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攝影教父阮義忠:以談戀愛的心情看眼前事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阮義忠。(主辦方供圖)

▲阮義忠新作《想念亞美尼亞》。(資料圖片)

  他被譽為臺灣的攝影教父;他是攝影界的侯孝賢,用照片和文字的方式記錄著臺灣鄉土的溫度,傳遞著人性的光輝。

  65歲的阮義忠,頭髮已稀疏,走遍世界,鄉音不改,話到動情低頭語塞,眼神習慣轉向觀眾席尋找一直注視他的太太。長者的寬容和赤子的熱忱在他身上和諧共處。

  日前,阮義忠來到廣州方所,為新書《想念亞美尼亞》籤售,本報記者採訪了他。

  亞美尼亞的眼淚

  在高加索地區的遙遠國度,亞美尼亞怎樣讓臺灣的異鄉人深夜為著靈魂深處的共鳴流下老淚?阮義忠講起了刮鬍刀的故事。

  從小與父親感情疏離,待及自己年長才開始加倍渴望父子間時日不多的溫情。有次,父親罕見地在他家住下過夜,卻因為家中找不到刮鬍刀而次日搬離——阮義忠從不使用刮鬍刀。

  平凡瑣碎的小事,阮義忠一直惦念在心。

  有天上班,接到家人電話,告知父親已病入膏肓。他竟然第一件想起要做的事情便是,買把刮鬍刀帶去看望父親——不消言說,病重的父親能懂其中傳遞的愛。

  買刮鬍刀的路上,他誤打誤撞進了一家唱片鋪子,一眼就看到了「《亞美尼亞音樂第一卷:聖詠》」——他是音樂收藏癖,家中收了幾萬張黑膠唱片。他說,「封面上終年積雪的山麓清靜修行的國度讓我好奇著迷。」

  白天看望父親,晚上失眠了——為此生快要走到盡頭的父子緣分憂傷不已。和父親為數不多但記憶深刻的往事如畫卷徐徐展開。

  他來到寂靜的書房播放白天買的亞美尼亞音樂,瞬間淚流滿面。「這是亞美尼亞人的聖詠,是絕望時虔誠的祈禱,就像我為父親而祈禱,仿佛再大的苦難也能被這樣純淨的虔誠而化解。」這是他第一次為亞美尼亞流淚。當他通過為數極少的資料了解到亞美尼亞宏偉獨特的建築以後,「到那裡去」於他已經勢在必行。

  第二天早晨,他叮囑太太著手準備去亞美尼亞的籤證——後來費盡苦心、曲折迂迴地竟然一年後才在巴黎最偏遠的城郊找到亞美尼亞大使館,拿到籤證。「大使館的工作人員眼神透著一股哀氣,他問我為什麼想去亞美尼亞,我說為了你們的音樂和建築。」話音落下的一刻對方笑了,幾乎揮舞著手蓋下簽證戳。

  後來踏上這片神奇的國土,無論是圖書館管理員,還是博物館為了他的到來願意送出唯一一張地圖的看門人,始終讓阮義忠感動的是亞美尼亞人輓歌式的優雅和自豪——從未停止的天災人禍外族入侵,縱然歷經深重的苦難,卻從未與自己的文化和血緣斷根,從未屈服,相反愈加真切相信美好就在不遠處。這種力量穿越時空,讓亞美尼亞人無論落地生根何處,何處就是故土,從未離開。

  在當地攝影大師波夫西亞家,與阮義忠夫婦素昧平生、三個季度未有收入的主人拿出最豐盛的食物款待了他們,只因為——「我們是遠道而來了解亞美尼亞的人。」飯後大家盡情跳舞,和著錄音機卡帶錄製的亞美尼亞音樂。舞到盡興處,激揚的音樂突然毫無徵兆地轉接到平靜的聖詠。所有人猶如定格般停下舞蹈,低頭駐足沉思,陷入對國家和災難的沉思。「我被突如其來的寂靜和莊重感動得當眾大哭。」這是他第二次為亞美尼亞流淚。

