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還能重新變回綠洲嗎?

2020-12-12 明明明玉米粥

撒哈拉沙漠的轉變發生在上次冰河期結束,大約1.1萬年前至5000年前的期間。翠綠的植被生長在沙丘之上,降雨的增多把乾旱的凹地變為湖泊。非洲北部大約900萬平方公裡的地區成為綠洲,成群的河馬、羚羊、大象和歐洲野牛等動物被茁壯的草叢和灌木吸引而來,大快朵頤。這個茂盛的天堂早已消失,但會再次到來嗎?

簡單來說,答案是肯定的。加州大學地球系統的助理教授Kathleen Johnson表示,綠色撒哈拉(Green Sahara),也被稱作「非洲溼潤期」,是由於地球斜軸不斷改變轉動軌道引起的,這個模式每23000年會重複一次。

但是,由於一個不確定因素——人類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了難以控制的氣候變化——所以還不知道目前全球最大的熱沙漠撒哈拉什麼時候能變成新綠洲。

撒哈拉沙漠變成綠洲是因為地軸傾斜角度的改變。大約8000年前,地軸的傾斜角度從約24.1度變成了如今的23.5度。這一點點的角度變化卻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現如今,北半球在冬季月份裡離太陽最近。但是在綠色撒哈拉時期,北半球在夏季距離太陽最近。

這導致地球北半球在夏季月份裡受到的太陽輻射增加。太陽輻射的增加也會增強非洲的季風。撒哈拉上方增加的熱量製造出一個低壓系統,把大西洋的溼潤空氣引至乾燥的沙漠。(通常,季風從乾旱的陸地吹向大西洋,散播的沙塵肥沃了亞馬遜雨林,也為加勒比地區建造了沙灘。)

根據NOAA,水分的增多將此前乾旱的撒哈拉轉變為被草叢灌木覆蓋的大草原。隨著獸群的增多,人類也跟著增多,最終馴化了野牛和羊,甚至還創造了該地區象形藝術的一個初期體系。

搖擺的地球

但為什麼地球的斜軸會變呢?為了理解這種意義深遠的改變,科學家需要著眼於太陽系中地球的鄰居們。

哥倫比亞大學Lamont-Doherty地球觀測站的氣候和生命中心主管Peter de Menocal表示:「地球的自轉會受到月球還有質量更大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的影響,加在一起會對地球的軌道帶來周期性變化。」其中的一個變化便是地球斜軸的「搖擺」。

這種搖擺就是致使北半球每23000年在夏季更靠近太陽的原因——也就是研究人員口中的北半球夏季日曬最大值。基於首次於1981年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學者推測在綠色撒哈拉時期,北半球的太陽輻射比現在高7%。根據1997年《科學》期刊上的一篇研究文張,這部分熱能的增加能將非洲的季風降水增多17%至50%。

氣象科學家對綠色撒哈拉感興趣的點在於它是如此的來去匆匆。Johnson說,綠色撒哈拉只持續了20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是逐步的,但是地貌的改變卻是突然的。「這是個氣候劇變的實例,還是在人類能夠注意到的時間尺度上的,」她說。

「海洋沉積物記錄顯示綠色撒哈拉是反覆出現的,」Johnson告訴Live Science說。下次北半球的夏季日曬最大值——綠色撒哈拉再現之時——預期將於1萬年後的公園12000年或13000年再次出現。但是科學家無法預測的是溫室氣體將會對這一自然氣候循環造成多大的影響。

Johnson說:「古氣候研究提供的明確證據表明人類所作所為相當空前。」即便今日人類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到了12000年,這些氣體仍會增加。「氣候變化將會被疊加到地球的自然氣候循環中,」她說。

海洋沉積物中有地質證據表明這些綠色撒哈拉事件最早可以追溯至中新世(2300萬年至500萬年前),其中包括大氣二氧化碳水平與目前相似、甚至可能還高於今日的時期。因此,未來的綠色撒哈拉事件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出現在遙遠的未來。現在不斷增多的溫室氣體對撒哈拉地區還有著它們自己的綠化效果,雖然不及地軸擺動帶來的變化程度。但由於氣候模型的局限性,這一觀點還遠不能夠確定。

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個方法將撒哈拉的部分地區變成綠地;如果大量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廠在這裡建成,撒哈拉及其南部的薩赫勒地區的降水便會增多。

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站能增加周圍區域的溫度和溼度。從事該研究的研究人員表示,降水的增多會促進植被生長,製造出一個正向的反饋迴路。不過,這一巨型工程還沒有在撒哈拉沙漠進行測試,因此直到這個項目獲取注資之前,人類或許要一直等到12000年甚至更久以後才能見到撒哈拉再變綠洲。

