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說實體書店已經重回春天,這話確得斟酌一下,不過實體書店確實迎來一個轉型窗口。
實體書店已死?亞馬遜、當當網卻不這麼看! 資料圖在摧毀了無數實體書店之後,全球最大的網絡書店亞馬遜卻在2015年年底開起了實體書店。呵呵,這是一個冷笑話嗎?
在兩年前,或許你會覺得是一個笑話,是亞馬遜公司CEO傑夫 貝索斯跟世界開的玩笑。但兩年後的今天,亞馬遜的實體書店已經擴大到九家,亞馬遜的實體書店看起來並不只是個玩笑。
除了亞馬遜,當當網也在2015年底對外宣布,將在3年內開1000家線下實體書店。如今一年多過去了,當當網相繼開設了140多家實體書店,3年1000家線下實體書店看來也不是一句口號。
曾幾何時,因為空間小、客單價值不高,實體書店被各大商場所冷落。如今不僅網絡書城重視線下布局,實體書店本身也在向中心商業圈挺進。據新華社此前報導,大型商場如今對實體書店「求賢若渴」,紛紛邀請合作,甚至稱「什麼條件都可以談」,包括零租金、裝修補貼。
報導稱,在激烈競爭壓力下,大型商場發現,書店能幫助人群延長逗留時間,產生更多商業價值。北京的單向街書店,從圓明園東門搬到藍色港灣,再搬到朝陽大悅城,頗具代表性。
資料圖 中新網 應妮 攝
支持!國家政策助力書店「重生」
實體書店能夠「起死回生」,跟國家政策的支持不無關係。
2013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通知,免徵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每年減負50億元。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截止2016年6月,中央財政用3億多專項資金扶持了全國210家有文化影響力的實體書店。
2016年6月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11部門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支持實體書店的一系列政策建議,其中就包括使用財政資金予以扶持的方式。
此後,北京、上海等城市相繼頒布政策,以資助和補貼方式扶持實體書店。以北京為例,2016年投入1800萬元資金對實體書店以獎勵的方式進行扶持,共有71家書店獲得資金扶持,王府井書店、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單向街書店、中信書店等在列。
2017年3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規劃》更是提出,要推動全民閱讀,扶持實體書店發展,加快推進實體書店或各類圖書代銷代購網點覆蓋全國所有鄉鎮。
日子滋潤,實體書店迎來春天?
從被電子書圍追、被網店堵截、似乎已經看不到希望,到網絡書城布局線下、商場追逐熱捧、國家政策支持,實體書店這幾年不僅生存了下來,看起來日子過得還不錯,難道說實體書店重回春天了?
先別急著下定論,來看一組數據。據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年度報告統計,2014年、2015年,中國書店圖書銷售逐漸爬出了前幾年的低谷,實現正向增長。但在2016年,出現了-2.33%的小幅下滑,沒能延續增長勢頭。
而網上書店在2016年依然保持30%左右的增長,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來自於第三方平臺,第三方圖書業務同比增速達60%左右,並且網店規模首次超過實體書店。為此,新華社撰文發問,實體書店的回暖會否只是曇花一現?在電子書如此發達的今天,實體書店的意義何在?
資料圖 中新網 趙玥博 攝
突破!實體書店迎來轉型窗口
要說實體書店已經重回春天,這話確得斟酌一下,不過實體書店確實迎來一個轉型窗口。
首先,以亞馬遜為代表的網絡書城線下布局,並只不是傳統書店的翻版,而是網站的「物理延伸」,基於大數據、有針對性備貨的銷售模式,傳統書店難以做到,但可以解決傳統書店長期存在的圖書積壓滯銷問題。
同時,亞馬遜書店陳列亞馬遜自有品牌的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鼓勵顧客體驗電子書。據新華社報導,目前亞馬遜控制大約65%的美國電子書市場,它推出的電子書訂閱服務讓讀者以每月10美元的價格無限量閱讀,這個盈利點顯然是傳統書店所不具備的。
其次,以商場書店為代表的的複合業態,更注重商業運營,通過「跨界」來實現盈利。目前,不少實體書店加載了多元功能,不僅提供咖啡、簡餐、音樂、藝術、健身、創意產品,還舉辦讀書會、作家講座及籤售等線下活動,以多元化經營對整體盈利構成了支撐。
據新華社報導,國內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西西弗」年營業額可達到3億元,年增長30%。目前,複合性書店也成為了購物中心的新標配業態,2016年在全國新開業的465個購物中心中,有超過35家引入了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