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揭開十堰4000年移民史

2020-12-13 十堰晚報電子版

市圖書館工作人員正在整理家譜。

(上接8版)

根據《餘氏宗譜》記載:餘姓本不姓餘而姓佘。他們改「佘」為「餘」的原因就是因為「佘」與「蛇」同音,常被人誤認為他們姓毒蛇的蛇,先祖認為蛇是非常毒的一種動物,再者,佘字沒出頭,要想子孫後代有出息,就要出頭,所以就在佘字裡出一頭,改「佘」為「餘」。果不其然,餘氏一門世代為官,到了元朝是最鼎盛時期,在江西長矛一門就出了3個太守(成都、保慶、太定),四代出了5個尚書。

竹山堂《李氏族譜》記載:竹山堂李氏一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李明的後人到江西做官的一支。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造成歷史上「江西填湖廣(湖北、湖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遷徙。唐滅亡後,李氏家族許多子孫被迫分散,到處都有李家後人。李明第8世孫李憲在安史之亂後被遣到江西任觀察使。其後人又遷到四川各地。在民國初年,李氏後人從四川舉家遷到湖北竹山柳林、竹溪桃源等地定居,其後子孫在此生息繁衍。

丹江口《劉氏家譜》記載了劉氏一門從明萬曆年,祖先由北京來鄖縣任知縣,後在此定居,目前已沿襲至21代人的經歷。

明清時逃避官府與災荒移民

百萬流民曾踏至十堰謀生

十堰在明清時期是流民移民聚集的中心地區之一。特別是明中後期全國百萬流民踏至十堰謀生。進入十堰的流民移民大致可分為4種類型:一是逃軍、逃囚;二是明初官方組織的山西大移民;三是逃避戰亂和災荒的難民;四是元朝滅亡後,已經習慣了中原生活的一批蒙古人,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殺,他們改漢姓為馬姓、海姓、計姓等,由山西、陝西逃到荒僻的鄖陽清涼寺一帶定居的少數民族。

史料記載,明初,十堰戰事頻繁,軍人奉命附籍為民耕田種地,這些屯田的軍人,有15000餘眾,成為移民而附籍鄖陽。明成化二年(1466年),鄖陽流民達160萬人以上。明成化六年(1470年),進入鄖陽的流民達90萬人。據清同治 《鄖縣誌》載:清朝時期,「入鄖流民共123371戶,系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及南北直隸附衛軍民等籍。最終附籍的流民計96654戶,人口計272752人」。據清嘉慶《大清一統志·鄖陽府》載:鄖陽「流寓多而土著少」,居民80%是移民,其中江西籍佔30%。老鄖陽府城乾隆年間建有「山陝館」,晉商把生意做到鄖陽府其後人就留下來了。據鄖縣文化館陳家麟《陳氏家譜》記載:家族自清康乾時期自山西大槐樹遷鄖城。遷鄖始祖陳大富、陳大貴兄弟二人,至今已傳續12代。

鄖縣財政局餘龍文先生退休後尋根探源,終得清道光四年刻先人餘世龍墓碑。碑文詳錄遷鄖始祖餘國明,原籍山西平陽府(今臨汾市)蒲州凌津縣潘西星,始遷湖北竹山縣陽灘,經12世至餘文成復遷鄖縣東豐宜鄉(現白桑關鎮)桃溝保雷家溝(現羅西溝)。

鄖陽師專冷遇春先生依據原籍祖譜查明,冷氏遷鄂始祖冷道讓約於明嘉靖二十年前後由山西大槐樹遷湖北谷城,漸發展為當地望族,居地遂稱「冷集」。後冷遇春祖輩一支遷鄖縣至今。

房縣《邱氏宗譜》中記載:先祖邱忠良,因逃避水患,在清道光年間,由祖籍湖北黃州孔家埠鴨兒畈,挑著一根扁擔,背井離鄉,隻身來到傳說中被稱謂囚禁皇族的「天然牢籠」房縣,在縣城東門一帶落腳謀生,至今有8代人。

十堰車城《李氏家譜》記載:居住在十堰車城街辦鏡譚溝李氏一門自明成化十六年由始祖李剛一家獨戶由四川遷徙到十堰,繁衍到現在2200餘戶4100多口後裔。

十堰李家崗現存光緒十九年碑譜記載:李氏原籍江西南昌縣珠石巷大槐樹。明末間因躲避官府的追殺,始祖妙榮帶領本家遷到湖北棗陽縣,後與瞿、王、何四姓自棗陽遷到十堰,分別居住在十堰最平坦的地段李家崗、何家溝、王家灣、瞿家灣,居住地相互間隔幾公裡。據這四姓的老人講,為避同姓近親通婚,遂定四家聯親,保證了這四姓人口的健康發展。

「三線建設」移民佔了當時十堰人口四分之三

十堰人講話以普通話為主

1964年,毛澤東主席提出:「加快『三線建設』,備戰備荒為人民」。周恩來總理寫報告建議在第3個5年計劃期間,在內地建設一個能生產1—8噸各種載重汽車的汽車廠。

1965年,以饒斌為首的5人籌備領導小組經過數年的踏勘比較,結合國家「三線建設」的精神和決定,將二汽廠址選定在鄖陽十堰方圓150平方公裡範圍內。

1969年到1971年間,全國30多家工廠、設計院和建築單位5500餘建設者陸續進入十堰,開始了大規模施工建設。建設者們在極端艱苦的自然環境和物質匱乏的條件下,架橋鋪路、引水送電、安裝設備。他們遠離家人、遠離大城市的喧囂,在這荒蕪的大山溝裡,撐起了巨人的臂膀,為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打牢了基礎。

