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陵的第19柄青銅劍,擁有金屬記憶的合金鍛造,讓人難以理解

2020-12-06 尋歷史真相

「手提三尺龍泉劍,不斬奸邪誓不休。」——《水滸傳》

01

古代由於科學技術有限,所使用的常規武器一般都是冷兵器。古代的劍種類有很多,經過歷史的不斷發展樣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不過保存至今的並不多,鑄劍的水準也代表了當時的冶鐵業、冶銅業的發展。按理說古代工業水準不高,按照現代科技來說很容易造出古代的劍,但是秦始皇陵的發現卻讓專家們震驚了。

02

1994年,秦始皇陵被批准挖掘,這一座巨大的古王陵將展現在世人面前,除了精美的陶俑之外,其中秦劍也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在挖掘工作中,一共發現了18把完整的秦劍,一把被陶俑壓彎的秦劍,一共十九把。這些秦劍主要材料是銅。劍是附著在人陶俑的背上,是統一制式的八稜劍。專家再進一步研究時,被當時的發現驚呆了。

通過對這八稜劍的稜面進行測量發現,每個稜面的誤差小於1毫米,而且沒把劍統一制式,幾乎零誤差,這樣的工藝誤差是相當恐怖的,這是在兩千兩百多年前的秦朝。而且銅劍並沒有生鏽,存放了兩千多年的銅劍至今沒有生鏽,主要靠的就是表面的一層鉻化物起到防鏽的作用。這個結果讓人聽了背後發涼,要知道鉻是1797年才被發現的,即使是那時候的秦人不知道這個金屬叫做鉻,想要將其鍍到銅劍表面,就必須先要將鉻煉化,而鉻的熔點是1970℃。雖然我國的冶銅技術起步很早,不過要想將鉻煉化根本不可能,無法創造一個2000℃的環境,如果真的有這個技術,恐怕都輪不到歐洲的工業革命,古中國將早近2000年進入鋼鐵時代。

03

除了這十八把保存完好的劍之外,這被陶俑壓著的最後一把劍更是讓人難以置信。當專家將壓在銅劍上的陶俑挪開時,銅劍奇蹟般的復原了。這按照現代的科學技術也解釋通,那就是金屬記憶。而金屬記憶一般指的是合金,這種技術也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才有的。

更恐怖的是,金屬記憶是和溫度有關的,要想掌握這門技術,必須要對金屬的晶體結構熟悉,對它隨溫度所表現出的特有物理屬性有所了解,才能應用到實際生產中。這種技術在兩千年前的秦朝基本不可能實現,因為大家對合金根本沒有概念,對晶體結構這種微觀化學更是沒有基礎。這讓專家無法解釋。

04

很難讓人相信這是兩千年前秦朝的工業技術,難道這兩種技術的來源並非是秦人,很難想像秦人是通過何種方法實現鍍鉻,讓銅劍有金屬記憶,至少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秦人掌握這兩門技術。

05

明朝應州大捷,十萬大軍打了1天死亡68人,皇帝:朕親手消滅一人

女子自稱是孫悟空後人,拿出2件傳家寶去做DNA鑑定,結果如何?

古人云:「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是何意?老祖宗識人的準則

華西村曾是「天下第一村」,如今卻負債纍纍,到底經歷了什麼?

