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學方法研究古人經典,讓孔子的思想不再被歪曲

2020-11-07 儒釋道小火鍋


《論語》

年輕的時候,我一度很反感孔子,因為翻了翻他那本《論語》,都是類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有朋友來看你,這不是很開心嘛?)」這類看著很廢話的文字,要麼就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溫 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這樣邏輯牽強的話,甚至還有「無友不如己者(別跟不如你的人交朋友)」這麼陰暗的話。我讀不下去了,認定孔子就是古代君王為了維護統治而推上來的教條先生。

過了許多年,歲數漸長,品嘗了世間的許多甘苦,我又開始尋找人生的答案。再次拿起《論語》,一字一句的讀,才發現孔夫子真聖人也。許多年前的誤解,來自於自己的無知無畏,也來自於自己人生經歷的淺白,最後,也來自於學者們糟糕的解釋。

今天,我寫這篇文章,將以《論語》為例,探討如何解讀古人經典。我的知識和學問不足以為任何人的老師,其中難免存在種種紕漏。看文章的你,姑且把我當做你的小同學,把我這篇文章當做課後作業的分享。如果真的能對你有所啟發,那是我最開心的事。


三角定位法

三角定位法,無限接近真相

所謂三角定位法,是數學方法,或者說幾何方法。美劇《毒梟》裡,警察曾經監聽毒販的手機信號,當第一次截取信號時,得到的是毒販與信號基站的距離。這意味著那個基站半徑一圈圓周上每個點都可能是毒販。第二次監聽,又得到一個圓圈。這個和第一個圓圈的公共部分,是一條線段,鎖定了毒販就在這條線段上。第三次截取信號,用得到的第三個圓圈和前面的再取公共部分,就得到一個精確的點,於是終於確定了毒販的精確位置。這種定位方法叫做「三角定位法」。

那麼,這對於我們研究古人經典有什麼意義呢?

古人的經典,如《論語》,是幾千年前的孔子的話被弟子記錄下來而成。我們讀經典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聖賢的思想,而思想到語言再到文字,已經經歷了兩次損耗失真。又因為古今語言文字的流動演變。在文字上面又損耗一次。從讀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經歷去解讀這些經典,又會因為認知基礎的差異再次損耗……於是,今天我們學聖賢的思想,存在很多誤讀的可能。而三角定位法,為我們精確的定位古人思想,回歸聖賢本意提功了可能。

第一步,以字解經。從文字的起源,從每個字的原意和引申意結合時代和環境,縮小精確到比較接近本人表述的意思。

第二步,以經解經。通過作者在同一書內的思想,相同流派人的思想,同一時代不同流派人的思想,去畫圓圈取得公約數,找到貼近本人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意思。

第三步,以心解經。無論古人還是現代人,都是一樣的人。古人愛,我們也愛,古人恨,我們也恨。古人飲食男女,我們也飲食男女。古人思考人生,我們也思考人生。從這個層面上講,我們的人生經歷和煩惱,其中必有與古人相應之處,以此解經,可以越過文字詞語的藩籬,直抵聖人心意。


甲骨文

文字成了「扼殺思想的刀」

研究古人的書,離不開研究當時的語言文字。所以漢代有訓詁之學的興盛,清代有考據之學的流行。儘管這種研究是好的,但是任何一種思想和方法都可能走向極端。訓詁考據之學的弊端是,僅從文字詞語的紙面意思去解讀經典,以此為綱,統帥一切。以儒家為例,為什麼從孔子到曾子,曾子到子思,子思到孟子,這種聖賢之學的脈絡斷流了?——因為儒家思想本來就不僅僅是一種紙面上的理論啊。

所以讀到孔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讀到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時,學者們就不知道該怎麼去理解了,勉強的描述成「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和「這種浩然之氣就是最浩大,最堅強的一種氣」。孔孟如果看到今天人們這麼解讀他們的思想,一定要哭暈。

所以到了宋元明清,特別是明朝之後,儒家的學說就越來越僵化,變成了教條。其中明代,朱元璋把自己本家朱熹的學說官方化,讓所有參加科舉考試的儒生都必須以朱熹對四書五經的解釋為唯一標準,否則都算錯,考不上舉人當不成官。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

