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最深刻的三句名言,能真正理解其含義的,說明你已完全成熟了

2020-12-11 清史留名處

魯迅的文字一向以一針見血著稱,我們從小也都是讀著魯迅的名言名句長大的,不過書本篇幅有限,不可能將魯迅所有的作品都搬上去,如果熟讀魯迅,就會發現魯迅文字的深刻,對於中國人的問題,他總是能夠準確地用文字指出,令人心頭一震。

今天列舉的這三句是我認為魯迅最為深刻的文字,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說明我們都有了一定的獨立思考,更是已經能夠跳出固有的思維。

01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裡,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男的負,但向來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

-----魯迅《阿金》

這句話出自魯迅的雜文《阿金》,魯迅塑造的這位人物比祥林嫂更加現代化,不過兩者相同的都是「奴隸」,祥林嫂是魯鎮的女傭,而阿金則是上海洋人家裡的女傭,雖然阿金比祥林嫂更加開放,但也難以擺改變自己是最底層人民的身份。

不過同樣是女傭,阿金卻表現得更像新時代的女性,她完全沒有女德思想,甚至在上海的弄堂裡找了很多姘頭,在文章的開頭魯迅就寫到「我」很討厭阿金,但從全文來看,魯迅對阿金的情感其實非常複雜,一方面魯迅希望女性可以得到解放,但又覺得如果女權的崛起,讓女性都變成阿金這樣,又讓他難以接受。

所以文末魯迅說「願阿金也不能算是中國女性的標本」,這篇文章十分真實地反應了魯迅對女性的情感,也藉此來反觀自己的女性觀,魯迅也意識到單獨看待女性這個問題時,本身就容易以不平等的觀點去看待。

所以在開頭魯迅就寫了這句名言,中國歷史上女性的地位非常低,完全沒有資格參與治理國家,可是每當朝代一旦毀滅,男人就又把所有的罪責推到女性的身上,因此魯迅認為史書上如此誇大女性的作用,實在是可笑,古代的女人,不過只是男人的工具罷了,帝國興衰是男人的功勞,朝代的衰敗卻是女人的問題,這的確是很荒謬。

02

奴才做了主人,是決不肯廢去「老爺」的稱呼的,他的擺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十足,還可笑。 -------《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

魯迅的這句話把人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就算是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樣的人依舊是屢見不鮮,窮人乍富時,往往會比原本的富人更加喜歡壓榨窮人,窮書生靠著努力改變了階級後,轉過來就會去嘲笑底層人民。

就算是到了今天,依舊能夠看到下級對上級獻殷勤,但私下卻哭訴上級有多不好,有多喜歡壓榨人,可他一旦上位,卻要求下級把自己當祖宗供著,無情壓榨下級,這也是官僚主義之風蔓延的重要原因,那句話說得好「屠龍的少年,終將變成惡龍」。

中國至今仍有無數家庭重男輕女,當初抱怨父母愛男孩不愛女孩的女子,長大身為人母后,仍舊選擇父母的老路重男輕女,全然忘記當初被不公平對待的憤怒,人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痛。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有人說他以後發達了會怎樣怎樣,別全信,窮苦時的想法,等待成為富人時,或許早已煙消雲散了,苟富貴勿相忘的諾言,有幾人做到?

而年輕人對世界的看法總是太理想,年輕時覺得自己以後絕不會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人,可真到了那個年紀,大多數人又會選擇安逸,所以讀懂了魯迅的這句話,就讀懂了成年人的世界有多現實。

03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而已集 小雜感》

我相信大多學生如果讀到這句話,會覺得魯迅真冷血,沒有同情心,這其實很正常,因為我曾經也這麼覺得,我一度認為自己不可能這麼冷血,但當你走出社會,身邊無時無刻都在上演著別人的悲歡離合,辦公室裡的同事給你分享了他的喜事,你或許真的覺得不好笑,甚至覺得他吵鬧,可也只能強顏歡笑地祝福。

