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攝影大家阮義忠攜經典作品「提前」抵滬展出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信息

臺灣攝影大家阮義忠攜經典作品「提前」抵滬展出
2016-08-04 19:15:3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上海8月4日電 (記者 李佳佳)就因為臺灣知名電影人、琉璃藝術家張毅的一句「我們等不了」,臺灣攝影大家阮義忠「本來希望在70歲才拿出來展覽」的攝影作品4日亮相上海琉璃博物館,算是「提前」與大陸觀展者見面。

  與歷次展覽不同,是次阮義忠的84幅影像作品均被配上了他自己書寫的背後故事,藉由影像作品的視覺衝擊與文字的直觀表述,觀展者可以很容易地沿著情感的痕跡,走入攝影大師的影像世界。

  阮義忠這次上海展出的作品是其最為經典的《人與土地》系列。1987年,阮義忠從4000多卷底片裡的好幾萬格負片中選出80多張影像,將他在這段時間於臺灣農村所捕捉的畫面分為「成長」、「勞動」、「信仰」、「歸宿」四個單元,舉辦《人與土地》攝影展,在臺灣轟動一時,至此成為華人世界紀實攝影的重要代表。

  阮義忠是少數入選美國權威的《當代攝影家》一書的知名華人攝影家。他專注人文紀實攝影,40年來以超乎尋常的熱情和洞察力,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拍攝了大量以民眾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珍貴照片。大陸著名畫家陳丹青曾這樣稱讚他的作品:「這張照片是上帝替你按的快門吧?」今天,這幅被陳丹青盛讚的照片也出現在展覽中。

  「那些年我時常在臺灣鄉村走動,我被那些人、那些事感動著。現在臺灣的鄉村已經變了,我想我可能不會再像之前那樣走動,但那些未被商業所掩蓋的地方,那些人性中的善面,那樣的表情還是會吸引我按下快門,」阮義忠說。

  雖然阮義忠影像中的大部分人如今可能都已不在人世,不過這位攝影大師卻堅稱「他們並沒有消失」。阮義忠說:「傳統有很多好,傳統的價值可以被掌握,可以被用在當下。」

  策展人張毅告訴記者,《人與土地》的展出,不只是攝影藝術的回顧,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於生活的這片土地的回憶和檢視。

  或許正因為此,當記者問阮義忠今後是否會將快門對準大陸時,他說,每一個攝影師都應該與自己的土地有一個情感的聯結,可能等我回到祖籍福建南靖時,「我會為我的『尋根之旅』再次按下快門」。(完)

