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的魅力——沈尹默寫給潘伯鷹的一組書信

2020-12-17 南宗老伍

編者按:

信札並非件件都精彩,自由隨意,有時心與筆合可出佳構,有時心與手乖不盡人意。這就是信札作為日常書寫的本然,也是信札的魅力所在吧!

(內容源自@蘭亭書會,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沈尹默的書法作品,理性、平實、規範,以「二王」為基調。從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筆法的嚴謹,從起筆開始,對運筆、收筆都比較在意,很少有鬆懈的筆畫,結字也中規中矩,少有開合變化。也正是因為沈氏作品帶有規範、嚴謹的書寫作風,使得他沒有白蕉筆下那份從容。但是,這種規範、嚴謹的帖學觀,呈現了一位帖學開拓者對於帖學的擔當,他的探索無疑賦予了近現代帖學更為理性和積極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來說,任何對沈尹默在近現代帖學開拓上的輕視和否定都是不恰當的。也正因為有他對帖學的開拓,新一批帖學作者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有著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豐富的帖學表達經驗,獲得更為深入的書寫可能。

沈尹默的作品風格是多樣的,這也許和他取法廣泛有很大關係。「從米南宮經過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懷仁等,上溯二王」。可以說,沈尹默的筆底裡夾雜著、融合著較複雜的帖學信息,沒有趙孟對王羲之《蘭亭序》的專注與深入,也沒有董其昌在「王」字的基調裡強化禪意的空靈。趙、董都有著相當豐厚的書畫修為,滋潤著各自的筆墨,而沈氏的書寫,略顯平淡。

如果我們更為全面地察看沈尹默的作品,會發現沈尹默的作品並非缺少動人的表現力。如果看他大量的信札,這一印象會得到巨大的改觀。以信札為代表的一批作品,沈尹默的書寫回歸日常書寫的從容、自由與輕鬆。

這裡有一組(五件)沈尹默給潘伯鷹寫的信札,從他們密集的書信交往中,可以看到沈尹默對新一代帖學書法家的關愛和提攜。潘伯鷹出生於1904年,小沈尹默21歲,這裡並不對兩位先生的交往作考據,只是以這一組信札來說明沈尹默帖學的成就。

沈尹默的信札有著另一番的輕鬆明快的書寫格調。信札中「二王」法理,已經內化到了書寫起伏的本身,它更多地關注與友人的對話與情感的交流,關注身邊的生活與變化,關注日常狀態。通過經年累月的書寫法理錘鍊,在不經意中筆調反而多樣起來,重新喚起讀者對他筆下書寫真實的感懷。所以沈尹默很多的信札寫得遠比他的其他作品豐富、可愛、親近、有味。同樣五封給潘伯鷹信,每件書寫筆調都不一樣,或重筆紛飛、或簡潔精緻、或放縱暢快。一件有一件的基調,都有著別於常規作品的理性與嚴謹。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一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一》我認為是件難得的精彩之作。

由稚柳兄轉示峻齋函並紙素,且承天馬贈明墨詩箋,峻齋贈佳印,感荷感荷。拙書實不足以當此厚貺也,如何如何。髮箋久不得書,今得之當為細書,但恐不能佳耳。與李蔣兩君通候時,望先為致謝,企禱企禱。伯鷹先生左右。

這封信札一改嚴謹的書寫作風,起筆自如,果敢快捷,也體現了自然的書寫狀態,在書寫上有著更為開放與自由表現。它可以有效反映自然書寫的狀態。《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一》最大的特色就是輕重起伏,在重按輕提當中顯現書寫的自由,表現了放鬆率意的意氣。

很多人認為沈尹默在近現代帖學上最大的貢獻是對筆法的梳理,甚至認為沈尹默一輩子為梳理筆法在努力。並例舉了他為筆法所做的著述與成果。我們並不否定他在筆法上所做出的努力,筆法對於每一位書法家來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對筆法的研究和梳理卻不等於就有過人的控筆能力。實際上沈尹默控筆能力與古代帖學大家相比還是有局限的,甚至在書寫過程中的調鋒控筆能力上並不及白蕉。白蕉有精準、細緻控筆能力,又有收放自如的控腕能力,同時還有自由轉換鋒面的能力。沈氏的信札,也可以看到那种放松狀態下的起伏自然,但筆鋒的轉換卻不見得有白蕉那樣的能力。我們在這封信札裡可以看到快速、放鬆的書寫狀態下,從此鋒面向另一鋒面轉換時,線質偶爾出現偏鋒狀態下的簿、弱。比如「明墨詩」三字,特別是「詩」右邊筆鋒的轉換就有這個問題,比如「致謝」也是同樣的問題。應該說在整件作品並不影響整體優雅的氣息,但可以看到沈氏的筆法梳理更多在理念層面上。

