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這首歌被列入教材《大學語文》中,音樂教父真不是白叫的

2020-12-08 粵語金曲精選

羅大佑,他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是一個時代的標誌,華語流行樂壇的一面旗幟,他的音樂創造才能是無與倫比的。"如果一首歌有4分32秒長,當你在聽這首歌時,它至少改變了你4分32秒的生命。"這是羅大佑在一次採訪中對自己歌曲的理解。

眼看著高樓蓋得越來越高

我們的人情味卻越來越薄

朋友之間越來越有禮貌

只因為大家見面越來越少

蘋果價錢賣得沒以前高

或許現在味道變得不好

就像彩色的電視變得更加花俏

能辨別黑白的人越來越少

這首歌叫做《現象七十二變》,羅大佑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為什麼偏偏挑出這首未得到口口傳唱的來說呢?原因是這首歌的價值。

1983年,羅大佑創作了這首《現象七十二變》,歌詞深刻地道出了城市發展的同時人情和道德的淡化,唱出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海峽兩岸中國青年在社會轉型時期所特有的迷茫、困惑、痛苦和思索。

2005年這首歌的歌詞被列為內地新版《大學語文》的詩歌篇中,而歌曲入選大學教材,在當時尚屬首次。羅大佑在創作這首歌的時候,自己也感覺很迷茫,過得很不開心,不順心。自己的生活就是喝啤酒,和朋友聊天,打電動玩具,早上五六點回家,然後思考一些東西,寫幾段歌詞,作幾段曲子,玩一些樂器,內心很頹廢,而這首歌則應運而生。

其實當時的羅大佑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因為第一張專輯《之乎者多乎也》雖然遭到臺灣禁播,但是羅大佑以戴墨鏡和一身黑衣的形象出現,被人們視作是「黑色旋風」,迅速成為年輕人心中的叛逆偶像。

羅大佑說,音樂幾乎是絕對感性的,一首歌曲寫出來,除了感情意外什麼都不是。而醫學是絕對理性的。比如在我5歲的時候,扁桃體發炎,父親雖然是醫生但是不敢給我開刀。因為在高明的一生也不敢替自己的親人開刀,絕對的理想型不能有感情的因素摻雜其中。

或許音樂人都是矛盾共同體,羅大佑就如此,他出生醫學世家,自己也因為父母的影響大學讀的醫學,所以羅大佑當醫生的時候穿的是白色,唱歌的時候穿的是黑色。羅大佑接受的是理性的教育,可卻走了一條感性的路。

羅大佑的歌曲伴隨很多人成長,他屬於一代人,一代與他一起漸漸老去的人。他們的童年,"口袋裡沒有半毛錢",他們的青春卻有"古老的信及發黃的相片",他們已經接受"現實生活不能等待奇蹟",但仍然相信,人生有美麗,有進步,有愛人同志;他們沒有忘記:"黃花崗有七十二個烈士,孔老夫子有七十二個弟子":他們能想像,五千年的海風如何吹拂了一顆珠子;一首戀曲,可以從1980一直唱到2000:漁村小鎮,深藏著他們的愛與夢想;他們保持著一份蒼涼的自尊:"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這就是羅大佑,這就是羅大佑的一代人。