相關焦點

  • 行走兩岸的臺灣攝影家阮義忠
    當天,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在長沙開幕。展覽將持續至6月26日。「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由中國臺灣攝影家阮義忠先生2016年設立,旨在弘揚攝影的人文精神。中新社記者 潘索菲 攝  8月4日,臺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如圖)攜其經典的84幅《人與土地》攝影作品,在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展出。作品所捕捉的畫面均為30多年前的臺灣農村,但是其「紀實」的魅力依然感動著摩登的上海觀眾。阮義忠在開幕式上表示,那是物質最匱乏的年代,卻是我們最滿足的時代。
  • 阮義忠:攝影是為了給拍攝對象加分 不是為了證明自己
    四十多年來,他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民間,拍下了無數臺灣鄉野風情和平凡人們日常生活的動人瞬間,其作品也成了臺灣獨一無二的民間生活史冊。1992年,阮義忠創辦影響廣泛的《攝影家》雜誌,為國內的攝影專業人士了解國際攝影情況,架起了一座橋梁,因此被譽為「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啟蒙者與傳道者」。究竟什麼是人文?
  • 臺灣攝影大師阮義忠:攝影讓我回過頭正視生活
    臺灣攝影大師阮義忠:攝影讓我回過頭正視生活   中新社廣州4月8日電 題:臺灣攝影大師阮義忠:攝影讓我回過頭正視生活  作者 廖麗麗  「我很幸運,後來被攝影所吸引,它讓我回過頭來正視生活。
  •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長沙開幕 展出持續至8月20日
    7月20日,《永珍》於湖南長沙謝子龍藝術館展出。一共十五組「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入圍作品參展。持續至8月20日。「白杉將母親書寫的文字和自己拍攝的照片進行組合,他的作品《永珍》充滿了濃濃的親情和源於家庭生活的味道。但這種味道並非是以簡單的圖片和文字疊合而產生。
  •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長沙開幕 15組作品直抵人心
    鄧霞 攝中新網長沙7月21日電(記者 鄧霞)20日晚,「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在位於湖南長沙的謝子龍影像藝術館開幕,15組人文攝影作品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在第一時間前去觀展,感知作品裡那穿透浮華、直抵人心的力量。白杉為母親拍攝的作品《永珍》吸引攝影愛好者駐足。
  • 工作坊丨南通城市人文攝影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獲獎作品巡展
    2016年6月,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啟動,獎項致力於鼓勵華人攝影不拘泥於任何攝影手法,珍視生存環境,關懷人間事物,創作富於人文精神的作品。2018年,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秉承了獎項設立的初衷,即將開啟新的徵程。
  • 中國「攝影之父」阮義忠:他的35毫米人生
    阮義忠作品   「那個時候為了想要了解攝影世界,我就開始大量閱讀世界的攝影期刊。有些書刊文字的介紹是英文的,還好我太太是外文系的。如果那個時候娶錯了老婆的話,大概就沒有今天了。」   在阮義忠最負盛名的一幅照片裡,一位臺灣布農族的老婦坐在相機前,她沒有明顯的表情,臉上只有沉默和平靜,但就是這張照片,讓臺灣鄉土文學家黃春明落淚。這幅照片就是阮義忠攝影風格的寫照:不美、平靜、帶著沉默的尊嚴。
  • 阮義忠的《人與土地》,用鏡頭記錄寶島臺灣的鄉土世界
    在攝影家阮義忠的人生規劃裡,原本要到70歲才拿出來展覽《人與土地》,而策展人張毅卻說「等不及了」,他希望每一張照片都能立刻跟每一個人分享。張毅說:「《人與土地》的展出,不只是攝影藝術的回顧,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於生活的這片土地的回憶和檢視。」
  • 攝影人阮義忠,身心在同一處人才有歸屬
    經過幾十年的考驗,阮義忠的作品沒有被淹沒,就已經證明它的價值所在。他的願望是:希望自己的影相記錄能夠經過更多的三十年,成為經典留存。阮義忠,1950年生於臺灣宜蘭縣頭城鎮,當代著名攝影家,是少數被選入美國權威的《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
  • 臺灣的攝影教父阮義忠:以談戀愛的心情看眼前事
    ▲阮義忠新作《想念亞美尼亞》。(資料圖片)  他被譽為臺灣的攝影教父;他是攝影界的侯孝賢,用照片和文字的方式記錄著臺灣鄉土的溫度,傳遞著人性的光輝。  65歲的阮義忠,頭髮已稀疏,走遍世界,鄉音不改,話到動情低頭語塞,眼神習慣轉向觀眾席尋找一直注視他的太太。長者的寬容和赤子的熱忱在他身上和諧共處。  日前,阮義忠來到廣州方所,為新書《想念亞美尼亞》籤售,本報記者採訪了他。  亞美尼亞的眼淚  在高加索地區的遙遠國度,亞美尼亞怎樣讓臺灣的異鄉人深夜為著靈魂深處的共鳴流下老淚?
  • 江蘇南通: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獲獎作品巡展(2018.4.3)海外版4版
