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妍@邊界計劃
編輯 | 石亞瓊
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消費者的很多線下購買行為紛紛轉移至線上,伴隨著宅家經濟的刺激,國內的家電零售市場也相應出現了變化。
近日,36氪採訪到了小米有品的品牌營銷部負責人孟祥奇。他表示,電器類產品一直是小米有品的強勢品類,聚焦在小家電來看,小米有品的小家電在Q1整體增長明顯,其中廚電、個護健康、影音娛樂等品類的增長最為顯著。平臺統計,帶有家電、餐廚、健康、居家關鍵詞的這些品類不僅熱度上漲迅猛,而且在第一季度小米有品平臺上廚電、個護健康、影音娛樂這三個品類整體的新品牌入駐率超過了10%。健康品類下新品牌入駐率在Q1達到了29%,也是最快增長的行業領域。健康養生類產品品牌: HITH、脊安適、左點成為了Q1該品類下漲幅最高的代表性品牌;在影音娛樂品類中,QCY以及純麥更是取得了銷量較去年分別同比增長382%和248%的成績。
居家場景讓廚電的使用變得更加剛需、高頻。據統計,第一季度小米有品廚電領域同比增長幅度超過85%,例如破壁機、攪拌機、果汁機等品類甚至出現了三倍以上的增長,麵條機也曾一度賣到斷貨脫銷;廚電領域中與消毒殺菌有關的產品,例如消毒櫃、便攜插電式的果蔬淨化器也相繼成為了平臺爆款。
圖片來源:「小米有品」
同樣有代表性增長的是個護健康類產品。與疫情相關,人們的消費行為越發關注衛生與健康。個護領域具有消毒殺菌功能的電器產品,例如洗漱牙刷消毒、紫外線消毒殺菌設備在第一季度成為了銷售額過千萬的準爆品;在大健康領域中,包括按摩椅、肩頸按摩器等傳統的保健按摩產品,以及艾灸儀、智能足浴盆、足浴機器人等智能化的保健產品在內的十幾個細分品類銷量均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長。
此外,疫情隔離期間,消費者居家時間增多,刺激了影音娛樂領域的增長。家庭場景下,對娛樂休閒、辦公學習需求的增加使得雷射投影電視、印表機、智能音箱、麥克風等產品銷量在Q1呈現出井噴式增長。
相比之下,大家電在第一季度的銷售呈現出另一番景象。由於物流受阻、進小區安裝服務等方面的限制,尤其是像冰箱、大件洗烘一體機等傳統白電產品一、二月份銷量相對乏力,同比去年Q1基本持平,直到近期才看到有較好的增長恢復跡象。
帶來這些增長的原因,一方面是產品層面。
縱觀小米有品平臺的產品,可以看到很多新奇科技屬性的共同點,這些創新型產品對於用戶有很強的吸引力。舉例來說,不久前在小米平臺上線眾籌的智能生態種植機,通過研發的植物生長微環境控制系統,採用無土栽培的技術,進行特殊光照、模擬自然微風等,一到兩周就能在家收穫無公害的綠色蔬菜。這款新奇的科技產品,疫情期間首發上線便獲得了單品400萬左右的銷售規模。
圖片來源:「小米有品」
另一方面,也與平臺新增用戶有關。
得益於強勢品類的吸引,比如,小米在國內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發揮有品全球供應鏈資源方面的優勢,從各處調集口罩和消殺防護用品資源,上線在小米有品的平臺上,吸引了一大批的新增用戶。據了解,Q1新增的用戶中,女性用戶佔多數,不僅平衡了以往小米有品平臺以男性「米粉」居多的用戶結構比例,同時也為廚電產品和口罩消殺防護類產品貢獻了一部分的增長。
不同於傳統的白電產品,小家電等新興品類更加考驗品牌以及供應鏈的積累。在行業趨勢下,定位於精品電商平臺的小米有品自身在用戶需求捕捉、品類篩選機制以及柔性供應鏈上的優勢也加速了平臺對於變化市場的適應。
孟祥奇給36氪舉了一個例子,2019年開始基於對行業的判斷,小米有品就將大健康作為重點關注領域,從整個生態鏈、合作夥伴資源、產業投資等方面做了相應的研究、規劃和積累,並將小米供應鏈的能力用在了大健康領域消費型產品的轉化。有了這個前置性的儲備,針對Q1出現的疫情,小米嚴格做好品控的同時,也迅速提高了產品研發和上線的效率,使得某些產品可以在三個月的期限內完成迭代升級。「大的環境促使我們對業務做了這樣的布局調整,另外一方面也印證了小米,包括有品在供應鏈端柔性的生產製造能力和資源積累。如果沒有這些資源,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調集、籌措到眾多的消殺防護用品,包括完成一些新品的迭代升級,其實是很難做到的。」
針對小家電行業未來的趨勢,孟祥奇也分享了以下幾個觀點:
2020年一季度,小米有品在整個小家電領域的以上有代表性的表現,可以預見,隨著消費者對個人衛生和公共健康的重視程度增強,「健康型」家電有望在2020年持續增長勢頭。
家電行業進一步細分和全面智能化也是未來3-5年的大趨勢。5G的商用化落地正在加快,小米也將「5G+AIoT」作為了集團整體戰略,希望通過從產品互聯互通到以人為中心的智能服務升級,實現對不同人群品質生活追求的細分與補足。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生活品質的迅速提升,使得生活類家電消費將越來越傾向於「輕決策」。一方面,在整體消費升級大趨勢下,智能家電進一步升級換代,「價格」向「價值」轉移,中高端產品的消費規模將提升;另一方面,年輕群體的需求發生顯著變化,開始注重個性表達和消費品質。在精細化的家庭場景下,人們對電器的需求已經不單滿足於好用,更要用得健康、舒心,由功能型向興趣型、愛好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