因為一次測量意外,義大利一個村子「獨立」386年,差點宣布立國

文章題目:秦皇陵的第19柄青銅劍,2000年前就有合金技術,專家無法解釋文章作者:尋歷史真相----離央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秦皇陵「神秘」的第19把青銅劍,是科技遠超現代還是另有隱情?
    比如說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19把來自秦皇陵的神秘青銅劍,尤其是其中的第19把,原本以為是已經折損了的"廢棄品",卻發揮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妙能力,這究竟是科技水平遠超現代還是另有隱情?咱接著往下看。在挖掘出舉世矚目的兵馬俑之後,科學家們還找到了一批十分神秘的青銅劍。這批劍被陶俑們背負在身上,因此稱之為"背劍俑"一共有19把,只不過第19把被倒下的陶俑給壓彎成了折角,其餘的劍都保存得十分完好。
  • 鋼鐵劍取代青銅劍,一場「材料革命」與「技術革命」的並軌
    也就是說,人類之所以能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其實就跟砸在牛頓腦袋上的那顆蘋果一樣,重點就在於第一塊被熔化的「銅礦石」。從而讓古代人腦洞大開,打造出了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銅」,從而正式進入了青銅時代。
  • 青銅永鑄:兩枚漢代青銅勺柄的加工工藝分析
    兩枚漢代青銅勺柄的加工工藝分析青銅永鑄青銅永鑄,男,漢族,山東淄博人氏,就職於山東省淄博市齊文化博物院,畢業於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文物修復與鑑定專業。(圖4)圖 4反觀這兩枚青銅勺柄的製作工藝,我們首先思考的是,它採用的是何種合金配比才能完成這樣的卷材加工,並還能達到美觀實用的效果。青銅時代,合金的配比依據器物的類別不同可劃分為:錫青銅、鉛錫青銅等多種合金形式。
  • 先秦青銅合金冶煉,可不是按《考工記》配方來的
    青銅合金的冶煉配方一直以來都是決定青銅器最終機械性能的關鍵因素。衡量某一文明在青銅器時代的金屬冶煉水平,最直觀的標準就是其對青銅合金配方的總結與掌握水平。我國東周時期著名的手工業工藝總結性文獻《考工記》中記錄了大量當時各種器物製造的工藝流程與生產規範,其中就有對不同器物所應採用青銅配方的記錄,合稱金「六齊」。
  • 難以理解的古代文明——瑪雅曆法和中國青銅寶劍
    先不說古代的四大發明,就說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就是現代人難以想像的。「越王勾踐劍」,當時是為春秋晚期,那個臥薪嘗膽的霸主勾踐而打造的。這把青銅劍製作非常精美。劍長55.7釐米、劍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劍首外翻捲成圓箍狀,內鑄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十分規則的黑色菱形晴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色寶石。
  • 秦始皇陵挖出青銅劍,現代技術都難以復刻,專家:這不可能
    青銅劍,這批青銅劍一經問世,立刻震驚了全世界,因為這批青銅劍的鑄造技術非常高超,甚至超越了當代,即使是在現在科學非常發達的今天,想要完美的複製這批青銅劍,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批青銅劍的劍身誤差竟然不超過一根頭髮絲,並且永不生鏽,採用的技術也是非常的先進,甚至在我們科學發達的今天,也是剛剛發明出來這種技術
  • 秦始皇陵挖出19把青銅劍,劍身使用的技術,比美國專利早了兩千年
    文:柿子秦始皇陵挖出19把青銅劍,劍身的一樣技術,比美國專利早了兩千年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歷史在積澱,在這期間誕生出許多優秀的文化,這些技術有的是領先別的國家好幾百年的秦劍科技含量滿滿,1994年工作者在兵馬俑又發現了一批青銅劍,為86公尺,將近有一個桌子那樣高,由其長度我們可以推測出他們拿劍的姿勢,回想青銅劍的發展歷史,我們能夠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這些劍的劍身在不斷的往上加。
  • 揭秘青銅劍鑄造千古之謎:吳王夫差劍究竟如何鑄就?
    出上於湖北江陵的越土勾踐劍,通長56公分,前鋒內斂,成兩度弧曲姿態,兩叢有血槽,劍身布滿菱形暗花紋,近格處有鳥篆鑄銘文:「越土塢淺(勾踐)自作用(劍)」,劍格兩面用藍色玻璃、綠松石鑲嵌,莖有雙箍,劍首端部裝飾以極窄的同心圓圈。此劍保存完好,光亮如新,鋒刀依然銳利,可以輕易剁切銅鉛、紙張。這兩柄青銅劍形制相似,代表了吳越地區青銅劍製作的最高水平,堪稱國寶。
  • 青銅劍文化:曲刃青銅短劍