當你累了一天回到家,想要好好睡一覺,朋友卻打電話給你,向你傾訴他的工作有多累,你並不想聽,甚至想大吼一聲「我也很累!」,但礙於情面,你只好敷衍地聽下去,你或許並不會感到他的痛苦,仍要假裝很心疼。

其實成年人的世界,我們都戴著面具生活,很難像年幼時哭是哭,笑是笑,只好默默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正是經歷過太多成年人的苦,讓我們變得更加麻木,小時候覺得人死猶如天塌,甚至看新聞都會默默哭泣,可當你長大後,你完全沒有精力去在乎別人的悲痛歡喜,甚至有人倒在你身旁,你也只是冷看一眼,繼續趕著去坐上班的公交。

長大後才發現有人關心是一種幸運,有人幫助是一種能力,有人對你噓寒問暖是一種福氣,外面的世界很冰冷,但就是有這些在乎你的人,才讓你有動力活下去,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守護好能夠與我們相通悲歡的人。

其實魯迅還有太多太多經典的名言,例如對於自由,魯迅說「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所賣掉」。

對於憤怒,魯迅說:「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對於慣例,魯迅說:「從來如此,便對麼?」。

對於希望,魯迅說:「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讀魯迅能夠看到社會之荒誕,人性之醜陋,特別對於出了社會的我們,一定要多去讀一讀這樣的好書,能夠讓我們多去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魯迅之所以這麼有魅力,是因為他雖然指出中國人的問題,卻從來不對中國人失去信心,這和現在的公知是相反的,所以魯迅被傳唱至今,以後也不會過時。

