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納斯發現古地中海海底遺址,距今大約有一億年

2020-11-26 澎湃新聞

新疆喀納斯發現古地中海海底遺址,距今大約有一億年

澎湃新聞 綜合報導

2015-07-29 11:34 來源:澎湃新聞

新疆喀納斯景區管委會對外公布在距離喀納斯湖出水口約18公裡西南方向發現億年古地中海海底遺蹟,且遺址周邊的生態環境保持的很完整。這次發現是科考巡查中的意外收穫。

古地中海海底遺蹟。 

據中國新聞網消息,7月28日,新疆喀納斯景區管委會在烏魯木齊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公布在距離喀納斯湖出水口約18公裡西南方向發現古地中海海底遺蹟。

據介紹,6月底景區管委會組建13人的科考隊,對寶勒巴岱山進行「喀納斯冰川探險」為主題的針對性考察。科考隊由喀納斯國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寶勒巴岱峰東部騎馬進入,歷經原始密林、高山草原、冰川谷等,最終到達白哈巴村。沿途對寶勒巴岱峰南部冰川地貌、喀納斯植被垂直分布情況記進行了考察,並在距離喀納斯湖出水口約18公裡西南方向發現古地中海海底遺蹟。

古地中海海底遺蹟。 

喀納斯景區黨委書記康劍作為本次科考隊的領隊向記者介紹,這次古地中海海底遺址的發現是這次科考巡查中的意外收穫,令所有科考隊員為之振奮。由於古地中海海底遺址處於阿勒泰山中段2500米的高海拔偏遠山區,同時當地牧民分布在距離遺址較遠的地方,很少到此地放牧,遺址周邊的生態環境保持的很完整。

古地中海,又名特提斯洋,是北方勞亞古陸和南方岡瓦納古陸間長期存在的古海洋。1893年奧地利地質學家E.修斯創用特提斯一詞,其源於古希臘神話中河海之神妻子的名字。由於類似其殘存的現代歐洲與非洲間的地中海,故又稱古地中海。關於特提斯海消失的原因,多年來一直是地學界探索的老問題,也是今天地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阿爾泰山冰川積雪與環境觀測研究站副站長王飛騰也參加了此次科考,他介紹了古地中海海底遺址的形成原因:此次發現的古地中海海底遺蹟,是屬於比較典型的海相沉積巖,距今大約有一億年。隨著地殼板塊的運動,阿爾泰山的隆起,特別是進入第四紀以來,冰川發育之後,冰川會覆蓋在巖石之上,隨著氣候變暖,冰川退縮,大量海底沉積巖石逐漸被冰川作用破壞掉,但由於這幾塊巨石所處的位置比較特殊,正好處於冰川山脊的鞍部,因此受到冰川的作用力很少,幾乎為零,所以得以完美保存。這次遺蹟的發現,對於研究第四紀冰川及阿勒泰山的形成及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

冰川湖

阿爾泰山脈呈西北至東南走向,斜跨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境,綿延2000餘千米,中國境內的阿爾泰山屬中段南坡,主要山脊高度在3000米以上,最高峰為中、哈、蒙、俄四國交界的友誼峰,海拔4374米。億萬年前,現在的阿爾泰山脈屬古地中海。之後,古地中海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時期,並且形成海相沉積巖層。進入第三紀和第四紀的造山運動,阿爾泰山斷塊逐漸隆起,成為現代高峻的山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古地中海海底遺址,新疆喀納斯,億年

相關推薦

評論(75)

