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窩:樂來樂美——一個音樂小鎮的成長史

2020-12-13 大眾網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劉荒、黃海波)7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周窩:樂來樂美——一個音樂小鎮的成長史》的報導。

若不是一連串的機緣巧合,這個連名字都土得掉渣的村落——周窩,根本擔待不起音樂小鎮的盛名。

30年前,北牌村「巧匠」陳學孔從天津一樂器廠回鄉創業,被周窩村「能人」周國芳「收編」了。原來生產彎頭、活接、三通等水暖管件的周窩鄉辦工廠,由此轉產笛頭、脖管、主管等樂器配件了。

10年前,闖蕩北京追逐音樂夢想的濟南姑娘董玉戈,被金音集團總經理陳學孔「打動」了。從樂器生意轉向音樂產業,為這個全國最大的管弦樂器生產基地賦能,竟成了她拿得起卻放不下的使命。

3年前,幹了20年樂器拋光的村婦郭玉管,被董玉戈傾心打造的音樂小鎮「吸引」了,轉行當上農民樂隊的薩克斯手。她每天最大的樂趣,是向遊人演奏剛學會的曲子,成了鎮上最拉風的「人物」。

西方音樂文化與中國鄉村氣息碰撞交融,塑造出周窩音樂小鎮獨特的氣質。徜徉於樸拙的巷陌之中,色彩鮮明的音樂元素、藝術塗鴉隨處可見,「因為音樂,任何冷僻之地,都繁花似錦」等標語,無聲地講述著音樂改變生活的故事。

●從「水管」到「樂管」

近年來,作為千年古縣河北武強的新名片,周窩音樂小鎮聲譽鵲起。穿過周窩鎮周窩村入口的牌樓,濃鬱的音樂氣息撲面而來,一條由韓國藝術家創作的「樂龍」騰空而起,成為小鎮的標誌性景觀。

這條幾十米長的巨龍,以中國紅為主調,色彩斑斕的鱗片,由一塊塊小提琴面板組成。

時尚的西洋音樂元素和厚重的華北鄉土味道,在周窩村混搭出獨特的藝術氣質和村莊個性。

唯音樂,更生活。前年夏天吉他文化節,意猶未盡的樂迷們,收集附近吉他廠廢棄的木片,繪上各色圖案,把沿街的民居院牆又「玩」了一遍——這些彩色木片拼接的圖案,將小鎮點綴得活力十足。

富民路上的金音集團,每年至少有80萬件管弦樂器,由周窩及周邊3000多名農民生產,銷往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做樂器能有多少利潤?一年下來還不夠在北京買一套房子呢!」陳學孔謙虛地向記者擺了擺手,憨厚的笑容裡透著精明。

其實,這家年收入7億元人民幣的企業,早已成為僅次於山葉的全球第二大西洋樂器製造商。作為中國西管樂器專業委員會會長單位,金音集團還是薩克斯、長笛、單簧管、小號等多項中國樂器行業標準的起草單位之一。

20世紀80年代末,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陳學孔從天津一家國營樂器廠辭職,帶著落不上城市戶口的老婆孩子,回老家武強創辦了通達樂器廠。

1990年底,周窩鄉政府買斷了陳學孔的樂器廠,動員他與周窩村的「能人」,周國芳聯手成立金音樂器廠,主要生產西洋樂器配件。

此前,周國芳經營一家鄉辦水暖管件廠,金音樂器廠成立初期,既做薩克斯,也做自來水管。同樣生產金屬管,材料、工藝和品質要求差別很大。一年後,附加值低的水暖管件就被淘汰了。

1994年,沃爾瑪渠道商——美國錦泰國際公司到河北尋求合作夥伴,老闆許成師是美籍華人。急於開拓市場的陳學孔得到消息後,一路從武強追到天津,又從天津追到衡水,用誠意打動了對方。

金音成為國內第一家打入沃爾瑪的西洋樂器製造商,從此駛入企業發展的快車道。

「對我們一幫『土老帽』能造出這麼好的東西,連美國人都嘖嘖稱奇,誇我們的手藝不遜於義大利老匠人。」陳學孔笑著回憶,對方不只讚賞有加,還出資12萬美元參股金音樂器廠。

