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巨匠 | 王冬齡:沙孟海先生借我一支筆

2020-07-25 百年巨匠
走近巨匠 | 王冬齡:沙孟海先生借我一支筆

《百年巨匠》第一季書法篇共拍攝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趙樸初、啟功7位巨匠。

《百年巨匠·書法篇》開機儀式2014年12月1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央視CCTV-13《新聞直播間》、北京衛視、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新聞網、央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藝術報等報導了開機儀式。



「沙老儘管已經離開我們,但他對我的教誨與期望,不敢忘記,牢記心中。希望通過繼續努力,有所建樹,告慰沙老夫子的在天之靈。」王冬齡說道。

「沙孟海老師今年誕辰120周年,美術報做專版紀念他,作為學生,得到沙老關懷指導,不勝感念。」2020年是沙孟海誕辰120周年,作為沙老的學生、中國美術學院第一批書法碩士研究生王冬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禁動容:「沙老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將近30年了,這30年來,世界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沙老的學術成就永遠樹立在那裡。」



走近巨匠 | 王冬齡:沙孟海先生借我一支筆

初遇沙老,寧波口音印象深刻

1979年,當王冬齡站在浙江美術學院(後改名中國美術學院),接受沙孟海、諸樂三、劉江等老師(陸維釗因病未出席)的面試時,他才意識到,那個讓他敬重不已的沙孟海老師就在他眼前。「我記得他的聲音非常洪亮,帶著濃濃的寧波口音。」王冬齡回憶道。

早在王冬齡在江蘇時,他便知道浙江有一個沙孟海。「當年文革時期從沙老家中搜出的碑帖足足裝了兩車,他對書學、印學和金石學等方面均有頗高造詣,其書法之作力能扛鼎,實在令人震驚。」此外,在《東方雜誌》上拜讀到沙老的文章《近三百年的書學》,這篇對清代碑學、帖學的權威總結,不僅是對書法理論上的重大貢獻,而且對書法實踐具有指導意義,讓年輕的王冬齡心生嚮往。

1979年,浙江美院招收首屆書法研究生,由陸維釗擔任主持。一時間全國眾多有志於書法的青年才俊紛紛報考,最終有五人(朱關田、王冬齡、祝遂之、邱振中、陳振濂)通過考試成為第一屆書法研究生,王冬齡有幸成為其中之一。之後不久,陸維釗因身體原因住院,接替他的是沙孟海。

走近巨匠 | 王冬齡:沙孟海先生借我一支筆

沙孟海先生、劉江先生及首屆書法研究生班部分同學合影

9月入學後,沙老擔任了這首屆研究生班書法實踐、書法史的老師,具體指導他們。在王冬齡的記憶中,沙老對學生非常關愛,指導書法的路子,親自示範,還為每位同學都留下了作品。沙老對當時兩位日本留學生中野遵、河內利治也特別關照和栽培。現為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副校長的河內利治,又名河內君平,「君平」二字就是由沙老所取。

作為班長,王冬齡更是榮幸地接下了接送沙老上下課的任務。沙老平均一周上課一次,每次,王冬齡早上接他上課,中午時分將他送回家。問及是否會在接送路途中多「偷師」,他笑了,「沙老那時都80歲了,每次上課也非常辛苦,我也不好一直在車上請教他。」能拜師到沙老門下,用王冬齡自己的話來說,是他「莫大的福分」。在沙老的指導下,王冬齡開始廣泛汲取經典法帖,碑帖兼習,從書學、書理等角度更加系統而深入地學習書法,為以後現代書法的探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支筆的傳承

