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義忠:攝影是為了給拍攝對象加分 不是為了證明自己

2021-01-08 紅網

5月27日,「中國攝影教父」阮義忠作客長沙梅溪書院。

阮義忠結合自己的攝影經歷,就人文攝影與到場觀眾進行分享交流。

紅網長沙5月27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秦芳)「對我來說攝影是一種『加分』。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為鏡頭前面的人、事、物服務,而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藝術表現有多好。」5月27日,「中國攝影教父」阮義忠做客長沙梅溪書院,為「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揭幕,並結合自己的攝影經歷,就人文攝影與到場觀眾進行分享交流。他表示,舉辦展覽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廣攝影人文精神。

作為當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是少數被選入美國權威的《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四十多年來,他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民間,拍下了無數臺灣鄉野風情和平凡人們日常生活的動人瞬間,其作品也成了臺灣獨一無二的民間生活史冊。1992年,阮義忠創辦影響廣泛的《攝影家》雜誌,為國內的攝影專業人士了解國際攝影情況,架起了一座橋梁,因此被譽為「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啟蒙者與傳道者」。

究竟什麼是人文?阮義忠說:「並非紀實才叫人文,任何攝影手法,只要表達出對生存環境的珍視、對人間事物的關懷,都是富於人文精神的。」2016年,阮義忠創辦設立「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在攝影圈引起了較大反響,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和地區共計3109 位投稿者。

5月27日下午,首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在長沙梅溪書院正式開展。本次展出首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15位獲獎者共計150幅作品。

開幕式上,阮義忠說,自從數位相機、手機攝影普及後,攝影的技術門檻變得非常低,但是作為一個攝影家,首先要判斷什麼事情對自己有意義。「世界那麼大,你不可能都去拍,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相機把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東西記錄下來。」

「沒有攝影家可以創造美好,只能記錄存在的美好。我就覺得我就應該用我的專業,替存在的美好『加分』。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鏡頭前面的人、事、物服務,而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藝術表現有多好。」阮義忠說。

「一位再了不起的攝影師,充其量也只不過是百分之五十的創作者,另一半的功勞,應該屬於鏡頭前的人事物。」阮義忠在自己的作品集《失落的優雅》中寫道:「我的攝影倫理是必須忠於對象,肯定其代表的價值,絕不利用對象來彰顯自己的意識形態。」

[NextPage]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展出作品《綠皮火車》。攝影 錢海峰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展出作品《形而上的慰藉》。攝影 杜偉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展出作品《孩子》。攝影 胡敏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展出作品《東張西望》。攝影 王大可

