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花 古人與今人大不同!

2020-12-18 序山律歷研習社

賞花,自古以來就是春天裡的一大美事,可你知道嗎?古人賞花和我們可是大有區別,不僅追求多形式、多層次的美的享受,更追求心靈上的感受。比如曲賞、酒賞、香賞、琴賞、茗賞等形式,還會觀花之「色」、聞花之「香」、品花之「姿」、賞花之「韻」……不禁感嘆,賞花,還是古人會玩,這文藝範兒簡直滿格啊!

第一:古人賞花花樣多

曲賞:賞花詠歌,為唐代所好。以新編的曲子與脫俗的詩詞對花吟詠,使視覺與聽覺都盡情享受,相得益彰。

【酒賞】賞花飲酒源自唐代,一面飲醇香美酒,一面賞花盡興。想像一下,邊賞花邊小酌,是不是有點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神會效果?

【香賞】插花燃香源自五代韓熙載,他認為「對花焚香,有風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犀宜龍膽、酴麋(薔薇的一種)宜沉木、蘭宜四絕,含笑宜麝,詹匐宜檀」,是為「五宜」。

【琴賞】琴是古代文人四藝之首,用以怡情養性。對花撫琴要琴與花配。文人花可配以七弦、阮鹹等樂器,宮廷花則管弦交響,這清風美韻,請閉上眼睛自行體會!

【茗賞】觀花品茗在宋代已流行。宋代將「插花、點茶、焚香、掛畫」合稱生活四藝。古書上常見插花品茗的畫面,只是到了明代更加巧妙結合而已。

第二:古人賞花四大招

古人賞花首先是看花之色。明代袁宏道在《瓶史·品第》中稱:「故知色之絕者,蛾眉未免俯首,物之尤者,出乎其類。」什麼樣的花色最為絕美?古人以一個「豔」字做了概括。在春天,花之豔是紅色,「萬紫千紅總是春」,亂花迷的就是你的眼!

古人聞花看重「香」,所謂的「國色天香」,缺一不可。春有梅香,夏有荷香,秋有桂香,冬有瑞香……花之香至極品,古人則稱為「天香」,如唐代中書舍人李正封的名句:「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寫的是牡丹花香;唐詩人宋之問詩句:「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寫的是桂花香。

賞花除了色與香,還要看花之風姿,用清代畫家松年的觀點來說,叫「花以形勢為第一」。花姿與花色一樣,可以「養眼」。美的花姿可以彌補晚開的遺憾,明代陳道復《題秋海棠》詩句即稱:「翠葉紛披花滿枝,風前嫋嫋學低垂。牆根昨日開無數,誰說秋來少豔姿。」

另外,古人認為,「不清花韻,難入高雅之境」。花韻可以「養心」「怡神」。雖看不見,摸不著,但能感覺到。常見花卉之韻,古人都有說法:梅標清骨,桃有羞靨,李謝濃妝,杏嬌疏雨,菊傲嚴霜,蘭挺幽芳;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國色天香,丹桂飄香月窟,百合如意安康……這一套套的形容,是不是妙不可言?

第三:講時令古人賞花選「良辰」

在清代屠本畯編的《瓶史月表》中,所列各月花事更詳細。如眼下的春光初俏之時的「花盟主:牡丹、滇茶、蘭花、碧桃;花客卿:川鵑、梨花、木香、紫荊;花使令:木筆、薔薇、謝豹、丁香、七姊妹、鬱李、長春。」

除了花期,賞花還要選擇「良辰」,有良辰才有「美景」。同一種花卉在不同的時間段欣賞,所得感受完全不同。另外,賞花的地點也要選好,勝地不一定有勝景。如看桃花,清人李漁便認為不應去名園:「惟鄉村和籬落之間,牧童樵叟所居之地,能富有之。」李漁建議:「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聽其所至。」雖然帶著點小矯情,但是意境確實非常醉人啊!

第四:古人賞花吃什麼?

我們出去春遊往往帶上便當美食,那麼古人賞花出遊吃什麼?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文人雅士們吃冷餐或者帶著鍋碗瓢盆自己做,是不是有點太low了?可以說,「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力,古人出遊賞花可是帶「私廚」的!

清代沈複寫過一本書叫《浮生六記》,裡頭記載,當時蘇城有想賞花的文人,想出了一個完美的點子來解決遠遊飲食問題:他們請一個賣餛飩的一起春遊。

據說,那時挑著擔子賣餛飩的小販都是現煮現賣。於是大概情景是這樣的:文人們一邊賞花吟詩,小販們一邊支鍋點火準備做飯。雖然畫風略顯違和,但這種辦法,既成全了文人雅士們賞花的樂趣,小販的餛飩也賣出去了,想來也算兩全其美。

總之,不管怎麼賞花、去哪兒賞花,「看」固然是目的之一,但其中也寄託了人們美好的心願。借花言事、詠花抒懷,多少與之有關的詩句美文流傳至今,仍然令人回味無窮。(圖源網絡)

(來源:河北日報)

