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留守兒童進城看電影 藏半份爆米花帶回家給奶奶吃

2020-12-19 瞬間

在城市的遠方,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童年沒有快餐,沒有玩具和遊樂場,能看到的只有連綿的山巒。8月11日為讓山區留守兒童度過一個精彩暑假,志願者特別策劃了公益觀影活動,接石家莊平山縣營裡鄉東坪村的孩子進城看一場電影、吃一頓快餐。

11日6時30分,我們搭乘接孩子的大巴車一同前往平山縣營裡鄉東坪村。東坪村地處山區,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目前仍有很多貧困家庭住在土坯房裡。

為讓東坪村的孩子們度過一個精彩的暑假,在志願者的精心組織和幫助下,特別策劃了一場公益觀影活動,將山區的留守兒童邀約到石家莊市區,帶他們吃一次麥當勞、看一場電影,豐富孩子們的暑期生活。

由於道路狹窄,經過近3個多小時的顛簸,接孩子的大巴車才到達東坪村。老師介紹,這裡的多數孩子沒進過城,知曉要進城看電影,有的孩子一個星期沒睡好覺,今天更是早早起床等待大巴車的到來。

「看啊,這樓真高!」「這些就是小黃車吧」……進城路上,孩子們看著車窗外的風景,興奮地議論著。

孩子們第一次吃快餐,工作人員教孩子怎麼吃薯條。

吃過飯,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奔向電影院。入口處志願者分發爆米花。活動結束,有孩子還藏起了半份爆米花,問及原因,孩子羞澀的說,奶奶沒吃過這麼好吃的爆米花,要帶回家給奶奶吃。

活動現場。

「這影院可真大!」「看電影為啥要戴眼鏡?」走進影廳,孩子們很興奮。由於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大多數孩子連電影院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

