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劉荒、黃海波)7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周窩:樂來樂美——一個音樂小鎮的成長史》的報導。
若不是一連串的機緣巧合,這個連名字都土得掉渣的村落——周窩,根本擔待不起音樂小鎮的盛名。
30年前,北牌村「巧匠」陳學孔從天津一樂器廠回鄉創業,被周窩村「能人」周國芳「收編」了。原來生產彎頭、活接、三通等水暖管件的周窩鄉辦工廠,由此轉產笛頭、脖管、主管等樂器配件了。
10年前,闖蕩北京追逐音樂夢想的濟南姑娘董玉戈,被金音集團總經理陳學孔「打動」了。從樂器生意轉向音樂產業,為這個全國最大的管弦樂器生產基地賦能,竟成了她拿得起卻放不下的使命。
3年前,幹了20年樂器拋光的村婦郭玉管,被董玉戈傾心打造的音樂小鎮「吸引」了,轉行當上農民樂隊的薩克斯手。她每天最大的樂趣,是向遊人演奏剛學會的曲子,成了鎮上最拉風的「人物」。
西方音樂文化與中國鄉村氣息碰撞交融,塑造出周窩音樂小鎮獨特的氣質。徜徉於樸拙的巷陌之中,色彩鮮明的音樂元素、藝術塗鴉隨處可見,「因為音樂,任何冷僻之地,都繁花似錦」等標語,無聲地講述著音樂改變生活的故事。
●從「水管」到「樂管」
近年來,作為千年古縣河北武強的新名片,周窩音樂小鎮聲譽鵲起。穿過周窩鎮周窩村入口的牌樓,濃鬱的音樂氣息撲面而來,一條由韓國藝術家創作的「樂龍」騰空而起,成為小鎮的標誌性景觀。
這條幾十米長的巨龍,以中國紅為主調,色彩斑斕的鱗片,由一塊塊小提琴面板組成。
時尚的西洋音樂元素和厚重的華北鄉土味道,在周窩村混搭出獨特的藝術氣質和村莊個性。
唯音樂,更生活。前年夏天吉他文化節,意猶未盡的樂迷們,收集附近吉他廠廢棄的木片,繪上各色圖案,把沿街的民居院牆又「玩」了一遍——這些彩色木片拼接的圖案,將小鎮點綴得活力十足。
富民路上的金音集團,每年至少有80萬件管弦樂器,由周窩及周邊3000多名農民生產,銷往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做樂器能有多少利潤?一年下來還不夠在北京買一套房子呢!」陳學孔謙虛地向記者擺了擺手,憨厚的笑容裡透著精明。
其實,這家年收入7億元人民幣的企業,早已成為僅次於山葉的全球第二大西洋樂器製造商。作為中國西管樂器專業委員會會長單位,金音集團還是薩克斯、長笛、單簧管、小號等多項中國樂器行業標準的起草單位之一。
20世紀80年代末,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陳學孔從天津一家國營樂器廠辭職,帶著落不上城市戶口的老婆孩子,回老家武強創辦了通達樂器廠。
1990年底,周窩鄉政府買斷了陳學孔的樂器廠,動員他與周窩村的「能人」,周國芳聯手成立金音樂器廠,主要生產西洋樂器配件。
此前,周國芳經營一家鄉辦水暖管件廠,金音樂器廠成立初期,既做薩克斯,也做自來水管。同樣生產金屬管,材料、工藝和品質要求差別很大。一年後,附加值低的水暖管件就被淘汰了。
1994年,沃爾瑪渠道商——美國錦泰國際公司到河北尋求合作夥伴,老闆許成師是美籍華人。急於開拓市場的陳學孔得到消息後,一路從武強追到天津,又從天津追到衡水,用誠意打動了對方。
金音成為國內第一家打入沃爾瑪的西洋樂器製造商,從此駛入企業發展的快車道。
「對我們一幫『土老帽』能造出這麼好的東西,連美國人都嘖嘖稱奇,誇我們的手藝不遜於義大利老匠人。」陳學孔笑著回憶,對方不只讚賞有加,還出資12萬美元參股金音樂器廠。
這家鄉鎮企業搖身一變,成了中美合資企業。沃爾瑪龐大的全球銷售網絡,為它們帶來源源不斷的訂單。2010年前後,金音集團的國內外客戶,已達到700多家。