相關焦點

  • 今人與古人臨帖有何不同?臨摹碑帖的理念也很重要
    今人與古人臨帖有何不同?臨摹碑帖的理念也很重要!臨帖是書法學習最重要的一環,臨帖的差異,可以說起點就決定了最終的技法高度,儘管都是臨帖,那麼,今人與古人臨帖有何不同呢?是殊途同歸還是背道而馳?古人臨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進步飛速,能不斷精進技藝,但是今人臨帖卻無法實現突破。面對精帖名帖滿腔熱情,最終卻無所適從。那麼,今人臨帖與古人臨帖有何不同呢?
  • 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不同 不會說今天幾月幾號
    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不同 不會說今天幾月幾號 2015-06-05 10:25:09但是有一些影視劇,老不讓人家古人好好說話。  我們都知道,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是不同的,稱謂不同,計算也不同。  比如說,古人對白天與晚上的稱謂是不同的。白天說「鍾」,晚上說「更」或「鼓」。那時候城鎮裡都設有鐘鼓樓,晨起(辰時,7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傍晚(酉時,19點)鼓報時,所以晚上又說「幾鼓天」。
  • 今人書法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古人?
    但我們在這個時代到底與古人相比有沒有進步?有沒有超越古人的地方呢?恐怕就是見仁見智、不能統一了。我以為,除了形式方面,我們當代書法在很多方面是有所突破的,只是我們不能以一種很理性、客觀的治學態度去認真對待今人書法。在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一味地拿古人壓今人,或者互不服氣、互相輕視,不能冷靜地看待、分析今人書法的優劣,只是想當然地認為今不如昔。只要有人說今人有超過古人的地方就群起而攻之,或曰「祖宗之法不能變」,使好多人不敢再說。
  • 古人作《易》,今人習之,那麼,古人和今人在易經方面誰更厲害?
    易經的形成,離不開古人的智慧,也離不開當時的環境,而社會是向前發展,越來越進步的,那麼,在易經方面,到底是大人厲害,還是今人厲害呢?這種類似的問題,由來已久,我國歷史上,一直有一種思想的交鋒,叫「古今之辨」。什麼意思呢?
  • 古人與今人(散文一篇)
    —— 此文節選自貧道散文集《人生,我只是路過》 今人總是喜歡嘲笑古人「土」,卻渾然不知自己在古人眼裡卻只是一個字「淺」!因為今人只擁有「小聰明」卻毫無大智慧可言;而古人卻擁有至高無上的智慧。他們的思想、文採、文筆、乃至是一舉一動都影響了歷朝歷代的人們。上至帝王將相,中至中產階級,下至一介草民,誰不是在「諸子百家」思想的陶冶之下成長起來的?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 田蘊章:今人書法未超越古人!劉洪彪:我們已超越
    "同時,田蘊章還表示今人書法沒有機會超越古人。他說:「科舉的廢棄,漢字的改革,文言文的淘汰,毛筆退出歷史舞臺,因此今人想在書法上超越古人,幾乎是做不到的。」「狂」今人已經輸了田劉二人究竟誰的觀點正確,我們先放在一邊,先說說「狂」字。其實,今人之狂遠不及古人之狂,狂的方面今人就輸了。拋開魏晉和隋唐,僅北宋的仨狂人估計就要甩今人十萬八千裡。為了帶點江湖色彩,我特意為這三位狂人取了別號。
  • 田蘊章:今人書法沒有超越古人!劉洪彪:我們已經超越!
    他說:「今人書法的水平,應該說遠不及古人。我們還不要往太遠了說,今人和民國年間那批人比,就不能夠相提並論。那個年代寫的如啟功先生那樣水平的恆河沙數,不勝枚舉,太多了;那個年代寫好字的人,簡直是高手如雲、高手如林,太多太多了。"同時,田蘊章還表示今人書法沒有機會超越古人。
  • 趣歷史 | 古人遇見花期:這才是賞花的正確打開方式!
    賞花,自古以來就是春天裡的一大美事可你知道嗎古人賞花和我們大有區別不僅儀式感十足追求多形式、多層次的美的享受更追求心靈上的感受古人賞花「花樣多」曲賞:賞花詠歌,為唐代所好。香賞:即賞花時配以焚燃香料,不同材質的花要配以不同的香料。南唐進士韓熙載在《五宜說》中說:「對花焚香,有風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樨宜龍腦,酴醾(獨步春)宜沉水,蘭宜四絕,含笑宜麝,薝蔔宜檀」,是為「五宜」。琴賞:琴是古代文人四藝之首,用以怡情養性。對花撫琴要琴與花配。
  • 古人賞花如何觀色、聞香、賞姿、品韻?古人為何這麼喜歡花?
    賞花一直在中國一直很風行,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人們的時間越來越不夠用,養花也只是簡單地澆水施肥,花開了也只是看上去覺得它好看。在中國古代,賞花是一件很風雅的事情,不像現在的匆匆一眼,古人的賞花分為觀色、聞香、賞姿、品韻等幾個階段。
  •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這首詩是古人的科幻世界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換上換平聲(真韻)韻:春、鄰、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而《把酒問月》的結尾卻是: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這首詩是古人的科幻思索