相關焦點

  • 臺灣攝影大師阮義忠:攝影讓我回過頭正視生活
    中新社廣州4月8日電 題:臺灣攝影大師阮義忠:攝影讓我回過頭正視生活  作者 廖麗麗  「我很幸運,後來被攝影所吸引,它讓我回過頭來正視生活。所以攝影是我工作、興趣的全部,除此以外也慢慢變成了我的理想和宗教。」被稱作「中國攝影教父」的臺灣攝影大師阮義忠8日在廣州表示。  阮義忠1950年出生於臺灣宜蘭縣,三十年來先後出版了《人與土地》、《四季》等十本攝影集,曾於世界多國舉行個展,其撰寫的論著《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攝影美學七問》等被視為華人世界的攝影啟蒙書。
  • 阮義忠:數碼時代人人熱衷自拍,攝影不再有溫度
    近日,阮義忠在《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再版發布會前接受騰訊文化採訪時談到,在數碼時代,按快門的人完全不再能體會到這種感動,感受不到與拍攝對象產生的心靈撞擊,體味不到留住影像人背後的意義。「我長得不好看,讓你破費了,那時候我就很感動,被拍攝對象覺得在眾人之中只拍攝他一個人,是對他的尊重。」人性中完全沒有保留的信任,對攝影師的全然接受,讓阮義忠在感動之餘,堅定了挖掘平凡人的樸實特質的信心。「不管是從何時、何地喜歡上攝影,攝影都可以跟整個時代扣得很緊,也可以跟人的命運拉得很近,這要看你是怎麼使用。」對阮義忠來說,鏡頭要對人和事物負責,「攝影是一種肯定,而不是一種批評」。
  • 中國「攝影之父」阮義忠:他的35毫米人生
    阮義忠作品   「那個時候為了想要了解攝影世界,我就開始大量閱讀世界的攝影期刊。有些書刊文字的介紹是英文的,還好我太太是外文系的。如果那個時候娶錯了老婆的話,大概就沒有今天了。」   在阮義忠最負盛名的一幅照片裡,一位臺灣布農族的老婦坐在相機前,她沒有明顯的表情,臉上只有沉默和平靜,但就是這張照片,讓臺灣鄉土文學家黃春明落淚。這幅照片就是阮義忠攝影風格的寫照:不美、平靜、帶著沉默的尊嚴。
  • 攝影人阮義忠,身心在同一處人才有歸屬
    經過幾十年的考驗,阮義忠的作品沒有被淹沒,就已經證明它的價值所在。他的願望是:希望自己的影相記錄能夠經過更多的三十年,成為經典留存。阮義忠,1950年生於臺灣宜蘭縣頭城鎮,當代著名攝影家,是少數被選入美國權威的《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
  • 作家林清玄:阮義忠,一位冷靜的人文主義者
    「最可怕的是冷感,經過幾年的電視製作,我發現自己在面對攝影對象的時候冷感,這種冷感使我根本按不下快門,有時候拍了照片也沒有把它衝洗出來的衝動,往往一卷底片拖在相機裡幾個月,想要衝洗的時候已經發黴發質了。」在這段時間裡,阮義忠的相機愈換愈好,衝洗的暗房設備也成為同輩攝影家中最豪華的,萬事俱備,唯一失去的是攝影的心情,而這才是攝影家最重要的東西。
  • 2018阮義忠攝影人文獎揭曉:一千多組作品選出十五組
    2018年5月25日早上9點,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評審工作在蘇州同裡花間堂麗則女學舉行。評委們經過兩天的細緻評選,從符合徵稿要求的1047組作品中共評出15組獲獎作品。△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評審現場△ 阮義忠伉儷與評委合影。
  • 阮義忠說,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而自拍是對鏡自憐 | 訪談錄
    法國攝影家尚·杜傑德(Jean Dieuzaide)則稱:「在攝影世界裡,我從來也沒遇到過這樣熱切渴望於展現影像一切深度與力量的人。」阮義忠的攝影生涯始於 1972 年。當時, 22 歲的他從軍隊退伍後,來到了《漢聲》雜誌,陰差陽錯地成為了攝影師。沒有任何基礎的他,拿著相機就走上了臺灣的街頭。「我拍照的第一個老師,是我鏡頭前面的對象,而不是任何其他。」阮義忠回憶道。
  • 工作坊丨南通城市人文攝影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獲獎作品巡展
    2016年6月,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啟動,獎項致力於鼓勵華人攝影不拘泥於任何攝影手法,珍視生存環境,關懷人間事物,創作富於人文精神的作品。2018年,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秉承了獎項設立的初衷,即將開啟新的徵程。
  • 阮義忠:臺灣成長的關鍵是人
    阮義忠當今最活躍的攝影藝術家之一。1950年生於臺灣省宜蘭縣。在華人攝影界影響甚巨,有「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啟蒙者與傳道者」之稱。三十多年來,他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民間,尋找動人細節,拍攝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珍貴照片,作品也成了臺灣獨一無二的民間生活史冊。
  • 行走兩岸的臺灣攝影家阮義忠
    高中畢業後繪畫和攝影事業的相繼成功,使他迅速離開了家鄉,成功走到外面的精彩世界。而在很多年之後,再去遇見曾經拍過的景和人,才意識到攝影之於自己、被拍攝的人以及他們的子孫後代來說,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  「那個時候在臺灣,我拿起相機拍攝時沒有人會避諱。他會覺得,我被你注意到,你要拍我,好榮幸啊。」他強調說,「我拍攝的第一個老師,是我鏡頭前面的對象,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人。」
