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為什麼》:政治風雲中的科普傳奇

2021-01-16 中國網財經

■ 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出版的第一套《十萬個為什麼》

  ■ 科普作家葉永烈(左二)與夫人楊惠芬(左一),當年葉永烈上門提親時拿的禮物就是自己參與撰寫的《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曾說:我的命運與《十萬個為什麼》緊密相連

  它創造出版奇蹟,單冊銷量超過毛選。1962年,胡耀邦發給全國團幹部會議代表一人一套「為什麼」,他說「每個人要從中學點知識」。「文革」中,這套受楊尚昆、胡喬木等肯定的書,被批判為「鼓吹『知識萬能』的毒草」。恢復高考時,它又成為1978屆大學生集體感謝的珍貴參考書

  鳥為什麼會飛,魚為什麼能在水中遊,天空為什麼有彩虹,浪花為什麼是白色的……,這些天真而不乏詩意和哲理的問題,不知道多少人小時候曾經問過,並且在一套百科全書中得到親切活潑的解答。這套書就是《十萬個為什麼》。不久前,上海少兒出版社宣布新版《十萬個為什麼》將於2012年底上市,這是這套叢書第六次出版。

  自1961年出版以來,這套單純的兒童科普書,經歷了科技發展最為迅猛的50年,也經歷了中國政治與文化風雲變幻的50年。書中的「為什麼」幾經增刪、修改,既隨科技發展而成長演變,也打上中國特色的政治烙印。編寫它的科普作家和編輯們,命運也因這部書發生了幾次轉折……

  書名來源於英國詩歌

  1949年11月,文化部設立了科學普及局,新中國迎來第一個科普高峰。1956年10月,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了1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普積極分子。參與科普創作成了一種「時尚」,更是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與工農相結合的進步表現。以華羅庚、錢學森等大科學家為代表,一大批科學工作者為科普寫作和宣傳投入重要精力。

  當時出版社無論大小,幾乎都參與了科普讀物的出版,但出版的主要是給工人農民看的實用技術類科普書,少兒科普書則嚴重短缺。時任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第三編輯室主任的王國忠回憶:「1957年的『反右』運動,知識分子不願動筆,怕自找麻煩。1958年『大躍進』之風,出版社也颳起浮誇風,出的都是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書,我自己也幹過三天編一套書的蠢事。不少違背科學規律的事情讓我醒悟……覺得還是得腳踏實地對少年兒童宣傳、傳達最基礎的科學知識。」

  說幹就幹,上海少兒社決心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這套書,趕在1959年10月前出版,作為國慶十周年的獻禮。第一個問題是要確定一個叫得響、傳得開的書名,編輯們經過幾天討論,淘汰了「你知道嗎?」「知識的海洋」等本土標題,一致同意借用蘇聯作家伊林寫的經典科普讀物的名字:《十萬個為什麼》。伊林這本書出版於1929年,在蘇聯廣受歡迎,在我國也大為流行,到1949年3月,開明書店已將此書再版了9次。

  「十萬個為什麼」也並非伊林的原創,而是來源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詩人約瑟夫·吉卜林詩歌中的一句:「一百萬個怎麼樣,兩百萬個在哪裡,七百萬個為什麼!」這首詩譯成俄文後卻變成了「十萬個為什麼」。據懂俄語的科普作家葉永烈分析,這是不同語言的數字表達習慣造成的,俄語中「十萬」形容數量很多。

  這一書名在幾十年的實踐當中被證實大獲成功。很多讀者回憶,小時候真的仔細數過目錄,根本沒有十萬個「為什麼」,只有幾千個。

  葉永烈用「為什麼」做提親禮物

  第一版的組稿比想像中艱難得多,剛起步編輯就意識到為國慶十周年獻禮不現實。第一批作者是上海一所師範學校的7位老師,他們花去將近一年的時間辛辛苦苦完成6萬字初稿,但寫得跟教科書差不多,根本不適合兒童閱讀。