  即將離開波夫西亞家時,得知主人天使般可愛聰慧的兒子,其實身患不治之症不久將離開人世。阮義忠說,「主人反過來安慰驚慌錯愕的我們。快樂和悲傷是一體兩面,亞美尼亞人對此接受得如此坦然,似乎依著內心平靜深沉的信仰,他們自有度過苦難的力量和辦法。」

  阮義忠說,「每次旅行,都是對家和故土的重新體味。《想念亞美尼亞》是我向亞美尼亞人致敬,他們增加了我生命的半徑。」

  溫暖的視角看世界

  在內地,阮義忠攝影師的身份為人所知。父親是小鎮的木匠,求學期的叛逆和曠課,菜園裡的勞作,大量閱讀的文史哲書籍,大學聯考的落榜,他19歲便開始在臺灣發行量最大的文學雜誌《幼獅文藝》畫插畫。23歲開始攝影,先後出版了《人與土地》《臺北謠言》《四季》及《告別二十世紀》等十本攝影集。其論著《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被視為攝影教育的啟蒙書,其創辦的《攝影家》雜誌被譽為攝影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在介紹西方攝影大師和攝影思潮、推介內地青年攝影師等方面被稱「功德無量」。

  在阮義忠的眼裡,「攝影師」是外界給他貼的一枚標籤。文字、繪畫、攝影,於他都是再熟悉不過的表達方式。阮義忠說,「最近幾年大家才開始注意我的文字,有些人還喜歡我的文字勝於攝影。」

  「我的繪畫知道的人恐怕更少。那是在我拿起相機之前,19歲到22歲之間所作的插畫。對我來說,畫畫最自由、即興,念頭一來,抓到任何紙頭就開始塗鴉。我打算七十歲時將那些舊稿整理一下出畫冊。寫文章當然麻煩多了,必須思前想後,刪刪減減,順序調來調去。不過我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動筆時,腦筋浮上的第一句話我不會改,讓思路隨著這個方向而去。攝影挑戰最大,必須在最激情的時刻以最冷靜的態度按下快門,否則就會拍得不夠好。這種感覺是從事其他創作所沒有的。以談戀愛的心情去看眼前的人事物,才會拍到有情感的畫面。」阮義忠說。

  阮義忠現在最想做的就是在拍照、論著、出版、教育方面的經驗傳承。「這也是為什麼在內地設立工作坊的原因。內地攝影蓬勃發展,觀念、藝術性表現被許多獎項偏愛,紀實攝影越來越受冷落。傳統攝影的人文精神迅速流逝,暗房手藝也快消失了。」阮義忠的暗房技術十分高超。「兩年前,一位內地朋友問我在臺北哪所大學教書,他要考進這所大學來跟我學攝影。我趕緊發信息公開回答,我在臺北藝術大學教了25年,不久便會退休,請他千萬別來。若哪天有機會到內地開設工作坊再來報名也不遲。」阮義忠在內地的「暗房工作坊」就以這樣的緣起成立起來。阮義忠說,「感恩各行各業的學員們學習用溫暖的視角看世界,透過他們將自己對攝影堅定不移的信念傳播開來。」

  (深圳商報駐穗記者 張瑩)

