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巨匠 | 沈尹默致函潘伯鷹,自由隨意的書寫

2020-09-23 百年巨匠

《百年巨匠》第一季書法篇共拍攝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趙樸初、啟功7位巨匠。

《百年巨匠·書法篇》開機儀式2014年12月1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央視CCTV-13《新聞直播間》、北京衛視、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新聞網、央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藝術報等報導了開機儀式。

沈尹默(1883年-1971年)

潘伯鷹(1904-1966)

沈尹默的書法作品,理性、平實、規範,以「二王」為基調。從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筆法的嚴謹,從起筆開始,對運筆、收筆都比較在意,很少有鬆懈的筆畫,結字也中規中矩,少有開合變化。也正是因為沈氏作品帶有規範、嚴謹的書寫作風,使得他沒有白蕉筆下那份從容。但是,這種規範、嚴謹的帖學觀,呈現了一位帖學開拓者對於帖學的擔當,他的探索無疑賦予了近現代帖學更為理性和積極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來說,任何對沈尹默在近現代帖學開拓上的輕視和否定都是不恰當的。也正因為有他對帖學的開拓,新一批帖學作者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有著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豐富的帖學表達經驗,獲得更為深入的書寫可能。

沈尹默的作品風格是多樣的,這也許和他取法廣泛有很大關係。「從米南宮經過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懷仁等,上溯二王」。可以說,沈尹默的筆底裡夾雜著、融合著較複雜的帖學信息,沒有趙孟頫對王羲之《蘭亭序》的專注與深入,也沒有董其昌在「王」字的基調裡強化禪意的空靈。趙、董都有著相當豐厚的書畫修為,滋潤著各自的筆墨,而沈氏的書寫,略顯平淡。

如果我們更為全面地察看沈尹默的作品,會發現沈尹默的作品並非缺少動人的表現力。如果看他大量的信札,這一印象會得到巨大的改觀。以信札為代表的一批作品,沈尹默的書寫回歸日常書寫的從容、自由與輕鬆。

這裡有一組(五件)沈尹默給潘伯鷹寫的信札,從他們密集的書信交往中,可以看到沈尹默對新一代帖學書法家的關愛和提攜。潘伯鷹出生於1904年,小沈尹默21歲,這裡並不對兩位先生的交往作考據,只是以這一組信札來說明沈尹默帖學的成就。

沈尹默的信札有著另一番的輕鬆明快的書寫格調。信札中「二王」法理,已經內化到了書寫起伏的本身,它更多地關注與友人的對話與情感的交流,關注身邊的生活與變化,關注日常狀態。通過經年累月的書寫法理錘鍊,在不經意中筆調反而多樣起來,重新喚起讀者對他筆下書寫真實的感懷。所以沈尹默很多的信札寫得遠比他的其他作品豐富、可愛、親近、有味。同樣五封給潘伯鷹信,每件書寫筆調都不一樣,或重筆紛飛、或簡潔精緻、或放縱暢快。一件有一件的基調,都有著別於常規作品的理性與嚴謹。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一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一》我認為是件難得的精彩之作。

由稚柳兄轉示峻齋函並紙素,且承天馬贈明墨詩箋,峻齋贈佳印感荷。拙書實不足以當此厚貺也,如何如何。髮箋久不得書,今得之當為細書,但恐不能佳耳。與李蔣兩君通候時,望先為致謝,企禱企禱。伯鷹先生左右。

尹默再拜 。卅日。

蔣函附還。

這封信札一改嚴謹的書寫作風,起筆自如,果敢快捷,也體現了自然的書寫狀態,在書寫上有著更為開放與自由表現。它可以有效反映自然書寫的狀態。《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一》最大的特色就是輕重起伏,在重按輕提當中顯現書寫的自由,表現了放鬆率意的意氣。