  年輕編輯洪祖年業餘時間擔任兩所小學的課外輔導員,他突發奇想,向孩子們徵集問題!有了好問題才有好答案。這個想法立刻得到贊同。編輯室印製1萬份問卷,散發到幾十所中小學、少年宮、少年科技指導站。「人是不是猴子變的?現在猴子還能不能變成人?有的小孩為什麼會長白頭髮?路邊大樹的下半截為什麼要刷成白色?冰棍為什麼會冒白煙……」問卷回收後編輯們驚喜萬分,大人熟視無睹的問題,只有孩子的眼睛才能發現。

  編輯也自己找題目。負責生理衛生分冊的潘勳照專門到上海各大醫院請教。上海市牙防所所長賈維霖曾留學美國,是當時中國一流的牙病專家,他對潘勳照講:一天應該刷牙兩次,早晚都要刷;孩子晚上餓的時候,別拿餅乾給他們吃,因為餅乾會粘在牙齒上,對牙齒的破壞比糖塊還厲害……這些常識後來都被編入生理衛生分冊,該冊一直是銷售量最高的分冊。「文革」時期,第三次修訂,潘勳照又來牙防所請教賈維霖,卻被告知,賈所長已跳樓自殺。

  有了第一次組稿的教訓,編輯們認為應該不拘一格起用作者。編輯曹燕芳想到,她當時手頭還編著另外一本書,叫《碳的一家》,文字生動活潑,作者是北大化學系大二的學生葉永烈。曹燕芳打算讓這個年輕人寫幾個「為什麼」試試看。

  葉永烈自幼愛好文學,考上北大不久,父親和哥哥都被打成「右派」。為了完成學業並分擔父母壓力,他利用課餘時間寫科普散文賺稿費。他寫的幾篇「為什麼」樣稿令編輯非常滿意。葉當時才20歲,給比自己小几歲的讀者寫文章很有感覺,而且他從小就是蘇聯《十萬個為什麼》作者伊林的忠實讀者,模擬「偶像作家」寫作,自然手到擒來。

  曹燕芳索性把「化學」分冊大部分題目都交給葉永烈寫,天文氣象、生理衛生等分冊也慕名而來。1961年出版的5個分冊,共947個「為什麼」,葉永烈寫了326個,是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寫作量最大的作者,獲得了可觀的收入——一個「為什麼」稿費5元,在當時,1600多元絕對是一筆巨款!很多年後他才知道,別的作者的稿費都是每篇10元。這是少兒社有意「保護」他,以免他成為「第二個劉紹棠」。1958年,「神童作家」劉紹棠被打成「右派」,罪名之一是「年紀輕輕就在北京城裡買下了房子」。劉十幾歲就開始大量發表作品,稿費收入高,竟招致「貪圖安逸享受」的批判。

  對於當時的葉永烈來說,《十萬個為什麼》帶來的收入尚在其次,真正改變他命運的是,他從一個普通大學生一躍成為科普作家。1962年,葉永烈回老家,認識了年輕俄文教師楊惠芬,情投意合,他上門提親時送的禮物就是一套《十萬個為什麼》。少年才氣盡在這套轟動全國的「大部頭裡」顯露,楊家深為讚許。一年後,葉與楊結婚。

  胡耀邦倡議全國團員學習討論

  《十萬個為什麼》從1959年開始籌備,1961年4月至10月出版物理、化學、天文氣象、農業和生理衛生五個分冊,一上市就引起搶購熱潮。本是為少年兒童寫的書,卻吸引老中青幾代傳看。應讀者要求,1962年又增編3本分冊:地質礦物、動物和數學。8冊一共收錄問題1484個,總計100萬字。

  到1964年4月,《十萬個為什麼》發行了584萬冊(73萬套),其中還供應印尼華僑2萬套。1964年,全國具有小學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有2.4億,相當於每40個識字的中國人就有一冊「為什麼」。