志願者們希望希望這樣的公益活動,能為孩子們帶來簡單而有意義的快樂,幫助他們健康成長,讓更多的留守兒童能看看外面的世界。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百家號「瞬間」用影像溫暖需要溫暖的人。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轉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大山深處的留守兒童合唱團:「唱歌的時候,我能看到星星」
    圖/記者陳正「風兒呀吹動我的船帆,船兒呀隨著微風蕩漾,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大山深處,湖南省祁東縣啟航學校,合唱團裡43個孩子的聲音組成了合唱一首歌曲的高、中、低聲部。他們當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佔到了合唱團的90%。排練時,這些孩子們的眼睛閃閃發光,在黝黑的臉龐上,仿佛星辰。
  • 大山裡的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日子,他們學會了堅強,懂得了感恩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小就很少見到父母,爺爺奶奶和他們一塊成長,他們渴望父母的出現,但一天天的日子,還是一個個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這群人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生活裡幾乎沒有父母的身影,很多的痛苦和困難都要自己幼小的心靈去承受。有一個紀錄片,拍攝的是貴州大山裡的留守兒童。
  • 深入解析《米花之味》:留守兒童親情的缺失,家長要如何彌補
    兩年前的今天,《米花之味》已經上映並受到不少觀眾的關注。雖然這部片名不能一下吸引人,但是看過後的人都會推薦這部影片,尤其是曾經有留守兒童經歷的人,以及在外務工的父母們。為此,平遙國際影展給電影這樣的頒獎詞:"明亮豔麗的畫面,鏡頭後蘊含的是人文主義的關懷,讓我們看見了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但我們能從歡快的場景中,依舊能夠對電影中所反映中的留守兒童、城鄉衝突、新舊觀念衝突等問題進行反思。另外,因為故事積極向上,我們不再只是沉浸在留守兒童這樣悲慘生活的氛圍中,而是關注到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的重點問題。
  • 誰懂留守兒童媽媽的心 摩託媽媽千裡回家看兒
    >誰懂留守兒童媽媽的心 摩託媽媽千裡回家看兒2011-01-20 17:49:3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常回家看看,已經成為這些媽媽心裡的痛。這位摩託媽媽,因為夢到6歲兒子全身是血,與老鼠爭食,而不怕嚴寒也不怕危險,毅然決定回家看孩子。這樣的心情,這種「讓人不解」的事情,卻發生在了我們的身邊。是的,留守兒童媽媽的心,我們並不懂。
  • 與其勸媽媽回家,不如帶孩子進城丨觀點流
    嬰兒階段的IQ開發主要是依靠媽媽的陪伴(而不是奶奶)。  這裡直指了一個痛點——留守兒童。  在演講最後,他給出了一個建議——讓媽媽回家,陪伴孩子成長,尤其是0-3歲。由於看護不當,孩子死了,奶奶也活不下去了,有些奶奶就選擇了喝農藥自殺。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對其他地方的留守兒童,我不太清楚,這裡只談談家鄉的留守兒童。我上的農村小學雖然簡陋破舊,但離家不到一公裡,上學幾分鐘就能到校,回家吃飯十分方便,更用不著住宿。過去中青年男性在家守著老婆孩子,現在為了生計都「拋妻別子」,不少家庭夫妻都扔下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也有少數農民工夫婦,把小孩帶到了打工的城市,這部分孩子就成了「流動兒童」,因打工的父母居無定所,這些小孩也只好「隨波逐流」。粗略估計,我農村老家的兒童95%以上是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隨父母進城的「流動兒童」留待下篇聊,這裡談談留守兒童。
  • 這部在雲南拍攝的留守兒童電影,美而殘酷——米花之味
    《米花之味》這是講述雲南傣族村寨發生留守兒童與回村母親的電影,畫面很美卻透著現實的種種殘酷。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缺少管教染上各種不好的習慣,可是片中的孩子又有很純真的善良。雲南這個很美的地方,農村的留守兒童也在承受著社會氣息的腐蝕。影片並沒有過多表達對留守兒童的同情,而是大膽地面對了社會現實,留守兒童的叛逆,偷錢偷手機手機,逃課去網吧,夜不歸宿都被展示出來。從城裡回來的母親試著了解疼愛孩子,孩子卻顯得非常叛逆。生活並不像那個生活的村子一樣美。
  • 《米花之味》:務工返鄉母親和留守女兒,感情彌合需要從容的心態
    《米花之味》是一部反映雲南傣族村寨留守兒童問題的電影,獲得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威尼斯日競賽單元「特別提及獎」,以及平遙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在平遙國際影展上獲獎的頒獎詞中有這麼一段:「明亮豔麗的畫面,鏡頭後蘊含的是人文主義關懷,讓我們看見了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
  • 田野調查:遊戲將把留守兒童帶往何方
    在沒有零花錢的時候,小晨總是覺得「躁得慌」,為此他偷了奶奶的錢去上小網吧,但沒有被奶奶發現。在小晨眼中,父母掙錢雖然不易,但「有錢就得花」。他認為遊戲世界和現實世界並沒有什麼不一樣的,都是需要「花錢的地方」。「現實世界和遊戲世界都一樣,都需要有錢的人。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說得很到位。沒錢不行,我希望將來可以有好多錢,可以買很多裝備,衝衝聲望。」
  • 大山深處留守老人的期待與守候(組圖)
