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他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是一個時代的標誌,華語流行樂壇的一面旗幟,他的音樂創造才能是無與倫比的。"如果一首歌有4分32秒長,當你在聽這首歌時,它至少改變了你4分32秒的生命。"這是羅大佑在一次採訪中對自己歌曲的理解。
眼看著高樓蓋得越來越高
我們的人情味卻越來越薄
朋友之間越來越有禮貌
只因為大家見面越來越少
蘋果價錢賣得沒以前高
或許現在味道變得不好
就像彩色的電視變得更加花俏
能辨別黑白的人越來越少
這首歌叫做《現象七十二變》,羅大佑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為什麼偏偏挑出這首未得到口口傳唱的來說呢?原因是這首歌的價值。
1983年,羅大佑創作了這首《現象七十二變》,歌詞深刻地道出了城市發展的同時人情和道德的淡化,唱出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海峽兩岸中國青年在社會轉型時期所特有的迷茫、困惑、痛苦和思索。
2005年這首歌的歌詞被列為內地新版《大學語文》的詩歌篇中,而歌曲入選大學教材,在當時尚屬首次。羅大佑在創作這首歌的時候,自己也感覺很迷茫,過得很不開心,不順心。自己的生活就是喝啤酒,和朋友聊天,打電動玩具,早上五六點回家,然後思考一些東西,寫幾段歌詞,作幾段曲子,玩一些樂器,內心很頹廢,而這首歌則應運而生。
其實當時的羅大佑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因為第一張專輯《之乎者多乎也》雖然遭到臺灣禁播,但是羅大佑以戴墨鏡和一身黑衣的形象出現,被人們視作是「黑色旋風」,迅速成為年輕人心中的叛逆偶像。
羅大佑說,音樂幾乎是絕對感性的,一首歌曲寫出來,除了感情意外什麼都不是。而醫學是絕對理性的。比如在我5歲的時候,扁桃體發炎,父親雖然是醫生但是不敢給我開刀。因為在高明的一生也不敢替自己的親人開刀,絕對的理想型不能有感情的因素摻雜其中。
或許音樂人都是矛盾共同體,羅大佑就如此,他出生醫學世家,自己也因為父母的影響大學讀的醫學,所以羅大佑當醫生的時候穿的是白色,唱歌的時候穿的是黑色。羅大佑接受的是理性的教育,可卻走了一條感性的路。
羅大佑的歌曲伴隨很多人成長,他屬於一代人,一代與他一起漸漸老去的人。他們的童年,"口袋裡沒有半毛錢",他們的青春卻有"古老的信及發黃的相片",他們已經接受"現實生活不能等待奇蹟",但仍然相信,人生有美麗,有進步,有愛人同志;他們沒有忘記:"黃花崗有七十二個烈士,孔老夫子有七十二個弟子":他們能想像,五千年的海風如何吹拂了一顆珠子;一首戀曲,可以從1980一直唱到2000:漁村小鎮,深藏著他們的愛與夢想;他們保持著一份蒼涼的自尊:"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這就是羅大佑,這就是羅大佑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