相關焦點

  • 臺灣攝影大師阮義忠:攝影讓我回過頭正視生活
    臺灣攝影大師阮義忠:攝影讓我回過頭正視生活   中新社廣州4月8日電 題:臺灣攝影大師阮義忠:攝影讓我回過頭正視生活  作者 廖麗麗  「我很幸運,後來被攝影所吸引,它讓我回過頭來正視生活。
  • 行走兩岸的臺灣攝影家阮義忠
    臺灣攝影教父阮義忠:以談戀愛的心情看眼前事▲阮義忠(資料圖片)  他被譽為臺灣的攝影教父;他是攝影界的侯孝賢,用照片和文字的方式記錄著臺灣鄉土的溫度,傳遞著人性的光輝。  65歲的阮義忠,頭髮已稀疏,走遍世界,鄉音不改,話到動情低頭語塞,眼神習慣轉向觀眾席尋找一直注視他的太太。長者的寬容和赤子的熱忱在他身上和諧共處。
  • 阮義忠:攝影是為了給拍攝對象加分 不是為了證明自己
    5月27日,「中國攝影教父」阮義忠作客長沙梅溪書院。阮義忠結合自己的攝影經歷,就人文攝影與到場觀眾進行分享交流。紅網長沙5月27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秦芳)「對我來說攝影是一種『加分』。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為鏡頭前面的人、事、物服務,而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藝術表現有多好。」5月27日,「中國攝影教父」阮義忠做客長沙梅溪書院,為「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揭幕,並結合自己的攝影經歷,就人文攝影與到場觀眾進行分享交流。他表示,舉辦展覽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廣攝影人文精神。作為當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是少數被選入美國權威的《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
  • 臺灣攝影大家阮義忠攜經典作品「提前」抵滬展出
    信息 臺灣攝影大家阮義忠攜經典作品「提前」抵滬展出 2016-08-04 19:15:3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阮義忠:臺灣成長的關鍵是人
    阮義忠當今最活躍的攝影藝術家之一。1950年生於臺灣省宜蘭縣。在華人攝影界影響甚巨,有「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啟蒙者與傳道者」之稱。三十多年來,他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民間,尋找動人細節,拍攝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珍貴照片,作品也成了臺灣獨一無二的民間生活史冊。
  • 攝影人阮義忠,身心在同一處人才有歸屬
    經過幾十年的考驗,阮義忠的作品沒有被淹沒,就已經證明它的價值所在。他的願望是:希望自己的影相記錄能夠經過更多的三十年,成為經典留存。阮義忠,1950年生於臺灣宜蘭縣頭城鎮,當代著名攝影家,是少數被選入美國權威的《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
  • 阮義忠說,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而自拍是對鏡自憐 | 訪談錄
    他也由此得來陳丹青一個流傳甚廣的評價:「中國大陸關注『世界攝影』,或我稱之為『嚴肅攝影』的人士,若其年齡正在四十歲上下,那麼,阮義忠的名字想必在他們心中無可替代——他是一位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啟蒙者與傳道者,我甚至聽說,好幾位大陸攝影家把『攝影教父』這樣的尊稱給予阮義忠。」當時,阮義忠計劃把《攝影家》起碼出到 100 期,但這份雜誌出到 62 期就被迫停刊。
  • 阮義忠的《人與土地》,用鏡頭記錄寶島臺灣的鄉土世界
    1987年,阮義忠從四千多卷底片裡的好幾萬格負片中選出80多張影像,將他在這段時間於臺灣農村所捕捉的畫面分為「成長」、 「勞動」、 「信仰」、 「歸宿」四個單元,舉辦《人與土地》攝影展。展覽轟動一時,也成為華人世界紀實攝影的重要代表。阮義忠表示,走遍臺灣農村,是希望找到人與土地以前的那種親密關係。
  • 阮義忠:不做攝影師就去當管家
    著作豐富,對全球華人地區的攝影教育卓有貢獻,其中尤以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及1992-2004年創辦的《攝影家》雜誌影響最巨,被譽為「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啟蒙者與傳道者」、「中國攝影教父」。是少數入選美國《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作品多次應邀在巴黎、英國等地展出。    阮義忠之名,華語圈玩攝影的人幾乎都知道,他的新浪微博有187萬關注者。
  • 阮義忠:數碼時代人人熱衷自拍,攝影不再有溫度
    一心想成為畫家的阮義忠遇到攝影后猛然醒悟,「以前我從沒有認真地看過眼前的人事物,總是擦身而過,我永遠地活在自己生命的狹小圈子裡」。從1974年到2016年,回顧四十多年的攝影生活,阮義忠認為攝影增加生命的寬度,兩個陌生生命撞擊擦出的火花讓他感動。同樣地,作為一個攝影編輯,或者攝影理論的撰寫者,他也感到無比幸運,寫過的人、看過照片的人在他的生活中都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 中國「攝影之父」阮義忠:他的35毫米人生