「客戶一年來兩次,每天就有兩撥人過來。周窩村條件太差,不好意思接待人家。」陳學孔說,當時的周窩村,連一個像樣的衝水馬桶都沒有,很多客戶驗完貨就走人,想深入交流都沒有機會。
曾任金音集團副董事長的美方代表,在村裡待了一年多,最後也連人帶股都撤了。
●從「生意」到「生活」
從薩克斯、長笛、小號到銅管、提琴、吉他,樂器生意一天天做大了,可周窩還是既無顏值也沒氣質。客戶不願來,人才留不住,村民的生活依舊單調乏味。
「不能光是機器轟鳴,還要人頭攢動,要怎麼讓周窩更受人待見,這才有了打造音樂小鎮的想法。」陳學孔如此解釋初衷。
周窩人則普遍認為,如果沒有金音樂器,就不會有音樂小鎮。
陳學孔不止一次到歐洲「取經」。在德國阿道夫地區,他看到一個小村擁有好幾家樂器廠。乍一看和周窩有幾分相似,仔細對比後發現,國外更多將音樂融入生活,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周窩生產大量管弦樂器,但是會吹會拉的人沒幾個,即使會吹幾聲的車間質檢員,也是在檢查漏不漏氣。
陳學孔逐漸明白,打造獨具特色的音樂小鎮,必須依靠專業人士。
201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懷揣音樂夢想的濟南姑娘董玉戈,被陳學孔的誠意打動,成立武強璐德音樂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她從音樂教育切入,力求將周窩打造成一個特點鮮明的音樂小鎮。後來,她甚至賣掉北京的房子,把小孩接到周窩,一頭扎進「窩」裡來。
為了吸引更多音樂人才入駐,董玉戈請來北大青鳥音樂集團,在周窩創建大學生音樂創業與創意基地;建設音樂人創作室,開設大學生音樂訓練營,舉辦麥田音樂節和吉他文化節……
在小鎮咖啡館裡,記者遇到四位瘦高的烏克蘭藝術家,閒暇時正在這裡排練。他們都在董玉戈創辦的璐德音樂學校教授音樂課程。
「這些外教音樂藝術水平很高,人也特別有禮貌。」康愛琴是咖啡館服務員,也是這些烏克蘭藝術家的忠實粉絲。
「音樂小鎮的概念是令人印象深刻。」樂手薩沙熟練地使用翻譯軟體,回答他對周窩的印象。不過,與一年前記者採訪時相比,他依舊聽不懂當地人說話。
「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用音樂交流。」笑起來一臉陽光的薩沙,遊歷過國內很多城市。他早已適應了音樂小鎮輕鬆愜意的生活,還在這裡結識了女朋友。
和薩沙一樣,不少國外音樂人,從周窩出發去了解中國,然後又回到「窩」裡。音樂重新定義了周窩的價值,讓原先連外地人都不太願意入嫁的農村,成為吸引外國人的安樂窩。
●從「主刀」到「主角」
自2012年音樂小鎮開工建設算起,當地政府部門已經投入上億元,改擴建小鎮內部道路,新建衛生廁所和景觀水系等。
2016年,周窩音樂小鎮被確定為首批127個特色小鎮之一,河北僅四個小鎮入圍。
如何建設音樂小鎮,周窩鎮黨委書記聞國圖態度明確:政府要做引導者,不做「主刀者」。這位經常把音樂術語掛在嘴邊的幹部認為,除了基礎設施投入,政府更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
到目前為止,武強縣中心敬老院、音樂水樂方等項目已經開始運營;民樂體驗館、小提琴體驗館、幸福鄉村藝術家工作室等一批特色項目,也被引入周窩。
董玉戈深知村民才是音樂小鎮的主角。近年來,璐德公司通過培訓農民樂隊等方式,提高村民的音樂素養。越來越多的周窩農民,農活之餘拿起樂器,組建樂隊有了粉絲……
年過六旬的村婦郭玉管,薩克斯吹奏水平較高,於是有了「郭大管」的外號。只要音樂一響起,她的眼神便開始在遊客身上流動,身體隨著節奏輕鬆搖擺。