這家鄉鎮企業搖身一變,成了中美合資企業。沃爾瑪龐大的全球銷售網絡,為它們帶來源源不斷的訂單。2010年前後,金音集團的國內外客戶,已達到700多家。

「客戶一年來兩次,每天就有兩撥人過來。周窩村條件太差,不好意思接待人家。」陳學孔說,當時的周窩村,連一個像樣的衝水馬桶都沒有,很多客戶驗完貨就走人,想深入交流都沒有機會。

曾任金音集團副董事長的美方代表,在村裡待了一年多,最後也連人帶股都撤了。

●從「生意」到「生活」

從薩克斯、長笛、小號到銅管、提琴、吉他,樂器生意一天天做大了,可周窩還是既無顏值也沒氣質。客戶不願來,人才留不住,村民的生活依舊單調乏味。

「不能光是機器轟鳴,還要人頭攢動,要怎麼讓周窩更受人待見,這才有了打造音樂小鎮的想法。」陳學孔如此解釋初衷。

周窩人則普遍認為,如果沒有金音樂器,就不會有音樂小鎮。

陳學孔不止一次到歐洲「取經」。在德國阿道夫地區,他看到一個小村擁有好幾家樂器廠。乍一看和周窩有幾分相似,仔細對比後發現,國外更多將音樂融入生活,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周窩生產大量管弦樂器,但是會吹會拉的人沒幾個,即使會吹幾聲的車間質檢員,也是在檢查漏不漏氣。

陳學孔逐漸明白,打造獨具特色的音樂小鎮,必須依靠專業人士。

201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懷揣音樂夢想的濟南姑娘董玉戈,被陳學孔的誠意打動,成立武強璐德音樂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她從音樂教育切入,力求將周窩打造成一個特點鮮明的音樂小鎮。後來,她甚至賣掉北京的房子,把小孩接到周窩,一頭扎進「窩」裡來。

為了吸引更多音樂人才入駐,董玉戈請來北大青鳥音樂集團,在周窩創建大學生音樂創業與創意基地;建設音樂人創作室,開設大學生音樂訓練營,舉辦麥田音樂節和吉他文化節……

在小鎮咖啡館裡,記者遇到四位瘦高的烏克蘭藝術家,閒暇時正在這裡排練。他們都在董玉戈創辦的璐德音樂學校教授音樂課程。

「這些外教音樂藝術水平很高,人也特別有禮貌。」康愛琴是咖啡館服務員,也是這些烏克蘭藝術家的忠實粉絲。

「音樂小鎮的概念是令人印象深刻。」樂手薩沙熟練地使用翻譯軟體,回答他對周窩的印象。不過,與一年前記者採訪時相比,他依舊聽不懂當地人說話。

「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用音樂交流。」笑起來一臉陽光的薩沙,遊歷過國內很多城市。他早已適應了音樂小鎮輕鬆愜意的生活,還在這裡結識了女朋友。

和薩沙一樣,不少國外音樂人,從周窩出發去了解中國,然後又回到「窩」裡。音樂重新定義了周窩的價值,讓原先連外地人都不太願意入嫁的農村,成為吸引外國人的安樂窩。

●從「主刀」到「主角」

自2012年音樂小鎮開工建設算起,當地政府部門已經投入上億元,改擴建小鎮內部道路,新建衛生廁所和景觀水系等。

2016年,周窩音樂小鎮被確定為首批127個特色小鎮之一,河北僅四個小鎮入圍。

如何建設音樂小鎮,周窩鎮黨委書記聞國圖態度明確:政府要做引導者,不做「主刀者」。這位經常把音樂術語掛在嘴邊的幹部認為,除了基礎設施投入,政府更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

