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第一季書法篇共拍攝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趙樸初、啟功7位巨匠。
《百年巨匠·書法篇》開機儀式2014年12月1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央視CCTV-13《新聞直播間》、北京衛視、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新聞網、央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藝術報等報導了開機儀式。
「沙老儘管已經離開我們,但他對我的教誨與期望,不敢忘記,牢記心中。希望通過繼續努力,有所建樹,告慰沙老夫子的在天之靈。」王冬齡說道。
「沙孟海老師今年誕辰120周年,美術報做專版紀念他,作為學生,得到沙老關懷指導,不勝感念。」2020年是沙孟海誕辰120周年,作為沙老的學生、中國美術學院第一批書法碩士研究生王冬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禁動容:「沙老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將近30年了,這30年來,世界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沙老的學術成就永遠樹立在那裡。」
初遇沙老,寧波口音印象深刻
1979年,當王冬齡站在浙江美術學院(後改名中國美術學院),接受沙孟海、諸樂三、劉江等老師(陸維釗因病未出席)的面試時,他才意識到,那個讓他敬重不已的沙孟海老師就在他眼前。「我記得他的聲音非常洪亮,帶著濃濃的寧波口音。」王冬齡回憶道。
早在王冬齡在江蘇時,他便知道浙江有一個沙孟海。「當年文革時期從沙老家中搜出的碑帖足足裝了兩車,他對書學、印學和金石學等方面均有頗高造詣,其書法之作力能扛鼎,實在令人震驚。」此外,在《東方雜誌》上拜讀到沙老的文章《近三百年的書學》,這篇對清代碑學、帖學的權威總結,不僅是對書法理論上的重大貢獻,而且對書法實踐具有指導意義,讓年輕的王冬齡心生嚮往。
1979年,浙江美院招收首屆書法研究生,由陸維釗擔任主持。一時間全國眾多有志於書法的青年才俊紛紛報考,最終有五人(朱關田、王冬齡、祝遂之、邱振中、陳振濂)通過考試成為第一屆書法研究生,王冬齡有幸成為其中之一。之後不久,陸維釗因身體原因住院,接替他的是沙孟海。
沙孟海先生、劉江先生及首屆書法研究生班部分同學合影
9月入學後,沙老擔任了這首屆研究生班書法實踐、書法史的老師,具體指導他們。在王冬齡的記憶中,沙老對學生非常關愛,指導書法的路子,親自示範,還為每位同學都留下了作品。沙老對當時兩位日本留學生中野遵、河內利治也特別關照和栽培。現為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副校長的河內利治,又名河內君平,「君平」二字就是由沙老所取。
作為班長,王冬齡更是榮幸地接下了接送沙老上下課的任務。沙老平均一周上課一次,每次,王冬齡早上接他上課,中午時分將他送回家。問及是否會在接送路途中多「偷師」,他笑了,「沙老那時都80歲了,每次上課也非常辛苦,我也不好一直在車上請教他。」能拜師到沙老門下,用王冬齡自己的話來說,是他「莫大的福分」。在沙老的指導下,王冬齡開始廣泛汲取經典法帖,碑帖兼習,從書學、書理等角度更加系統而深入地學習書法,為以後現代書法的探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支筆的傳承
在寧波沙孟海書學院,收藏了一支非常有意義的巨筆。這支毛筆沙老用過,借給王冬齡,助他完成了在中國美術館的個展,這樣的傳承,令人感慨。
沙孟海為王冬齡個展題字
沙老的書法屬於「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備具萬物,橫絕太空」的雄渾風格。這樣的作品以其擘窠大字為代表,懸掛在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字大經丈,他的榜書、摩崖分布八方,有論書者稱道:「海內榜書,沙翁第一。」尤為難得的是,1986年,已經87歲(虛歲)高齡的沙老仍能作大字,他在杭州西子國賓館創作的7個巨大的龍字,疾筆澀勢,氣力不衰,毫無筆顫之形,真是老筆紛披,「真手不壞」。他的《耕字記》中,自述了其書寫原大榜書的歷程,尤對靈隱寺中的「大雄寶殿」和「龍」字的書寫過程記錄詳備。
杭州嶽廟大殿沙孟海題寫《碧血丹心》匾
