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師》第一季書法篇共拍攝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趙樸初、啟功7位大師。
《百年大師——啟功》開機典禮於2015年8月4日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央視CCTV-1《晚間新聞》、央視CCTV-13《朝聞天下》、央視CCTV-13《新聞直播間》欄目、北京衛視《直播北京》等報導了開機典禮。
書信,作為一種信息交流的手腕,曾經漸漸淡呈現代人的生活,但在舊時,作為主要的通訊方式,書寫時要服從很多規矩,今分離啟功先生舊藏師友信札之內容,淺談舊時文人關於稱謂的請求,敬請專家學者有以指正。
啟功先生舊藏的這一組師友信札,包含了先生教師、同道、後學,從中能夠窺見文人關於稱謂的請求,今作如下的闡明:
其一,關於稱謂,應用詞謙卑。啟功先生的晚輩,這裡特別闡明的是戴姜福先生和陳垣先生,二位先生能夠說是啟功先生的真正的教師,這教師的含義不是掛名的,也不是附會的,能夠說是真正傳道受業解惑的。陳垣先生上款用「元白先生著席」,下款用「弟陳垣謹上」,信封用「啟元伯先生大啟」。戴姜福先生上款用「元伯同研如晤」,下款用「侍生福再拜」,信封用「啟元伯先生升」。由此可見二位先生關於後學的稱謂是多麼的尊重。信中「弟」字、「侍生」都是右行小字,有「侍右」之意。
戴姜福先生長啟功先生40歲。信箋上款稱謂:元伯同研如晤;信箋下款稱謂:侍生福再拜;信封稱謂:啟元伯先生升
戴姜福先生的生卒狀況:先生生年,據江南光緒乙酉科優貢戴姜福硃卷載,先生生於同治壬申年十月十六日,即1872年11月16日。先生卒年,據啟功先生《戴先生之事略》載:「丙子年夏正十月十六日,吾師吳縣戴先生以疾卒於北京旅寓。」知先生卒於1936年11月29日。
陳垣先生長啟功先生32歲。信箋上款稱謂:元白先生著席;信箋下款稱謂:弟陳垣謹上;信封稱謂:啟元伯先生大啟
啟功先生在給同輩及晚輩寫信的時分同樣服從了謙卑的慣例,在這裡有一封啟功先生寫給梁靜蓮女士的信。(梁靜蓮女士為啟功先生在民國時期輔仁大學美術系任教時教授的學生,該信未發出)
信箋上款稱謂:靜蓮學長;信箋下款稱謂:啟功再拜
除此以外,再試舉例幾通訊札:
鄭誦先先生長啟功先生20歲。信箋上款稱謂:一為元白兄,二為元白道兄左右;信箋下款稱謂:一為弟誦先啟,二為弟誦先頓首;信封稱謂:啟元白同志 誦先拜託
那麼晚輩對晚輩尚且如此,同輩自不用多談,僅舉一例:
張中行先生長啟功先生3歲。信箋上款稱謂:元白上人法席;信箋下款稱謂:弟中行再拜
其二,關於稱謂,按舊時文人,皆稱字,而不能稱名。這裡比擬有意義的是黃君坦、鄭誦先先生,在信封上寫「啟元白同志」,能夠看出舊時文人的習氣,到了新時期也是如此。
信封稱謂:啟元白同志
信封稱謂:啟元白老先生
多數信札皆稱為啟元白先生,但如楊振寧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受西式教育,則稱啟功先生。
楊振寧先生小啟功先生10歲。信箋上款稱謂:啟功先生;信箋下款稱謂:楊振寧上
其三,滿人因姻親關係比擬複雜,所以輩分多有不同。比方,溥佐先生,依照如今的人的了解,當善於啟功先生三輩,其實這是不對的。如啟功先生三外祖克諴在溥雪齋父載瀛府教家館,溥心畬母項太夫人是啟功先生祖母(即毓隆夫人)的親姐姐,故啟功先生叫溥心畬先生表叔。因而,溥佐先生在稱謂上只稱啟功先生表字,以表尊崇。
啟功先生長溥佐先生6歲。信箋上款稱謂:元白如晤;信箋下款稱謂:溥佐
溥佐先生在疊信之時,也是依照傳統的方式,將上款人的名字朝外,本人的名字在裡,且少折半格,以表對收信人的尊崇。另見溥雪齋先生為啟功先生畫作,題「元白宗彥」,這也證明啟功先生在當時宗族的位置和關係。
( 本文信札圖片來自中國嘉德網站)
【聲明】文章和圖片著作權歸原作者一切,本公眾號已標明來源,如有觸及侵權,請聯絡我們,即作處置。
啟功與《百年大師》出品人、總籌劃楊京島
啟功與《百年大師》出品人、總籌劃楊京島
2014年12月19日,《百年大師·書法篇》開機典禮在國博揭幕
《百年大師——啟功》開機典禮
文章來源 / 啟功研討會
監製 / 淵默 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