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事實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孔子並不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孟子等等也不是。他們是修行人,以修身和踐行為第一。至於《論語》等等,只是他們在修行之餘的言語的記錄。所以我們不能把孔子孟子等同於後世的讀書人。否則,你無法理解孔子那些深奧的話,比如「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也看不懂孟子為什麼一直要強調「浩然之氣」,那其實是孟子的鍊氣感悟。

研究文字和詞語是好的,但不能「以文害辭,以辭害志」。所以研究語言文字是解讀經典的第一種方法。接下來,我們看看第二種方法「以經解經」。

原湯化原食,以經來解經

文字能框定的意義是一個模糊的範圍。就像我們平時說「」,可能是乾杯,可能是打架,還有可能是在描述一個東西沒有水分。如何進一步確定意思,就需要研究語境、背景信息。那麼最好的背景就是這句話本身出自的經典,和相關的經典。不僅要從字詞角度研究,更要注意把握文字背後看不見的思想和靈魂。

以《論語》開篇第一句為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如果只研究文字詞語,那麼解釋出來是這樣的: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如果真的這麼解讀孔子,如此廢話,你我都可以是聖人了。

而實際上應該如何理解?——這是教人在修身學道之中自得其樂,不做功名之想,不患得患失。所謂學而時習之,樂在實踐也。所謂有朋自遠方來,樂有知音也。所謂人不知而不慍,不為功名而煩擾也。

依據其實就在《論語》其他章節。孔子的思想在書裡是不斷重複、回還、遞進的,因此這本書自己給自己的意思做了很多備份,只待我們細心發現。

如: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簞食瓢飲

綜合以上,顏回「不改其樂」這個,不正是學而時習之的

再如一直被暗黑解讀的「無友不如己者」,所謂「別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是自信的意思。君子不重則不威,是一個人如果不自信,就必然自輕自賤,那麼就散發不出蓬勃的氣場,因此別人也會看輕和忽略你。無友不如己者,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不要自信過度成了自負。過則勿憚改,是說交往之中,自信必須有,自負不能有,發現自己錯了,不要粉飾逃避,要敢於面對,承認錯誤並且改正。

對「無友不如己者」歷來有許多爭議,有說別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有說別和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其實這兩種解釋未必不通,但是不能孤立的解讀,否則容易引起誤解。可以解釋為「不要總是為了襯託自己更厲害,而專門與不如自己的人為伍」,或者「不要和自己的價值觀強烈衝突的人為伍」。

對「不重則不威」的解讀,也一直存在不夠貼切的問題。不重,常常被解讀為「不莊重」。結果成了「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這麼解讀看似文字上也沒有大問題,但是一字之差,可能就和聖賢本意天地懸隔。,應當由心所發,是內在品質,而非外在修飾。而「莊重」一詞是外部可見的修飾。因此,這句話可能引發許多流弊。那些前一秒還翹著二郎腿咧嘴笑,後一秒見人來就整整衣服領子,眼睛上翻,聲音提高八度的假正經先生們,或許就從這句話的誤解而來。

所以,拋開以上解說,按我之前辨析的理解,整段話前中後的邏輯是連貫的,環環相扣,並且與《論語》全書的思想吻合。孔子是在告誡弟子要自信的同時要謙虛,不要爭強好勝,也不要自輕自賤。

用心做鑰匙,打開真實義

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為什麼我們會讚嘆孔子,讚嘆孟子,讚嘆老子莊子?無非是他們說出了真理,講出了我們心裡能感知而無法表達的那個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講,聖人都是相通的,他們的不同之處就像同一條黃河因為地勢而分為不同支流。而我們與聖人也是相通的,五千年前的太陽和月亮,三千年的太陽和月亮,一千年前的太陽和月亮,與此刻你我頭上的太陽月亮,是同一個太陽月亮。古人的煩惱,就是今天你我的煩惱。聖賢的心事,就是你我的心事。從這個意義上把握,我們就有了打開古人和聖賢內心的一把鑰匙,我們的心就是那把鑰匙。

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四個字我們常常用,但是對於它的主旨是模糊的。

第一步,從文字方面訓詁。從甲骨文金文中去摸索它的原意。前人考證了多重意思後選擇了其中一說:器具,器皿。所以我們翻看《論語》注本,到了這一句,解釋就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這顯然是我們不能滿足的。

