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義忠:數碼時代人人熱衷自拍,攝影不再有溫度

2020-12-19 騰訊網

[摘要]全民手機攝影時代,阮義忠擔心的不是技術的發展對影像本質的衝擊,而是對思想深度的消解。

騰訊文化實習生 楊彩娟 發自北京

「我不覺得進暗房放大是一種負擔,之所以對暗房有這麼大的熱情,是因為每次放大都讓我覺得像是重新回到拍照現場,重新體悟按快門那個當下的感動。」 近日,阮義忠在《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再版發布會前接受騰訊文化採訪時談到,在數碼時代,按快門的人完全不再能體會到這種感動,感受不到與拍攝對象產生的心靈撞擊,體味不到留住影像人背後的意義。

阮義忠講述世界攝影大師

同一家餐廳的同一張桌子寫出三本攝影著作

1983年,阮義忠是一個痴迷於攝影的執著青年,他希望吸收別人的經驗,便開始訂閱世界攝影名家的專輯和攝影刊物。因為不懂英文,妻子便成為他的翻譯。妻子袁瑤瑤在回憶這段時光時說:「每天幾乎是在半磕睡的狀態之下,下意識地翻出那些文章。」 聽著妻子翻譯的錄音,阮義忠將在閱讀中的所思所感寫成讀書筆記。這本讀書筆記就是《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的藍本。

阮義忠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前提下,常常帶著兒子宅在臺北一家餐廳寫稿,把全部的熱情灌注於筆端。「我一邊拿香菸一邊拿筆,菸癮最大的時候一天要抽三包煙的,經常這根煙還沒有熄掉,我就點另外一根煙,後來才發現怎麼左右手都有一隻煙的情況,有時候忘了把拿筆的手也放到嘴裡要抽。」當天寫稿當天截稿,《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和後來《美術新論》,都是在這家餐廳的同一張桌子寫出來的。

即使是一棵樹、一粒石頭,攝影師也要對他們負責

阮義忠從小就有繪畫天賦,初中美術老師的牆上都貼著他的作業。一心想成為畫家的阮義忠遇到攝影后猛然醒悟,「以前我從沒有認真地看過眼前的人事物,總是擦身而過,我永遠地活在自己生命的狹小圈子裡」。

從1974年到2016年,回顧四十多年的攝影生活,阮義忠認為攝影增加生命的寬度,兩個陌生生命撞擊擦出的火花讓他感動。同樣地,作為一個攝影編輯,或者攝影理論的撰寫者,他也感到無比幸運,寫過的人、看過照片的人在他的生活中都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當時臺灣人很善良,當攝影師將鏡頭對準他們時,他們會覺得不好意思,而非擔心隱私被侵犯。「我長得不好看,讓你破費了,那時候我就很感動,被拍攝對象覺得在眾人之中只拍攝他一個人,是對他的尊重。」人性中完全沒有保留的信任,對攝影師的全然接受,讓阮義忠在感動之餘,堅定了挖掘平凡人的樸實特質的信心。

「不管是從何時、何地喜歡上攝影,攝影都可以跟整個時代扣得很緊,也可以跟人的命運拉得很近,這要看你是怎麼使用。」對阮義忠來說,鏡頭要對人和事物負責,「攝影是一種肯定,而不是一種批評」。攝影如果讓別人不高興,阮義忠寧可不拍。即使是一棵樹、一粒石頭,如果拍得不夠好,就是對不起它。

阮義忠的攝影並不會迎合市場的需求和流行的趨勢,「是否能表達內心的真實感覺」是他的唯一標準。他被什麼感動,就希望把這種感動跟別人分享,這個動機很純粹的,沒有一點雜質。

一個人有感動沒有行動,那會成為負擔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的出版是攝影圈的幸運,也是阮義忠的幸運。自1985年首次出版以來,該書已再版多次,是華人攝影世界的啟蒙性讀物,影響了幾代中國新生代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這本書也成為阮義忠被大陸人熟知的一個契機,讓他還沒有來大陸的時候就擁有眾多仰慕者。「我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沒有出過國,只是在臺灣小島(生活)。一個從沒有出過國、而且是高中畢業的人寫了這麼一本重要的書籍,光是它的出版已經遭受到不少的嫉妒了,也許這些嫉妒現在還有。」阮義忠並不認為自比留學的學者懂得更多,只是把自己的感動變成行動,比他們更早地引進了頂級攝影家的影像理念。