我並不以技法高低、控筆能力作為判斷一件作品的好壞的標準。一件動人的作品不是因為有很嚴謹的技法、很高的控筆能力,而是因為作品裡動人的精神、意境,有著鮮活的個性氣質。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二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二》沈尹默給潘伯鷹的另一件信札中,又有另一種韻味。一種由筆尖流暢的調度形成明快的運筆節奏,乾淨簡潔,深得帖學自由之精神,簡短的運筆節奏裡,筆隨心動。簡潔意趣的把控之下,形隨筆變,字形大小自然而出。儘管書寫速度沒有大的起伏,但這種穩定的、明快的節奏本身就很引人入勝。

因為信札的書寫有著更為從容自然的狀態,也更為真實地體現了書寫的情緒。同樣信札裡可見有更為豐富多樣的意味,以及不同的審美呈現。實際上這五件作品都有不同的審美呈現,並不重複。所以說沈尹墨精彩的作品,更多地體現在他的信札裡。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三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三》一札,鋪毫重按起筆,間以輕提細筆,粗一看粗頭亂服,筆短意簡,也別有一番風味。《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四》筆調類似《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三》,但字更小,筆尖上有更為微妙的提按。字形雖沒有《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三》那麼迷人,但也是比較耐人尋味的好作品。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四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五

《沈尹默致潘伯鷹信札之五》相對來講這是一件比較另類的書寫風格。雖然從用筆的角度看還是「二王」一類的帖學用筆體系,特別是王字「切轉」的特徵得以強化,但在筆畫轉換上相對生硬,連帶上大量弧形的細線,比如「公疏」「藥物」「納入」「即頌」等字的連接,以及個別單字內的連接都有弧形的細線,使得氣息瞬間就不同於純粹的「二王」味了。結字上遠離了「二王」那麼清勁、挺拔的精神。提按轉換、連帶開合之間,調鋒並不像上述幾件信札來得乾淨與明快,沒有那種自如流暢的意味。

信札並非件件都精彩,自由隨意,有時心與筆合可出佳構,有時心與手乖不盡人意。這就是信札作為日常書寫的本然。

沈尹默在近現帖學上作為開拓者,他的作品更多體現在帖學理法的研習與傳承。我們所見到他的常規作品如行書條幅《辨書》筆法上中規中矩,結字上空間勻稱。通過與信札的對比,顯然他的信札書寫更具有藝術上的高度。特別是他在筆法理性的梳理與應用中,常規的作品與信札的書寫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顯然沈尹默對筆法的理解相對理性,但是在他的信札裡,在日常生活自然的書寫中,或多或少擺脫了理法的束縛,進入相對自在自如的書寫常態中,在長年累月的控筆經驗的積累之下,一種隨性起伏的運筆顯出書寫的親切與可愛。從筆法角度看來,恢復古人用筆方法,就恢復了書寫的古法,就得到了古人的書法核心。然而隨著當代科學分析方法的介入,發現筆法就是由不同運筆動作調控筆的方向、力量、速度從而獲得不同的點畫質感,甚至細化到不同的入紙角度。因此,把筆法當作一種書寫技術考察是不難的。作為有豐富書寫體驗的作者,形成不同的點畫形質可以通過重複的練習。但如果據此認為筆法和用筆就是把線條寫厚實、寫到位了,就是太偏見與膚淺了。事實上,筆法是書法家內心表達的產物,用筆隨心而動,是書寫的心靈投射出來的文化現象。筆法生命力恰恰在於隨心而動,而不是固定的法則,它的動人之處在於書寫點畫形質和結字姿態與整體的書寫意境觸動了你的情感。沈尹默的不少信札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一種自由的表達。