到目前為止,武強縣中心敬老院、音樂水樂方等項目已經開始運營;民樂體驗館、小提琴體驗館、幸福鄉村藝術家工作室等一批特色項目,也被引入周窩。

董玉戈深知村民才是音樂小鎮的主角。近年來,璐德公司通過培訓農民樂隊等方式,提高村民的音樂素養。越來越多的周窩農民,農活之餘拿起樂器,組建樂隊有了粉絲……

年過六旬的村婦郭玉管,薩克斯吹奏水平較高,於是有了「郭大管」的外號。只要音樂一響起,她的眼神便開始在遊客身上流動,身體隨著節奏輕鬆搖擺。

「郭大管」演出任務較重,就沒有時間照顧老伴。兩人坐在門口曬太陽時,郭玉管總是眯著眼笑,老伴看上去很嚴肅。

「自從學會了薩克斯,『郭大管』經常上電視,在家說話都有底氣了。」音樂小鎮一位管理人員說。

賈俊肖是郭玉管的隊友,也不識譜。過去一年時間裡,通過反覆背誦和練習,厚厚的樂譜已經「啃」下一大半。

老人剛開始吹奏時有些害羞,隨著掌握的曲子越來越多,自信心也足了,「早上起來吹一吹,無聊時候吹一吹,一吹就有精神,玩音樂比打麻將強太多。」

從空中俯瞰,一縱一橫兩條主街將周窩村分成了和、諧、富、國四個區。這些建於20世紀60年代的院落,有統一的內部格局面積,統一的尖頂紅瓦。幾十年過去了,村子整體布局沒有變化。

小鎮建設起步時,按照「一門一景、一戶一品、體現靈性、各具特色」的原則,村裡81套閒置的院落被改造成了咖啡館、工作室、民居客棧等。在改造中,周窩特別注意修舊如舊,最大程度保留鄉土面貌。

徜徉在周窩,既沒有大拆大建的改造場面,也沒有借小鎮之名立起高樓大廈。夕陽西下,餘暉拉長了老槐樹的影子,投射到寬敞的街巷和樸拙的農房。

此時的音樂小鎮,更像一位樸素的老人,面容滄桑但不失整潔,笑盈盈地接納尋找鄉愁的遊客。

●從「人氣」到「靜氣」

鄰村37歲的羅永華,已經在金音集團幹了近20年。周圍像她這個年紀的人,大部分在金音上班。

金音集團質檢員張磊除了每月收入4000多元,出租閒置院子一年能得6000元。妻子在鎮上賣化妝品,賺得也不少。

「金窩銀窩不如咱的周窩。」他說。

音樂小鎮的存在,周窩留住了人,尤其是年青一代。音樂小鎮管委會主任宗丙達說,周窩全村900多人,除了少數在外頭「賺大錢」,其餘就近吸納就業。

音樂小鎮的存在,不但讓周窩人賺到錢,也吸引了外地人來此創業。

四川人彭科飛的吉他工坊,已經從普通的小門臉,發展成為小鎮旅遊的重要目的地。這位匠人製作高端吉他的夢想,正在和音樂小鎮一起慢慢長大。

李世琪修了20年的吉他,最近也把工作室搬到了周窩。他隨手拿起一把小提琴,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樣,精準說出它的優劣。藉助音樂小鎮的知名度,李世琪的業務範圍擴大到歐洲,很多老外點名讓他修琴。

聚集人氣是周窩人最想看到的,但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工作日每天三四十人遊覽,周末人會多一些。」宗丙達說,「周窩要是在大城市邊上,還不得天天爆滿?」

從北京駕車出發,高速和國道幾次切換之後,才能輾轉到達周窩。事實上,石黃高速距周窩咫尺之遙。住在路邊的村民,都能聞到汽車的味道。

為了提升小鎮人氣,聞國圖向有關部門提議,就近開一個高速出口,把車流人流引入小鎮。

今年,陳學孔將自己的寶貝——世界樂器博物館,從縣城搬到了音樂小鎮。這是我國首個收藏世界珍貴西洋樂器的博物館,老陳希望藉此增加小鎮的洋氣,提升小鎮的人氣。

音樂小鎮已經度過了「七年之癢」。過去幾年裡,很多特色小鎮,由於過度開發、過度投資,已經淪為「問題小鎮」。這也時刻警示音樂小鎮的建設者們。

聞國圖認為,建設音樂小鎮需要人氣,更需要靜氣,給予耐心繼續培養。

「音樂小鎮的生命力在於將音樂融入當地人的生活,而不是讓遊客吃飽喝足走人。」他說。

陳學孔也有動力繼續堅持。儘管投資尚無太多盈利,但隨著樂器產品向音樂生活過渡,音樂小鎮發展已經順利「換擋」。他頗為欣慰地表示,原來聽過金音集團的人多,現在知道周窩的人更多。