    使用者是北方遊牧民族,根據文獻推斷當是東胡、狄人或扶餘國。這些遊牧民族活動地區不但出土大量曲刃青銅劍,同時也流行著直刃青銅劍,但從出土器物統計來看更偏好使用曲刃劍。(二)、配重器此類青銅短劍從形制上劃分,又可細分為三類:第一類為銎柄曲刃劍,在墓葬中只見獨體的短劍,劍身為曲刃,中脊起稜,於銎柄末端發現有木製有機物殘留,可以推測在使用時是安插木柄的;
  • 秦兵馬俑銅劍發現鍍鉻,引發世界爭議,臺媒:記憶合金無解
    當然,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青銅劍的出土。,劍身已經彎曲成45度,但當考古隊把重達150公斤的兵馬俑挪開後,青銅劍奇蹟般的恢復平直了。經雷射顯微和化學分析檢驗,青銅劍的成分為銅、錫、鉛以及微量合金元素,這種合金的硬度為HRC22至24度,配比十分科學。在去除土鏽後,青銅劍鋒銳如新,可一劍刺穿12層報紙。
  • 以上帝視角來看,古代高超的青銅劍工藝並非失傳,只是淘汰罷了!
    以上帝視角來看,古代高超的青銅劍技術並非失傳,只是淘汰罷了!在古代冷兵器時期,劍作為代表性武器,不論知名度還是使用頻率都是最高的。後來伴隨生產力發展,鑄造技術也經歷數次更迭,鐵器的普及取代了青銅原有的地位。無不一次次驗證了青銅劍工藝並非失傳,而是淘汰!
  • 青銅劍:映射幾千年刀光劍影
    文物專家在該墓葬群中發掘出土了4件青銅器,其中,擺放在墓主人胸前的青銅劍最為珍貴。這把青銅劍雖然劍刃微缺,但通體烏黑,埋葬於地下2000多年,今天看來仍舊寒光逼人。   帶長劍兮攜秦弓   劍是一種便於隨身攜帶、單尖兩刃的手握格鬥短兵器。   從商代開始出現青銅短劍。
  • 青銅劍之天下第一劍
    劍是冷兵器時期最重要的防禦武器,在古代作戰時士兵一般都採用戈 ,只有將領與指揮官採用劍,這時劍主要作指揮作用,古代用劍者一般只限於將領官員王侯將相等地位高的人群,其中原因有二;一則古代劍的材質是用青銅鑄造,而銅在當時是比較稀缺材料,劍所用銅量較多,而古代多用車戰打仗,劍對於士兵不適用,大量鑄造費銅也不實際。
  • 青銅劍收藏鑑別有技巧
    青銅是銅與鉛、錫的合金。紅銅又稱純銅。由於銅礦石與其他有色金屬礦常常是伴生的,所以紅銅中常含有鉛、錫等金屬。一般稱錫含量低於2%,鉛含量低於3%的銅為紅銅。紅銅的熔點為1083℃ 鑄成的器物硬度差,鑄造過程中的流動性也不好,冷卻時收縮性也較大。但加人錫、鉛以後,其性能可以改善。
  • 這把青銅劍被壓彎兩千年,出土後立刻恢復直形,專家:不能再挖了
    中國考古史上最著名的兩把青銅劍,當屬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劍,它們的出土驚豔了世界,令中外學者都嘆為觀止,現已成為空前絕後的稀世珍寶。當然不能就此認為其餘的青銅劍遜色,在秦始皇陵問世的一把青銅寶劍,它的出現同樣曠古爍今,刷新了人們對秦朝科技的認知。
  • 超越時代的鑄造工藝,藏在青銅劍內的未知秘密
    在二號俑坑內已出土有銅矛、銅弩機、銅鏃、殘劍等,其中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釐米,劍身上共有八個稜面。考古學家用遊標卡尺測量,發現這八個稜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的寬度,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
  • 貴州天柱民間收藏戰國青銅劍 全國僅有4柄(圖)
    金黔在線訊 近日,天柱縣舉辦首屆奇石文化節,節日期間,專家在個人收藏品展臺上,發現了大批珍藏於民間的戰國和漢朝時期的青銅兵器,其中一柄「天柱劍」被專家認為是目前全球最精美古劍之一,也是迄今能代表夜郎故地文明典型特徵的青銅器之一
  • 青銅劍鑑定
    即便是這樣,通過田野考古發掘,全國各地出土包括青銅劍在內的青銅兵器,可說是層出不窮,異彩紛呈,成為稀世之寶。下面盛世網小編就簡要的為大家介紹青銅劍鑑定方法,希望對廣大收藏愛好者有所幫助。  青銅劍鑑定方法 之一:正確了解和認識青銅劍的分段鑄造工藝  在青銅劍製作過程中,劍體是需要單獨鑄造加工完成後,才能鑄接手柄部位的,不然劍身是無法實現打磨加工的,因為有格部存在,從加工角度講是個大問題,因此只能先完成劍身。
  • 在秦皇墓中曾發現一把青銅劍,擁有「記憶功能」,領先世界兩千年
    今天就來說說從陵墓中出土的一款特別的秦劍,在1974年,考古學家在兵馬俑中發現了一批秦劍,這些秦劍都是青銅鍛造,劍身都是柳葉狀,長度在81釐米~94.8釐米左右。 經過了2000多年的時間,這些秦劍在出土的時候仍然非常鋒利,就跟新劍沒有區別。
  • 秦皇墓曾發現一把青銅劍,竟擁有「記憶功能」,領先世界2000年
    今天就來說說從陵墓中出土的一款特別的秦劍,在1974年,考古學家在兵馬俑中發現了一批秦劍,這些秦劍都是青銅鍛造,劍身都是柳葉狀,長度在81釐米~94.8釐米左右。 經過了2000多年的時間,這些秦劍在出土的時候仍然非常鋒利,就跟新劍沒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