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飽含哲理的一首詩,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2020-12-13 品詩賞詞

春天裡雨水較多,三月的雨密得像牛毛,淅淅瀝瀝地灑在田野和樹林,那些在冬天裡快要枯竭的溪流河汊,經過幾場春雨,立刻都變得豐盈起來。河邊的楊柳似乎也歡樂地迎接這難得的景象,扭動著腰肢快樂地起舞。宋代一位詩人正要出行,一場春雨助力,讓他暢遊無助。

泛舟

宋代: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一位文學修養深厚、學識淵博的學者。他不僅善於考證,長於研究,在文學批評方面也有獨到見解,而且能詩會詞,通曉音律,具有文藝創作才能,這首《泛舟》就是流傳很廣的作品。

這首詩通俗易懂,寫的是作者適逢漲水時節乘船而行的一點感想。他坐著一條大船,像古代打仗所用的艨艟巨艦一般大而沉重,可是因為江水充沛,一瀉千裡,大船行得飛快,毫無吃力之感。於是,很自然地聯想到在這之前的天旱時節,因為水流減落而難以承受大船的運載,只好藉助牽夫們艱難航行的情景。

兩相對比,不免喜從中來,從而寫下了「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輕鬆之感。讀了此詩,我們也仿佛身在船上,與作者一起經歷了這次航行一樣,心中產生一陣輕快的感覺。一首絕句,篇幅有限,我們不能要求它承擔力所不及的超負荷內容,但簡單的話語,卻寓意深刻。

此詩注意發揮絕句之長,把中心內容限制在泛舟這一點上,不貪多務得,不作過分渲染,而是以簡潔明快的筆法道出,同時將形象的描寫與議論性敘述結合起來,從而巧妙地完成了藝術表達的任務。語言本色、平易,不假雕飾,也與表現手法相統一,顯得十分流暢,毫無吃力之感。

一艘大船在小溪裡是無法前進的,而在波浪滔天的大河中卻行走自由,毫無阻隔。詩人從親身經歷中得到靈感,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讀者也可以從中受到啟發,此詩是以泛舟喻學,很多事情千思萬索,及至悟來,不思不勉,自然而然,從容中道。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這兩句詩飽含哲理,回想我們生活中很多事情,從一開始不熟悉到了解,又從陌生到精通,其中也不知經歷了多少曲折。但唯有經歷了,才能得到經驗,有時必要的失敗反而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堅強、更勇敢和更智慧,而這一切都需要踏踏實實地靠親身實踐去摸索,更需要不斷地感悟。