在音樂小鎮理髮店的外牆上,一幅名為《樂來樂美》的藝術作品,呈現出年輕人對於音樂生活的理解:一群女人的髮型都剪成樂器的形狀,頭髮掉在地上變成音符,音樂正在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源泉。

相關焦點

  • 波蘭音樂家走進河北周窩音樂小鎮
    中新網衡水10月28日電 題:波蘭音樂家走進河北周窩音樂小鎮:中國農村與西方音樂的「碰撞」  記者李茜 崔志平  伴著曼妙的音樂,走在鋪滿紅磚的路面上28日,該團隊部分人員來到周窩音樂小鎮,與小鎮的村民進行面對面交流。  此次活動將行走北京、武強、揚州、上海、大同、天津六個城市,武強是第二站也是唯一的一個縣級站。「音樂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此行成員之一的波蘭鋼琴演奏家瑪利亞·路德維卡·噶布勒夏在來到小鎮前表示,她對這個以生產西洋管弦樂器著稱的中國北方農村充滿了期待。波蘭音樂人嘗試中國打擊樂器。
  • 兩岸媒體河北巡禮②丨周窩音樂小鎮的詩意生活
    長城網訊(記者張曉明)由國臺辦指導,河北省委臺辦與衡水、邢臺、邯鄲市臺辦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尋美之旅——兩岸媒體河北巡禮」冀臺新聞交流活動11月2日啟動。11月3日,兩岸媒體人來到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周窩音樂小鎮。在周窩音樂小鎮,目之所及都跟音樂有關,牆上跳躍著音符,花盆設計成鋼琴鍵的樣子,甚至連路標、路燈都充滿了音樂元素。
  • 周窩音樂小鎮: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來自全省的新媒體「十強縣」、新媒體「十佳帳號」、優秀組織單位有關負責同志和優秀組織者代表一起到周窩村調研觀摩周窩音樂小鎮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走進周窩村,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藝術氣息,各種音樂符號似乎告訴遊人們,音樂是這裡不可或缺的元素。
  • 「南有周莊,北有周窩」有著濃鬱的莊稼地和古樸的民風音樂小鎮.
    它是華北平原上的一個無資源、無礦產、無背景的普通村莊,卻誕生出一個中國最大、世界第二的管弦樂器製造基地;它在短短三年時間裡就走上了全國「魅力新農村十佳鄉村」的舞臺,眾多中外音樂名家匯聚於此,自身也名揚海外。它就是「音樂小鎮」周窩村。
  • 來自周窩音樂小鎮的報導:文化照亮鄉村的典範
    近年來,武強縣周窩村依託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民居特色,堅持以文化產業促進鄉村振興,將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打造成品位高、吸引力強、文藝氣質濃鬱的音樂小鎮,實現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步小康,探索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的路子。
  • 河北周窩:用音樂照亮鄉村生活
    2012年,周窩村聘請天津大學建築學院、中央美院建築學院編制了《周窩音樂小鎮整體區域規劃》,並聘請北京798藝術中心對小鎮功能分區、民居院落進行單體規劃設計,按照「一門一景、一戶一品、體現靈性、各具特色」的原則,將沿街的房屋包裝成音樂吧、咖啡屋、薩克斯公社、音樂製作室等場所。
  • 海峽兩岸音樂人在周窩共唱「同心圓」
    7月8日,由海峽兩岸音樂人共同演繹的「冀臺同韻」鄉村民謠和校園歌曲音樂交流周活動在武強周窩音樂小鎮啟動。此次活動由河北省委臺辦、河北省文聯、河北省臺聯主辦,河北省音樂家協會、衡水市臺辦、衡水市文聯等單位承辦。
  • 武強縣「紅色引擎」助推周窩村華麗轉身音樂小鎮
    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武強縣周窩音樂小鎮。(資料圖) 河北共產黨員網訊(通訊員 李影 記者 扈煒)如果在地圖上尋找,武強縣周窩音樂小鎮,只是冀東南平原大地上毫不起眼的一個小點,只有256戶、959人的一個北方小村。
  • 王騫-中國大學生音樂節是青鳥特色小鎮運營的核心IP
