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卦」是《周易》的第十五個卦,卦象上是,坤上,艮下,五陰一陽,「艮」在形意上也泛指山石,「坤」為地,乃至地理,卦象之意是山在地之下,山再大,也不可能大得過土地。
「謙:亨,君子有終」。能有謙遜德行的人,會有好結果。
第一爻,陰爻,「初六」,《繫辭》和《象傳》分別有不同指示。
《繫辭》上說「謙謙君子,用涉大川。」
《象傳》上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懂得謙虛的人,能跨越山河,同時又能以卑微的姿態來自我約束。
第二爻,陰爻,「六二」,說謙遜的聲名,能給人帶來好的預示,即一個謙遜的人,大家都看好他。
《繫辭》的表現是,「鳴謙,貞吉。」
《象傳》的表現是,「「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繫辭》是對卦象的解釋,而《象傳》是對《繫辭》的補充,不光我們的時代,在各個朝代,也都有許多研究《周易》之人,卦象是定的,《繫辭》和《象傳》不同的人讀後,都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有不同的思維廣度。
第三爻,陽爻,「九三」,更深一個層次去說謙遜謙虛。
《繫辭》上說「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傳》中說「「勞謙君子」,萬民服氣也。」
兩處陰爻,理解為品質,是看不到的東西,到了第三處是陽爻,許多人已經看到了君子所做的事,有功勞,有事跡,而不居功自傲,以至於有人服他,那麼布道行事就會很方便,哪怕有意外,也很大程度會平穩度過,反之,不謙遜的人,遇到困難,只能自救。
上面這三爻的解讀,其實是卦中的內容,跳出文中《繫辭》《象傳》《彖傳》,才能讓《易經》走得更遠,照本宣科其實對思想的傳播用處不大,《易經》之所以包羅萬象,因為我們將之發散到了世間萬物。放諸事件,六爻就是六要素;置於職場,又是菜鳥、主管、經理、總經理、老闆六個階梯;想到數學,又可以理解為數字、公式、邏輯、運算、結果六個步驟等等。
回到「謙」卦,謙虛的品質只是基礎,做了什麼才是重點。那麼試著將之六步拆分,我們習慣從上到下看,上三爻是構成「八卦」中「坤」卦的陰爻,理解為退避、忍讓、妥協,第四個階段之後,就是是時候說不,拒絕與反對等等。
這一處的陽爻,其實就是謙謙君子的態度。
「謙遜」不是一味的認同點頭,也不是默不吱聲的妥協,而是有主見,能看到問題的關鍵,懂得權衡利弊得失,也不是寸步不讓。給人以謙卑的姿態,那是由心出發,或者出於形式,但謙卑不等同自卑、妄自菲薄。看到我們虛心,師傅長輩等也能教我們更多,不是麼?
這也就是第四爻中,箴言道理的展示。
《繫辭》中,「無不利,撝謙。」
《象傳》中,「「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文王六十四卦,其本身也是諸侯,所以《周易》最初也便是君子之學,而君子要做的,在後世典籍中有了很好的說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當我們不斷的前進,「謙遜」之名,也就有了幫助別人的作用,比如說到「謙讓」,便是孔融讓梨,說到「虛心」,又有程門立雪的典故,這些人也間接地影響後世人,許多人因為知道這些故事而深受啟發。而不謙遜,我們又想到了許多人,比如楚漢爭霸的項羽,比如《三國演義》失荊州的關羽,還有短暫的元朝年代等等。
孔子在所寫的《象傳》中甚至說「「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徵邑國也。」
謙遜的名聲在外,行道有了瓶頸之時,也就到了永兵徵戰攻伐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