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明·徐有貞《中秋月》
又到中秋,我國自古就有中秋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有「秋暮夕月」的記載,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之夜,就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庭院裡設下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絕對不能少,而且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與《禮記》中的描述相當,在中秋之日,人們以瓜果糕點祭拜月神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張燈結彩,出售時令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亦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高臺觀月,一些富貴人家,則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月餅、水果,或安排家宴,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同賞月敘談。
《東京夢華錄》
曹雪芹在《紅樓夢》裡,多次描繪了大觀園熱鬧的中秋夜。晚宴落幕,月上柳梢,賈母領著眾人前去賞月作樂,書中寫道:「當下園子正門俱已打開,吊著羊角燈。嘉蔭堂月臺上焚著鬥香,秉著風燭,陳獻著瓜餅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幹女客皆在裡面久候。真是月明燈彩,人氣香菸,晶豔氤氳,不可形狀。地下鋪著拜毯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畢,於是大家皆拜過。」
中秋月圓而明,闔家團聚,共賞明月是中秋的傳統習俗。那麼,除了賞月、吃月餅這樣我們普羅大眾最為熟知的中秋習俗之外,還有哪些富有特色的中秋習俗呢?
「中秋月餅一面鏡,照甲大廳光映映,街頭巷尾博月餅,厝內喊甲大細聲,孫仔細漢博一秀,阿姐博無讓大兄,博著對堂安媽贏,安公博著狀元餅。」這是一首在閩南地區膾炙人口的童謠。童謠是用閩南語唱出來的,朋友們也許聽不太懂,也看不太懂,但童謠第一句中的「中秋」、「月餅」就讓我們能夠知道它歌唱的是中秋佳節。沒錯,這首童謠所描繪的正是閩南人家歡度中秋佳節的場面。而童謠中出現的「博月餅」(博餅)又是什麼活動呢?「一秀」、「對堂」、「狀元餅」又是什麼意思呢?
中秋博餅,起源於泉州府,傳說由鄭成功發明。據傳是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8月15日月圓之時,滿懷反清復明之豪氣的將士們,難免有思鄉思親之情,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思念家鄉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一種博餅遊戲,讓士兵賞月博餅。博餅以六枚骰子和一口大瓷碗為用具,將六枚骰子同時捧於手中,並同時擲下六枚骰子,骰子撞擊瓷碗發出清脆的「咔啦」聲,並以投擲的點數結果來安排月餅的大小。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共計一會,設狀元1個,對堂2個,三紅4個,四進8個,二舉16個,一秀32個,其中,狀元插金花為最大(四個四點,兩個一點),以一秀(一個四點即可)為最小。這獨特的遊戲,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
狀元插金花
博餅規則參照圖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福建風物誌》記載:在廈門、泉州、漳州一帶,中秋節有「奪狀元餅」的習俗。在臺灣中部和東部地區的一些城鄉以及臺灣離島金門縣,至今還流行中秋博狀元餅的習俗。在金門,金城鎮吳厝社區發展協會每年慶祝中秋社區聯歡晚會,都有博狀元餅大賽。閩南人博餅,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是博一個好兆頭,特別是對於孩子們來說,博餅不僅是居家團聚的日子,更是孩子們博取各色月餅的時候。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裡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所以,閩南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據《閩南文化論述》記載,在閩南地區,中秋節還必須食用芋頭。中秋前後是番薯芋成熟的時候,古代泉州人以其為中秋的必食品。原來,地瓜是金黃色的,而芋頭是白的,被閩臺寓為「包金包銀」。另外,「芋」在閩南話中和「路」、「護」諧音,方言諺語中有「食米粉芋,有好頭路(工作出路)」的說法。此外,芋頭往往是一顆「芋母」就能種出一窩的「芋子」,人常言「芋子芋孫」,諧方言音「護子護孫」,因此,中秋團圓時吃芋,還有著庇佑子孫、人丁興旺大團圓的美好寓意。
《閩南文化論述》
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每年9-10月正是螃蟹黃多油滿之時,因此在中秋佳節,螃蟹正肥,是家宴中必不可少的大菜。民間以吃蟹為中秋一大樂趣。林語堂先生的《京華煙雲》中就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姚府蟹宴慶中秋」的場景。主客都落座之後,一個上面放滿螃蟹的大綠盤子,被端到桌子上來。全桌的人都驚呼了一聲「啊」,隨後便紛紛捲起袖子,準備開吃。林語堂說,吃螃蟹不同於吃別的飯那樣由僕人伺候,由僕人端送,而是每個人都得自己忙,自己動。經過一陣忙亂,每一口螃蟹吃到嘴裡越發覺得味美。有人吃得快,有人吃得慢。有人愛吃蟹黃,有人愛吃蟹肉,有人不嫌費事愛慢慢吃螃蟹腿,就和打牌一樣——各人的脾氣都受到試驗,有人把肉吃得很乾淨,也有人狼吞虎咽。莫愁就笑木蘭吃螃蟹就像吃白菜豆腐那樣亂吞,雖然誇張了點,但特生動。吃蟹的時候,桌子上擺著溫過的酒,每人面前還有一小盤姜醋醬油調好的作料兒,這些熱性的作料正好能和螃蟹的寒性互相抵消。
在豐子愷先生的《憶兒時》中,一篇名為《父親的吃蟹》的小文也透露著民間中秋吃蟹的習俗。文中這樣寫道:「第二件不能忘卻的事,是父親的中秋賞月,而賞月之樂的中心,在於吃蟹。父親說:中秋吃蟹是風雅的事,吃法也要內行才懂得。先折蟹腳,後開蟹鬥……腳上的拳頭(即關節)裡的肉怎樣可以吃乾淨,臍裡的肉怎樣可以剔出……腳爪可以當作剔肉的針……蟹上的骨可以拼成一隻很好的蝴蝶……父親吃蟹真是內行,吃得非常乾淨。」
中秋佳節恰逢桂花飄香,因此中秋節也離不開賞桂花、品桂漿。江南一帶桂花開得極好,例如,南京人在中秋,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桂花酒
中國地大物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此中秋佳節,不同地方有它們獨具特色的地方習俗,在這裡無法一一呈現。中秋傳統佳節,是舉家團圓的日子,各地的中秋習俗,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動體現。你的家鄉又有哪些獨具特色的中秋習俗呢?一起來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