在寧波沙孟海書學院,收藏了一支非常有意義的巨筆。這支毛筆沙老用過,借給王冬齡,助他完成了在中國美術館的個展,這樣的傳承,令人感慨。

走近巨匠 | 王冬齡:沙孟海先生借我一支筆

沙孟海為王冬齡個展題字

沙老的書法屬於「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備具萬物,橫絕太空」的雄渾風格。這樣的作品以其擘窠大字為代表,懸掛在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字大經丈,他的榜書、摩崖分布八方,有論書者稱道:「海內榜書,沙翁第一。」尤為難得的是,1986年,已經87歲(虛歲)高齡的沙老仍能作大字,他在杭州西子國賓館創作的7個巨大的龍字,疾筆澀勢,氣力不衰,毫無筆顫之形,真是老筆紛披,「真手不壞」。他的《耕字記》中,自述了其書寫原大榜書的歷程,尤對靈隱寺中的「大雄寶殿」和「龍」字的書寫過程記錄詳備。

走近巨匠 | 王冬齡:沙孟海先生借我一支筆

杭州嶽廟大殿沙孟海題寫《碧血丹心》匾

在題寫「龍」字時,沙老使用的是邵芝巖筆莊定製的特大號毛筆,用馬毫、羊毫、麻絲夾在一起製作的筆頭,筆頭圓徑10cm,毫長21cm,通木桿總長82cm,重10市斤。而這支筆,對王冬齡來說也是意義重大。1987年,王冬齡到中國美術館辦個展,其中一幅高350cm,寬600cm的作品「泰山成砥礪,黃河為裳帶」,就是用這支筆創作的。在沙老給王冬齡個展的題字中就可以看到這個故事:「去年邵芝巖為我制特大毛筆,老病不常用,冬齡兄借去就二丈餘方幅,做十大字,真偉觀也。丁卯夏日沙孟海年八十八。」

「沙老以80多歲的高齡寫大字,是一種開拓,能用沙老的筆來創作,對我來說真的是非常榮幸。」對於這支筆,現年也76歲的王冬齡記憶尤深。「此次展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後,又回到美院陳列館做匯報展,沙老也親自來參加。」

八個字,受益終身

在王冬齡的印象中,沙老是非常嚴謹、理性的,他不輕易批評別人,「有些慕名前來討教的人,不管書法寫得如何,沙老都會回答『好好好』。這也是可以理解,這些人很多都是業餘愛好者,對沙老講的內容不一定理解,批評了反而敗了他們對書法的興趣,因此以鼓勵為主。」但對學生而言,雖然沙老對他們非常呵護、厚愛有加,但也絕對是一位「嚴師」。

走近巨匠 | 王冬齡:沙孟海先生借我一支筆

沙孟海、劉江參觀王冬齡個展

沙老的教育思想是反對學生單純地注意寫字技巧,而不重視學問修養提高的狀況,強調要加強字外功夫。就寫字而言,也應當重視傳統,要具備正楷基礎。對待他們這些書法研究生,沙老也按高標準要求。他們既要有較好的文字學的功底,在某一方面也要有特別的專長,按照現在的說法是要培養「學者型書家」。他身體力行為學生們樹立了典範:沙老的藝術成就非常全面,在書法、文史、文字學、文物鑑定方面都造詣極高。

「我的畢業論文是寫《清代漢隸簡論》,原先列了8位書家,沙老審閱之後,覺得應該加上吳昌碩。我在翻閱資料後發現,確實吳昌碩不僅在石鼓文上有所成就,憑他的隸書,在清代也可稱得是上一位大家。」雖然沙老只是小小的一個提點,但對王冬齡來說,可謂是茅塞頓開。

走近巨匠 | 王冬齡:沙孟海先生借我一支筆

由沙孟海題寫的曹娥廟

而沙老對於魏碑唐楷的8個字總結,更是讓王冬齡受益終生:「平畫寬結,斜畫緊結。」說到這8個字,王冬齡如同當年聽講一般,在記者的筆記本上寫了下來,並解釋道:平畫寬結如顏真卿(碑),斜畫緊結如張猛龍(碑)。「很多藝術的體悟,往往就是那麼一兩句話。」