    在阮義忠最負盛名的一幅照片裡,一位臺灣布農族的老婦坐在相機前,她沒有明顯的表情,臉上只有沉默和平靜,但就是這張照片,讓臺灣鄉土文學家黃春明落淚。這幅照片就是阮義忠攝影風格的寫照:不美、平靜、帶著沉默的尊嚴。
  • 著名攝影家阮義忠:給臺灣鄉土社會深情一瞥
    阮義忠:給臺灣鄉土社會深情一瞥本報記者 任成琦年少時一門心思要離開,幾十年後又回到這裡。圍繞老家——臺灣宜蘭頭城鎮,阮義忠的人生軌跡,畫了一個圓。是功德圓滿,還是回到原點?作為當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是少數被選入美國權威的《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
  • 工作坊丨南通城市人文攝影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獲獎作品巡展
    2016年6月,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啟動,獎項致力於鼓勵華人攝影不拘泥於任何攝影手法,珍視生存環境,關懷人間事物,創作富於人文精神的作品。2018年,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秉承了獎項設立的初衷,即將開啟新的徵程。
  • 作家林清玄:阮義忠,一位冷靜的人文主義者
    我的《臺灣民間影像史冊》十本經典攝影集已出了七本,另三本會在 2020 年出齊。你寫我的這篇文章會刊在《八尺門》一書為序,以資記念!十六年前由宜蘭鄉下到臺北,先在雜誌社畫插圖,十二年前進入漢聲英文雜誌社任攝影,成為七〇年代臺灣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
  • 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入圍終審名單公布
    左起:嚴志剛、傅擁軍、顏長江、任悅、袁瑤瑤、阮義忠、晉永權、沈昭良、秦偉及夫人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自2016年6月1日啟動徵稿、截至2016年9月30日24時(北京時間),共收到3109 位參賽者的投稿。投稿者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地區,另有來自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
  • 《遇見臺灣·邂逅在島嶼的火車上》阮義忠、姚謙、劉克襄、陳傳興...
    臺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著名攝影家兼導演陳傳興鐵道人文攝影作品和背後故事首次曝光臺灣著名音樂人姚謙分享他與火車的童年回憶著名作家劉克襄撰文顛覆你對火車盒飯的認知,介紹令人垂涎的臺灣鐵路便當阮筠庭、寂地收藏級別的插畫作品獨家呈現旅行達人小柚、許傑與你深度分享臺灣鐵道沿途風光,探尋秘境車站臺灣著名鐵道文化專家洪致文教授首次全景式揭秘臺灣鐵道的前生今世百餘幅高精度臺灣鐵道攝影作品和十餘篇專題文章展現臺灣豐富多彩的鐵道文化魅力本書撰稿人包括臺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和陳傳興、著名音樂人姚謙、著名作家劉克襄、臺灣資深鐵道文化專家洪致文
  •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長沙開幕 15組作品直抵人心
    鄧霞 攝中新網長沙7月21日電(記者 鄧霞)20日晚,「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在位於湖南長沙的謝子龍影像藝術館開幕,15組人文攝影作品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在第一時間前去觀展,感知作品裡那穿透浮華、直抵人心的力量。白杉為母親拍攝的作品《永珍》吸引攝影愛好者駐足。
  • 展訊:想念-亞美尼亞阮義忠銀鹽攝影展
    千裡迢迢因音樂而起,阮義忠用照片記錄了亞美尼亞人最真實的生活片段,好奇、震撼、感動!在那裡,有他的朋友和難忘的經歷,彼時是結緣;此時阮義忠藉以此組照片懷念記憶中的亞美尼亞!   阮義忠(Juan I-Jong),1950年出生於臺灣省宜蘭縣,就讀頭城高中時開始作鋼筆畫,勤讀哲學、文學書籍。
  • 江蘇南通: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獲獎作品巡展(2018.4.3)海外版4版
    2018年3月18日,觀眾在南通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觀看「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獲獎作品巡展」攝影作品。 點擊下載此圖片 2018年3月18日,「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獲獎作品巡展」在江蘇南通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開幕,展出5位獲獎者的150幅攝影作品,展期為3月18日至3月25日。
  • 從一而終,不隨波逐流,阮義忠堅持攝影師的初心
    阮義忠,1950年生於臺灣宜蘭。作為一名攝影師,在數碼攝影盛行的當下,他堅持使用膠片,進暗房衝洗照片,像執行一種古老的儀式,甚至帶著一種宗教情懷。他說自己是一個從一而終的人,不會被流行所左右,第一天端起什麼型號的相機,用了什麼衝洗藥水,幾十年便認定是它,就像一輩子只選一個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