  1962年召開的全國團幹部會議上,在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倡議下,與會者人手一套《十萬個為什麼》,胡耀邦說:「每個人要從中學點知識」。會後,全國團支部開展活動,組織團員一起閱讀和討論「為什麼」。

  幾千封讀者來信飛向上海少兒出版社。叢書上說菠菜豆腐不能一起煮,因為會產生草酸鈣,對身體不好。很多讀者來信問:「我們單位食堂都這麼做呀,到底行不行?有辦法避免危害嗎?」還有老科學家來信:「為什麼月到中秋分外明」?這個題目很有問題,月亮在中秋節不一定就是最明亮的,倒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1964至1965年間,根據讀者來信提到的問題,編輯室把叢書作了全面修訂,出版了第二版。在審稿人名單上有許多如雷貫耳的名字: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茅以升、錢崇澍、蘇步青……

  鼓吹「知識萬能」的毒草

  第二版「為什麼」發行了200萬冊,也許本可以發行更多,但出版一年多以後,「文革」就爆發了。《十萬個為什麼》作為「竭力鼓吹『知識萬能』的毒草」受到嚴厲批判。一本小冊子這樣寫道:「(該叢書)博得劉記黑司令部的幹將、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楊尚昆、胡喬木、胡耀邦等的『欽定』和『讚賞』……胡耀邦躊躇滿志,竭力吹捧《十萬》……《解放日報》以頭版地位發表了題為《培養孩子愛科學》的社論。眾所周知,為一本書而發表社論的只有一九六0年《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出版,而《十萬》竟能與之並列,且聲勢更大……是可忍,孰不可忍!」

  「為什麼」的編輯和作者,這一時期事業和人生也從高峰跌入谷底。1970年10月,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張春橋令上海14家出版社合併成一家。少兒社被合併,包括叢書主編王國忠在內,大多數工作人員下放勞改。葉永烈所在單位的造反派貼出大字報,標題是:《十萬零一個為什麼——質問葉永烈》。葉憑藉「為什麼」少年得志後,投入更大熱情在科普寫作上,被批為「追求成名成家」、「走白專道路」的典型,下放到「五七幹校」種了三年水稻。近20年後,葉永烈將當年寫的全部的「為什麼」收集起來出了一本新書:《十萬零一個為什麼》,也許是為了紀念這段艱難的歲月。

  嚴厲的批判抵擋不過讀者的狂熱需求。大約在1969—1970年間的一天,上海市工宣隊一名負責人突然找到王國忠,說「現在書店沒書賣,你得把《十萬個為什麼》重新修訂一下出版。」王國忠和幾名編輯就這樣中斷勞改,回到工作崗位。

  「文革版」讓編者有一種負疚感

  1970年9月,第三版(俗稱「文革版」)開始陸續出版,計劃出23冊,後因「文革」結束,最後兩本沒有出。「文革版」黃皮封面上方是工農兵高舉紅寶書,下方寫著分冊名稱。

  錢學森的兒子錢永鋼曾對葉永烈說,他家裡有過兩套《十萬個為什麼》。一套是1962年的初版,上中學時爺爺買給他的。父親錢學森看到這套書很好,規定他每天看五十頁。另一套是「文革」中,父親親自買給他的「文革版」。父親看了又放下,囑他還是讀老版,因為寫得生動。

  「文革版」被迫添加了很多政治因素。比如每個問題的回答都要首先引用毛主席語錄和馬恩著作。當時全國掀起「備戰備荒」運動,這套給孩子看的叢書也特別寫到:

  「如果在開闊地遇到原子彈爆炸,一定要迅速臥倒,減少人體受衝擊面積,同時收腹、墊胸,張開嘴巴以免損傷耳鼓膜,面朝下、閉上眼睛,可以避免燒傷面部、保護眼睛。」

  就是這樣一套遠不如前兩版精彩的「文革版」,在書籍極度匱乏的時代,8年時間裡出版發行多達3700萬冊。編輯曹燕芳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她碰上過好幾位大學畢業生,人家對她充滿感激,說都是靠著讀《十萬個為什麼》,在恢復高考時考上了大學。