今年,是沙老離開我們的第28年,回憶起與沙老的過往,王冬齡說:「我最遺憾的,就是在沙老的最後幾年,沒有在他身邊,親聆他的教誨。」1989年,王冬齡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講授中國書法四年,為該校及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客座教授,1994年回中國美術學院執教,那時,沙老已仙逝,未能侍奉左右,成了他最大的遺憾。

文章來源 | 美術報

【聲明】文章和圖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公眾號已標明來源,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即作處理。

走近巨匠 | 王冬齡:沙孟海先生借我一支筆

2014年12月19日,《百年巨匠·書法篇》開機儀式在國博揭幕

走近巨匠 | 王冬齡:沙孟海先生借我一支筆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與沙孟海之子(右一)、林散之之子(右二)合影

走近巨匠 | 王冬齡:沙孟海先生借我一支筆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與沙孟海之子沙更世合影

走近巨匠 | 王冬齡:沙孟海先生借我一支筆

《百年巨匠——沙孟海》攝製組採訪陳洪武

走近巨匠 | 王冬齡:沙孟海先生借我一支筆

《百年巨匠——沙孟海》攝製組採訪蘇士澍

監製 | 淵默 燕辰

責任編輯 | 天辰

美術編輯 | 神奇海螺

長按二維碼關注「百年巨匠」

走近巨匠 | 魯迅當年為何要遠離胡適?

走近巨匠 | 風雲歷史中的舒同

走近巨匠 | 饒宗頤:要讓小孩心裡天地寬廣,充滿幻想

走近巨匠 | 趙樸初:忍與不忍識大局

走近巨匠 | 潘天壽等「傳統派」證明了中國畫是進步的

巨匠軼事 | 李苦禪:用自己的畫換學生的速寫,值得!

走近巨匠 | 徐悲鴻痛恨把文人畫當作「八股」

《百年巨匠》已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光陰、博覽欄目)、重慶衛視、浙江衛視、黑龍江衛視、山東衛視、河南衛視、甘肅衛視、新疆衛視、青海衛視、寧夏衛視、西藏衛視、廣東衛視、廣西衛視、北京紀實高清頻道、上海紀實頻道等國內100餘家省級衛視、地方電視臺,以及馬來西亞電視臺等海外電視臺播出,受到廣泛好評。《百年巨匠》已獲8項紀錄片獎項。