如果你手中還沒有魯迅的書,或者只有他的小說,就點擊這個商品連結買下他的全集吧,有空就翻翻,去看看他的雜文,有時候讀書,比打遊戲看電影更有趣,十本才99塊很便宜,少買次水果就有了,有興趣的讀者記得點上面的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魯迅的三句經典名言深刻耐人尋味,尤其是第三句
    因為他的寫作總是那麼犀利透徹,他能說出很多普通人不敢說的話,而且能如此一針見血來批評時局,這讓很多人感到害怕。當我在學校的時候,我學會了《紀念劉和珍君》的魯迅,我仍然記得「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中的一個句子,他曾經被這個句子所感動。
  • 道德經裡經典的三句名言,記住並理解,對你的人生大有裨益
    中華文化作為世界上悠久文化之一,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去學習,古人除了寫過很多大有裨益的書籍之外,還流傳下來不少名言。雖然到了今天,這些名言距離我們已經非常久遠了,但是古人憑藉著人生閱歷和智慧總結出來的名言,對我們依然有用處。
  • 魯迅先生的名言,除了這一句,沒有一句能說明魯迅先生是什麼人
    魯迅先生這些年話題多了起來,首先是在教科書中刪除了較多的魯迅的文章,其次是李敖出來批判魯迅,說魯迅不是大文豪,現實生活中也不是像他自己標榜的那麼偉大。最後在文化界裡也引起了不少爭論。人們從各種觀點出發,來看待魯迅先生。以前,魯迅是革命的導師,民族的脊梁,得到了上下一致的讚揚。在教科書中收錄魯迅的文章,目的很明確,是要灌輸革命思想,要敢於鬥爭,正視現實。魯迅的文章又以辛辣諷刺,寓意深刻為主,學起來比較難以真正的理解。
  • 人到中年,若能讀懂魯迅的這3句話,說明你是個有故事的人
    人到中年,若能讀懂魯迅的這3句話,說明你是個有故事的人人生就是這樣的,年輕無知的時候,不知道悲傷的滋味,不時地呻吟著沒有生病,為賦生詞堅強的悲傷。但到了一定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真正起伏,充滿了人類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知道滋味的悲哀",變得沉默寡言。成熟是什麼?那就是眼淚在眼睛裡轉,但臉總是在微笑。
  • 人到中年,若能讀懂魯迅的這3句話,說明你是個有故事的人
    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齡,體驗到了真正的人生酸甜苦辣,飽藏人間之疾苦,才真正是「識盡愁滋味」,變得沉默寡言了。什麼是成熟?就是眼淚在眼眶裡打轉,臉上卻始終保持微笑。真正成熟且內心強大的人,具有智慧看透人生的真相,又有勇氣去面對,還能繼續熱愛生活。人生,本是有好有壞,起起伏伏,變化無常。
  • 魯迅先生的這幾句經典名言,有些什麼深刻含義?
    魯迅先生生活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中華民族鳳凰涅槃、久經苦難的烈火歲月,作為留學日本的海歸高級知識分子,他的作品裡面自然是到處都充斥名言警句,一直並且將長久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理念。,這句話是魯迅先生在《故鄉》一文中的一句經典名言,創作的年代是1921年,正是中華民國早期,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中國革命現實層面上已經成功,推翻了清王朝,但是當時的農村人口很多,而且深受封建社會思想控制的流毒,魯迅先生此時創作了這篇作品深深地揭露了封建思想的危害,鼓勵人們丟棄舊思想接受新思維,其中「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魯迅對於人性的2句名言,我們讀懂了,也就成熟了
    但是當我們在社會上已經摸爬滾打多年後,見多了經歷多了,再去讀魯迅先生的作品時,感觸頗生。真是「年少不懂魯迅,讀懂時已不是少年」,我們越去品讀魯迅作品,越能領悟人生。魯迅先生經常是一句話一針見血,點破了人性,讓人醍醐灌頂、讓人不寒而慄。比如說,魯迅先生對於人性的這2句名言,我們讀懂了,也就成熟了。
  • 魯迅最經典的10句名言,句句解氣,懟的人無話可說
    魯迅最經典的10句名言,句句解氣,懟的人無話可說   魯迅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文學家,他一生致力於救國救民,寫出過許多的名言。現在,很多人愛說魯迅曾經說過,其實大部分並不是魯迅說的。魯迅真正說的,有最經典的10句名言,句句解氣,懟的人無話可說。
  • 魯迅最經典的三句「罵人話」,罵人不帶髒字,你還以為是在誇你
    這種手法通過說反話、唱反調,或者先揚後抑、明揚暗抑等思維和情感邏輯,產生矛盾的邏輯和情感,使得讀者或者聽眾能夠自己理解其中的嘲諷意味,從而達到傳播思想觀念,改變一些根深蒂固的錯誤思想的目的。要說中國近現代最大的諷刺文學家,以及最成功地使用反諷手法創作的作家,非魯迅先生莫屬。魯迅先生曾在《且介亭雜文》中,鮮見地抒發了他對反諷藝術的認識。
  • 筆桿勇士魯迅:被偽造的名言滿天飛,「說瞎話」的鍋愛誰誰背
    如寫著魯迅名言和畫像的杯子、手機殼、餐巾、衣物等等。這種周邊產品其本質是好的,是新時代的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方法來紀念魯迅。但這些產品也避免不了被瞎編的魯迅名言所誤導。有不少產品上的「魯迅說……」,實則魯迅根本沒說過。02.真正的魯迅精神其實單說惡搞和周邊產品,魯迅本人大概是不會介意。
  • 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再年少——重讀魯迅抨擊社會的十大名言