第二步,於是我們以經解經,在《論語》,乃至《孟子》乃至跳出儒家去道家的《莊子》裡探尋它的內涵。

  • 君子不應當把志氣僅僅放在現實的事情上,應當有精神世界的追求。即《周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即孟子所謂「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即孟子之「君子故不為君相所牢籠」。
  • 君子不應當淪為工具,應當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即莊子所謂「聖人不從事於務」。
  • 君子不應當局限自己,即「毋固」(《論語》),應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器具、器皿

第三步,應當把前兩步的理解代入到你和我的當下生活中。

古人的煩惱,就是你我的煩惱。放眼今天的社會,我們問問每個人的理想是什麼?房和車。這就是器世間啊!我們生活,只為了活著。我們奮鬥,只為了保障。今天有多少人還會關注自己是什麼,世界是什麼,還會關注道德是什麼,仁義是什麼?甚至人們連「懷胎十月、乳哺三年」的生身父母也不關心。今天的人們追求房子和車子,追求高薪和面子,追求新鮮刺激的飲食娛樂,追求被人看的起看的上……這一切,和三千年前無異。當時的人們追求土地,追求官爵,追求錦衣玉食、衣錦還鄉,追求三駕馬車,追求八組歌姬跳舞……於是,讀到這裡,才真正觸摸到了孔子「君子不器」四個字的無奈與嘆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的生活為了吃,還是吃只是為了生活?這真是個問題。

天下熙熙

相比古代的農商工,現代社會分工紛繁複雜,有數以千計的不同職業。追求效率的社會正越來越把每個人變成機器。不論是工廠的工人,還是寫字樓裡的程式設計師,還是開淘寶店的……每個人都在疲於奔命,所以有「996」,有12小時的車間加班,有無止境的競爭和降價。因為你不努力,就被超越,被超越就會被社會拋棄。為此,每個人都把精力用在謀生和生存上。每個人被無形的經濟主宰打磨成精巧的工具。人們越來越擅長專業領域的某項事物,但對於人生是什麼,世界是什麼,人的使命是什麼,人與人應當如何相處越來越模糊和摸不到方向。於是人們一邊消耗自己來創造物質的器世間,一邊因為消耗而空虛和生病。抑鬱症已經成為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而數不盡的癌症和各種奇怪的疾病,讓每一所醫院人滿為患。而人們看不到這些,依然沉浸在成為更好的工具,從而不被社會拋棄,從而有更多的生存資源……

天下攘攘

人們越來越固執,越來越狹隘,越來越僵化……研究西醫的抨擊中醫,支持「民主」的勒索更多的自我利益,崇尚「科學」的貶低傳統,儒釋道一分為三門戶各別,搞學術的不搞實踐,搞實踐的不懂學問……人們只關心自己,不理解別人,於是相爭相伐……各行各業,各國各家,鑼鼓喧天,跑馬塵埃……於是大道支離,降本流末,有去無返……何時有聖賢能齊萬物,統萬道,引水歸源,以化眾生?

鬥爭堅固

至此,我們才發現孔子老師真是壓縮高手,千言萬語,都濃縮在一個「」字中,早早埋好了寶藏等待後人的挖掘。字是有限的,語言是無限的。語言是有限的,心意是無限的。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賢希望我們通過有限的字,去參透其中無限的意,這才是著書立說的初衷吧。

今天先寫到這,這是我寫的第二篇關於儒家的分享,上一篇《孟子鍊氣,顏回復活,文天祥成神,論儒家隱修密煉之傳統》講的是儒家的內修內煉傳統,今天這篇分享的是儒家孔門的言教。內修仁義,外顯文章,這兩者加起來,就是孔子所說的「文質雙修」。我會在後面的文章裡列出研究儒家的書單,歡迎關注和評論,如果你有相關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和我探討。