相關焦點

  • 撒哈拉沙漠有望變綠洲?權威學術雜誌發表中國80後科學家研究成果
    有沒有這麼一種方法,能利用撒哈拉沙漠最大的優勢——烈日陽光和肆虐風沙,還能終有一天把沙漠變回綠地?這已經不是暢想,而有了一種可能性的方案:這就是全球最權威的學術雜誌《科學》於今年9月發表的一篇名為《氣候模型顯示撒哈拉大規模風電和太陽能將增加降水和植被》的論文研究結果。
  • 此強人誓將撒哈拉沙漠變綠洲,卻死於非命,令人唏噓
    從另一個角度,大家也對人類的力量產生了擔憂,覺得是人類滅絕了動物、汙染了地球、糟蹋了大自然、升高了溫度,總之一切的災難都得人類來背鍋,包括撒哈拉沙漠也有人說是人類過度放牧造成的。這就有點過了。位於北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地球的旱極,是地球上最大的沙漠。
  • 未解之謎:撒哈拉沙漠曾是生機綠洲,滄海桑田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古人難道會選擇在沙漠裡延續文明嗎?當然不可能,唯一能夠說得通的就是這裡曾經是宜居地點,撒哈拉沙漠曾是一片綠洲,從古至今,究竟經歷了什麼?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的北部,氣候環境是極端惡劣的。就算是一篇普通的沙漠,我們也能想像到沙漠裡有多「乾渴」,更不要說這個世界上除南極洲以外最大的沙漠了,氣候條件可想而知。但這麼大的一塊土地,真的從古至今都是一片荒漠嗎?
  • 生命禁區變成「綠洲」,撒哈拉沙漠長出18億棵樹,變化令人驚訝
    上文中我們提到過,沙漠一般都是「生命的禁區」,那麼,沙漠究竟有哪些可怕之處呢?首先,沙漠中的水資源非常短缺,一旦進入沙漠,可能走很久都不會遇到綠洲,同時,沙漠中的風沙很大,一旦大風出現,沙子可能會將生命全部掩埋。同時,沙漠晝夜溫差也是極大的,即使是經驗極其豐富的探險家,在沙漠中也是很難保證自己可以全身而退的。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撒哈拉綠洲如何變成沙漠,神異巨製沙漠巖畫
    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北部,西自大西洋,東達尼羅河,北起阿特拉斯山麓,南至蘇丹,從大西洋到紅海,撒哈拉沙漠橫貫整個北非,東西綿延近5000千米,南北縱深近2000千米,橫跨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埃及等11國國境,是地球上最大的沙漠。
  • 撒哈拉沙漠要變綠?科學家:或23000年重複一次,曾是河馬的故鄉
    沙漠綠洲並非亙古不變: 沙漠變綠洲真不是天方夜譚,只不過以人類的壽命長度來說,當然沒有機會親眼目睹內個大沙漠從寸草不生的荒漠,變成了長滿參天大樹的森林綠洲。
  • 中國藍盔在撒哈拉沙漠「種」出綠洲
    中國在撒哈拉種出網上一直都有這樣的段子,說中國人到哪兒都喜歡種地。前幾年還有大學生家長在國外陪讀時,在校園裡種菜被外國學生圍觀的新聞,現在網上也有很多在國外的華人,向鄰居分享自種蔬菜的視頻。當外國人拿著沒見過的蔬菜時,其表情很有喜感。
  • 撒哈拉沙漠長出18億棵樹,地球變得更綠了,環境在變好嗎?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沙漠一直籠罩著神秘的色彩,常年乾旱無雨,炎熱惡劣,是我們對沙漠的固有認知。撒哈拉沙漠常年乾旱高溫,很多時候甚至能突破57度的紀錄,這裡也被認為是人類的生命禁區。撒哈拉沙漠怎麼了?就在前段時間,衛星捕捉到了這樣的現象,撒哈拉沙漠已經出現了變化,從前的撒哈拉沙漠荒無人煙,貧瘠乾旱,而如今的撒哈拉沙漠卻出現了綠色植被,竟然長出了18億棵樹木。從上空俯瞰簡直是一片壯觀的景象,肩負了許多人的認知,進去為什麼會出現綠色植被呢?
  • 科學揭秘:撒哈拉沙漠是怎麼形成的?
    【每日科技網】   眾所周知,撒哈拉沙漠在今天是個廣袤無垠、極為乾旱的平原,終年高溫乾燥、降水極少。然而,幾千年前的撒哈拉卻是點綴著湖泊的青蔥原野。  一位考古學家認為,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是由於人類活動。
  • 撒哈拉沙漠深處的綠洲,鱷魚是主人,中國石油來這裡幫窮孩子
    查德,是非洲中部的一個內陸國家,遠離海洋,全年高溫炎熱,且國土大部為沙漠地區,所以又被稱為「非洲死亡之心」。查德人口不平均分布,撒哈拉地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1人,而西洛貢區的人口密度則為每平方千米52.4人,恩賈梅納的人口密度更高。圖為查德首都恩賈梅納。