相關焦點

  • 就是這首被寫進了大學教材的歌,奠定了羅大佑在華語音樂的地位!
    雖然如今年輕人們已經很少有人會聽羅大佑的歌,但年輕人們卻很難想像羅大佑在上世紀80年代對人們深入骨髓的影響。可以說這世上沒有第二個比羅大佑寫詞寫歌的音樂創作者。高曉松說羅大佑是他心中「神一樣的存在」,李宗盛說「你們的大哥是我,我的大哥是羅大佑」,周杰倫說羅大佑是他的音樂目標,「什麼歌能流傳超過三代的?很少,但羅大佑的歌可以。」他不止是音樂界的教父,更是文學界的詩人,生活中的藝術家,時代的騎士。
  • 「音樂教父」羅大佑10首經典歌曲
    「音樂教父」羅大佑開創了很多第一次。有人說,他是中國的鮑勃迪倫。他的歌,不是流行歌,是寫對社會的描述和認知。他在寫一個大格局。一方面寫對音樂的懷戀,對愛人的思念;另一方面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臺灣社會後工業文化正在努力建設,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和精神的麻木讓羅大佑痛心疾首,於是他用這首歌更多地探討了有關愛和生命的本質的東西,被人們稱為「右手批判現實,左手歌唱愛情」。
  • 羅大佑:千萬別叫我「流行音樂教父」
    核心提示:這大佑可是教父,我們流行音樂的一代教父。所以我也很感興趣,很多人好音樂的人,也想聽你說說,你對今天的音樂是什麼感慨?鳳凰衛視7月20日《鏘鏘三人行》,以下為文字實錄:竇文濤:這大佑可是教父,我們流行音樂的一代教父。所以我也很感興趣,很多人好音樂的人,也想聽你說說,你對今天的音樂是什麼感慨?羅大佑:千萬別叫教父,養不教父之過。竇文濤:那你得教教我們。羅大佑:我是快初為人父而已。
  • 羅大佑憑什麼被稱為「臺灣流行音樂教父」看下這幾首歌你就知道了
    羅大佑這個人相信許多80.90後都認識他,他創作了不少經典的歌曲,還被譽為:「臺灣流行樂教父」的美稱,很多人喜歡羅大佑,是因為羅大佑曾陪伴著他們的青春成長。本期就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羅大佑的幾首經典歌曲,看看你最喜歡哪首?《明天會更好》這是一首由臺灣群星演唱的一首歌曲,發布於1985年,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所以羅大佑為了呼籲當年的主題,所以寫下的這首歌曲,這首歌召集了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地共60位華人歌手共同演唱。
  • 為什麼只有「羅大佑」被稱為「音樂教父」
    現在恐怕有很多00後都不知道羅大佑是誰,也會有很多人說我不喜歡羅大佑,唱歌難聽還清高。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如此推崇他,稱他為「音樂教父」呢?如果你聽過他所做的《童年》、《你的樣子》、《戀曲1980-90》、《滾滾紅塵》、《東方之珠》、《光陰的故事》、《愛的箴言》等等還有許多,你會發現雖然他的嗓子一般,但歌的詞曲均可以稱得上一等一的漂亮和好聽
  • 音樂教父羅大佑《光陰的故事》,是從未有人超越的經典之歌
    #網絡熱歌#是「100首必聽經典老歌」之一,經典的無法再經典。即便是你忘記了歌詞,但它的曲子,你一定能哼上幾句:「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麼想……」《光陰的故事》是由羅大佑填詞譜曲,原唱是張艾嘉。張艾嘉唱紅了這首歌后,已經深入人心,但後來原作者羅大佑,又用他那深情而又滄桑的嗓音翻唱了這首歌,終於使之成為經典。
  • 「音樂教父」羅大佑的傳奇人生與歌曲改變了一代年輕人
    時常在閒暇時彈上兩三曲,從此父親坐在鋼琴前彈奏的身影就深深的刻在了他的腦海中,耳濡目染羅大佑也對音樂產生了十分濃厚的興趣。而這時的羅大佑只知道自己對音樂有著無限的熱情,並沒有意識到這會改變他以後幾十年的人生軌跡。時間飛快,不知不覺中羅大佑來到了高中時期,這時的羅大佑還秉承著父親對他的期望做一名醫生。
  • 音樂教父羅大佑的5首經典歌曲,全部會唱的都是真愛粉
    羅大佑出生於1954年的臺灣省臺北市,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創作歌手、音樂人、作家,當今樂壇堪稱「教父」的人寥寥無幾,而羅大佑正是其中之一,不僅僅是因為他捧紅了許多歌手,更重要的是,他創作的歌曲幾乎都是華語樂壇的經典,今天小編帶領大家了解一下其中的5首經典歌曲,歡迎小夥伴們參與評論。
  • 那些入選中國學生教材的10首流行歌曲
    在2001年,周杰倫的這首《蝸牛》入選了《音樂》教材。2005年,《蝸牛》還被收入上海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推薦目錄之列。這首歌也是小編大學時期的班歌,哈哈,蠻好聽的,喜歡的朋友可以去聽聽。7.劉德華《中國人》1997年香港回歸,劉德華專門為此創作了歌曲《中國人》,之後這首歌在內地大火,劉德華也從此被網友貼上愛國標籤的明星。他在大型活動中也時刻標榜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並為此自豪。甚至傳言他在日本演唱會也拒絕日本人安排的日語歌而唱了《中國人》。
