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提三尺龍泉劍,不斬奸邪誓不休。」——《水滸傳》
01
古代由於科學技術有限,所使用的常規武器一般都是冷兵器。古代的劍種類有很多,經過歷史的不斷發展樣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不過保存至今的並不多,鑄劍的水準也代表了當時的冶鐵業、冶銅業的發展。按理說古代工業水準不高,按照現代科技來說很容易造出古代的劍,但是秦始皇陵的發現卻讓專家們震驚了。
02
1994年,秦始皇陵被批准挖掘,這一座巨大的古王陵將展現在世人面前,除了精美的陶俑之外,其中秦劍也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在挖掘工作中,一共發現了18把完整的秦劍,一把被陶俑壓彎的秦劍,一共十九把。這些秦劍主要材料是銅。劍是附著在人陶俑的背上,是統一制式的八稜劍。專家再進一步研究時,被當時的發現驚呆了。
通過對這八稜劍的稜面進行測量發現,每個稜面的誤差小於1毫米,而且沒把劍統一制式,幾乎零誤差,這樣的工藝誤差是相當恐怖的,這是在兩千兩百多年前的秦朝。而且銅劍並沒有生鏽,存放了兩千多年的銅劍至今沒有生鏽,主要靠的就是表面的一層鉻化物起到防鏽的作用。這個結果讓人聽了背後發涼,要知道鉻是1797年才被發現的,即使是那時候的秦人不知道這個金屬叫做鉻,想要將其鍍到銅劍表面,就必須先要將鉻煉化,而鉻的熔點是1970℃。雖然我國的冶銅技術起步很早,不過要想將鉻煉化根本不可能,無法創造一個2000℃的環境,如果真的有這個技術,恐怕都輪不到歐洲的工業革命,古中國將早近2000年進入鋼鐵時代。
03
除了這十八把保存完好的劍之外,這被陶俑壓著的最後一把劍更是讓人難以置信。當專家將壓在銅劍上的陶俑挪開時,銅劍奇蹟般的復原了。這按照現代的科學技術也解釋通,那就是金屬記憶。而金屬記憶一般指的是合金,這種技術也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才有的。
更恐怖的是,金屬記憶是和溫度有關的,要想掌握這門技術,必須要對金屬的晶體結構熟悉,對它隨溫度所表現出的特有物理屬性有所了解,才能應用到實際生產中。這種技術在兩千年前的秦朝基本不可能實現,因為大家對合金根本沒有概念,對晶體結構這種微觀化學更是沒有基礎。這讓專家無法解釋。
04
很難讓人相信這是兩千年前秦朝的工業技術,難道這兩種技術的來源並非是秦人,很難想像秦人是通過何種方法實現鍍鉻,讓銅劍有金屬記憶,至少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秦人掌握這兩門技術。
05
明朝應州大捷,十萬大軍打了1天死亡68人,皇帝:朕親手消滅一人
女子自稱是孫悟空後人,拿出2件傳家寶去做DNA鑑定,結果如何?
古人云:「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是何意?老祖宗識人的準則
華西村曾是「天下第一村」,如今卻負債纍纍,到底經歷了什麼?
因為一次測量意外,義大利一個村子「獨立」386年,差點宣布立國
文章題目:秦皇陵的第19柄青銅劍,2000年前就有合金技術,專家無法解釋文章作者:尋歷史真相----離央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