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每一個漢字故事(開卷知新)

2020-12-07 人民網

圖為「甲骨文學堂」進校園活動。圖片來源:影像中國 製圖:蔡華偉

漢字就是一部文化史,漢字闡釋成為圖書界熱點

關於漢字,我們好像知道得挺多,實際上並不盡然。

漢字很重要。生活中有什麼我們一天都離不開?文字是其中之一。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漢字很神奇:迄今為止,自源的、古老的表意字只有漢字綿延數千年,巋然獨存,成為表意字的典型代表。這成為世界文化之謎。漢字很美觀:一撇一捺,一折一鉤,有時如西嶺雪、東吳船,有時似大漠沙、陰山月。橫平豎直,方正而不刻板;有稜有角,生動又有內涵。漢字也很有文化:考古研究可以證實的漢字歷史,最少有3300多年,難怪有學者說,漢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漢字由人而生,是人的見識和智慧的外在表達。中國人的情感,大抵都逃不過漢字的表述。闡釋漢字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好學深思的人進一步深入認識漢字的文化需求。目前出版界漢字闡釋很熱鬧,到書店去瀏覽一下,很多介紹文字的書都與此相關。理想狀態下的漢字闡釋,應該幫助讀者對漢字有更加明確深入的認識,掌握一定漢字闡釋方法,提高文化品位。但目前看來,這類書籍要麼是門檻很高的學術著作,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話,很難讀;要麼失之膚淺,脫離文字學材料與理論,根據各自知識背景和表達需求加以解釋,帶有隨意性,甚至有些是錯誤的漢字說解。既合乎學理又深入淺出,給人知識、給人樂趣、給人啟迪的漢字闡釋類書籍還是不多。對此,研究漢字的學者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學術研究與文化普及兩頭並重,漢字闡釋是一片知識的海洋

什麼是漢字闡釋?我們用具體例子做一個比較說明。英文中太陽與月亮分別是sun與moon,字母只記錄語音,字母的音組合起來是詞的語音,語音記錄語義。漢字用「日」表示太陽,用「月」表示月亮,是用兩個形體符號分別記錄日、月兩個詞的音和義。形體本身就在表達意義。每個漢字的一筆一畫都不是任意的,都有道理可說。漢字是表意文字體系的典型代表,有其獨特性。把這種獨特性揭示出來,把漢字中蘊含的文化挖掘出來,這就是漢字闡釋。漢字闡釋不以疑難字或不識字為對象,主要是解讀常用字背後的深層結構與深層文化。

漢字研究萌芽於漢字闡釋。《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解析「武」字表達其對武德的理解。古文字中,「武」字由「止」與「戈」兩部分構成,戈是兵器,代表戰爭。「止戈為武」,意思就是阻止戰爭才是「武」,這是寶貴的軍事思想,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闡釋。戰國時期,韓非子等學者沿襲此類解字風氣。漢代,第一部漢字研究的經典之作《說文解字》就是漢字闡釋,用一套理論對9000多個小篆(包括一部分古文)進行全面解讀,千百年來,這部著作始終是漢字研究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近代以來,漢字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取得輝煌成績。漢字研究各個面向大都有相應學科或實際應用領域,如古文字學把不認識的文字變成認識的文字,可以整理出土文獻;漢字學成為漢語言文字學的一個學科分支;漢字應用直接關係到漢字的使用與教學等。相較而言,當今的漢字文化闡釋似乎沒有那麼「專業」,不管什麼知識背景的人都能「闡釋」。為什麼?因為漢字闡釋是對已識字的進一步解釋,即使闡釋錯了,也不影響該字的使用;再者,表意字的兩個基本特點很早就被人們發現了,一是漢字字形與其所記錄的語義有聯繫,二是大部分漢字是由構字部件組合而成。知道這兩點,就可以用自己的知識結構表述對漢字的理解,「暢想」的門檻很低。