很多人認為沈尹默在近現代帖學上最大的貢獻是對筆法的梳理,甚至認為沈尹默一輩子為梳理筆法在努力。並例舉了他為筆法所做的著述與成果。我們並不否定他在筆法上所做出的努力,筆法對於每一位書法家來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對筆法的研究和梳理卻不等於就有過人的控筆能力。實際上沈尹默控筆能力與古代帖學大家相比還是有局限的,甚至在書寫過程中的調鋒控筆能力上並不及白蕉。白蕉有精準、細緻控筆能力,又有收放自如的控腕能力,同時還有自由轉換鋒面的能力。沈氏的信札,也可以看到那种放松狀態下的起伏自然,但筆鋒的轉換卻不見得有白蕉那樣的能力。我們在這封信札裡可以看到快速、放鬆的書寫狀態下,從此鋒面向另一鋒面轉換時,線質偶爾出現偏鋒狀態下的簿、弱。比如「明墨詩」三字,特別是「詩」右邊筆鋒的轉換就有這個問題,比如「致謝」也是同樣的問題。應該說在整件作品並不影響整體優雅的氣息,但可以看到沈氏的筆法梳理更多在理念層面上。

我並不以技法高低、控筆能力作為判斷一件作品的好壞的標準。一件動人的作品不是因為有很嚴謹的技法、很高的控筆能力,而是因為作品裡動人的精神、意境,有著鮮活的個性氣質。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二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二》沈尹默給潘伯鷹的另一件信札中,又有另一種韻味。一種由筆尖流暢的調度形成明快的運筆節奏,乾淨簡潔,深得帖學自由之精神,簡短的運筆節奏裡,筆隨心動。簡潔意趣的把控之下,形隨筆變,字形大小自然而出。儘管書寫速度沒有大的起伏,但這種穩定的、明快的節奏本身就很引人入勝。

因為信札的書寫有著更為從容自然的狀態,也更為真實地體現了書寫的情緒。同樣信札裡可見有更為豐富多樣的意味,以及不同的審美呈現。實際上這五件作品都有不同的審美呈現,並不重複。所以說沈尹墨精彩的作品,更多地體現在他的信札裡。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三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四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三》一札,鋪毫重按起筆,間以輕提細筆,粗一看粗頭亂服,筆短意簡,也別有一番風味。《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四》筆調類似《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三》,但字更小,筆尖上有更為微妙的提按。字形雖沒有《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三》那麼迷人,但也是比較耐人尋味的好作品。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五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五》相對來講這是一件比較另類的書寫風格。雖然從用筆的角度看還是「二王」一類的帖學用筆體系,特別是王字「切轉」的特徵得以強化,但在筆畫轉換上相對生硬,連帶上大量弧形的細線,比如「公疏」「藥物」「納入」「即頌」等字的連接,以及個別單字內的連接都有弧形的細線,使得氣息瞬間就不同於純粹的「二王」味了。結字上遠離了「二王」那麼清勁、挺拔的精神。提按轉換、連帶開合之間,調鋒並不像上述幾件信札來得乾淨與明快,沒有那種自如流暢的意味。

信札並非件件都精彩,自由隨意,有時心與筆合可出佳構,有時心與手乖不盡人意。這就是信札作為日常書寫的本然。

沈尹默在近現帖學上作為開拓者,他的作品更多體現在帖學理法的研習與傳承。我們所見到他的常規作品如行書條幅《辨書》筆法上中規中矩,結字上空間勻稱。通過與信札的對比,顯然他的信札書寫更具有藝術上的高度。特別是他在筆法理性的梳理與應用中,常規的作品與信札的書寫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顯然沈尹默對筆法的理解相對理性,但是在他的信札裡,在日常生活自然的書寫中,或多或少擺脫了理法的束縛,進入相對自在自如的書寫常態中,在長年累月的控筆經驗的積累之下,一種隨性起伏的運筆顯出書寫的親切與可愛。從筆法角度看來,恢復古人用筆方法,就恢復了書寫的古法,就得到了古人的書法核心。然而隨著當代科學分析方法的介入,發現筆法就是由不同運筆動作調控筆的方向、力量、速度從而獲得不同的點畫質感,甚至細化到不同的入紙角度。因此,把筆法當作一種書寫技術考察是不難的。作為有豐富書寫體驗的作者,形成不同的點畫形質可以通過重複的練習。但如果據此認為筆法和用筆就是把線條寫厚實、寫到位了,就是太偏見與膚淺了。事實上,筆法是書法家內心表達的產物,用筆隨心而動,是書寫的心靈投射出來的文化現象。筆法生命力恰恰在於隨心而動,而不是固定的法則,它的動人之處在於書寫點畫形質和結字姿態與整體的書寫意境觸動了你的情感。沈尹默的不少信札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一種自由的表達。