「郭大管」演出任務較重,就沒有時間照顧老伴。兩人坐在門口曬太陽時,郭玉管總是眯著眼笑,老伴看上去很嚴肅。
「自從學會了薩克斯,『郭大管』經常上電視,在家說話都有底氣了。」音樂小鎮一位管理人員說。
賈俊肖是郭玉管的隊友,也不識譜。過去一年時間裡,通過反覆背誦和練習,厚厚的樂譜已經「啃」下一大半。
老人剛開始吹奏時有些害羞,隨著掌握的曲子越來越多,自信心也足了,「早上起來吹一吹,無聊時候吹一吹,一吹就有精神,玩音樂比打麻將強太多。」
從空中俯瞰,一縱一橫兩條主街將周窩村分成了和、諧、富、國四個區。這些建於20世紀60年代的院落,有統一的內部格局面積,統一的尖頂紅瓦。幾十年過去了,村子整體布局沒有變化。
小鎮建設起步時,按照「一門一景、一戶一品、體現靈性、各具特色」的原則,村裡81套閒置的院落被改造成了咖啡館、工作室、民居客棧等。在改造中,周窩特別注意修舊如舊,最大程度保留鄉土面貌。
徜徉在周窩,既沒有大拆大建的改造場面,也沒有借小鎮之名立起高樓大廈。夕陽西下,餘暉拉長了老槐樹的影子,投射到寬敞的街巷和樸拙的農房。
此時的音樂小鎮,更像一位樸素的老人,面容滄桑但不失整潔,笑盈盈地接納尋找鄉愁的遊客。
●從「人氣」到「靜氣」
鄰村37歲的羅永華,已經在金音集團幹了近20年。周圍像她這個年紀的人,大部分在金音上班。
金音集團質檢員張磊除了每月收入4000多元,出租閒置院子一年能得6000元。妻子在鎮上賣化妝品,賺得也不少。
「金窩銀窩不如咱的周窩。」他說。
音樂小鎮的存在,周窩留住了人,尤其是年青一代。音樂小鎮管委會主任宗丙達說,周窩全村900多人,除了少數在外頭「賺大錢」,其餘就近吸納就業。
音樂小鎮的存在,不但讓周窩人賺到錢,也吸引了外地人來此創業。
四川人彭科飛的吉他工坊,已經從普通的小門臉,發展成為小鎮旅遊的重要目的地。這位匠人製作高端吉他的夢想,正在和音樂小鎮一起慢慢長大。
李世琪修了20年的吉他,最近也把工作室搬到了周窩。他隨手拿起一把小提琴,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樣,精準說出它的優劣。藉助音樂小鎮的知名度,李世琪的業務範圍擴大到歐洲,很多老外點名讓他修琴。
聚集人氣是周窩人最想看到的,但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工作日每天三四十人遊覽,周末人會多一些。」宗丙達說,「周窩要是在大城市邊上,還不得天天爆滿?」
從北京駕車出發,高速和國道幾次切換之後,才能輾轉到達周窩。事實上,石黃高速距周窩咫尺之遙。住在路邊的村民,都能聞到汽車的味道。
為了提升小鎮人氣,聞國圖向有關部門提議,就近開一個高速出口,把車流人流引入小鎮。
今年,陳學孔將自己的寶貝——世界樂器博物館,從縣城搬到了音樂小鎮。這是我國首個收藏世界珍貴西洋樂器的博物館,老陳希望藉此增加小鎮的洋氣,提升小鎮的人氣。
音樂小鎮已經度過了「七年之癢」。過去幾年裡,很多特色小鎮,由於過度開發、過度投資,已經淪為「問題小鎮」。這也時刻警示音樂小鎮的建設者們。
聞國圖認為,建設音樂小鎮需要人氣,更需要靜氣,給予耐心繼續培養。
「音樂小鎮的生命力在於將音樂融入當地人的生活,而不是讓遊客吃飽喝足走人。」他說。
陳學孔也有動力繼續堅持。儘管投資尚無太多盈利,但隨著樂器產品向音樂生活過渡,音樂小鎮發展已經順利「換擋」。他頗為欣慰地表示,原來聽過金音集團的人多,現在知道周窩的人更多。
在音樂小鎮理髮店的外牆上,一幅名為《樂來樂美》的藝術作品,呈現出年輕人對於音樂生活的理解:一群女人的髮型都剪成樂器的形狀,頭髮掉在地上變成音符,音樂正在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