相關焦點

  • 新疆喀納斯發現億年古地中海海底遺蹟
    央廣網北京7月29日消息(記者蔣雪嬌)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日前,新疆喀納斯景區對外發布,發現了古地中海海底遺蹟。  6月底,「喀納斯冰川探險」科研考察隊在對寶勒巴岱山進行考察時,在寶勒巴岱峰附近海拔約2300米的山脊上發現冰川作用形成的巨石奇觀。經專家證實,早在1億年前,現在的阿爾泰山脈是一片汪洋大海,屬於古地中海,這些巨石奇觀為古地中海遺蹟。
  • 新疆發現距今約3500年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 新疆發現距今約
  • 新疆文化發現:探秘伊犁鞏乃斯河谷大型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近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在鞏乃斯流域的新源縣南山,新發現一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距今約3500年歷史。報導內容為:這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是考古專家在對鞏乃斯河流域哈勒哈西特古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的,哈勒哈西特墓葬群是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漢代墓葬,由大約30多座單人墓葬組成。
  • 新疆通天洞遺址,發現四五萬年前古人類遺蹟,填補了新疆考古空白
    眾所周知,新疆位於我國西北地區,是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面積166萬平方公裡,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份,約佔全國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新疆在古代稱為「西域」,近代新疆各地的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前,新疆地區就已經有人類活動的遺蹟。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都出現了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蹟,出土了像石器形制、陶器等。
  • 一億人圍觀!廣西南寧發現了距今16000年的墓葬和人頭骨化石
    近日,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披露,我國科研人員對廣西隆安縣婭懷洞遺址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發現了距今16000年左右的墓葬和人頭骨化石,以及稻屬植矽體等包含舊、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 9月14日上午,「新華社」發布微博:【這些「寶物」來自距今約16000年的遠古時代 新華社記者近日從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我國科研人員對廣西隆安縣婭懷洞遺址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發現了距今16000年左右的墓葬和人頭骨化石,以及稻屬植矽體等包含舊、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
  • 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乃仁陶力蓋遺址發現於1986年鑲黃旗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當時主要發現遺址南部的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經勘探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房址270餘座,鮮卑早期墓葬14座。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墓葬為帶棺的土坑豎穴墓,出土有陶罐、串珠、樺樹皮等。初步判斷是一處鮮卑早期的墓葬遺址。
  • 重大發現!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1986年鑲黃旗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當時主要發現遺址南部的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墓葬為帶棺的土坑豎穴墓,出土有陶罐、串珠、樺樹皮等。初步判斷是一處鮮卑早期的墓葬遺址。
  • 重大發現!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乃仁陶力蓋遺址發現於1986年鑲黃旗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當時主要發現遺址南部的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經勘探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房址270餘座,鮮卑早期墓葬14座。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墓葬為帶棺的土坑豎穴墓,出土有陶罐、串珠、樺樹皮等。初步判斷是一處鮮卑早期的墓葬遺址。
  • 距今約3500年 一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重見天日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這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是考古專家在對鞏乃斯河流域,哈勒哈西特古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的,哈勒哈西特墓葬群是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漢代墓葬,由大約三十多座單人墓葬組成。讓考古專家沒想到的是,距這些墓葬約50釐米的下方,他們又發現了一處人類生活的遺蹟,留存明顯的用火、用煤痕跡以及房屋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這一發現擴大了早期人類在這一區域的活動分布,對進一步完善伊犁河谷考古學年代譜系,復原這一地區青銅時代社會狀況與聚落形態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 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1986年鑲黃旗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當時主要發現遺址南部的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墓葬為帶棺的土坑豎穴墓,出土有陶罐、串珠、樺樹皮等。初步判斷是一處鮮卑早期的墓葬遺址。