    村支書董興華憂慮地告訴記者,498戶人家中有30多戶為留守老人,且居住十分偏遠分散,常日不見生人。尋訪這些大山深處的留守老人,我們想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冬天,他們在家裡暖和嗎?一路行來,感受到的有欣慰、有辛酸、有無奈,也有喜憂參半的期待與守候。「其實,這些留守老人的衣食住行基本都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但人是需要交流的,在這麼一種環境裡,他們內心世界裡真實的狀態和需求,我們能夠真正休味得到麼!」
  • 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電影《米花之味》是由中國新生代導演鵬飛指導,以傣族人民生活味背景,留守兒童為主線,講述了在城市打工的母親返回農村後教育女兒重拾母女之情的故事。留守問題讓下一代過上更好的生活,成為「不得不」背井離鄉的廣大農村父母進城打工的動力,也造就了「留守兒童」這個群體,物質相對寬裕以親情缺失為大家,電影中小女孩對突然回家的母親很不習慣,不願意正視母親給她突如其來的愛,更不滿其日常的責難,當關愛和埋怨的情緒相互撕扯,母女二人的摩擦也不斷產生。
  • 童星劉若怡演唱歌曲《大山裡的孩子》致敬留守兒童
    劉若怡國豪傳媒10月31日報導 10月31日童星,歌手劉若怡最新演唱單曲「大山裡的孩子」正式首發,歌曲以留守兒童為主題用流行曲風演繹,描寫父母不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對父母的思念之情及對外面世界的憧憬、整首歌曲催人淚下,給聽過的人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該歌曲的創作初衷是想通過本作品讓社會上更多的人們都來關注留守兒童。
  • 【留守兒童】關愛留守兒童_留守兒童調查報告_搖籃育兒百科
    留守兒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孤兒,他們的成長與中國的未來也息息相關。  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鬆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裡打工拼命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裡,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裡,留在自己的身邊。
  • 包村筆記紀錄留守兒童 | 山裡娃的山外夢
    「到任之前,我看過學校教師及學生的資料,發現留守兒童問題尤為突出,我想早點介入。」2019年冬天,鍾獻祥來到新宅鎮中心小學任校長,在到任的幾個月時間裡,他發現這裡的留守兒童特別多,許多孩子都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 臨渭區5歲女孩遭奶奶毆打 留守兒童暴力侵害案頻發
    但當地司法、公安、幼兒園和衛生院等多方面均證實,傷情是朵朵奶奶對孩子進行毆打導致;當地司法所負責人介紹,通過調查得知本學期朵朵的身上已三次出現傷痕。  6月2日上午,吝店鎮關工委、司法、公安、計生和婦聯等多個部門得知後,立即安排幼兒園老師帶孩子到當地衛生院進行了檢查。同時到朵朵家中進行走訪,對家人進行了法律知識教育,明確表示虐待兒童是犯罪。
  • 水滴公益聯合北京市眾安公益基金會,為大涼山留守兒童圓看海夢
    在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裡,充滿了探索外面世界的渴望。讀書、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他們最希望做的事。他們在大山深處頑強生長,希望能實現自己這個小小的夢想。其中,12歲的阿朵(化名)是個乖巧的姑娘,有一雙大又圓的眼睛。沒見過她的父母,全憑年邁的奶奶獨自一人拉扯她長大。
  • 團圓的味道,電影《米花之味》從傣族美食入手探討家庭的代際溝通
    2018年4月2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米花之味》,講述了一位從城市歸來的母親與在農村生活的女兒之間發生的從陌生到和解的故事。影片從一對母女的糾葛和親情疏離為切入點,融入了留守兒童、城鄉隔離、宗教民俗、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元素,著重強調現代科技與傳統守舊的對立與衝突。母親與女兒的感情從激烈反抗到彼此理解,引出代際溝通的話題。
  • 開江縣永興鎮發布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及對策建議
    一、現狀及分析由於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教育部門的努力,社會各界的關懷,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和健康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決,許多留守兒童有理想、有抱負、有孝心,大部分學生身體健康,生活自理能力強,想考上理想的大學,走出大山、跳出農門,但從調查的結果看,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 邊疆少數民族土地新時代《米花之味》表現民族電影
    電影《米花之味》由中國新一代導演鵬飛執導,影片以傣族人民生活和留守兒童為背景,講述了城市打工母親回鄉教育女兒重獲母女愛的故事。事實上城鄉差距,留守兒童問題,發展與教育的矛盾,都是近年來的熱點話題,導演將關注中國特定時代中下層群體的生存狀態,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個人風格的中國現實題材電影。
  • 探親留守兒童離別爸媽:再見時我們不哭
    馬永剛說,兒子已經8歲了,生活、學習都是70歲的爺爺奶奶在管,自己身在千裡之外,心有餘力不足。  家長焦葉珍發言時,專門從包裡拿出幾張美發行業資格考試準考證,說自己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先後多次都考不上。她寧願背井離鄉,再苦再累,就是為了兒子不吃這個虧。看見母親泣不成聲,一旁的兒子周遠悄悄伸過手,抱住母親肩膀,跟著抽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