在題寫「龍」字時,沙老使用的是邵芝巖筆莊定製的特大號毛筆,用馬毫、羊毫、麻絲夾在一起製作的筆頭,筆頭圓徑10cm,毫長21cm,通木桿總長82cm,重10市斤。而這支筆,對王冬齡來說也是意義重大。1987年,王冬齡到中國美術館辦個展,其中一幅高350cm,寬600cm的作品「泰山成砥礪,黃河為裳帶」,就是用這支筆創作的。在沙老給王冬齡個展的題字中就可以看到這個故事:「去年邵芝巖為我制特大毛筆,老病不常用,冬齡兄借去就二丈餘方幅,做十大字,真偉觀也。丁卯夏日沙孟海年八十八。」
「沙老以80多歲的高齡寫大字,是一種開拓,能用沙老的筆來創作,對我來說真的是非常榮幸。」對於這支筆,現年也76歲的王冬齡記憶尤深。「此次展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後,又回到美院陳列館做匯報展,沙老也親自來參加。」
八個字,受益終身
在王冬齡的印象中,沙老是非常嚴謹、理性的,他不輕易批評別人,「有些慕名前來討教的人,不管書法寫得如何,沙老都會回答『好好好』。這也是可以理解,這些人很多都是業餘愛好者,對沙老講的內容不一定理解,批評了反而敗了他們對書法的興趣,因此以鼓勵為主。」但對學生而言,雖然沙老對他們非常呵護、厚愛有加,但也絕對是一位「嚴師」。
沙孟海、劉江參觀王冬齡個展
沙老的教育思想是反對學生單純地注意寫字技巧,而不重視學問修養提高的狀況,強調要加強字外功夫。就寫字而言,也應當重視傳統,要具備正楷基礎。對待他們這些書法研究生,沙老也按高標準要求。他們既要有較好的文字學的功底,在某一方面也要有特別的專長,按照現在的說法是要培養「學者型書家」。他身體力行為學生們樹立了典範:沙老的藝術成就非常全面,在書法、文史、文字學、文物鑑定方面都造詣極高。
「我的畢業論文是寫《清代漢隸簡論》,原先列了8位書家,沙老審閱之後,覺得應該加上吳昌碩。我在翻閱資料後發現,確實吳昌碩不僅在石鼓文上有所成就,憑他的隸書,在清代也可稱得是上一位大家。」雖然沙老只是小小的一個提點,但對王冬齡來說,可謂是茅塞頓開。
由沙孟海題寫的曹娥廟
而沙老對於魏碑唐楷的8個字總結,更是讓王冬齡受益終生:「平畫寬結,斜畫緊結。」說到這8個字,王冬齡如同當年聽講一般,在記者的筆記本上寫了下來,並解釋道:平畫寬結如顏真卿(碑),斜畫緊結如張猛龍(碑)。「很多藝術的體悟,往往就是那麼一兩句話。」
今年,是沙老離開我們的第28年,回憶起與沙老的過往,王冬齡說:「我最遺憾的,就是在沙老的最後幾年,沒有在他身邊,親聆他的教誨。」1989年,王冬齡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講授中國書法四年,為該校及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客座教授,1994年回中國美術學院執教,那時,沙老已仙逝,未能侍奉左右,成了他最大的遺憾。
文章來源 | 美術報
【聲明】文章和圖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公眾號已標明來源,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即作處理。
2014年12月19日,《百年巨匠·書法篇》開機儀式在國博揭幕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與沙孟海之子(右一)、林散之之子(右二)合影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與沙孟海之子沙更世合影
《百年巨匠——沙孟海》攝製組採訪陳洪武
《百年巨匠——沙孟海》攝製組採訪蘇士澍
監製 | 淵默 燕辰
責任編輯 | 天辰
美術編輯 | 神奇海螺
長按二維碼關注「百年巨匠」
走近巨匠 | 魯迅當年為何要遠離胡適?
走近巨匠 | 風雲歷史中的舒同
走近巨匠 | 饒宗頤:要讓小孩心裡天地寬廣,充滿幻想
走近巨匠 | 趙樸初:忍與不忍識大局
走近巨匠 | 潘天壽等「傳統派」證明了中國畫是進步的
巨匠軼事 | 李苦禪:用自己的畫換學生的速寫,值得!
走近巨匠 | 徐悲鴻痛恨把文人畫當作「八股」
《百年巨匠》已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光陰、博覽欄目)、重慶衛視、浙江衛視、黑龍江衛視、山東衛視、河南衛視、甘肅衛視、新疆衛視、青海衛視、寧夏衛視、西藏衛視、廣東衛視、廣西衛視、北京紀實高清頻道、上海紀實頻道等國內100餘家省級衛視、地方電視臺,以及馬來西亞電視臺等海外電視臺播出,受到廣泛好評。《百年巨匠》已獲8項紀錄片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