文章來源 | 《中華書畫家》雜誌第九期

聲明 | 文章和圖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公眾號已標明來源,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即作處理。

2014年12月19日,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百年巨匠》書法篇顧問呂章申,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百年巨匠》總策劃高峰,中國民生銀行社會責任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喬榕,《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共同為《百年巨匠·書法篇》開機揭幕

《百年巨匠》攝製組採訪沈尹默之

孫沈長慶

《百年巨匠》攝製組採訪沈尹默外孫諶北新

監製 | 衎堂 燕辰

責任編輯 | 天辰

美術編輯 | 神奇海螺

《百年巨匠》已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光陰、博覽欄目)、重慶衛視、浙江衛視、黑龍江衛視、山東衛視、河南衛視、甘肅衛視、新疆衛視、青海衛視、寧夏衛視、西藏衛視、廣東衛視、廣西衛視、北京紀實高清頻道、上海紀實頻道等國內100餘家省級衛視、地方電視臺,以及馬來西亞電視臺等海外電視臺播出,受到廣泛好評。《百年巨匠》已獲8項紀錄片獎項。

相關焦點

  • 信札的魅力——沈尹默寫給潘伯鷹的一組書信
    編者按:信札並非件件都精彩,自由隨意,有時心與筆合可出佳構,有時心與手乖不盡人意。這就是信札作為日常書寫的本然,也是信札的魅力所在吧!趙、董都有著相當豐厚的書畫修為,滋潤著各自的筆墨,而沈氏的書寫,略顯平淡。如果我們更為全面地察看沈尹默的作品,會發現沈尹默的作品並非缺少動人的表現力。如果看他大量的信札,這一印象會得到巨大的改觀。以信札為代表的一批作品,沈尹默的書寫回歸日常書寫的從容、自由與輕鬆。
  • 走近巨匠 | 沈尹默洗硯
    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趙樸初、啟功7位巨匠。沈尹默先生寫字照陶園是監察院同人宿舍,院長先生羅致詩詞書畫篆刻家於一堂,其他文化墨士亦以類聚,我所見即如汪旭初(東)、喬大壯(曾)、潘伯鷹(式)、章孤桐(士釗
  • 沙龍活動報名|才氣縱橫潘伯鷹——一代文化巨匠的再發現
    潘伯鷹,一位多面文化巨匠,不僅有出眾的文學造詣和詩詞功底,更在書法藝術上獨樹一幟。是現代書壇「二王」書風的積極追崇者之一。潘伯鷹書法涉獵面極廣,尤得力於王羲之、褚遂良、趙孟頫。擅楷書、行草,用筆剛毅凝重,超凡脫俗,主張正草並進,碑帖兼學。有人曾評潘伯鷹書法第一,詩第二,文第三,小說第四,鑑賞第五。
  • 潘伯鷹臨《陰符經》筆力雄瞻,氣勢古淡,比沈尹默臨的更灑脫勁健
    民國時期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是不可忽視的歷史時期,尤其是文化上,體現在書法藝術,產生了一些對後世影響極深的書法大家,諸如沈尹默、潘伯鷹等,提到潘伯鷹,我們不得不詳細地介紹一下這位大家,因為筆者對他頗為欣賞,這是一位書、畫、小說都相當精絕的人物,筆者認為最值得稱道的還是他的書法
  • 深得「二王」筆法的潘伯鷹
    潘伯鷹(1904—1966),原名式,字伯鷹,號鳧公、有發翁、卻曲翁,別署孤雲。安徽懷寧人,近現代著名書法家、詩人、作家、文物鑑賞家。與沈尹默、白蕉並稱「書壇三傑 」,是近代書壇「二王」書風的代表人物之一。