  • 打通喜馬拉雅山,荒漠變水田?英國也有此構思,撒哈拉沙漠變大海
    類似的「美妙」構想也不只是在中國,撒哈拉大沙漠也有過類似改造計劃,只是不同於炸喜馬拉雅山引水汽,改造撒哈拉是要在剛果河築水壩,將河水灌入剛果盆地成為「剛果湖」,然後再將持續增高的水位倒灌給查德盆地形成「查德湖」,最後再用湖水灌溉撒哈拉沙漠。只是這種方法的工程量實在太大,而且對於當地的生態平衡也都是極大的破壞。
  • 從突尼西亞這三大沙漠綠洲,窺視5000年前還是沃土叢林的撒哈拉容顏
    從北部濱海的首都,一路向南深入內陸腹地,慢慢逼近南部撒哈拉大沙漠的邊緣,託澤爾,一個明顯不同於突尼西亞其他城市的沙漠小城,人煙稀少,略顯蕭條,市區距離西邊的阿爾及利亞40幾公裡。2018年2月18號清晨,我們分了幾輛吉普車,向茫茫沙漠開去,目的地,三個神奇的沙漠綠洲。
  • 被商業徵服的撒哈拉沙漠:失去了威懾人類的力量,養活了摩洛哥人
    在這場沙漠旅遊浪潮中,靠近綠洲的村莊發展起民宿,或租賃場地給外來資本集團改造,而有相當一部分摩洛哥人不得不從事沙漠旅遊嚮導,為遊客拉著駱駝逛沙漠,並把他們安全地帶回駐地。擁有900多萬平方公裡的撒哈拉沙漠,被稱為全球死亡沙漠,這裡條件惡劣,寸草不生,猶如一片絕地。但拋開炎熱的天氣,放眼望去的沙海世界,展現在你面前的除了用震撼,已沒有太多合適的詞語來形容。
  • 去了撒哈拉沙漠你才會愛上這個世界,也同樣地愛上撒哈拉沙漠
    在非洲北部,西起大西洋東岸,東至紅海之濱,橫亙著一片浩瀚的沙漠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扛沙漠。撒哈拉」一詞。阿拉伯語的原意是象徵廣闊的不毛之地,後來轉意為大荒漠。阿特拉斯山隔開了撒哈拉沙漠,以北一變而為地中海盎綠、明朗的景觀。
  • 撒哈拉沙漠起源:都是人類惹的禍
    眾所周知,撒哈拉沙漠在今天是個廣袤無垠、極為乾旱的平原,終年高溫乾燥、降水極少。然而,幾千年前的撒哈拉卻是點綴著湖泊的青蔥原野。 一位考古學家認為,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是由於人類活動。農民引發了一連串的事件,導致撒哈拉演變成今天乾燥和貧瘠的狀態。大約8000年前,人類進入了這片地區,並帶來了農業,這片曾經美麗富饒的土地開始衰落。
  • 撒哈拉的秘密,尋找傳說中的綠洲庫夫拉
    這個地方在撒哈拉深處,一直到19世紀都不被西方「文明世界」所知。讀者裡面不知道有沒有像我一樣玩過《大航海時代2》的老傢伙,還記得怎麼深入內陸斷糧斷水死掉一半人到達「夢幻中的城市」廷巴克圖嗎?庫夫拉就是個類似遊戲中廷巴克圖的地方。 要說非洲古代曾經比現在更為溼潤,降雨豐富,沙漠面積沒有現在這麼大,沙漠的氣候條件也沒有這麼極端。
  • 8個關於撒哈拉沙漠的秘密:在一萬一千年前,它曾是一片綠洲
    大約一萬一千年前,它曾是一片綠洲,8000到45000年前由於地球軌道軸線傾斜,導致其受到了嚴重影響考古學家一直在研究當地發現的數百個石頭物體,這些石頭估計有幾千年的歷史,人們用它們來製造各種結構撒哈拉之眼是一個25英裡長的地理構造,只能從鳥瞰圖中看到,地質學家認為
  • 滄海變桑田,撒哈拉從海洋變沙漠,命運無常
    有一個成語,叫滄海桑田,它源自一個神話故事,介紹的是兩個神仙下凡去普通人家做客,感慨500年間見證了東海變農田的故事。而這個詞也引申出人世無常,世事變遷的寓意。圖片來源丨Unsplash 攝影丨jessicari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總面積有906萬平方千米,比我國國土面積稍小一些。
  • 旅遊:如何以及在何處體驗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孤獨的源泉和童年想像的沙漠,就像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一樣。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其規模和精緻的大陸,從一個小的歐洲國家的沙海到橙色的沙丘雕刻到風的完美。撒哈拉沙漠覆蓋的領土大致相當於美國,橫跨大約20條經度線,至少包含10個國家。
  • 撒哈拉沙漠——冒險者之旅,體驗遊牧生活!
    撒哈拉沙漠,傳統上都是通過駱駝隊,緩慢、艱苦,也很危險。需冒迷路、過熱、窒息人的沙暴以及餓死、渴死等危險,再加上還可能遭到打劫。儘管有這麼多危險、困難,沿著連接綠洲的商隊路線的泛撒哈拉沙漠貿易從很早時候起就一直延續了下來。撒哈拉地區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裡不足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