1989年5月,第一次來大陸的阮義忠在中國美術館看到了簡體字版的《當代攝影大師》(「二十位人性見證者」是副標題)。書的出版沒經授權、也沒有付稿費,但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這多讀者讀到,阮義忠心裡高興得很。

在將國外攝影師作品引進到中國的同時,阮義忠還致力於把華人的攝影家作品推向世界,《攝影家》雜誌應運而生。繼首期刊登興呂楠作品後,《攝影家》又推出劉錚的「國人」系列專號。2016年再版的《二十位人性見證者》是嶄新的,它瀰漫著剛剛從印刷廠出版的油墨香氣與讀者見面,以厚重的面貌為人們帶來驚喜與感動;然而,它又是那麼古老,1983年寫就的文章依舊沒有被時間淘汰。

「怎麼樣把好的東西傳到下一代,這其實是我們的責任,如果我們不把好的東西真正的留下記錄的話,那下一代就失掉了一些參考,也會使未來的方向可能會迷失。」對阮義忠而言,把對自己有幫助的領悟透過出版或者是備忘錄傳下去,不止是一種責任,更是活得來勁的一個樂趣。

人人熱衷自拍,攝影失去溫度

阮義忠一直堅持人文主義的視角,專注地用鏡頭記錄社會現象、生活韻味和人性關懷。「每次拍照我都會體會別人的感受、處境,也會在拍照的瞬間感受心靈的撞擊。影像中拍攝的對象有的可能已不在世,可是,每次放照片,我都覺得他活在面前。」

不同於數碼時代影像的即刻呈現,在膠片時代,無論是光圈、速度、焦距的精確掌握,還是底片的衝洗、放大,都有極高的藝術要求。從入門到得心應手,每位攝影人都要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我拍照拍了一兩年後才能把機器變成肢體的延伸,才能把鏡頭當作自己眼睛的延伸」。

如果說,前期拍攝是對攝影人鏡頭感的考驗,底片後期的衝洗、放大則是對技藝高低的真正考量。底片放大力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照片的視覺力量。暗房經驗對照片放大極為重要,能夠將拍攝對象所有細節一一彰顯出來,技術越好,精神面就越強、越豐富。阮義忠一開始拍照時,很難區分同是黑色的頂禮膜拜的婦女的頭髮和泥土,放大了幾十張才放成功了一張。

全民手機攝影時代,阮義忠擔心的不是技術的發展對影像本質的衝擊,而是對思想深度的消解。如果每個人都熱衷於自拍,不再關心別人,不去了解更寬廣的陌生的世界,攝影便失去了觸摸人性中感動瞬間的溫度。

阮義忠開設教授暗房作業的攝影班,其意圖並不在於傳授攝影技藝,而是讓攝影師重新接觸暗房,接觸攝影的根、影像生命的源頭,體會從膠片到照片的手動過程,從而調整攝影創作的態度、回歸攝影初衷。