  • 不可忽視的潘伯鷹一兼論當代二王書風
    建國後於1960年,又與沈尹默共同發起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個書法協會即: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沈、潘擔任正副主任委員,潘伯鷹在沈尹默的影響下,不斷有書法新作和論文問世,如仿袁昂《古今書評》體例所成的《書評》一篇,沈尹默先生曾寫百絕句贊之,著有《書法雜論》、《中國的書法》、《中國書法簡論》,從五十年代後期其書藝上達到了一生的巔峰,還與沈尹默共同出版了書法字帖。
  • 李廷華:沈尹默與和而不同的現代帖學
    沈尹默以多年功夫致力碑版,漫延在他任教北京大學的全部時段,不能說不是「時風」影響。一九二一年,沈尹默為蔣介石母親書墓志銘並題蓋(墓誌由汪精衛撰寫),同時,于右任也書寫此墓志銘。應該說,此際沈尹默已然書法名家,聲名與于右任頡頏。一九二八年,沈尹默就任河北省教育廳廳長之時,書名已經蓋過詩名。他此際的書法形態,除碑體楷書外,篆隸也本色當行。離開北京大學之前,沈尹默從來沒有倡言帖學。
  • 潘伯鷹為小說家、詩人、書法家,當年,他的小說就是暢銷書
    章士釗和潘伯鷹在重慶還發起並主持了「飲河詩社」,主編詩社的會刊一百餘期,以此為陣地,團結了一大批文士名家,一時間葉恭綽、沈尹默、馬一浮、葉聖陶、陳寅恪、俞平伯、朱自清、錢鍾書、謝稚柳、郭紹虞、蕭滌非、施蟄存等諸多文藝界名流均匯聚於此,佳作紛呈。潘伯鷹的詩很具愛國熱情,他絕對不是無聊文人。
  • 走進潘伯鷹的書學世界——評《潘伯鷹談書法》
    潘伯鷹書法作品 圖片選自《潘伯鷹談書法》  在認識論方面,潘伯鷹對清代以來統治書壇的碑學思想進行了反思,明確反對阮元提出的「南北書派論」和潘伯鷹認為,縱觀各時期、各地區的書法真跡,雖有時代之先後、南北之差別,但書寫中的用筆卻是一貫的,其下筆起落與晉人簡札並無不同。而隋唐之際的許多書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仍大量保留了六朝的風格,與碑版相似,而他們都歸屬於王羲之南帖流派。這種觀念與「唯碑獨尊」的舊碑學思想相比,無疑具有進步意義。
  • 走近巨匠 | 王冬齡:沙孟海先生借我一支筆
    》第一季書法篇共拍攝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趙樸初、啟功7位巨匠。他的《耕字記》中,自述了其書寫原大榜書的歷程,尤對靈隱寺中的「大雄寶殿」和「龍」字的書寫過程記錄詳備。」走近巨匠 | 魯迅當年為何要遠離胡適?
  • 據說這是沈尹默尺幅最大的一件作品
    此作以沈尹默最拿手的細筆楷書書寫,是沈尹默現存尺幅最大的書法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作品書寫於1947年,是當時學界、政界聯合送給南通朱銘山的賀壽序言,最後四條中的落款,沈尹默書寫了邵力子、胡適等一百多位名人名家的名字,幾乎涉及了當時學界、政界的「半壁江山」。
  • 潘伯鷹:是真名士自風流
    懷寧人潘伯鷹是近現代少有的在詩歌、小說、學術、書法、藻鑑等各個領域都享有盛譽的文化名士。建國後任教同濟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鑑定名家謝稚柳共事。因得陳毅賞擢,在上海市政府任參事,與學者書家沈尹默等共同籌創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