    8月1日,北大青鳥青春音樂學院落戶周窩音樂小鎮暨開營新聞發布會成功舉辦,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原副司長、住建部國家特色小鎮評審組組長吳曉松、原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副局長、中國駐中國東協聯絡中心副主任孫建華、衡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馬福華、著名音樂人、蒲公英音樂部落聯合創始人黃舒駿、知名唱作人
  • 河北衡水市武強縣周窩村:小村莊變身音樂小鎮
    賈俊肖與音樂結緣,還得從1989年村裡辦起樂器配件廠說起。那年,在天津管樂廠製作零配件的武強人陳學孔回到家鄉,想自己開個樂器配件廠。也是那時,周窩村水暖管配件廠負責人周國芳因市場競爭激烈,正在謀劃轉型發展新項目。 一個有技術、有想法,一個有廠房、有設備,陳學孔與周國芳談到了一起。1989年夏天,武強縣通達樂器廠掛牌成立。
  • (中國超級小鎮系列)探訪河北武強「音樂小鎮」:一支單簧管成就一個...
    【導語】從組裝一支單簧管都吃力,到可以生產400多個樂器品種,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西管樂器產地,河北省武強縣用30年的時間,創造了一個樂器行業的奇蹟。  【解說】陳學孔是武強縣樂器行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989年,他離開天津樂器廠回鄉創業。在武強縣周窩村,陳學孔與周國芳建起了武強縣第一個樂器廠,樂器廠最初的產品是單簧管。
  • 齊曉波:特色小鎮要把「特」字做足,防止抄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0日訊 5月18日,第二屆中國特色鎮智庫圓桌會議暨綠色設計與鄉村振興(周窩)主題論壇在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周窩音樂小鎮舉辦。中國科學院旅遊研究與規劃設計中心主任助理齊曉波在論壇上表示,特色小鎮要強化精準定位,把「特」字做足,防止抄襲。
  • 河北網紅音樂小鎮,50歲大媽與薩克斯,不會樂器都不好意思出門!
    河北網紅級音樂小鎮——武強縣周窩村伴隨曼妙的音樂,行走在街道間,小街兩旁的綠樹將陽光遮擋在外,樹蔭下是繪有音樂元素的牆面,做樂器的邊角料的邊角料加工成雕塑,擺放在各個路口。可能是因為音樂小鎮的氛圍,許多村民也成為音樂愛好者,在街邊陪孫子玩的大爺可能就會一門樂器。大媽也能把薩克斯吹的有模有樣,種地做家務學薩克斯樣樣不耽誤!這所音樂小鎮不大卻潔淨優雅,在這裡能體會到被音樂包圍的感覺。
  • 「冀臺同韻」鄉村民謠和校園歌曲音樂交流周啟動
    河北新聞網7月8日訊(記者田恬 見習記者吳安寧)今天,由河北省委臺辦、河北省文聯、河北省臺聯、河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主辦,河北省音樂家協會、衡水市臺辦、衡水市文聯等單位承辦的「冀臺同韻」鄉村民謠和校園歌曲音樂交流周活動在衡水武強周窩音樂小鎮正式開啟。
  • 青鳥音樂牽手河北武強 波蘭藝術圈武強首秀
    青鳥從中國大學生音樂節到波蘭音樂項目等,注重的是渠道、平臺的建設,著力點在於孵化。
  • 兩岸媒體人河北「尋美」
    「尋美之旅——兩岸媒體人河北巡禮」新聞交流活動於11月2日至7日間成功舉辦。(河北省臺辦供圖)「尋美之旅——兩岸媒體人河北巡禮」新聞交流活動於11月2日至7日間成功舉辦。感受河北城市建設發展之美:這裡到處充滿生機和活力活動期間,參訪團一行分別到衡水老白乾酒廠、周窩音樂小鎮、河北凱普威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臺企)等地參訪交流,感受河北企業、河北農村的發展變遷及河北投資發展環境;到綠嶺核桃小鎮、「太行明珠」前南峪
  • 華北小村成為歐洲音樂人的「音樂烏託邦」
    2016年12月23日,遊客騎車在周窩音樂小鎮遊覽觀光。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新華社石家莊1月28日電(記者張碩)在一個狹小卻溫馨的咖啡館內,25歲的科祖布·波格丹正和他的四位烏克蘭同胞一起演奏中國著名民歌《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