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級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自2018年底首演以來,已上演180餘場,所到之處一票難求。11月20至22日,這部榮獲「文華獎」和「五個一工程獎」的具有電影級質感的舞劇將在天津大劇院歌劇廳連續上演。
《永不消逝的電波》以烈士李白的真實故事為素材改編,豆瓣評分高達9.5分。該劇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原創,融入青春色彩、紅色記憶、浪漫情懷、諜戰氛圍等元素,通過舞劇的獨特表現形式,把石庫門、弄堂、馬路、報館、旗袍裁縫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細緻入微地呈現在舞臺上,彰顯了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在當代社會的巨大影響力和時代價值,「獎盃」「口碑」雙豐收,深受觀眾們的喜愛和追捧。
作為一部諜戰題材的舞劇作品,能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非常具有挑戰性。韓真、周莉亞兩位導演做了顛覆性的創新,把整個劇本「掰開揉碎」,採用電影蒙太奇的敘事手段,跳躍性地把複雜的情節表現得淋漓盡致,劇情仿佛在情理之中,卻又在意料之外。
舞臺呈現上十分重要的一組道具是26塊可移動的景片,景片是在灰色底面上增加能代表上海建築和場景的布景板,移動景片可轉換各種場景:馬路、弄堂或者某個室內環境。這樣創新的敘事手法,讓觀眾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層次充分得到刷新和提高。為了追求視覺上的美感,燈光設計也十分精確,沒有一點多餘和浪費,每一處燈光的運用都恰到好處。乾淨利落的舞台風格,更有利於觀眾專注於劇情的跌宕起伏,並融匯其中。
黑傘在整部劇裡出現了三次,起到了「一語三關」的作用:第一層表現出上海是一座江南城市,展現地域屬性和城市氣質;第二層表現的是在解放前夕,籠罩在上海上空壓抑的氣氛——很難見到陽光、陰雨綿綿的危機感和焦慮感;第三層表達的是男女主角作為隱蔽戰線的中國共產黨員,透過陰雨傳遞希望、堅毅的決心。整部劇以黑傘的出現開始,以一把黑傘慢慢落下收尾。當陽光和紅圍巾元素出現時,呈現出非常明顯的戲劇對比和衝突,觀眾的心情也會為之激動。
因為舞美、服裝都非常簡練,按照舞臺統一的美學,音樂同樣要做到這一點。青年作曲家楊帆是非常有才華的一位80後,楊帆用了《漁光曲》的素材做了一個展示、重組和發展,把它的色彩性、明暗度進行了有機的調整。他創作的音樂旋律優美並且極具故事性,很符合舞劇音樂的特質。
深受觀眾稱讚的服裝,也是該劇最大的亮點之一。服裝設計陽東霖在參考了大量歷史人物服裝的素材和資料後精心製作而成,顏色選用上別具匠心,沒有用鮮豔、跳躍來展現繁華熱鬧的的大上海。在經典片段《漁光曲》中,則選用了一抹清晨的菸灰色旗袍,充分展現了上海女人的恬靜與特徵。
供圖/主辦方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