    有人提了一個問題:「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何解讀這句詩?出自哪位大家的哪首詩?前言這句詩應該是題主記錯了,原句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出自於李白的《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換上換平聲(真韻)韻:春、鄰、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 滿城春色中賞花請文明
    蘇俊傑、喬軍偉攝古人賞花風趣無比 值得今人效仿學習古人文明之道又一個料峭冬寒過去,春花漸次盛開,人們紛紛出門踏青、賞花,「芳草拾翠暮忘歸」。古人賞花,風趣無比,值得今人效仿。這種花前「鋪席藉草,圍坐一圈」式的賞花,至今仍在日本流行。而在野外花前「造屋」玩賞,除賞花的樂趣外,還有「解下身上的紅裙遞相垂掛造屋」的樂趣。可見古人郊遊時,是多麼不拘小節、自由放鬆。給現代人的建議:親朋好友圍坐花旁享受春光美食固然好,但一定要遵守公共秩序、無不雅姿勢,一切以不影響他人賞花、不違反公園或景點規定為前提。可自備布墊、鞋套等,以免傷害草坪。
  • 也談今人書法有否超過古人
    前段時間,中書協劉洪彪先生的"今人已超古人"書法論,引起了書法界的巨大漣漪。為什麼現在的書家們如此不自信呢?個人認為,時代書法的普遍衡量,應該是尖子對尖子,數量對數量,普遍書者水平對普遍書者水平去比較才行。這個怎麼比呢?即大家都從一個百年的時間裡去比。
  • 李白: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人在月下飲酒時,對明月的來歷這玄奧的宇宙之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就對它「停杯一問之」。
  • 古人賞花有哪些講究? 聞花"香"將花卉分成九品
    賞花,自古以來就是春天裡的一大美事,古代曾有很多賞花的講究。比如,如何觀「色」?如何聞「香」?如何品「姿」、如何賞「韻」?此外,還有專門的《花歷》記載了不同月份看哪些不同的花…… 觀花「色」:花色絕美為「豔」 劉禹錫詩云:「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古人賞花首先是看花之色。
  • 景媒情胚:古人離別相思抒情詩,對今人社交表達的啟示
    但面對一樣的情境,不同的人內心感受不同,用力不同,在景與景的對接,情與情的轉換中,最終實現情景交融的程度也各有高低。但無論這樣,一旦有情景交融的感覺在詩裡,詩歌的接受度會高很多。以上是對於作者而言。那麼,對於詩歌傳播者又會是怎樣一種情景呢?
  • 古人和今人對朋友的送行有何講究?看完後就明白了
    古人和今人的送別有何不同?古代因為交通條件很落後,朋友之間的送別更多的是種離別,一別之後不知多久才能再見。因此送行也頗為講究。橋邊唱支歌,河邊折枝楊柳,甚至在陽關敬一杯酒,走之後還要目送好久。今人送別,更多的是一種形式感。一覺醒來,睡眼惺忪,好不容易大包小包的擠進熙熙攘攘的車站,扯上幾句淡話,終於等到朋友的班次,吐一口輕鬆氣,還未等朋友登上車,就作鳥獸散。可以說,今人送行完全淪為一種枯燥無味的形式。的確,隨著交通方式的改變,人們覺得再遙遠的距離也可以朝始夕達,而且電話和視頻都可以聯繫。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同一片天空卻有不一樣的明月?
    古時的明月和今時的月亮有何不同?就好像問古時的子時與今時的24時有何不同一樣。只是人不同、人的心情不同罷了。上邊是不同時期的名家名句,同樣一輪明月,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境、不同人的眼中,所呈現的畫面和含義卻相差很大,給予人精神的慰藉更有不同。「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很有哲理性的一句詩,其實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點上的明月都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人。
  • 張翔洲:描真寫意描寫今人古人
    凡人物畫,張翔洲先生似乎均有涉及:古人今人、工筆寫意、高士仕女、版畫速寫。其描真圖,惟妙惟肖,栩栩欲活,繪聲繪色,可亂楮葉。這些人物,皆現實中的活現。市井中的小民,喜怒哀樂形於表,柴米油鹽役之骸,或街坊鄰裡,或親朋好友,表現熟悉,比之不熟悉,更為難當,也最易評判。
  • 為什麼絕大多數今人欣賞書法與古人不在一個維度上?
    歐陽詢《九成宮》上面兩張圖也是兩種不同審美境界,有的人覺得後面一張圖寫的好,古人審美過時了,有的人卻覺得前面一張圖寫的好,有趣。反正古人普遍認為《祭侄文稿》境界要高點。沒寫過毛筆,你就不知道書寫的難度,這個道理很簡單,而現在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寫毛筆字,時代在進步,甚至硬筆字也少了,大家都用列印字,平時看書閱讀也都是印刷體,大量藝術字、印刷體取代了古代的毛筆字體,造成今人缺少古人那種審美環境,而硬筆取代毛筆,甚至今人書寫時間的大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