相關焦點

  • 走近巨匠 | 沙孟海晚年,如何復歸平正「化境」?
    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趙樸初、啟功7位巨匠。「窮源」的書家案例,《我的學書經歷和體會》舉蘇東坡為例:草書龍字 沙孟海 175cm×175cm 1986年 沙孟海書學院藏蘇軾曾稱讚顏真卿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
  • 《巨匠之門》--中國好書法--王冬齡
    王冬齡,草書《道可道》181cmx45  王冬齡的書學背景即使按照最苛刻的門第標準來要求也無可挑剔。他是林散之的入室弟子,而陸維釗、沙孟海則是他在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讀研究生期間朝夕相處的老師。
  • 走近巨匠 | 林散之與啟功的翰墨緣
    、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趙樸初、啟功7位巨匠。1973年夏,啟功先生見到林老《太湖東山紀遊》圖後,題詩二首並云:「韓瀚同志出示林散之先生太湖東山紀遊詩畫袖卷,敬題二首即希斧正,一九七三年夏,啟功。」詩云: 昔從湖畔望雲山,半面青螺卅六鬟。今日披圖如見戴,不須林屋叩瓊關。吳生畫筆杜陵詩,紙上依稀兩見之。觸我飛騰江上夢,嘉陵千裡夜潮時。
  • 走近巨匠 | 啟功先生的老式愛情
    沙孟海、舒同、趙樸初、啟功7位巨匠。(左)和他的老師、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垣合影啟功先生在晚年出了一本回憶集——《啟功口述歷史》,在這篇集子中,先生回顧了自己的家族,自己的恩師、長輩和一生的遭遇,其中最感動人心的文字,就是寫到他妻子的那些:……君今撒手一身輕,剩我拖泥帶水行。
  • 王冬齡、周德聰:如何讓匾額書法薪火相傳?
    王冬齡:記得20世紀60年代,我在南京讀書的時候,去沈子善老師家,他告訴我中山陵的「無梁殿」請他寫匾,他顯得有些無奈說:「勸人莫學書,學書為人役。」我當時印象最深刻的匾額是:在南京新街口有一個著名的餐館「六華春大酒店」,是當時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書法研究會的胡小石題的。用的是北魏筆勢的《石門頌》風格隸書,渾厚奇肆。
  • 藝林巨擘 躬耕杏壇——記沙孟海先生
    為了紀念先生為中國書法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研究其學術理念和方法,弘揚其藝術精神,追尋一代藝術巨匠和高等書法教育先驅的風範,近日,「碧血丹心——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啟幕。
  • 走近巨匠|劉江:憶潘天壽先生教我學篆刻
    二年後我又選學進了油畫系,接著就參軍去了,沒有機緣與他接觸。1957年,我調幹學習後回校,選學國畫,1961年畢業留校任教,直到他1971年去世這段時間裡與潘先生接觸較多,且常請教。雖是有關學習篆刻的幾件小事,但卻記憶深深,現記寫於此,以表示對他真誠的懷念和感激。
  • 走近巨匠 | 沈尹默洗硯
    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趙樸初、啟功7位巨匠。並又把筆一面蘸水一面用紙擦筆,也是到筆根墨盡為止。並曾對我說,「筆根乾淨,最是要緊」。尹師從不用隔夜宿墨,也從不要別人磨墨。總是正襟危坐地磨,也正是他凝神練氣、收視反聽之時。一次又在洗硯,我鋪了兩張土製的皮紙在桌上,他就用淡墨寫陶淵明的詩「餐勝如歸,聆善若始」兩句,每張一句,字見方八九寸,「歸」字大到尺餘。是我收藏他墨寶中最大的,也是最不經意神到之筆。
  • 中央美院、中國美院兩大院長,為何極力推崇王冬齡的「亂書」?
    央美院長範迪安和國美院長許江,都是中國藝術界重要的領導人物,兩位美院院長都對同一著名書法家極力推崇,他就是王冬齡。在王冬齡先生的多次個人展覽上,範迪安和許江都發表過不吝溢美之詞的讚譽!為何兩位院長會推崇一個爭議頗多的書家?
  • 走近巨匠|林散之與啟功的翰墨緣|啟功|林散之|書法|於林老|翰墨|韓瀚
    《百年巨匠》第一季書法篇共拍攝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趙樸初、啟功7位巨匠。《百年巨匠——林散之》開機儀式暨學術研討會2015年4月16日在南京林散之紀念館舉行。央視CCTV-1《新聞聯播》、CCTV-1《晚間新聞》、CCTV-13《朝聞天下》、光明日報、新華日報、人民網、光明網、中新網、鳳凰網、新浪等報導了開機儀式。
  • 著名書法家王冬齡:用中國書法寫世界文字是很有意思的「跨界」