  全國人民讀一本書的時代過去了

  「文革」結束,中國迎來「科學的春天」,上海少兒出版社恢復重建,馬上就收到大批讀者來信,要求修訂再版《十萬個為什麼》。曾經年輕有為的編輯們,經過十年浩劫,分散在各個崗位,身體和精神狀態都大不如前。他們一生事業幾乎全系在「為什麼」這塊「金字招牌」上,紛紛回到少兒社三編室,在「文革」前版本的基礎上推出了第四版。仍然是黑色的封皮,但內在細節有許多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每個「為什麼」後面都註明了作者的名字,以表達新時代對知識分子的尊重。

  第四版《十萬個為什麼》與同期誕生的《上下五千年》《365夜》三足鼎立,成為20世紀80年代幾乎家家都有的青少年必讀書。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弓箭說:「上小學時家鄉閉塞,買不到這套書。同學有,於是借來,手抄了四本。至今還記得抄的是植物、動物、生理和天文。」

  第四版賣出了3000萬冊,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遭遇科普退潮。下海經商潮衝擊著科普讀物,「盜版」也開始流行起來。時隔近20年後,1999年,上海少兒社才推出了第五版:「新世紀版」。叢書第一次有了廣告語:「十萬個為什麼、一輩子用得著、幾代人忘不了。」這一版不再像以往單冊陸續推出,而是裝在精美的盒子裡整套售賣,對於這時的大多數家長來說,為獨生子女買下整套精裝叢書已不是難事。少兒社發起了時髦的「籤售」活動,年近花甲的葉永烈雖然已淡出科普領域,也參加了活動,短短兩個半小時裡籤售了近五百套。據出版社統計,新世紀版迄今售出721萬冊。

  新世紀十年,科技發展速度比過去幾十年要快不知幾倍,第五版今天看來也顯得落伍。今天的孩子已能運用網絡迅速尋找答案,按部就班閱讀百科全書的時代似乎過去了。《十萬個為什麼》梅開六度,在社會上引發的懷舊溫情比創新激情更多。

  第六版創作團隊吸收了「科學松鼠會」成員,這批80後作者認為,要儘可能講述一個問題的研究進展和來龍去脈,一題不限一答,讓孩子自己去分析和辨別,引起他們思考。老版的編輯已步入暮年,有的定居海外,有的已經謝世。植物分冊的編輯汪嘉錫臨終前立下遺囑,將所有寫《十萬個為什麼》和科普讀物的稿費捐給南京植物園設立科學基金。

  「全國人民都讀一本書,那肯定是有問題的。」現任上海少兒社社長李遠濤說。今天恐怕已經不可能有任何一本書再創《十萬個為什麼》初版的奇蹟。第六版在市場上的業績難以預測,但可以確定的是,相比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一版將很大程度上從政治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回歸少兒科普讀物的本質,編輯和作者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小讀者和家長也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