作者:五戈(頭條號:儒釋道小火鍋),版權所有 轉載請注名出處

關注儒釋道小火鍋,精彩獨家內容不斷更新中

《火鍋歌》

一鍋雖小煮天地

破迷顯正立真宗

諸子真言做寶鏡

離幻返真赴丹霞

相關焦點

  • 數學思維、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聯繫與區別
    由此可見,數學不僅僅是計算,更主要培養學生用數學思維分析世界,用數學思想觀察世界,用數學方法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數學思維指人類關於數學對象的理性認識過程,包括應用數學工具,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思考過程,也就是研究數學對象的本質和內在聯繫的認識過程。
  • [趣味數學]數學證明思想創始人泰勒斯
    他也曾遊歷過埃及,據說,他在那裡沒有登上金字塔就算出了胡夫金字塔的高度,使當地的祭司們大為震驚,人們還談到,他還能用類似的方法計算出遠離海岸的大船的距離。據推測,這是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質作為根據的。  泰勒斯以後的希臘學者認為,泰勒斯是數學證明思想的創始人。這個結論是用什麼方法,如何得出來的,對此只能靠推測了。
  • 被誤讀的《論語》,被歪曲的孔子
    是最能夠反映孔子思想的一部思想教育專著,其全部內容只談一件事。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並不涉及其他問題。任何向其他方向的引申都是錯誤的。《論語·裡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
  • 為什麼董仲舒、程朱等儒學大家會歪曲孔子的儒學本義?
    修身是孔子施政邏輯的起點。修身的標準是什麼?「仁」。那麼我們稍微動下腦筋就會知道:兩千年後的我們,面臨著古籍散佚,句法不通,文字變形,讀音離亂的情況下,還能搞懂孔子,當時的董仲舒會不理解孔子的意思?程朱理學的大家文言文功力未必比我們還差?答案顯而易見。他們都懂孔子,也都懂儒家。但是一種思想,一種主義,一種學派要生存下來,不是光靠堅持自身理論就夠了的。
  • 數學思維方法:函數的思想(常常被列為數學思想方法之首)
    (轉載須註明出處)沒有基礎,莫談方法;基礎相同,決勝思維!只有掌控了思維,才能讓學習之路如魚在水!超哥數理學堂 致力於數理思維研究,以解決思維煩惱為目標,敬請關注,謝謝!數學思想方法是 駕馭數學知識的 指導性方法,是數學學習的核心。數學思想方法主要有哪些呢?現在還沒有統一的答案(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高中數學有七大基本思想:函數與方程、數形結合、分類與整合、化歸與轉化、特殊與一般、有限與無限、或然與必然),但不論哪種說法,都是把函數與方程置於其它思想方法之首的。
  • 小學數學教材中蘊涵的7種常見數學思想方法
    小學數學教材中蘊涵了幾種常見的數學思想方法,梳理一下,大概有以下七種: 1.歸納。 歸納是通過特例的分析引出普遍的結論。
  • 初中數學的數學思想簡介
    根據教育部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的中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都遵循由淺入深,由感知到理論的特點,同一知識內容逐年深化。在小學數學中,一些與小學生的思維水平相適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只是被老師有計劃、有意識的滲透,但不會從理論高度明確指出;而到了初中階段,則要求更加明確。
  • 傳統文化密碼:朱熹的註解歪曲了孔孟思想?生活中的國學-3
    傳統文化密碼:朱熹註解是否歪曲了孔孟思想?生活中的國學-3生活中的國學:孔孟思想和朱熹註解是一回事嗎?傳統文化密碼-3儒家思想,用通俗一些的話來講,就好像是孔子和孟子這兩個老闆合夥開的股份有限公司,而曾子、子思、荀子等人,就好比是這家公司下面的一些夥計,這家公司賣的東西是貨真價實的。但是經過了上千年的發展,這家公司的東西被人摻了水來出售,就等於變了質。還有一些儒家的思想,是因為被有些後來的人加上了自己錯誤的解釋,這其中就以宋儒的理學家為最。
  • 數學知識、數學方法、數學思想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數學方法是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和程序,是數學思想的具體反映。什麼是數學思想?數學思想是對數學知識的本質認識,是從某些具體的數學內容和對數學的認識中鍛鍊上升的數學觀點,它在認識活動中被反覆運用,帶有普遍指導意義,是建立數學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指導思想。如字母代數思想、化歸思想、極限思想、分類思想等。
  • 紀念孔子誕辰,重溫孔子經典語錄,學習儒家思想的精髓
    一、孔子文化聖人孔子在中國傳統社會歷史上,逐漸被推為最重要的文化聖人。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孔子思想開始上升為朝廷正統思想。隋唐以後儒家經典逐漸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孔子因此受到朝廷推崇及讀書人頂禮膜拜,中國各地遍布文廟祭奉孔子。
  • 中考數學:解題要用到的10大數學思想與方法
    函數思想是指用函數的概念、性質、圖象去分析、轉化和解決問題,具體體現在:①運用函數的性質(如單調性、奇偶性、周期性等)解決數學問題;②用函數的觀點去觀察、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係,通過函數的形式把這種數量關係表示出來並加以研究,從而解決問題;③求不等式的解集、方程的個數或分布、某些參數的取值範圍等問題可通過構造函數,利用函數的性質解決。