文 | 董水榮

相關焦點

  • 走近巨匠 | 沈尹默致函潘伯鷹,自由隨意的書寫
    這裡有一組(五件)沈尹默給潘伯鷹寫的信札,從他們密集的書信交往中,可以看到沈尹默對新一代帖學書法家的關愛和提攜。潘伯鷹出生於1904年,小沈尹默21歲,這裡並不對兩位先生的交往作考據,只是以這一組信札來說明沈尹默帖學的成就。沈尹默的信札有著另一番的輕鬆明快的書寫格調。
  • 潘伯鷹致國學家蘇淵雷之信札欣賞
    潘伯鷹致國學家蘇淵雷之信札欣賞潘伯鷹謂之名士,自然要提到潘伯鷹的孤傲狂狷,《近代藝林品藻錄》就曾將潘伯鷹的「孤高不群」與沈尹默的「藹藹謙謙」相比對。對待一般俗子,如此當然無妨;而對待一些才識超群的友善之朋,潘伯鷹卻十分敦誠謙恭,如他最尊沈尹默,曾為楊世驥《文苑談往》、潘受《海外廬詩》等親作序言,更為喬大壯作傳等等。潘伯鷹早年在瀋陽大學、中法大學和暨南大學任職,其妻周競中即是他當時的學生,熟諳譯事。周競中過世後,潘伯鷹曾一度追求一女畫家而不遺餘力,以致在書畫界鬧出不少笑話,後來得以娶章士釗義女張荷君為妻。
  • 深得「二王」筆法的潘伯鷹
    潘伯鷹(1904—1966),原名式,字伯鷹,號鳧公、有發翁、卻曲翁,別署孤雲。安徽懷寧人,近現代著名書法家、詩人、作家、文物鑑賞家。與沈尹默、白蕉並稱「書壇三傑 」,是近代書壇「二王」書風的代表人物之一。
  • 潘伯鷹臨《陰符經》筆力雄瞻,氣勢古淡,比沈尹默臨的更灑脫勁健
    民國時期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是不可忽視的歷史時期,尤其是文化上,體現在書法藝術,產生了一些對後世影響極深的書法大家,諸如沈尹默、潘伯鷹等,提到潘伯鷹,我們不得不詳細地介紹一下這位大家,因為筆者對他頗為欣賞,這是一位書、畫、小說都相當精絕的人物,筆者認為最值得稱道的還是他的書法
  • 不斷創出天價的信札拍賣
    ■1996春拍嘉德《徐悲鴻書札》六通,沈尹默書札一通,成交於4.95萬元。   2014年北京匡時春拍,「呂斯百藏品專場」拍賣中,一批徐悲鴻、傅抱石、吳作人等著名藝術家寫給呂斯百的信札均拍出高價!   2015年保利秋拍,張大千當年寫給日本情人山田小姐的80多件情書被逐一進行了拍賣,起拍價均為一萬元。最終,信札全數得以成交,拍出最高價位的兩封情書為86.25萬和80.5萬元。
  • 讓書信煥發魅力當「心存敬畏」
    讓書信煥發魅力當「心存敬畏」 發表時間:2017-03-21   來源:南京文明網   《見字如面》喚起了中國人對筆墨信札的文化記憶。那麼,在手機、網絡這些簡單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如何才能夠讓書信重現煥發出魅力呢?筆者認為,當始終對書信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以及用來寫書信的每一個文字符號「心存敬畏」。  心存敬畏,就是要讀懂書信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僅從杜甫的這一首詩中,就足以充分地證明,書信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在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 名家信札遺失蹊蹺現拍場 含葉聖陶艾青等人書信
    名家書信遺失卻蹊蹺現拍場  近些年,名人信札在收藏界很吃香,成了拍賣行新寵,大有拍場「無此不成席」之勢,價格也一路飆升,據說每年上漲幅度為30%。在拍賣行熱情追逐於此的同時,圍繞名人信札手稿上拍後引發的歸屬權、著作權等爭議更是不絕於耳。
  • ...串起崑曲傳承脈絡-俞粟廬,崑曲,書信,穆藕初,俞振飛,信札,新館...
    原標題:俞粟廬書信將亮相歷史博物館新館 串起崑曲正宗唱法傳承脈絡  昨天,近代崑曲家、書法家俞粟廬後人在這裡向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無償捐贈俞粟廬先生的遺物,這批珍貴遺物包括手抄曲譜、對聯、請柬及信札等共40餘件。  俞粟廬是崑曲大師俞振飛的父親,今年是他170周年華誕。
  • 不可忽視的潘伯鷹一兼論當代二王書風
    儘管帖學曾經清季哀敗,金石碑派隆盛,但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不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而析論潘伯鷹書法,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 錢鍾書信札拍賣案判決 名人信札如何收藏?