    不由感嘆,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再年少!——《魯迅雜文精選》個人覺得,這是一句充滿哲理的名言,形象生動,極其深刻,蘊藏高超智慧。猛獸猶如強者,以一當十,當然有這個能力和自信獨行。而牛羊自然就是弱者,任人宰割,自然就得成群結隊,相互壯膽,相互安慰。
  • 這幾句經常被人掛在嘴邊的名言,多數人都誤解了它們的真正含義
    給人造成誤解最多的經典名言都有哪些呢?平時我們跟人聊天或者討論問題的時候,有的人為了讓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往往喜歡引經據典,引用一些往聖先賢的箴句名言。這樣做沒什麼不好 ,但有個前提條件,就是你一定要確保你真正明白你所引用的那句話的確切含義是什麼,否則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 魯迅先生「罵人沒有髒字」的7句名言,在生活中,你敢用嗎?
    魯迅先生「罵人沒有髒字」的7句名言,在生活中,你敢用嗎?魯迅先生是我國尊崇的文學作家,而且後世的人,也一直拿著魯迅先生的名言來警醒自己。第二句名言是「做了人類要升仙,生在地上要上天。」這句話就是高期望值,讓那些不懂得認清自己真實面目的人,因為這句話,也漸漸的認識到了,自己真正的地位,有了自知之明,所以說魯迅先生的一些話非常的適合現代用。
  • 魯迅經典名言 年少時不懂的9句魯迅經典名言,懂時已是而立年
    早在2013年有機會之時,便去瞻仰了魯迅故裡,希望能這些歷史遺蹟中尋找到一點魯迅「以筆代刀」醫治社會毒瘤的意氣風發。在時間的齒輪下,有些東西消散了,當年魯迅的生活氣息不復存在;有些東西留下了,當年魯迅的那些看似平常地話語影響了很多人。「年少時不懂,懂時已是而立年。」
  • 魯迅先生「罵人沒有髒字」的10句名言,下次碰到熊孩子就能用了
    魯迅先生「罵人沒有髒字」的10句名言,下次碰到熊孩子就能用了曾經在學生群體中流傳過一句話,說是「一怕奧數,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而這裡的周樹人就是大文豪魯迅,小的時候覺得他的文章東一句西一句的很難理解,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發現魯迅先生的思想有趣之處
  • 閱讀理解之含義深刻句子的理解方法與練習!
    在閱讀文章時,抓住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弄懂這些句子的意思,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課文,從而高效答題。含義深刻的句子一般有這樣幾類:一、寓意深刻的句子,深沉含蓄有哲理。方法二 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義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從全段或全文的意思入手,這是理解句子含義最基本的方法。方法三 抓住修辭方法理解句子的含義作者在寫作中,常常會藉助一些修辭方法,使表達的意思變得生動、含蓄和深刻。
  • 怎樣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義
    因此,理解句意應瞻前顧後,綜觀上下,這既是理解句意較普遍的方法,也應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則。具體地說就是聯繫文章的中心、前後的內容,作者的意圖,聯繫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義,景物的特點來理解。《賣火材的小女孩》圖片」表面看來,這句話沒有什麼不好懂,但真正的含義需要聯繫上下文分析事件發生的環境,領悟文章中心的基礎上方能理解把握。
  • 魯迅最經典的三句「罵語」,聽完以為被誇贊,卻已被罵得體無完膚
    他是歷史的縮影,是時代的偉人,是中國的先驅者,他蜚聲世界文壇,他就是魯迅先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一針見血,用深刻的文字鞭撻不公,他反諷暗喻,用嚴謹的邏輯還擊惡人。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身處異國他鄉時,他學醫是為了救中國人的性命,但卻發現了當時國人早已潰爛的靈魂已無可救藥。
  • 魯迅的3句經典名言,尖銳而深刻,總有一句觸動你的心
    因為他的文字總是如此犀利又透徹地說出了很多常人不敢說的話,又能那麼一針見血地針砭時弊,讓不少人望而生畏。上學的時候,學過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至今還對其中的一句話記憶猶新——「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曾經一度被這句話所感動。
  • 魯迅說的這四句經典名言,言簡意賅,在今天也被人津津樂道!
    在魯迅創作的作品中,以雜文和小說最為有名。他一生都在追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是中國最有骨氣的文人之一。所以他的作品中,寫的都是小人物,但是正是對這些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讓魯迅的作品脫穎而出,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引起了巨大反響,而且對封建禮教的批判,也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