  • 反思西方科學思想經典文獻研究
    在我國學界對西方科學思想接觸的歷史中,對西方科學思想經典的存閱多限於「西學書目表」、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名著」部分書目等並不系統的認知。本文通過對西方科學思想經典文獻研究進行反思,在西方科學思想的範疇、語種、體例、載體和原典等方面,有些新的思考。在國內外新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西方科學思想經典文獻的爬梳整理,或許對我國相關研究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有所補益。
  • 關於數學思想方法那些事,你知道嗎?
    一般說來,數學思想方法就有三個層次:低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有消元法、換元法、待定係數法等等;較高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抽象等;高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有轉化、分類、數形結合等。較低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經過抽象概括可上升為較高層次的數學思想方法,各層次間沒有明顯的界限。下面我們介紹幾種數學中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1、函數與方程的思想函數與方程的思想就是用運動和變化的觀點去分析研究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抽象出其數量特徵,建立函數關係式,利用函數或方程有關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的基本數學思想。
  • 中考數學五大數學思想方法,你都掌握好了哪些?
    如很多人只知道數學公式、定理等,卻很少知道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習的精髓。無論是中考數學還是高考數學,除了考查大家知識掌握程度,更重要考查大家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運用數學思想去分析、解決具體的問題。因此,如何想要在中考數學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就要加深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
  • 想起被數學支配的恐懼,就佩服古人的智慧
    事實上,中國數學研究源遠流長,如今的十進位制計數法、勾股定理、圓周率等數學知識,早在千百年前就被古人們記錄和研究。今天,青年君就帶大家看看古人的數學成就,一起領略數千年前的中華智慧。 從原始社會萌芽的十進位算籌計數法
  •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
    我的一點粗淺的看法,認為是在方法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在我們的研究中,還往往不善於從發展中來看孔子有關「仁」的思想。看看哪些是屬於一般的或初期的思想,哪些是屬於加以提高的或者是孔子後期的思想,往往一概而論,想一下子抓到「仁」的最本質的東西加以概括,就很難得到恰當的解釋,甚至不能不得到片面的結論。
  • 數學思想的重大變革,常量數學到變量數學
    解析幾何採用的方法是「把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計算的問題」。這種統一的代數方法,被應用於研究曲線具有什麼樣的幾何性質,並由此發展出代數幾何學的新思想;其次,突破了幾何直觀的限制,開拓了發展數學的新思路,提出了新的數學思想方法;第三,代數與幾何的結合,揭示了數學內在的統一性。
  • 高中數學:5種數學思想+7種邏輯方法,掌握住!你也是數學學霸!
    高中數學怎麼學?這個問題很平常,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回答。能力考查一直都是高考數學的重點和永恆主題。所以培養能力是同學們的當務之急。數學,是人類自古以來不可或缺的智慧文明,作為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每一個人對數學的定義也各有不同。維根斯坦說數學是各式各樣的證明技巧,羅素說數學是符號加邏輯。
  • 數學史上最重要的4大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是數學家的靈魂。試想:離開公理化思想,何談歐幾裡得、希爾伯特?沒有數形結合思想,笛卡兒焉在?沒有數學結構思想,怎論布爾巴基學派?數學家的數學思想當然首先是體現在他們的創新性數學研究之中,包括他們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
  • 「述而不作」是什麼意思,孔子為什麼要歪曲它?
    法藏告訴老子,對周公的思想,應當準確全面傳遞,不能有意曲解,這就是「聖人述而不作」的緣起,後來孔子求見老聃(老子的堂侄輩),提出要將自己的書列入周王室圖書館時,被館長老聃拒絕,用的就是這一條,意指你的儒家思想,是對周公思想的歪曲,只有周公思想的形,沒有其實質,因此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