皇兵馬俑2號坑,隱藏了一項技術,這項技術領先全世界2000年
    導讀:秦始皇兵馬俑2號坑,隱藏了一項技術,這項技術領先全世界2000年位於中國西安驪山的秦始皇王陵,因為現今技術不足一直無法挖掘。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神秘色彩,關於秦始皇皇陵的傳說數不勝數,《史記》中也有對秦始皇陵的描寫,說裡面埋藏了許多珠寶文物。如今能窺見一角的也只有兵馬俑了,兵馬俑的陶俑其實剛挖掘出來時候,顏色鮮豔無比,外貌栩栩如生。即使沒有足夠的技術保護,變成了今天這個樣。所以今天也不敢挖掘秦始皇陵。就算是沒有任何顏色的兵馬俑,也讓整個世界震撼無比。
  • 秦皇墓有一把「古劍」,被壓千年會自動恢復,技術領先世界2千年
    導語:秦皇墓有一把「古劍」,被壓千年會自動恢復,技術領先世界2千年眾所周知,嬴政是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他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而且秦始皇陵的建造側面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創造力。從專家提供的資料來看,實際上秦始皇陵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體現了秦朝氣吞山河的氣勢。遺址及出土文物反映了秦代的完整歷史,其的文化意義影響重大,在秦陵中的兵馬俑享譽國內外,但今天我們主要認識的是「劍」,這是秦皇墓發現「超前黑科技」。
  • 秦皇陵的第19柄青銅劍,擁有金屬記憶的合金鍛造,讓人難以理解
    古代的劍種類有很多,經過歷史的不斷發展樣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不過保存至今的並不多,鑄劍的水準也代表了當時的冶鐵業、冶銅業的發展。按理說古代工業水準不高,按照現代科技來說很容易造出古代的劍,但是秦始皇陵的發現卻讓專家們震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