在此基礎上,不同人基於各自不同出發點,紛紛解讀漢字。有的是為了思想表達,前面已經說過,楚莊王以解析漢字作為手段,表達其軍事思想;有的是為了追溯學術源頭,因為漢字既古老又內涵豐富,希望通過最早的字形尋找一個詞語最早的意義;還有的是教學需要,希望通過造字的理據輔助漢字教學;更多的是面向大眾文化需求,普及漢字文化。當然,有部分學者還在堅守漢字闡釋傳統,探索新的方法和道路。漢字闡釋不僅是漢字理論的試金石,也是古文字考釋的終點。古文字考釋的核心是考證出文字的讀音和意義,讀通文獻,從文字學上還要解釋清楚這個字形為什麼能夠記錄這個音義,只有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才算「完全釋字」。漢字闡釋可以學術研究與文化普及兩頭並重。一方面回歸學術,繼承《說文解字》的傳統,構建成熟的漢字闡釋理論,全面系統正確闡釋漢字;另一方面,要重視漢字闡釋成果普及,滿足大眾文化需求。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一片知識的海洋。

闡釋漢字的深層結構與深層文化,講述有趣的漢字故事

文字是文化發達的產物。就漢字闡釋而言,我們要分清漢字文化、漢字所記錄的文化與漢字中蘊含的文化。漢字本身就是文化,了解漢字文化不妨參看何九盈等主編的《漢字文化大觀》。漢字所記錄的文化指的是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所反映的思想、歷史、習俗,等等。漢字中蘊含的文化,既包括漢字創造時凝結在其中的文化、漢字演變過程中積累的文化,也包括不同時代漢字闡釋累增的文化,這些是漢字闡釋的主要對象。

進行漢字文化闡釋,首先要認清漢字的二重屬性:理據性與符號性。一方面,漢字是表意系統的文字,字形與其所記錄的語言之間有意義上的聯繫,這種客觀聯繫是表意字的特點;另一方面,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形式與意義之間可以有多種聯繫,選擇哪一種聯繫有任意性,受符號的約定性和系統制約——「就這麼規定,就這麼區別的」。漢字闡釋的前提是文字所記錄的音義明確,文字較早的構形能夠與最早記錄的音義發生聯繫,字形的訛變與音義的演變也有跡可循。學者通過字譜描寫、文獻詞例證實、構形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可以得出接近事實的結論。

每一個漢字,我們都可以追溯造字時的社會狀況、思維方式,可以講出有趣的漢字故事。對漢字深層結構與深層文化的闡釋會不會影響文字的使用?答案是不會。因為理據性與文字應用沒有直接關係,不影響其作為記錄語言符號的正常使用,文字從本質上講,還是符號。

漢字闡釋今後是否有更廣闊前景?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第一,漢字闡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再認識。第二,古文字材料的大量發現,讓我們看到了《說文解字》作者許慎沒有見到的更早、更豐富的材料。第三,文字理論日趨系統深入,漢字闡釋的理論也在創立中。第四,立足新時代,全面、系統完成漢字闡釋的條件日漸成熟。第五,隨著大眾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日趨多樣化,尋求漢字真知的人也越來越多。期待更多學者熱心漢字闡釋這項事業,講好每一個漢字故事。

(作者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推薦閱讀:

1.《漢字文化大觀》:何九盈、胡雙寶、張猛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黃德寬、常森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3.《漢字為什麼這麼美》:李守奎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03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講好每一個漢字故事
    「止戈為武」,意思就是阻止戰爭才是「武」,這是寶貴的軍事思想,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闡釋。戰國時期,韓非子等學者沿襲此類解字風氣。漢代,第一部漢字研究的經典之作《說文解字》就是漢字闡釋,用一套理論對9000多個小篆(包括一部分古文)進行全面解讀,千百年來,這部著作始終是漢字研究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近代以來,漢字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取得輝煌成績。
  • 專家談「漢字闡釋」:講好每一個漢字故事
    講好每一個漢字故事漢字就是一部文化史,漢字闡釋成為圖書界熱點。關於漢字,我們好像知道得挺多,實際上並不盡然。漢字很重要。「止戈為武」,意思就是阻止戰爭才是「武」,這是寶貴的軍事思想,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闡釋。戰國時期,韓非子等學者沿襲此類解字風氣。漢代,第一部漢字研究的經典之作《說文解字》就是漢字闡釋,用一套理論對9000多個小篆(包括一部分古文)進行全面解讀,千百年來,這部著作始終是漢字研究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近代以來,漢字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取得輝煌成績。
  • 專家談「漢字闡釋」:講好每一個漢字故事
    漢字闡釋不以疑難字或不識字為對象,主要是解讀常用字背後的深層結構與深層文化。  漢字研究萌芽於漢字闡釋。《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解析「武」字表達其對武德的理解。古文字中,「武」字由「止」與「戈」兩部分構成,戈是兵器,代表戰爭。「止戈為武」,意思就是阻止戰爭才是「武」,這是寶貴的軍事思想,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闡釋。戰國時期,韓非子等學者沿襲此類解字風氣。
  • 寫好漢字,講好「漢字故事」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不僅是信息記錄符號,而且承載著時代發展與民族融合的文化內涵。考古科學發現,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就有可以稱為漢字的刻畫符號。6000年來,漢字不斷演化,始終蘊含深厚的思想內涵、獨特的文化魅力、豐富的審美價值。而到了今天的網際網路時代,漢字借力發達的信息傳播渠道,走出國門、發揚光大。但同時,亦受到不少挑戰。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江蘇南通崇川區唐閘鎮街道組織青少年體驗活字印刷,感受中國漢字之美。新華社發樹立漢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是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其中以消除「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的影響尤為重要和緊迫。第一,漢字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智慧的基因符號,要講好漢字文化自信故事。
  • 和「漢字叔叔」一起講中國故事!
    而能夠準確說出每一個漢字的起源、演變、含義的,又有幾個呢?多年來,「漢字叔叔」淡泊名利,專心致志地在中國研究漢字文化,甚至因為籤證問題面臨過諸多困難……這樣的精神令我敬佩不已。他講好漢字故事的夢想,也與我「講好中國故事」的夢想不謀而合。
  • 「漢字叔叔」理察·希爾斯 讓漢字講故事
    聽漢字講故事漢字叔叔的最大興趣是「故事」。他在旅行路上遇見不同的旅人,「他們都有不同的故事,如同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一樣。」對漢字叔叔而言,在漢字世界裡,一個字便是一個人,也有不同的故事。「合」字,看起來是一個屋頂下面一張口,追蹤到甲骨文,其實是一張朝下的口和一張朝上的口,上下兩個人在交談;「令」字,是上面一張口,下面跪著一個人,代表上下關係之間發布命令;「狗」字的尾巴都是往上翹的,而「豬」的尾巴是下垂的……這些漢字故事令漢字叔叔著迷。
  • 為來華留學生講好漢字故事
    漢字是國際中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國際中文教師來說,如何教好漢字是一大挑戰。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其中最具影響的兩個論點分別是「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這兩個說法不僅在國外漢語學習者中流播甚廣,甚至也得到一些國內學者和教師的附和。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
  • 網際網路時代紀錄片:初心不變,講好每一個故事