    名人書信都是歷史的孤本,一封信往往成為解讀歷史的一把鑰匙,收藏愛好者對名人書信的熱情自然可以理解。不過,「錢鍾書信札拍賣案」的一審判決,也為名人信札收藏者敲響了警鐘:名人信札到底該不該收藏,以後還能不能在藝術品市場上流通?
  • 潘伯鷹為小說家、詩人、書法家,當年,他的小說就是暢銷書
    章士釗和潘伯鷹在重慶還發起並主持了「飲河詩社」,主編詩社的會刊一百餘期,以此為陣地,團結了一大批文士名家,一時間葉恭綽、沈尹默、馬一浮、葉聖陶、陳寅恪、俞平伯、朱自清、錢鍾書、謝稚柳、郭紹虞、蕭滌非、施蟄存等諸多文藝界名流均匯聚於此,佳作紛呈。潘伯鷹的詩很具愛國熱情,他絕對不是無聊文人。
  • 讀懂信札,就讀懂了書法
    手札,就是古人的書信,也叫尺牘、翰札、信札等,由於書寫者多是文人士大夫,所以也被泛稱為文人手札、文人尺牘。其實,名稱略異、實無不同。 歐陽詢說自己學習的經歷是:「詢初效王羲之書,後險勁過之,因自名其體。尺牘所傳,人以為法。」這裡,尺牘就是王羲之的信札,並信札上的書法。
  • 師法二王之正統,潘伯鷹小楷《豫園記》欣賞:俊逸健勁、瀟散超然
    潘伯鷹作為近代書壇裡師古「二王」的代表人物,與沈尹默、白蕉等一眾帖學大家對近代書法影響深遠。尤其是潘伯鷹所著的書法論作,對書法知識的普及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書友表示欣賞潘伯鷹的書法就讓其想到了一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走進潘伯鷹的書學世界——評《潘伯鷹談書法》
    潘伯鷹書法作品 圖片選自《潘伯鷹談書法》  在認識論方面,潘伯鷹對清代以來統治書壇的碑學思想進行了反思,明確反對阮元提出的「南北書派論」和他與沈尹默、馬公愚、鄧散木、白蕉等書家高舉帖學旗幟,成為20世紀上半葉推動中國書法碑帖更迭和傳統復興的中堅力量。從今天仍能看到的潘伯鷹摹古作品來看,其臨摹對象上啟魏晉,下至宋元,大都為二王書風流傳演變史上的主流書家,如王羲之、褚遂良、孫過庭、顏真卿、米芾、趙孟頫等。在對王羲之手札的反覆臨摹中,潘伯鷹對王羲之書法字勢雄逸、剛健勁挺的風格手追心摹,從章法到毫端,無不盡己之能與之相仿。
  • 走近巨匠|啟功舊藏師友信札 稱謂大有講究
    《百年大師》第一季書法篇共拍攝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趙樸初、啟功7位大師。《百年大師——啟功》開機典禮於2015年8月4日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央視CCTV-1《晚間新聞》、央視CCTV-13《朝聞天下》、央視CCTV-13《新聞直播間》欄目、北京衛視《直播北京》等報導了開機典禮。
  • 師古二王之正統,潘伯鷹小楷書法《豫園記》俊逸健勁、瀟灑超然
    潘伯鷹作為近代書壇裡師古「二王」的代表人物,與沈尹默、白蕉等一眾帖學大家對近代書法影響深遠。尤其是潘伯鷹所著的書法論作,對書法知識的普及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書友表示欣賞潘伯鷹的書法就讓其想到了一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潘伯鷹:是真名士自風流
    懷寧人潘伯鷹是近現代少有的在詩歌、小說、學術、書法、藻鑑等各個領域都享有盛譽的文化名士。建國後任教同濟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鑑定名家謝稚柳共事。因得陳毅賞擢,在上海市政府任參事,與學者書家沈尹默等共同籌創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
  • 欣賞劉墉信札書法有感
    信札,尤其是關係密切的親友間往來信札,較之公開言論,更能反映書者真情實感,既具史料價值,又具藝術價值,歷來受到藏家重視。信札,一般裱成冊頁觀賞、收藏,以蝴蝶式為多,家藏《吳式芬等諸賢手牘》,為典型蝴蝶式冊頁裝裱。
  • 尺牘傳情——近現代名人信札專題
    鳳凰國際2017秋拍推出名人信札專題,匯集了張大千、黃賓虹、高二適、傅抱石、沈尹默、章士釗、丁玲、黃胄、沈鵬、吳作人等近代知名學者、詩人、藝術家的來往信札,極具藝術欣賞價值、歷史文獻價值、收藏投資價值,徵集不易,值得珍視。  信札,也稱書札、手札或書信,古稱尺牘、尺書等。名人信札概念涵蓋較寬,除了書信,還包括便條、題籤等。
  • 李宗仁信札真跡,朋友間的書信都一絲不苟,讓現今不少書法家汗顏
    湖北檔案館收藏著李宗仁的信札真跡,這是他當時寫給湖北建設廳廳長伍廷颺的但即使是這樣可以不那麼拘小節的書信,李宗仁還是嚴謹地去對待,一絲不苟。當今的一些自稱是書法家的人物,看了這位戎馬將軍的日常書信恐怕會汗顏吧。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