  • 華語音樂教父詮釋靈魂鄉愁 羅大佑《臺東調2020》酷我音樂獨家首發
    「音樂教父」四海為家,回歸譜寫鄉愁新篇。8月18日零點,華語樂壇教父羅大佑新作《臺東調2020》酷我音樂獨家溫情首發,以臺灣最具地方特色的恆春民謠「臺東調」重譜新詞,詮釋羅大佑心中獨一無二的鄉愁。「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
  • 羅大佑的十首歌和十位天后
    ,羅大佑從自己準備第二張專輯的作品中,精心挑出這首《愛的箴言》給了她。鄧麗君對這首作品相當滿意,因為當時正準備出日文專輯《旅人》,便第一時間發表了日文版,叫《白いアマリリス》,由日本詞作家羽岡仁填詞。到1984年,便將羅大佑填詞的國語版收錄到了她的「島國之情歌第8輯」之中。《愛的箴言》是「音樂教父」與「華語歌后」的唯一一次合作,他們交集雖然不算多,卻也彼此十分欣賞。
  • 這才是華語樂壇真正的音樂教父,堪稱傳奇
    他的名字叫羅大佑。周杰倫說:我的目標就是像羅大佑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李宗盛說:和他相比我會感到惶恐,他對我來說只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才是真正的臺灣音樂界重量級人物。羅大佑,代表的不是一個唱功極為優秀的歌手。其實,他的咬字也就比周杰倫好一些。嗓音,沒人用天籟來形容。
  • 羅大佑和好妹妹同臺搖滾,這就是2020年的追夢之歌
    今日各大平臺也登陸了由羅大佑、好妹妹、秦昊、張小厚以及姚謙合作的單曲《一抹青》,值得一提的是,間奏的鑼鼓差點讓這首歌跳進了賀歲的氛圍中,成功被收錄進好妹妹的歌單中。
  • 教父羅大佑最討厭的作品,卻是明星雲集的劃時代經典
    作為滾石「大中小」三位教父中的頭牌,他的作品總能與流行音樂從本質上區分開來。李宗盛畢恭畢敬的尊他為大哥,小蟲對他的宏大格局也是自嘆弗如。這位打開時代大門的歌者,賦予華語音樂靈魂的創作者,字裡行間流露出來對社會的責任感、深刻的洞察力和終極的人文關懷,都足以支撐起他「豐碑級」的教父頭銜。羅大佑為許多歌手寫下過諸多經典,都成就了不可磨滅的時代印記。
  • 人物誌;客家人出身的「臺灣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
    羅大佑1954年出生於臺北一個醫生世家,祖籍廣東梅縣,是中國臺灣省苗慄縣的客家人。從小愛好音樂,5歲學琴,1972年18歲參加學生樂隊擔任鍵盤手,從此開啟音樂演藝活動的腳步。1974年創作了第一首歌曲《歌》,1976年大學畢業後的羅大佑正式投入商業音樂創作。
  • 華語流行樂教父,棄醫走進樂壇,羅大佑:經典是光陰的陳釀
    特別是父親他不理解,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熱愛音樂的人,所以從羅大佑五歲時,就給他請鋼琴教師,常帶孩子們去聽音樂會,為什麼羅大佑不能「兩條腿走路」,白天做手術,晚上再創作音樂?但是,對音樂的熱愛,讓他不能繼續這樣的「苟且」,他迫切地想要把所有的時間都專注到音樂這件事上。
  • 羅大佑總結三十年電影音樂之路 稱不好意思當"教父"
    趕在這一艘載著形形色色人類的輪船抵達彼岸之前,我們連飯也沒吃,決定搭車趕去拜訪撰寫影片主題曲、不願做「教父」的羅大佑。這一次,我們不去討論《童年》、不翻《之乎者也》的舊帳、不追問縱貫線「在路上」的各種,而是用電影與音樂穿線,從《閃亮的日子》說起,延展到追逐彼岸的《太平輪》。
  • 羅大佑:棄醫從藝,唱歌跑調卻成音樂教父,李宗盛尊稱他為大哥
    李宗盛說和他相比會惶恐,他是我的大哥,周杰倫說我想成為和他一樣的「音樂教父」,伍佰說我這輩子都當不了他,今天就帶大家了解這位華語樂壇的「傳奇教父」———羅大佑。雖然熱愛音樂,但在父親的逼迫下了,羅大佑還是考入醫科大學,一邊學醫一邊創作,這期間他為電影《閃亮的日子》製作同名歌曲,由巨星劉文正演唱火遍大江南北,羅大佑還因此結識了劇中的女主角張艾嘉,才子佳人迅速墜入愛河,1980年羅大佑在醫學院畢業,為女友張艾嘉製作第二張專輯,收錄《童年》、《光陰的故事》兩首歌,其中的《童年》花了他整整五年時間。
  • 送別詩人余光中,《鄉愁》感動無數同胞,他和羅大佑合作的這首歌...
    小時候在課本上讀到這首詩時,總是不明其中意味,只聽出滄桑與悲愴,後來長大遠離故鄉,那種難以名狀的感覺時不時漫上心頭,才懂得什麼是鄉愁。余光中手書《鄉愁》這首經典的《鄉愁》用情至簡至真至情,在海內外華人間傳誦了近半個世紀。然而,此時鄉愁未盡,詩人卻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 多少年過去了,羅大佑的歌依然是最好的華語電影歌曲
    我們都已經漸漸長大,一個時代正在悄悄地離我們,有些人我們不應該忘記,也不敢忘記,這其中就有羅大佑。前段時間和朋友聊天,聊到了那首歌是華語電影中配的最好的電影歌曲。我第一時間想到得是賈科長在《山河故人》裡配得葉倩文的那首《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