除了寫書、教學,阮義忠還在籌備成立以他為名的攝影人文獎。他從來不反對觀念跟藝術性,只是擔心人們過於關注這兩者以致於冷落了攝影裡的人文精神。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將於11月在烏鎮木心美術館揭曉。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公開向海內外華人徵集作品,陳丹青、呂楠等嘉賓將擔任終審評委。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阮義忠說,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而自拍是對鏡自憐 | 訪談錄
    所以,攝影是發現別人的好,自己更好。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意義在此。然後,傳達給別人(笑)。迷你小學的升旗典禮 宜蘭縣南澳鄉 1980,攝影:阮義忠Q:你在宗旨裡還提到:「自從計算機及數位相機、手機攝影普及後,攝影的技術門檻變得非常低,卻也使得人們開始不尊重對象,不珍惜快門機會與緣分。」那你怎麼看現在流行的自拍文化?
  • 阮義忠:攝影是為了給拍攝對象加分 不是為了證明自己
    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為鏡頭前面的人、事、物服務,而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藝術表現有多好。」5月27日,「中國攝影教父」阮義忠做客長沙梅溪書院,為「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揭幕,並結合自己的攝影經歷,就人文攝影與到場觀眾進行分享交流。他表示,舉辦展覽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廣攝影人文精神。作為當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是少數被選入美國權威的《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
  • 從一而終,不隨波逐流,阮義忠堅持攝影師的初心
    阮義忠說。作為一名痴迷於膠片的攝影師,阮義忠極喜那些帶著滄桑感的作品,特別是那些散落在民間的家庭相簿及舊時代畫片,為後人提供了不同的觀察角度,成為了解社會變遷的珍貴材料。記得在西班牙塞維亞的跳蚤市場,禮拜日的大小攤位上擺滿了老照片與攝影明信片,使他興趣盎然,逛了兩個多小時還欲罷不能。
  • 行走兩岸的臺灣攝影家阮義忠
    中新社記者 潘索菲 攝  8月4日,臺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如圖)攜其經典的84幅《人與土地》攝影作品,在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展出。作品所捕捉的畫面均為30多年前的臺灣農村,但是其「紀實」的魅力依然感動著摩登的上海觀眾。阮義忠在開幕式上表示,那是物質最匱乏的年代,卻是我們最滿足的時代。
  • 攝影人阮義忠,身心在同一處人才有歸屬
    >▲阮義忠攝影作品《失落的優雅》系列▲阮義忠攝影作品《失落的優雅》系列▲《失落的優雅》系列,天池,南橫公路,1977▲阮義忠攝影作品《失落的優雅這位並未脫離時代的老人,每天都會不遺餘力的用微博記錄、宣傳與粉絲互動。微博上,他的粉絲已有193萬之多。2018年5月16日,有這樣一條記錄:「《正方形的鄉愁》簡體字版上市了,再過兩天又要出門了,20日在無錫、22日在蘇州各有一場新書發表會。浙江攝影出版社計畫將我所有的經典攝影集一一出版,工程龐大,不知何時會完成。
  • 臺灣的攝影教父阮義忠:以談戀愛的心情看眼前事
    ▲阮義忠新作《想念亞美尼亞》。(資料圖片)  他被譽為臺灣的攝影教父;他是攝影界的侯孝賢,用照片和文字的方式記錄著臺灣鄉土的溫度,傳遞著人性的光輝。阮義忠講起了刮鬍刀的故事。  從小與父親感情疏離,待及自己年長才開始加倍渴望父子間時日不多的溫情。有次,父親罕見地在他家住下過夜,卻因為家中找不到刮鬍刀而次日搬離——阮義忠從不使用刮鬍刀。  平凡瑣碎的小事,阮義忠一直惦念在心。  有天上班,接到家人電話,告知父親已病入膏肓。
  • 臺灣攝影大師阮義忠:攝影讓我回過頭正視生活
    臺灣攝影大師阮義忠:攝影讓我回過頭正視生活   中新社廣州4月8日電 題:臺灣攝影大師阮義忠:攝影讓我回過頭正視生活  作者 廖麗麗  「我很幸運,後來被攝影所吸引,它讓我回過頭來正視生活。
  • 阮義忠:不做攝影師就去當管家
    攝影故事館深圳也可以有    阮義忠臺灣故事館,是阮義忠最近在忙的事。該館2018年元旦開幕,首展推出「黃春明的三卷底片」與他自己的「有名人物無名氏」。講起臺灣故事館,阮義忠興致盎然。    「2017年,我應宜蘭美術館之邀,返鄉舉辦大型回顧展。照慣例,只要把10個主題精選,便能成為盛大的影像回顧。
  •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長沙開幕 15組作品直抵人心
    鄧霞 攝中新網長沙7月21日電(記者 鄧霞)20日晚,「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在位於湖南長沙的謝子龍影像藝術館開幕,15組人文攝影作品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在第一時間前去觀展,感知作品裡那穿透浮華、直抵人心的力量。白杉為母親拍攝的作品《永珍》吸引攝影愛好者駐足。
  • 中國「攝影之父」阮義忠:他的35毫米人生