相關焦點

  •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觀書有感【宋•朱熹】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每日一詩】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免費關注訂閱【老朋友】點手機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出自宋代:朱熹《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注釋】(1)艨艟[音「蒙衝」]:古代戰船。也作蒙衝。(2)向來:從前。指春水未漲之時。(3)中流:水流的中央。(關注薇信公號reallylife,明天更精彩!
  • 詩詞在考試中會怎麼考:「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詩蘊含的哲理是?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是誰?朱熹2.「程朱理學」包括哪幾個著名人物?程顥、程頤、朱熹3.朱熹《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詩蘊含的哲理是(    )。
  • 問渠|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這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中第一首又名《詠方塘詩》。至今在浙江省淳安縣姜家鎮郭村還保留有給予他創作靈感的這「半畝方塘」和「得源亭」。當地同志向我們介紹了引領當姜家發展的關鍵思路即——「一首詩,一座城,一條路」,簡要概括為「三個一」。「一首詩」的意思是從大儒朱夫子的《詠方塘詩》生發開去,從文化高度引領姜家發展;「一座城」即通過重建獅城,吸引遊客,帶動旅遊業發展;「一條路」即最終找到一條姜家發展的綠色轉型之路。
  • 滿分作文 |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世間盛傳牛頓被蘋果砸中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我以為也只是流傳罷了,不想幾所大學竟已經將枝條移植了來,幾所大學的莘莘學子將「有可能被砸中牛頓的蘋果砸中」。牛頓自然不可能被砸中後突然總結出一條經典定理,他在探求真理的路途上疾馳,卻在終點遇到了詢問謎底的獅身人面。墜落的蘋果與牛頓充滿智慧的腦袋相撞,獲得的靈感也只是最後謎語的答案罷了。科學的探索永遠是一個個堅實的腳印,「牛頓的蘋果」只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之後造就成功的百分之一的靈感,而非一步登天,造就奇蹟的法寶。
  • 朱熹詩中的哲理
    在唐人以風華絕代的丰姿情韻,屹立成一座後世遠遠仰望的高峰之後,宋人另闢蹊徑,將繞山的涓涓溪流轉作激揚瀑布,劃出天際一道絢爛的彩虹,繼而匯聚成浩蕩大川奔騰東去,這一脈主流,便是宋人以才為詩,以議為詩,以文為詩,使天地萬物背後的哲理寓於景中,道於詩裡,由此形成了風格鮮明的哲理詩,而朱熹作為理學集大成者,其詩作則為其典型代表。
  • 朱熹這首哲理小詩人人會背,但很少有人知道還有第二首
    朱熹的這首《觀書有感》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甚至可以說人人都會背這首詩。這首詩以池塘清澈的形象進行探索,得出「為有源頭活水來」來的深刻哲理,暗喻我們要不斷地不重新的知識,才能保證腦海中這片「池塘」的清澈,達到新的境界!
  • 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詩」之意境與「理」之妙趣同在
    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既有「詩」之意境,又有「理」之妙趣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因為有深厚的理學功底,所以朱熹的詩往往富含哲理。這種哲理詩是哲學家在觀察大自然過程中的「突然感悟」,以詩歌的美學形式呈現出了。於是,朱熹的哲理詩既有「詩」的意境,又有「理」的妙趣,可謂詩歌史上別具一格的存在。
  • 朱熹經典哲理詩6首,首首蘊含人生大智慧,讀懂一生受益
    其實,這也是一首哲理詩。要知道,在朱熹所在的年代,「泗水濱」早已淪陷,他未曾真正到實地去尋春。詩中吹生萬物、吹開百花的春風其實暗喻聖人之道,它拂過世間,便隨處是生機勃勃、萬物向上的生動景象。而到如今,「春風」的含義則更可以隨著語境有更廣的運用。
  • 朱熹詩中的哲理:言之有物,更意在言外
    在唐人以風華絕代的丰姿情韻,屹立成一座後世遠遠仰望的高峰之後,宋人另闢蹊徑,將繞山的涓涓溪流轉作激揚瀑布,劃出天際一道絢爛的彩虹,繼而匯聚成浩蕩大川奔騰東去,這一脈主流,便是宋人以才為詩,以議為詩,以文為詩,使天地萬物背後的哲理寓於景中,道於詩裡,由此形成了風格鮮明的哲理詩,而朱熹作為理學集大成者,其詩作則為其典型代表。
  • 說說朱熹的哲理詩,道學家所寫卻無道學氣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首詩的後兩句千百年來已融化在群眾的口語中,成為人們認識事物的一個價值判斷標尺。這一方面,南宋朱熹的哲理詩的傑出成就也令人刮目相看。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道學家,「程朱理學」的領軍人物,其理學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
  • 朱熹一寫詩,就是一大套哲理!昨夜江邊春水生到底說了些什麼?
    這是南宋大詩人哲學家理學家朱熹的作品。朱熹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大師,是繼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之後,對儒家學說的發展起到重大影響的人。我們可以不客氣地說,朱熹造成了中國先秦儒家學說的轉向,他把儒家學說進行系統化哲學化,這是他的巨大貢獻,同時,他的理學思想,也改變了先秦儒家的特性,辯證地說,他既是儒家學說的功臣,也是儒家學說的罪人!
  • 朱熹四首詩,經久不衰 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稱考亭先生,南宋徽州婺源人。宋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曾在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講學。著有《四書章句集注》、《朱子語類》等書,門人輯有《朱子大全》。朱熹四首詩,經久不衰 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 朱熹的這4首詩,千古傳誦,富有哲理,值得背下來
    下面我們就賞析朱熹的四首經典詩,經久不衰 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一、觀書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微點:  這首詩,是把泛舟比方學道的。昨天的夜裡,我到江岸邊來,見那春水已經漲起來了,許多大號船隻,停泊在水面上的,好似羽毛一般地輕浮。回想從前水淺的時候,空費了多少推移的氣力,到了今日,水已漲足,船在江心裡,盡可以自由行動了。
  • 120 C24 觀書有感(其二)(宋)朱熹- 部編小學語文5上
    特約撰稿:imEmily - 來自:ibabylips這周是詩詞鑑賞筆記第 22 篇,(宋)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二)》。觀書有感(其二)宋·朱熹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艨艟(méng chōng):蒙衝,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艦名,這裡指大船。
  • 古詩文推薦|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
    今天限行1和6 明天限行2和7 活水亭觀書有感 【宋】朱熹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 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詩,是讀書的方法論。
    其實《觀書有感》有兩首詩,這是第一首,還有一首,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賞析:朱熹走到了儒家這條死胡同的盡頭,是儒家的補鍋匠,某種角度上講,朱熹之後才算是真正的儒學。程朱理學自然是封建糟粕,然而朱熹作為學問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卻不能否認,當然朱熹也是南宋一朝最頂尖的詩人之一。這首詩展示了朱熹在讀書過程中頓悟或者茅塞頓開時那種酣暢淋漓的喜悅。
  • 宋代大儒朱熹十首詩,被理學家耽誤的詩人,其中兩句堪稱千古絕唱|...
    朱李二人同是福建人,後者特別器重朱熹,把「洛學」毫無保留的傳授他。從此,朱熹沿襲程顥、程頤的「洛學」,融合了北宋其他各大家思想,奠定了他一生學說的基礎,朱熹與二程史稱「程朱學派」。作為福建人,朱熹是閩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僅吸收「閩學」之精華,後引領「閩學」,建造「閩學」,一生將閩學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翻開朱熹的履歷,有一條功績對我國文化節非常有影響力。
  • 宋代大儒朱熹十首詩,被理學家耽誤的詩人,其中兩句堪稱千古絕唱
    朱李二人同是福建人,後者特別器重朱熹,把「洛學」毫無保留的傳授他。從此,朱熹沿襲程顥、程頤的「洛學」,融合了北宋其他各大家思想,奠定了他一生學說的基礎,朱熹與二程史稱「程朱學派」。作為福建人,朱熹是閩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僅吸收「閩學」之精華,後引領「閩學」,建造「閩學」,一生將閩學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翻開朱熹的履歷,有一條功績對我國文化節非常有影響力。
  • 盤點宋人寫的十首經典哲理詩,風採其實不輸唐人
    嚴羽在《滄浪詩話》說宋人「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儘管宋詩缺乏唐詩那種大氣磅礴、恢弘開闊的氣象,但他們在寫詩歌的理趣上別開生面,既充滿哲理,又包含趣味。其實已不輸唐人!臥榻先生精選十首宋人寫的哲理,以饗讀者。01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