  摘自《文史參考》2011年第21期

相關焦點

  • 《十萬個為什麼》:新中國的科普傳奇
    鳥為什麼會飛,魚為什麼能在水中遊,天空為什麼有彩虹,浪花為什麼是白色的……這些天真而不乏詩意和哲理的問題,不知道多少人小時候曾經問過,並且在一套百科全書中得到親切活潑的解答。這套書就是《十萬個為什麼》。自1961年出版以來,這套單純的兒童科普書,經歷了科技發展最為迅猛的50餘年,也經歷了中國政治與文化風雲變幻的50餘年。
  •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是中國最牛科普
    「十萬個為什麼,一輩子用得著,幾代人忘不了」,敢喊出這樣的宣傳,口氣不小;而且,這個口號還真的做到了。曾經,「十萬個為什麼」叢書,火遍大江南北,甚至讓「十萬個為什麼」成了一個流行俗語。那麼,一套科普讀物,為什麼能火成這樣呢!
  • 「科普中國·十萬個為什麼」上線 打造有趣有益科普平臺
    新華網北京1月11日電 (閻冬)以我國著名青少年科普叢書《十萬個為什麼》為藍本的「科普中國·十萬個為什麼」科普平臺上線儀式今日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等領導出席。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十萬個為什麼》要建科普產業鏈
    從1961年到現在,不同版本的《十萬個為什麼》共出版發行了1000多萬套,累計超過1億冊,成為了中國出版史上的一個傳奇。然而在媒介形態日益多元、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今天,《十萬個為什麼》不再僅僅是一套圖書。經過歲月的歷練,它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特而強盛的文化品牌,並以此為核心,試圖建立起一條涵蓋圖書、期刊、報紙、電子出版物、網絡平臺、微視頻、動漫、科技活動的科普產業鏈。
  • 那個回答「十萬個為什麼」最多的人,不會再寫科普了
    作者:毛晨鈺作為中國資深科普寫作者,已轉向傳記寫作多年的葉永烈再度以「科普」的身份亮相時,帶來的消息是:他不會再進行科普寫作了。6月27日,科普作家葉永烈出現在了央視科普節目《加油!向未來》第二季節目發布會上。上一次以「科普作家」的身份高調出席公開活動是近4年前,給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做籤售活動。世界上有兩個「寫書的葉永烈」。
  • 科普真人秀《十萬個為什麼》:院士來當後援團
    原標題:科普真人秀《十萬個為什麼》:院士來當後援團   原標題:上海教育電視臺開播《十萬個為什麼》   科普真人秀,沒什麼不可以    按庸常的眼光看,滿頭銀髮的李象益教授有些不走尋常路。放下從事22年的航空科研,轉而投身科普,一幹就是30年。
  • 《十萬個為什麼》成傳奇:總發行量超過1億冊
    《十萬個為什麼》,這套定位為兒童科普讀物的書,50年六次改版,這讓人好奇,50年前的孩子和50年後的孩子,問的問題有什麼不同?  身為大科學家的作者也在絞盡腦汁:孩子們到底想問什麼問題?  什麼是好問題?什麼是偽問題?為什麼提不出好問題?網絡時代,《十萬個為什麼》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呢?
  • 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揭曉 《十萬個為什麼》獲科普成果一等獎
    2016年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頒獎典禮11月20日在上海兒童藝術劇場舉行,表彰為上海科普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榮獲科普成果獎一等獎,數學分冊主編、中科院院士李大潛說,他全程參與分冊編撰工作,「感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沒有十萬個問題
    在《全球概覽》啟迪無數美國人的年代,遠在東方的中國也曾因為一套科普書籍引發熱潮,其印數一度超過了《毛選》,這就是給幾代人帶來科學啟蒙的《十萬個為什麼》。出版至今六十年間,《十萬個為什麼》的印數超過一億冊,再版了六次。從「冰棍兒為什麼冒白煙」到「為什麼原子彈爆炸時,要背向爆心臥倒」,每一次再版都訴說著這個國家對於科學認知的改變。
  • 南科大系列科普叢書《十萬個高科技為什麼》正式出版發布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9月19日訊(記者金洪竹)9月19日,南方科技大學系列科普叢書《十萬個高科技為什麼》新書發布會暨南方科技大學與南方出版傳媒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據悉,《十萬個高科技為什麼》是南科大系列科普叢書的第一輯,由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旗下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南方科技大學教授會、宣傳與公共關係部聯合發起編撰,一批重量級教授主筆,以南科大教師最新的科研成果為基礎,聚焦當代科技發展前沿,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技文化。
  • 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揭曉 《十萬個為什麼》獲一等獎
    原標題: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揭曉 《十萬個為什麼》獲科普成果一等獎  東方網11月21日消息:2016年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頒獎典禮昨天在上海兒童藝術劇場舉行,表彰為上海科普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
  • 科普作家葉永烈去世,懷念那個為我們回答《十萬個為什麼》的人