    王冬齡,1945年生,江蘇如東人。師從沈子善、林散之、陸維釗、沙孟海、諸樂三諸先生。善寫大字,其巨幅超越極限書寫的狂草具有震撼的力量。作品為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美國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等收藏。  浙江在線8月5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陳淡寧 攝影 吳煌)在瀰漫著墨香的工作室,王冬齡鋪開宣紙,看了一眼手機上用電腦打出的阿拉伯文字,懸肘運筆,一氣寫就。
  • 走近巨匠 | 名師巨匠的晚年筆墨造化
    因此,無論是大師巨匠或二三流畫者,皆逃不出終其一生墨海耕耘,借筆墨安身立足。隨著閱歷深厚,畫家對社會現象或世間萬物的求知探覓都要比年輕階段更成熟、老道,抑或是筆墨以外的耳濡目染,對提升筆墨有極大的促動作用。
  • 書法大咖王冬齡再秀狂草,網友怒批其糟蹋書法,為了走紅不擇手段
    王冬齡就像小小編開頭說的那句話,那句話是在當代很有爭議的書法紅人王冬齡先生的一句話作為名校的博導,同時也是許多外國名校的客座教授,王冬齡的資歷無疑是有分量的,他的話也是有道理的。確實如此,王冬齡在書法理論教育上是有成績的,著作甚多,講座也大受歡迎。
  • 走近巨匠 | 憶劉海粟:靈犀一點,精神萬古
    我告訴他,我的老師朱光潛和宗白華兩位先生都很想念他。他說,他同宗白華先生是五四時期的好友,那時在上海兩人接觸頗多,但已60年未見了;同朱光潛先生是1920年代留法的同學,他們同住在巴黎鄉下玫瑰村。他讓我給兩位老人帶好。
  • 人間四月朱關田祭奠沙孟海 重磅系列活動致敬書法泰鬥
    致敬書法泰鬥朦朧春雨中,面對沙孟海先生墓碑,朱關田深情地告訴記者:2020年6月,適逢沙孟海先生誕辰120周年,文化部、中國文聯和浙江省政府將聯合主辦"世紀巨匠——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以梳理沙孟海先生的藝術貢獻、學術貢獻、教育貢獻和社會貢獻,突顯其歷史意義和時代意義。
  • 沙孟海先生的「擘窼字和摩崖體」
    通常在大型石碑、大型建築物上使用,比如沙孟海先生當年所題寫的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四字,就是擘窼大字,沙孟海先生,是歷史上唯一把金石之氣的碑法,演化成草寫的開創性書法泰鬥。也是大興碑學以來的最具代表性人物,其擘窼大字的榜書,留書大江南北,名動四方。
  • 沙孟海:我的書法經歷和體會
    鄉先輩梅赧翁先生(調鼎)寫王字最出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我在寧波看到他墨跡不少,對我學習《王聖教》,運筆結體各方面都有啟發。只因我筆力軟弱,學了五、六年,一無進展,未免心灰意懶。沈老雖過,吳昌碩(俊卿)、康更生(有為)兩先生還健在,我經人介紹分頭訪謁請教。康老住愚園路,我只去過一趟,進門便見「遊存廬」三大字匾額,白板墨書,不加髹漆,筆力峻拔開張,嘆為平生稀見。吳老住山西北路,我住海寧路,距離極近,我經常隨況蕙風(周頤)、馮君木(幵)諸先生到吳家去。
  • 沙孟海:我的書法經歷和體會
    鄉先輩梅赧翁先生(調鼎)寫王字最出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我在寧波看到他墨跡不少,對我學習《王聖教》,運筆結體各方面都有啟發。只因我筆力軟弱,學了五、六年,一無進展,未免心灰意懶。沙孟海書法廿三歲,初冬到上海,沈子培先生(曾植)剛去世。我一向喜愛他的書跡,為其多用方筆翻轉,詭變多姿。
  • 走近巨匠 | 林散之,寂寞1972
    他提到當時已經作古的胡小石,還有高二適先生,後來又提到林散之,這個名字我是十分陌生的。他說:「這是個怪老頭子,七十多歲了,自甘淡泊,不求聞達於世,整天在家做功夫,他的字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我從徵集到的墨跡中,初選出二十幾件,我想把它們拿給一些有素養的前輩看看。
  • 走近巨匠 | 沈尹默致函潘伯鷹,自由隨意的書寫
    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趙樸初、啟功7位巨匠。同樣五封給潘伯鷹信,每件書寫筆調都不一樣,或重筆紛飛、或簡潔精緻、或放縱暢快。一件有一件的基調,都有著別於常規作品的理性與嚴謹。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一《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一》我認為是件難得的精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