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書時,從來不看前言,後來大學時聽到一個老師的一句話,看過一本書的前言或者編者按,大體能夠判斷出這本書是否適合自己去看,後來也就看前言了,畢竟聊聊幾段文字,是對書的整體介紹,比目錄精簡多了。
而西遊記的前言,則不同,西遊記的前言是劉永強寫的,類似其他書的序言,或者書作者找別人寫的總評,通過讀該書前言的閱讀,有一種高屋建瓴的感覺,能夠對《西遊記》的創作歷程,對角色,對情節線有個整體把握,獲取了新的知識,有了新的認知與體會。
1.歷史上竟然真的有玄奘本人。之前以為唐玄奘是一個純虛構的人物,沒想到是存在現實人物模型的。
唐代高僧玄奘,確有其人。隨著玄奘對佛學造詣的加深,他發現國內教派林立,對教義的翻譯與解釋也沒有達到一致,故決心去佛教發源地印度學習佛學。玄奘往返19年,有點類似漢朝張騫的意思。高僧玄奘返回長安後,翻譯佛經,並寫了一本書《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主要記錄了西域國家的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並沒有記錄本人往返印度路上的艱辛。他的弟子將玄奘的艱辛歷程寫入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一書中,可能是《西遊記》的星星之火。
2.《西遊記》的作者竟然是魯迅推定的。
現存《西遊記》的版本上,作者只署了筆名,並沒有體現作者的真實姓名。魯迅根據資料推斷,認為《西遊記》是明代文人吳承恩寫作的,成為一時之定論,才沿用至今。不知道當時是什麼風氣,不像現在講究版權嗎?
3.《金瓶梅》竟然是明代四大奇書之一。明代四大奇書:《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與《金瓶梅》。想起來了,《紅樓夢》是清代曹雪芹寫的。現在的四大名著,明代出了3個。
4.作者設計了2個貫穿全書的情節線。(1)與外界妖魔鬼怪的鬥爭。(2)取經團隊內部的磨合。
5.關於人物形象。
《西遊記》源於唐朝高僧玄奘取經,但是形成藝術作品時,作者對人物性格進行了設定,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吧。劉勇強認為作者將不同的民族性格賦予到四人當中。
孫悟空的機智勇敢、詼諧幽默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英雄主義與樂觀主義;唐僧的堅定虔誠、軟弱無能則體現了傳統知識分子志行修謹,面對瞬息萬變的現實卻缺乏應對能力;豬八戒的貪圖安逸、眼光如豆又反映出小生產者的保守心理;至於沙僧和尚的勤懇依順,也折射著我國人民樸實、善良的品性。
《西遊記》中的唐僧與歷史上的唐僧差別很大,或許出於文學創造需要。書中的唐僧,離開徒弟的幫助,寸步難行,而且是非不分,昏庸偏執,不過他虔誠悟道,持戒精進,是團隊的精神領導。
孫悟空,始終渴望著「自由」,堅持著「自尊」(不願意玉皇大帝藐視他,只願意跪師傅,不得不向妖怪行禮時,「淚出痛腸」,有點像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只看重輩分的嶽老三,將自尊置於利益之上),追求「自娛」(耍耍)。
豬八戒,貪吃好色,好佔小便宜。但他不是反面人物,他自己說自己是直腸的痴漢,「直」與「痴」。
沙僧,沒什麼本事,但孫悟空評價他是個好人。
6.「人生斯世,各有正業,是即各有所取之經,各有一條西天之路也。」張書紳
1.公元紀年法,公元1年為耶穌基督出生那年,對應於中國的漢平帝元年。一世紀為100年,始於1,終於100。21世紀,始於2001年,終於2100年。
2.旋生旋滅:產生不久後隨即消亡。
3.鴻篇巨製/長篇巨製:指規模宏大的著作。
4.俯拾皆是:形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