    葉永烈從11歲起發表作品,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了180多部著作。葉永烈還長期從事中國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紀實文學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口述歷史資料,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葉永烈創作檔案」,成為中國當代歷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獻。
  • 《十萬個為什麼》要改編成舞臺劇了,讓科普變得更好玩
    問世半個多世紀的科普經典《十萬個為什麼》要改編成舞臺劇了,如何在舞臺上呈現超越時空的奇妙世界,給孩子們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 《十萬個為什麼》首部舞臺作品將主題設定為「無限遠」,75分鐘的時間裡,孩子們將去往從海洋世界、恐龍時代,再飛到廣闊的外太空。
  • 《十萬個為什麼》曾是葉永烈的提親禮物
    這套書就是《十萬個為什麼》。自1961年出版以來,這套單純的兒童科普書,經歷了科技發展最為迅猛的50年,也經歷了中國政治與文化風雲變幻的50年。  書名源於英國詩歌  1949年11月,文化部設立了科學普及局,新中國迎來第一個科普高峰。1956年10月,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了1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普積極分子。
  • 《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故事   中國江蘇網12月26日訊 中國科普讀物最具影響力的品牌,當屬家喻戶曉的《十萬個為什麼》,其總發行量已超過1億冊。從1961年第一版到今年第六版,唯一的版版參與的作者葉永烈,日前在江蘇省第六次科普作家代表大會上,向聽眾講述了親身經歷《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故事。
  • 「我是讀《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
    筆者置身其中,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也是讀著《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而設在禮堂廊道展臺上的《十萬個為什麼》各個時期的版本,則勾起了不同年齡段的許多與會者溫馨的回憶。編輯們在學校裡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們愛問「為什麼」。 由此,他們從1959年年底開始,便準備著手編一套問答式的大型自然科學叢書。當時,為了給這套書取一個響亮的名字,編輯們想出了20多個書名,寫在第三編輯室的黑板上。最後,大家不約而同選中了「十萬個為什麼」這個名字。這是借用了伊林科普作品《十萬個為什麼》的名字,也受《科學畫報》的「為什麼」專欄的啟發。
  • 《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葉永烈去世,初版971個「為什麼」他寫了...
    據上海媒體報導,當代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葉永烈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在上海去世,享年80歲。這位《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曾陪伴幾代人度過了好奇的童年。◆《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至第六版,唯一全部參與編寫的作者《十萬個為什麼》從1961年的第一版至今的第六版,葉永烈是唯一一位參與每個版本編寫的作者。葉永烈從小開始寫作,在20歲時成為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最年輕也是寫得最多的作者。
  • 《十萬個為什麼》也上網了:有問題問十萬
    昨天,名為「十萬·科學·夢想」的《十萬個為什麼》全媒體轉型主題論壇暨中國首個青少年百科知識互動平臺——「十萬個為什麼」網站發布會在閔行區莘城學校召開。至此,「十萬個為什麼」這個跨越半個世紀、歷經6個版本、擁有上億讀者的圖書品牌,終於初步打造了包括系列圖書、雜誌、互動平臺、APP在內的全媒體產業鏈。
  • 《十萬個為什麼》
    好奇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有問不完的「為什麼」,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裡有著學不完的知識等著他們去探索。《十萬個為什麼》就是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而生!《十萬個為什麼》都出到第6版啦?! 《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將以全新的問題、全新的體系、全新的內容、全新的樣式,以及數位化時代全新的技術手段,再現《十萬個為什麼》每一版都曾有的輝煌,掀起中國科普出版和科學普及的又一個高潮。
  •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受歡迎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出版了大量優秀科普讀物,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叢書是影響巨大的經典代表作之一,是中國原創科普圖書著名品牌。自1961年4月推出,《十萬個為什麼》不斷推陳出新,至2013年8月出版了第六版,發行量超過1億冊,居中國科普讀物發行量之首。1998年,該書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