    2018年3月18日,觀眾在南通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觀看「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獲獎作品巡展」攝影作品。 點擊下載此圖片 2018年3月18日,「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獲獎作品巡展」在江蘇南通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開幕,展出5位獲獎者的150幅攝影作品,展期為3月18日至3月25日。
  • 作家林清玄:阮義忠,一位冷靜的人文主義者
    我的《臺灣民間影像史冊》十本經典攝影集已出了七本,另三本會在 2020 年出齊。你寫我的這篇文章會刊在《八尺門》一書為序,以資記念!十六年前由宜蘭鄉下到臺北,先在雜誌社畫插圖,十二年前進入漢聲英文雜誌社任攝影,成為七〇年代臺灣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
  • 著名攝影家阮義忠:給臺灣鄉土社會深情一瞥
    阮義忠:給臺灣鄉土社會深情一瞥本報記者 任成琦年少時一門心思要離開,幾十年後又回到這裡。圍繞老家——臺灣宜蘭頭城鎮,阮義忠的人生軌跡,畫了一個圓。是功德圓滿,還是回到原點?作為當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是少數被選入美國權威的《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
  • 阮義忠:臺灣成長的關鍵是人
    阮義忠無疑是華人圈最出色的攝影師之一,相信有緣看過他的攝影作品的大部分人會接受對他的這一褒揚,可是,如果你沒有讀過阮義忠先生的文字,你僅僅是了解了那些影像的「好」,而不能了解為什麼「好」,來自鄉土,想逃離鄉土,對準鄉土,回饋鄉土,阮先生的心路歷程,凝結濃縮了一位來自鄉土的華人藝術家面對現代浪潮,
  • 阮義忠:不做攝影師就去當管家
    著作豐富,對全球華人地區的攝影教育卓有貢獻,其中尤以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及1992-2004年創辦的《攝影家》雜誌影響最巨,被譽為「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啟蒙者與傳道者」、「中國攝影教父」。是少數入選美國《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作品多次應邀在巴黎、英國等地展出。    阮義忠之名,華語圈玩攝影的人幾乎都知道,他的新浪微博有187萬關注者。
  • 阮義忠說,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而自拍是對鏡自憐 | 訪談錄
    《人與土地》, 屏東縣牡丹鄉旭海,1986,攝影:阮義忠1950 年出生於臺灣宜蘭的阮義忠是華人世界著名的攝影家之一。他的作品以人文紀實為主要風格,曾在法國、美國、墨西哥、瑞典等地舉辦個展,作品被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收藏。其中,他最為出色的作品是記錄 20 世紀臺灣的鄉村社會,著有攝影集《人與土地》《正方形的鄉愁》《失落的優雅》等。
  • 阮義忠:數碼時代人人熱衷自拍,攝影不再有溫度
    當時臺灣人很善良,當攝影師將鏡頭對準他們時,他們會覺得不好意思,而非擔心隱私被侵犯。「我長得不好看,讓你破費了,那時候我就很感動,被拍攝對象覺得在眾人之中只拍攝他一個人,是對他的尊重。」人性中完全沒有保留的信任,對攝影師的全然接受,讓阮義忠在感動之餘,堅定了挖掘平凡人的樸實特質的信心。
  • 展訊:想念-亞美尼亞阮義忠銀鹽攝影展
    千裡迢迢因音樂而起,阮義忠用照片記錄了亞美尼亞人最真實的生活片段,好奇、震撼、感動!在那裡,有他的朋友和難忘的經歷,彼時是結緣;此時阮義忠藉以此組照片懷念記憶中的亞美尼亞!四十年來先後出版《人與土地》、《臺北謠言》、《失落的優雅》、《正方形的鄉愁》、《四季》以及《告別二十世紀》等十本攝影集,並於世界多國個展,最近一次為廣東美術館為其舉辦的〈一個時代、一本雜誌、一個人——阮義忠•轉捩點〉(2009)。作品為法國巴黎現代美術館、尼普斯攝影博物館、水之堡攝影藝廊、英國維多利亞暨亞伯美術館、臺北美術館、臺灣美術館、澳門藝術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典藏。
  • 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入圍終審名單公布
    左起:嚴志剛、傅擁軍、顏長江、任悅、袁瑤瑤、阮義忠、晉永權、沈昭良、秦偉及夫人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自2016年6月1日啟動徵稿、截至2016年9月30日24時(北京時間),共收到3109 位參賽者的投稿。投稿者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地區,另有來自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
  • 《遇見臺灣·邂逅在島嶼的火車上》阮義忠、姚謙、劉克襄、陳傳興...
    臺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著名攝影家兼導演陳傳興鐵道人文攝影作品和背後故事首次曝光臺灣著名音樂人姚謙分享他與火車的童年回憶著名作家劉克襄撰文顛覆你對火車盒飯的認知,介紹令人垂涎的臺灣鐵路便當阮筠庭、寂地收藏級別的插畫作品獨家呈現旅行達人小柚、許傑與你深度分享臺灣鐵道沿途風光,探尋秘境車站臺灣著名鐵道文化專家洪致文教授首次全景式揭秘臺灣鐵道的前生今世百餘幅高精度臺灣鐵道攝影作品和十餘篇專題文章展現臺灣豐富多彩的鐵道文化魅力本書撰稿人包括臺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和陳傳興、著名音樂人姚謙、著名作家劉克襄、臺灣資深鐵道文化專家洪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