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報導,宏盛建業投資公司以5.68億元中標承建永寧縣一項工程,2018年12月竣工驗收結束。根據合同約定,目前應兌付合同金額的100%,但截至目前實際尚未兌現本金及利息還有3.91億元。工程是自治區發改委立項,並且也是按期合格交付,為什麼工程款卻不能按時支付?鏡頭中現任縣委、政府負責人把責任一把推向前任縣委、政府,委屈和憤怒溢於言表。
節目播出後,永寧縣縣長郝春明回應,要錢還是沒有,擬向上級爭取資金。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上半年,永寧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1%,增長速度明顯過於緩慢。由此可以看出,永寧縣「一張藍圖繪到底」及治理能力現代化距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要求差距還很大。
由此,我們應該反思到底拿什麼來保障「一張藍圖繪到底」,誰來保護「先行先試、敢為人先的『李雲龍式』幹部」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其實,前不久召開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已經給出答案。「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的顯著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優越性該如何轉化成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讓基層多一些有思想、有創新的幹部,保護幹部幹事創業的激情,這是考驗組織的能力和智慧,也關係民心向背。
中國不缺乏有創新、有思想、有鬥志的領導,但如何讓他們敢抓敢管、敢於碰硬,這需要一項明確的制度來做他們強大的後盾。近年來,中央已制定出臺相關意見,人性化的在制度上為幹事者撐腰,為擔當者鼓勁,極大的鼓舞了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但在這中間我們不難發現,還是有不少地方領導在使用「李雲龍」式幹部時心存顧忌,不願用不敢用,造成了制度在落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折扣。歸根結底,還是擔心這些敢做敢說的「刺頭」得罪人,擔心他們在探索中出現錯誤連帶自己。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從基層實踐來看,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有探索就難免有失誤,當幹部對事後容錯有明確預期,就會自然產生甩開膀子幹的想法。「聞鼙鼓而思良將」,用容錯機制消除幹部的後顧之憂,就會讓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幹部不斷湧現。
2016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寧視察期間到閩寧鎮調研工作,作出了「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的重要指示。這既是一張藍圖,也是對幹部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要求。
當前,寧夏推進高質量發展面臨不少資源的約束和制度的瓶頸,要消除遏制高質量發展的障礙,關鍵是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制度,讓這些制度為寧夏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正其本,清其流。
2012年,國家在寧夏設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然而正是因為沒有「李雲龍式」的幹部勇闖智幹,讓「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和金字招牌蒙灰,浪費行政和信任資源。與停滯不前的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相比,2016年設立的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卻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自獲批以來,貴州省各類市場主體遵循國際規則、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引資引智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大數據、大生態、大旅遊、大健康等現代產業體系逐步形成,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經歷過寧夏的先天基礎薄弱、後天優勢不足的發展,才能深刻領會「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的內涵。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上行而下效,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帶動全寧夏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
然後,寧夏的高質量發展指日可待!
來源: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