  • 潘伯鷹致國學家蘇淵雷之信札欣賞
    因得陳毅賞擢,在上海市政府任參事,與學者書家沈尹默等共同籌創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後潛心考據、義理之學,研究古代哲學、佛學、文學等。抗日戰爭爆發後,應竺可楨聘請,任浙江大學教授,又去江西、廣西講學。1939年夏,在四川籌設復性書院任院長兼主講。抗戰勝利後回杭。1953年任浙江文史館館長。
  • 師法二王之正統,潘伯鷹小楷《豫園記》欣賞:俊逸健勁、瀟散超然
    潘伯鷹作為近代書壇裡師古「二王」的代表人物,與沈尹默、白蕉等一眾帖學大家對近代書法影響深遠。尤其是潘伯鷹所著的書法論作,對書法知識的普及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書友表示欣賞潘伯鷹的書法就讓其想到了一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師古二王之正統,潘伯鷹小楷書法《豫園記》俊逸健勁、瀟灑超然
    潘伯鷹作為近代書壇裡師古「二王」的代表人物,與沈尹默、白蕉等一眾帖學大家對近代書法影響深遠。尤其是潘伯鷹所著的書法論作,對書法知識的普及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書友表示欣賞潘伯鷹的書法就讓其想到了一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白蕉的書法直承晉唐風韻,為何不及沈尹默
    早年海上有幾位學習二王書法的著名人物,他們分別是四家沈尹默、潘伯鷹、馬公愚、白蕉。其中,當今公認書法水平最高且書壇影響最大的則是沈尹默先生。但也有持不同意見者,他們認為若僅論書法水平,應是白蕉在沈尹默之上,至於書壇影響力,則沈尹默遠勝白蕉。
  • 看近三十年前手札,追敘張充和與沈尹默的墨緣往事
    沈尹默正襟危坐,凝神練氣的書寫形象,頗有新異之色,以至張充和後來於美國康州家中,回憶起這段往事,還說:「數十年來每在洗硯時都不能忘記尹師,所以必得從此開始……」張充和的回憶文章《從洗硯說起——紀念沈尹默師》,經後人多次撰文闡述,成為一段翰墨佳話。
  • 「北大書法史上的巨匠」沈尹默,小字草書妍美灑脫、筋骨內斂
    今天課代表要分享的則是被稱為「北大書法史上的巨匠」的沈尹默先生的草書《千字文》,一起來欣賞——沈尹默草書《千字文》欣賞沈尹默書壇曾有"南瀋北於(于右任)、南瀋北吳(吳玉如)"之稱,他還與李志敏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位巨匠"。
  • 互動• 馬拉打望 | 潘伯鷹:烽火安能廢詩書
    潘伯鷹:烽火安能廢詩書馬拉潘伯鷹、張荷君夫婦1940年創辦於重慶的飲河社,是戰時首都乃至全國最大的文人結社,陣容豪華,幾乎將渝漂舊派大文人「一網打盡」:由章士釗、沈尹默、喬大壯、江庸、潘伯鷹等人發起,社友有陳寅恪、吳宓
  • 近代書法名家潘伯鷹,背臨楷書《陰符經》形神兼備,比肩沈尹默
    潘伯鷹 臨《聖教序》潘伯鷹背臨《陰符經》欣賞而書畫課代表今天要介紹的則是近代著名書法家潘伯鷹的背臨《陰符經》,其通過臨習而達到從字中領悟其內在功力的效果潘伯鷹與學者、書家沈尹默等共同籌創了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著有《書法雜論》《中國的書法》《中國書法簡論》等書論,並著有《玄隱廬詩》《人海微瀾》等詩文小說。潘伯鷹是舉世公認的書法名家。坊間論及潘書,多言他是"二王書風的積極追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