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閒來無事,我趁著假期瀏覽國外綜藝節目時,被其中一檔主題是「素人大改造」吸引了注意力,這檔一開播便掀起輿論狂潮的教育類節目,與普通的鍛鍊類夏令營不同,這一檔節目並沒有老師參與,甚至與孩子無關,主要參與人是孩子的家庭,也就是父母。
看到這裡很多家長會好奇,孩子參與不多,那還要如何改造孩子呢?答案很簡單,就是變更孩子的生活氛圍,其中家長是主要配合節目安排的群體,為期一個月。
節目的觀察對象是兩組家庭氛圍相似的家庭,孩子的年齡分別是十歲和十二歲,性格初始都是一樣的活潑開朗。在錄製過程中,家長要按照節目組的命令對孩子進行「施壓」,一組家長被要求每天誇獎孩子五次以上,另一次則被要求打擊孩子五次,一個月後觀察變化。
讓人吃驚的是,常被誇獎的孩子在一個月後更加積極開朗,而備受打擊的孩子則明顯出現了垂頭喪氣和沉默傾向,學習成績也出現了小幅度下滑,與節目開播時判若兩人。對比之下,觀眾都能看出被誇獎的孩子已經贏了。
這其中的原理,就是兒童心理學中大名鼎鼎的羅森塔爾效應。
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
在兒童心理學上,這種效應經常被用來促進孩子按照家長的規劃成長。換句話說,就是家長對孩子抱有不同的期待度,並用不同的態度去應對孩子,從而達到望子成龍的目的。
羅森塔爾效應是由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提出,當年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他們用了與節目組相似的手法:在班級中隨機選擇普通孩子,然後告知通過觀察發現他們的未來註定與眾不同。
雖然這個結論是謊言,但時隔半年後,這些孩子的表現卻應了羅森塔爾的期望:被選中的孩子不僅成績進步很大,性格也變得活潑開朗,非常有自信,情商和智商都有了質的飛躍。
連他們的校長都感慨羅森塔爾真會看人,這時,羅森塔爾才解釋了其中原委,也為大家解開了神奇的羅森塔爾效應中的原理:不過是利用外界的期望,改造孩子的成長之路罷了。
那麼,羅森塔爾效應為什麼能起到這個效果呢?
對於羅森塔爾效應,很多家長可能誤會這就是傳統所說的「鼓勵式教育」,其實不然,這並非單純的誇讚或者表揚。節目組中孩子變化極大,並非只是家長的言語起了作用,而是遍及到態度、表情、體諒、給予等各個生活方面,更像是「心理暗示型教育」。
家長該如何利用羅森塔爾效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眾所周知,想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孩子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智商和情商。而羅森塔爾效應就是針對這兩個方面同時改造。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好好把握其中方法:
精神暗示:滿足孩子的虛榮心
我老公是一名心理諮詢醫生,主要診療群體是成年人,但這並不妨礙他把方法用到孩子身上。更確切一點的說,他很喜歡用兒童心理學上的某些方法對待孩子。其中精神暗示就是最常見的,因為孩子天性貪婪,在七情方面遠比成年人更敏感,缺乏個人認可。而家長對孩子虛榮心的滿足,就會成為孩子前進的支柱力量。
日常生活中,我老公就非常在意滿足孩子的虛榮心,每天都要誇獎孩子,目的很單純,就是鼓勵孩子有更多的優秀表現。
行為暗示:設定對孩子未來的期待
當家長成了孩子的精神支撐時,那接下來做的就是家長明確對孩子人生的設定,是想要成龍成鳳,還是平凡的幸福。如果是前者,那日常中就要注意對孩子的行為暗示,也就是引導。
讚揚雖然能讓孩子更加自信開朗,但也需要「壓力」的配合,來自家長的期望就是修正孩子成長道路的最佳助推器。說白了,就是讓家長明確表現出對孩子某些行為的期待,以此利用羅森塔爾效應,加重天秤上家長最想要的那個「砝碼」。
舉例來說,當孩子更傾向於玩鬧時,家長要適度表現出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更高期望,並讓孩子明白你的情緒是與他的努力掛鈎的。當兩者發生衝突時,孩子為了爭取家長的滿意度,自然會選擇「努力」一方。
這就是所謂的行為暗示,讓孩子按照家長的規劃向前衝,最後讓期望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