    「以前我是喜歡讀書的文藝青年,我父親雖然是木匠,但我們有一塊三分地的菜園,父親很節儉,他希望不要浪費這個資源,所以他有空就會去種種菜。一開始我畫畫,雖然我讀了很多書,但19歲參加聯考沒有考上。」   在阮義忠最負盛名的一幅照片裡,一位臺灣布農族的老婦坐在相機前,她沒有明顯的表情,臉上只有沉默和平靜,但就是這張照片,讓臺灣鄉土文學家黃春明落淚。這幅照片就是阮義忠攝影風格的寫照:不美、平靜、帶著沉默的尊嚴。
  • 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入圍終審名單公布
    左起:嚴志剛、傅擁軍、顏長江、任悅、袁瑤瑤、阮義忠、晉永權、沈昭良、秦偉及夫人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自2016年6月1日啟動徵稿、截至2016年9月30日24時(北京時間),共收到3109 位參賽者的投稿。投稿者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地區,另有來自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
  • 工作坊丨南通城市人文攝影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獲獎作品巡展
    2016年6月,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啟動,獎項致力於鼓勵華人攝影不拘泥於任何攝影手法,珍視生存環境,關懷人間事物,創作富於人文精神的作品。2018年,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秉承了獎項設立的初衷,即將開啟新的徵程。
  • 臺灣攝影大家阮義忠攜經典作品「提前」抵滬展出
    }責任編輯:   中新社上海8月4日電 (記者 李佳佳)就因為臺灣知名電影人、琉璃藝術家張毅的一句「我們等不了」,臺灣攝影大家阮義忠「本來希望在70歲才拿出來展覽」的攝影作品4日亮相上海琉璃博物館,算是「提前
  • 2018阮義忠攝影人文獎揭曉:一千多組作品選出十五組
    2018年5月25日早上9點,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評審工作在蘇州同裡花間堂麗則女學舉行。評委們經過兩天的細緻評選,從符合徵稿要求的1047組作品中共評出15組獲獎作品。△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評審現場△ 阮義忠伉儷與評委合影。
  • 作家林清玄:阮義忠,一位冷靜的人文主義者
    我自己陷入一種彷徨茫然的情緒,因為攝影是我真正熱愛的,為什麼我竟然不能再拍照了。」 也是為了克服這種冷感,阮義忠買了一大堆關於攝影家的書籍回家研讀,想要刺激自己恢復拍照的衝動,由於讀得多了,自己對攝影看法比以前更豐富,又發現西方的書籍裡有許多錯誤的記載,心裡想著,既然不想拍照,何不把自已對攝影和攝影家的看法整理出來呢?
  •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長沙開幕 展出持續至8月20日
    一共十五組「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入圍作品參展。持續至8月20日。「白杉將母親書寫的文字和自己拍攝的照片進行組合,他的作品《永珍》充滿了濃濃的親情和源於家庭生活的味道。但這種味道並非是以簡單的圖片和文字疊合而產生。而是由作者的情感精緻釀成的。」嚴志剛分別介紹十五組作品獲獎理由。
  •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圓滿落幕 呂廷川《華不注》榮獲大獎
    9月16日,在江蘇同裡花間堂·麗則女學,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頒獎典禮圓滿落幕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自2018年1月1日 起徵稿,截止4月30日24時(北京時間),共收到來自全球的一千餘位參賽者的作品。人文獎評選分為初審和終審兩個階段,初審在5月進行,評委為蘇慶強、黃亞紀、劉立宏、鮑利輝、嚴明、魏壁、嚴志剛。他們從符合徵稿要求的1047組作品中評出15組獲獎作品入圍終審。7月20日,。
  • 展訊:想念-亞美尼亞阮義忠銀鹽攝影展
    千裡迢迢因音樂而起,阮義忠用照片記錄了亞美尼亞人最真實的生活片段,好奇、震撼、感動!在那裡,有他的朋友和難忘的經歷,彼時是結緣;此時阮義忠藉以此組照片懷念記憶中的亞美尼亞!   阮義忠(Juan I-Jong),1950年出生於臺灣省宜蘭縣,就讀頭城高中時開始作鋼筆畫,勤讀哲學、文學書籍。
  • 著名攝影家阮義忠:給臺灣鄉土社會深情一瞥
    有人歸結於他的天賦異稟,有人歸結於他與時代的因緣際會。而他卻夫子自道說,是攝影讓他找到了對土地的認同感。他的作品中展現的是人在土地上的生老病死,無論成長、信仰和歸宿,都像是「對故鄉的懺悔」。舊日的符號阮義忠出身於鎮上的一個木匠家庭,年少時他只想逃離農村,成為一個都市人和知識分子。
  • 阮義忠的《人與土地》,用鏡頭記錄寶島臺灣的鄉土世界
    《人與土地》系列中有一張圖片:遠方有山,霧氣微蒙,一對小兄弟赤腳奔跑在田間小路上。華人文學家黃春明看到這張照片,勾起了在茭白筍田釣烏龜的童年往事。張毅又是另外一番思考:「現在這個時代,大概不會再出現兩個小孩沒有鞋走過田地的照片。阮義忠記錄了土地,也記錄了這兩個人在這塊土地上的某一種關係,記錄了那個茂盛豐饒的感覺、一望無際的生命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