  • 臺灣的攝影教父阮義忠:以談戀愛的心情看眼前事
    阮義忠講起了刮鬍刀的故事。  從小與父親感情疏離,待及自己年長才開始加倍渴望父子間時日不多的溫情。有次,父親罕見地在他家住下過夜,卻因為家中找不到刮鬍刀而次日搬離——阮義忠從不使用刮鬍刀。  平凡瑣碎的小事,阮義忠一直惦念在心。  有天上班,接到家人電話,告知父親已病入膏肓。
  • 臺灣攝影大家阮義忠攜經典作品「提前」抵滬展出
    與歷次展覽不同,是次阮義忠的84幅影像作品均被配上了他自己書寫的背後故事,藉由影像作品的視覺衝擊與文字的直觀表述,觀展者可以很容易地沿著情感的痕跡,走入攝影大師的影像世界。  阮義忠這次上海展出的作品是其最為經典的《人與土地》系列。
  • 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入圍終審名單公布
    左起:嚴志剛、傅擁軍、顏長江、任悅、袁瑤瑤、阮義忠、晉永權、沈昭良、秦偉及夫人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自2016年6月1日啟動徵稿、截至2016年9月30日24時(北京時間),共收到3109 位參賽者的投稿。投稿者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地區,另有來自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
  • 著名攝影家阮義忠:給臺灣鄉土社會深情一瞥
    而在很多年之後,再去遇見曾經拍過的景和人,才意識到攝影之於自己、被拍攝的人以及他們的子孫後代來說,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或許冥冥中自有天註定,一心想要逃離的阮義忠,卻以黑白畫面記錄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的農村風光及原住民生活狀態。田埂鄉路稻田裡的那些孩童、老人、女性,不少形象已成為舊日臺灣鄉土社會的符號。當時服務的雜誌,每期有十幾頁的篇幅歸阮義忠自由支配。
  • 從一而終,不隨波逐流,阮義忠堅持攝影師的初心
    「我見證了傳統攝影的黃金時代」對於傳統與過往,阮義忠有一種近乎頑固的執著。回憶,如他所拍攝的一幀幀照片,厚重而沉穩,黑白底色,卻熠熠生輝。很久很久之前的一段旅程,他會在多年後咀嚼回味。二十多年前,數碼攝影尚未興起,世界各地的攝影氛圍仍保有濃厚的傳統紀實風格,「每到一處都能領會飽飽的生命感動、人道關懷,讓自己對攝影的信仰更為堅定,對自己該走的路更為明確。」阮義忠說,反觀現在,數位相機、手機攝影愈來愈盛行,技術門檻降低,看待攝影的態度也跟著下坡,因為沒有材料費,人無法珍惜那個按快門的機會。
  •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長沙開幕 展出持續至8月20日
    一共十五組「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入圍作品參展。持續至8月20日。「白杉將母親書寫的文字和自己拍攝的照片進行組合,他的作品《永珍》充滿了濃濃的親情和源於家庭生活的味道。但這種味道並非是以簡單的圖片和文字疊合而產生。而是由作者的情感精緻釀成的。」嚴志剛分別介紹十五組作品獲獎理由。
  • 阮義忠:不做攝影師就去當管家
    攝影故事館深圳也可以有    阮義忠臺灣故事館,是阮義忠最近在忙的事。該館2018年元旦開幕,首展推出「黃春明的三卷底片」與他自己的「有名人物無名氏」。講起臺灣故事館,阮義忠興致盎然。    「2017年,我應宜蘭美術館之邀,返鄉舉辦大型回顧展。照慣例,只要把10個主題精選,便能成為盛大的影像回顧。
  •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圓滿落幕 呂廷川《華不注》榮獲大獎
    阮義忠老師上臺致辭,並感謝創立人文獎以來給予慷慨協助的機構及個人。他提到:「如果沒有攝影,我就像一個活在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裡的藝術家,是相機改變了我的下半輩子。創立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的初衷,是希望它成為一個提升華人攝影師們的推手。在人文獎中,每一位攝影師都非常重要,每一組入圍的作品都很優秀,難以抉擇。但這畢竟是攝影比賽,是比賽都會決出名次。」
  •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長沙開幕 15組作品直抵人心
    鄧霞 攝中新網長沙7月21日電(記者 鄧霞)20日晚,「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作品展」在位於湖南長沙的謝子龍影像藝術館開幕,15組人文攝影作品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在第一時間前去觀展,感知作品裡那穿透浮華、直抵人心的力量。白杉為母親拍攝的作品《永珍》吸引攝影愛好者駐足。
  • 阮義忠的《人與土地》,用鏡頭記錄寶島臺灣的鄉土世界
    阮義忠 作品阮義忠是少數被選入美國《當代攝影家》一書的華人攝影家之一。他專注人文紀實攝影,40年來以超乎尋常的熱情和洞察力,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拍攝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珍貴照片,留下獨一無二的民間生活史冊。他的作品被法國巴黎現代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等眾多世界知名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