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30日報導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周報11月29日發表文章稱,俄羅斯早已失去航天領先地位,在太空競賽中淪為追趕者。
文章稱,俄羅斯曾是航天學的開創者——全球首顆人造衛星和首位太空人均來自俄羅斯,可如今卻在太空競賽中淪為追趕者。
文章指出,若干原因造成了俄羅斯的落後局面。可以說,一個原因是先天的,即蘇聯航天計劃的特點。在取得最初成績(人造衛星、加加林的太空飛行、首批月球、火星和金星探測器)之後,如下路線佔了上風:注重發射太空飛行器,如更大功率的火箭和更大尺寸的衛星,而很少在研製某種意義重大且獨一無二的有效載荷和儀器裝置上下功夫。
文章認為,俄羅斯在以下方面落在了主要航天大國後面:
1.缺乏自己的行星際探測器。2011年11月發射的著名探測器「福布斯-土壤」,因為故障無法離開近地軌道,於2012年1月在大氣層燒毀。1996年發射「火星-96」探測器也曾遭遇失敗。此外,俄羅斯再未發射其他探測器。至於向比火星更遠的地方發射探測器,更是連計劃都沒有。
2.由於缺乏無人探測器,俄羅斯不能藉助它們探索宇宙。美國的無人探測器計劃則在近太空和外太空研究方面帶來了輝煌成果。其機器人探測器遨遊於整個太陽系,造訪行星及其衛星、彗星和小行星。
3.俄羅斯航天部門預算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撥款問題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該領域吸引高水平專家困難重重,就與此直接相關。
4.私人航天業缺失。該行業通過競爭環境促使市場參與者發展技術。埃隆·馬斯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實現火箭第一級在軌道發射後於陸地和海上平臺著陸,如今其估值高達120億美元。
5.沒有培養航天領域高水平專家的學校。太空人、太空行走累計時間的世界紀錄(約80小時)保持者阿納託利·索洛維耶夫承認,無論俄羅斯航天業還是其他為航天服務的部門,都出現了人才流失。例如,俄國家航天公司開出的工資始終毫無競爭力,航天工程師還經常被強制執行保密規定:不得出境。對蘇聯人來說,這只是小事一樁——畢竟當時誰出國都不容易。但對千禧一代而言,這種限制就顯得匪夷所思、不合情理。
文章稱,俄羅斯航天計劃取決於大型國企,但其員工已經沒有了蘇聯航天人把畢生獻給太空事業的精神,而新的激勵機制尚未建立。
文章稱,對比美國、中國、歐洲和日本的太空計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如今,美國遙遙領先,歐洲航天局排在第二。順便一提,儘管外部條件複雜,歐航局與俄國家航天公司仍在「地外火星」等項目上合作。日本航天計劃分量則沒那麼重,其規模和投資與歐美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的嫦娥四號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的人類探測器。此外,中國去年實施了近40次太空發射,首次在這個指標上成為世界第一。其近期計劃包括建立真正的空間站,以及將人送上月球。
文章稱,談到俄羅斯在太空探索上的落後,應當強調的是,該領域直接關係到國家安全。俄羅斯航天業所需經費無疑是巨大的,但俄羅斯政府必須就此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