    原標題:中外專家「雲」聚北京,熱議網際網路時代紀錄片——初心不變,講好每一個故事《但是,還有書籍》《生活如沸》《一百年很長嗎》等優質網生紀錄片讓人印象深刻。同時,市場也需要好的故事、好的製片人。印度紀錄片專家喬治·庫裡安表示,新媒體為紀錄片帶來了新受眾、新內容、新科技,然而,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很多受眾沒有興趣去觀看更長的內容,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好內容依然是核心競爭力如何在新環境下讓紀錄片觸及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 用漢字講好「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故事
    用漢字講好「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故事——聯合國中文日活動記光明日報駐日內瓦記者 何農聯合國「中文日」日前在日內瓦萬國宮隆重舉行。今年的中文日活動是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俞建華大使在活動現場向來賓們講解說,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載體,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漢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多種形態變化,凝聚了上下五千年來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在成千上萬的漢字中,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精髓的就是「民」字,它蘊含著中國文化「以民為本」的核心思想,同聯合國系列文化活動「以人為中心」的主題相互契合。
  • 他可能比你還懂漢字!美國「漢字叔叔」能講出每個漢字的故事
    2002年,理察創辦的「漢字字源網」悄然上線,為對古漢字、甲骨文感興趣的人提供幫助。然而,由於經濟不景氣,理察失去了在矽谷的高薪工作,他搬去田納西州,當上了一名河道管理員。伺服器的租金交不上了,他就在網站首頁加上一個捐款連結,請大家捐款幫助他維護更新網站。哪怕一年到頭的捐款金額只有幾十美元,也沒想過要放棄。
  • 84歲瑞典漢學家給中國孩子講漢字的故事
    這一次,她又花了8年時間把《漢字王國》編成一本給孩子看的書——《給孩子的漢字王國》。    在與中國小讀者見面的新書發布會上,林西莉說:「我要講的是一個『故事』,是漢字的起源及其承載的發展中的中國文化史。」
  • 跟文學大家識漢字┃發掘漢字背後的故事,不再被孩子問得啞口無言
    作者:【瑞典】林西莉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豆瓣評分:8.6分 為什麼人們把自來水的開關稱之為龍頭? 圖文並茂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幾乎每一個字都配有相應的甲骨文和金文。那一個個漢字就好像一幅幅圖畫,在林西莉的講解下,我們可以想像著我們的祖先也如我們一般好奇的觀察探索著這個世界,再一筆一筆地記錄下來。原本枯燥的漢字也變得靈活生動起來。
  • 講好中國故事,書法家薄建凱《十個漢字讀懂中國文化》
    能否找到十個漢字藉以讀懂中國文化? 能否以古今中外都喜愛的形式來展現這十個漢字? 2017年末,第一屆「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國際大賽」中,書法家薄建凱的獲獎作品《十個漢字讀懂中國》以獨特的創意和樸素的形式,講述出中國文化的故事。
  • 講好河南故事 要風景也要風情
    □本報記者王綠揚「漢字承載著中國的文化、歷史、審美和價值觀,更是中國精神的凝聚體。漢字既有實用的魅力,又有精神的魅力,這兩種魅力都要傳承下去。」11月17日,在2020「甲骨文杯」國際學生「我與漢字」演講比賽決賽中擔任評委的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講述了她對漢字文化的理解。如今,習慣了觸屏操控和電子輸入方式的我們似乎對「提筆忘字」習以為常。「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漢字可能就變成了我們打出的那些符號。
  • 發現漢字之美(書人書事)——寫在《漢字與中華文化十講》出版之後
    這十來年,在人們表現出對漢字高度的熱情之餘,由於缺乏理性的認識,誤區也不少。例如,在基礎教學領域,漢字的字理被編成各種「故事」,一筆一畫被說得神乎其神。一些媒體刊文,隨意編排字意,卻被認為是「弘揚傳統文化」。
  • 林西莉:講不完的漢字王國和古琴故事
    如今講起他們,林西莉依然動情,她說,自己在那裡遇到了11位極好的人,他們能夠解答她關於中國建築、哲學、詩歌的一切問題……讓她真正了解和領會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後來才理解這兩年對我有多重要,它改變了我的人生」。這段經歷實在是一段傳奇。那時的中國處在「大躍進」和「文革」之間,雖窮困艱辛,卻也相對平靜。
  • 漢字的故事:關於漢字的小故事
    新東方網整理有關漢字的來歷、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歷史、漢字的故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過程。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常見字   眾(zhòng),本義是眾人、大家。
  • 漢字的來歷:漢字演變的故事
    漢字的來歷:漢字演變的故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