  • 安徽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 距今約6000年(圖)
    而在工程開工之前,一支由省考古隊和當地文物部門聯合組成的考古隊悄悄進入腹地,經過10個多月的發掘,一個碩大的遺址呈現在世人眼前。考古人員初步判斷,此屬新石器時期遺址,距今6000年左右,比凌家灘還要早。1月10日,本報記者現場探訪了這處遺址。
  • 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距今6000年石雕蠶蛹
    記者27日從山西省夏縣文化和旅遊局獲悉,考古人員近日在夏縣師村遺址進行田野考古時,發掘出一枚距今6000年的石雕蠶蛹,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石雕蠶蛹之一。師村遺址位於運城市夏縣裴介鎮師村西北約1公裡處的青龍河故道河曲地帶。
  • 新疆通天洞遺址發現5000年前青銅器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11日電(記者張曉龍、周曄)記者從日前舉行的2019-2020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上獲悉,考古工作者在通天洞遺址發掘到距今5000多年的青銅器,這是新疆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器。今年6月至9月,考古工作者對通天洞遺址二號洞穴外的T0118探方進行了發掘。
  • 四川汶川發現距今48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組圖)
    大量陶片、石器出土昨(17)日,記者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對汶川縣「布瓦群碉」進行文物災後重建保護中,發現了一處距今48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布瓦遺址據了解,這一新發現將有助於探索千百年來蜀人的遷徙和文化交流,揭開古蜀國神秘面紗。發現 汶川現石器時代遺址2009年4月29日,汶川縣威州鎮布瓦村三組(龍山組),「布瓦黃泥群碉及民居村寨」田野考古調查及勘探工作隊在入駐布瓦村開展系列田野考古工作時,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布瓦遺址。
  • 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年至7600年遺址
    原標題: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年至7600年遺址 提供研究東北亞原始形態線索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20日發布消息稱,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鑲黃旗發現一處乃仁陶勒蓋遺址,該遺址距今為8400年至7600年,是迄今為止內蒙古中部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早期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
  • (文化)新疆通天洞遺址發現5000年前青銅器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11日電(記者張曉龍、周曄)記者從日前舉行的2019-2020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上獲悉,考古工作者在通天洞遺址發掘到距今5000多年的青銅器,這是新疆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器。 今年6月至9月,考古工作者對通天洞遺址二號洞穴外的T0118探方進行了發掘。
  • 新疆自駕遊 ·喀納斯
    【作者:華劍長】 喀納斯風景區位於新疆阿爾泰山中段,地處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接壤地帶。景區面積10030平方公裡喀納斯景區內共有大小景點55處,分屬33種基本類型,主要包括哈納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喀納斯國家地質公園、白哈巴國家森林公園、賈登峪國家森林公園、喀納斯河谷、禾木河谷、那仁草原、禾木草原及禾木村、白哈巴村、喀納斯村等國內外享有盛名的八大自然景觀區和三大人文景觀區。
  • 新疆旅行 新疆攻略 禾木喀納斯攻略
    新疆旅行 新疆攻略 禾木喀納斯攻略 新疆美食 新疆,冬天最美地之一形容詞和相機都不足以描述她得脫俗去景點都是跟車或者包車,冰雪路面不建議自駕 自駕的租車最好租SUV四驅車型 路線規劃 D1:烏魯木齊機場大巴扎集市 D2:安集海大峽谷世界魔鬼城烏爾禾 D3:胡楊林日出禾木雪圈 D4:禾木觀魚臺喀納斯湖
  • 新疆遊記:喀納斯湖霧鎖月亮灣,可可託海情系三號坑
    喀納斯是新疆最出名的旅遊景區了,我以前來過一次。印象很是深刻。我們奔喀納斯而去。一路的戈壁灘常常有野駱駝出現,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我們車停在路邊休息,一隻鳥飛到倒車鏡上,不肯離去。喀納斯到了,我們的車子不準開進去。買門票,乘景區的車子開了差不多半個多小時才到。喀納斯湖流入額爾齊斯河,最後流入北冰洋。看到一群水鴨排著隊在水裡遊來遊去。其中一隻鴨子趴在鴨媽媽的背上,非常好玩。
  • 黑龍江饒河縣小南山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的玉器,距今約9000年
    到清朝時期相對好了一些,除非有罪大惡極的犯人被凌遲外,一般的死刑都是殺頭,而對於有些稍微輕一些的都是發配流放。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在黑龍江饒河縣小南山遺址發現大量玉器,距今大約9000年。該遺址發現於1958年。在上世紀70、80和90年代,當地文物部門曾做過小規模的考古勘探工作,而直到2017年,經國家文物批准後,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饒河縣文物管理,對小南山遺址進行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此次發掘主要位於小南山東坡,發掘面積300平方米,並出土了三座墓葬,經過碳十四測定墓葬年代距今8500至9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