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訓》中的朱子不是朱熹而是他?3個特點使它廣為流傳
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家訓,所謂的家訓是一個家庭文化底蘊的體現,這個訓不是訓斥的意思,而是訓導。《朱子家訓》現在我們流行的認知有兩個,一個是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訓》,他的本名就叫做《朱子家訓》;另外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就是清朝朱柏廬先生的《朱子治家格言》。大家說《朱子家訓》一般就是指朱柏廬先生的《朱子治家格言》。

家訓是家族長老對子孫後代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各個方面的教誨,飽含了對後代的寄予厚望和滿滿的關懷,對我們每個人的修養發揮重要的作用。《朱子家訓》又稱《朱子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教育家朱柏廬所著,內容通俗易懂含義博大精深,對仗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被後世廣為流傳。

《朱子家訓》的三個特點:白話直說,淺近易行,立意高遠。五四運動之後才有了白話文,其實白話文早就有了,明清時期很多小說就是白話文,但是作為一個運動和普及,大家要求規範文字說白話,被胡適先生等人提出來。可是如果作為一個家訓,要用非常艱澀拗口的文字給後人傳授的話時不可以的,因為家訓針對的是剛剛啟蒙的小孩,如果太晦澀難懂的話就起不到家訓的作用了。所以必須要用白話而且是直說,通俗易懂。所以白話直說是最美家訓的第一個要求。

《朱子家訓》裡的一句名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至今還廣為傳用。我們現在的教育有一個很大的缺失就是忽略了兒童教育的特點。《朱子家訓》裡教育兒童:黎明即起,灑掃庭廚,要內外整潔。教育兒童打掃衛生,衣著要乾淨整潔,在一點一滴中培養孩子的行為和意識。所以這種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行就見效且能長期堅持下去的家訓就是《朱子家訓》的淺近易行的表現。

家訓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一個人的人格,所以真正好的家訓要有遠大理想遠大目標。在《朱子家訓》中這樣說道: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朱子家訓》提出來的從灑掃庭院開始,從一點一滴做起。所以這就是《朱子家訓》的立意高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