為了支援「三線建設」,1966年,500餘名國家部屬大中型企業部分幹部職工來到了十堰;1967年從十堰本地六縣城鎮、農村招收社會青年800餘人;1968年從上海招初、高中畢業生 2000名;1970年—1971年在河南、孝感、黃岡等地招復轉軍人、農村、城鎮青年18763人;1970年國家從武漢市、上海市分配給二汽3500餘名中專畢業生;1965年—1969年間,國家分配給二汽1000餘名大中專畢業生;湖北省委抽調東湖養老院53名幹部及醫務人員共計604人支援二汽。

在建設二汽的整個過程中,從全國16個省、市100多個企業中調入二汽的技術工人達8449人,其中一汽2437人。從1967年至1990年間,建設大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山大人稀的十堰,使十堰的人口由1966年的94794人增加到389845人,外來人口佔當時十堰總人口的四分之三。據統計,截至2008年,十堰有300多個姓氏,冷僻姓有9種,其中姓魚的有3人,姓門的有123人,姓歹的有1人,姓熱的有1人,姓冷的有766人,姓豆的有5人,姓是的有15人。「三線建設」新移民的到來把全國各地不同姓氏、不同文化帶了進來,並發生融匯和整合,不僅從地域上、生活習俗上根本改變了十堰面貌,還從方言上改變了十堰原有居民的方言語系。現在十堰人講話基本以普通話為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十堰人口的整體結構和素質。

當年風華正茂的二汽建設者們,現在已年過花甲,他們有許多人正編寫、整理自己的家譜,讓子孫後代永記當年祖輩離開家鄉來到十堰為國家汽車工業建設所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連結

家譜,又稱家史,是記錄一個家族的生命史。是前人留下的飽經歷史風雨滄桑的文化遺產,散落於民間秘不示人。它以記載家庭世系、人物和事跡為中心,內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遷徙、字輩譜、族規、家訓等,內涵十分豐富,涉及社會、歷史、文化、人口、移民、民俗、倫理、教育、地名等諸多學科,它與方志、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海內外華人尋根認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曾於1984年發文提出編好 《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經過10餘年的努力, 《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已於1997年正式出版。但當時受種種客觀條件限制,尚有大量家譜未能收入,特別是大量藏於海外的中國家譜未能收入。2001年,文化部又發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廳 (局)、國家圖書館協助編好 《中國家譜總目》。目前該總目即將問世,共收錄了643個姓氏,其中家譜著錄條目超過2000條的姓氏有陳、張、王、劉、李,超過1000條的姓氏有黃、楊、吳、周、林、徐。

相關焦點

  • 十堰圖書館收藏家譜100餘冊 你知道藏著多少家族故事嗎?
    市圖書館收集、保存、整理這些家譜,為十堰各氏族人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可傳播、推廣、宣傳優秀家族文化,並為專家學者研究地方人文史提供珍貴的史料。市圖書館特藏部工作人員介紹,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可通過譜牒了解姓氏的流轉變遷,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些家譜為研究十堰姓氏變遷、歷史演變、家族興衰以及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河北發現朱棣親兵家譜,揭開明朝600年懸案,專家:真相不應淹沒
    建文四年被改為洪武三十五年,建文朝《太祖實錄》被大幅修改,為了增加皇位繼承的合法性,朱棣甚至隱去了生母碽妃的信息。章太炎就曾評論說:「史之失官,莫如書唐隱太子與明建文事」。 朱棣篡史行為不僅給明清兩代官方修史樹立了一個壞榜樣,也導致後人對明朝的史事真假難辨,這其中就包括一件在民間廣為流傳,但正史卻不見任何記載的懸案:燕王掃北。
  • 饒州瓦屑壩移民家譜尋根(4)
    《安徽朱氏》公眾號得到朱貴安先生同意分期轉載《饒州瓦屑壩移民家譜尋根》書籍的內容,同大家共同分享。明朝初期,安慶府、廬州府、池州府、徽州府、鳳陽府的一部移民,大多來自江西饒州府,各姓氏先祖從饒州府所轄各地,經鄱陽湖瓦屑壩登岸,具名造冊,發放川資,從此背井離鄉,兄弟分離, 踏上陌生的人生之旅...
  • 家譜的價值
    一 家譜與移民史研究家譜中也會有不少明清以前的內容,有的甚至可以從三皇五帝的世系排起,但這些並不可信,不具有人口史資料的價值。現存的家譜在地域上、民族上也是不平衡的,近代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外來人口較多或宗族觀念較強的地區家譜很多,反之則很少,大多數少數民族沒有家譜。
  • 五百年前是一家?家譜有時也「沒譜」
    中國有著以修譜尋宗為特色的「文化認祖」傳統,族譜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譜牒源於何時?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司馬遷說的《譜牒》、《牒記》,都是周以後的東西,周代的《世本》,曾對司馬遷創作紀傳體通史有過參考作用,學術界公認為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
  • 枝江家譜解密:六成人口是江西移民
    近年來,筆者在編修《枝江毛氏族譜》的過程中,先後接觸了枝江30種族譜,通過對隨機抽樣的枝江十本家譜考證,枝江六成人口是江西移民後裔。遷徙時間均在明洪武年間及明嘉靖年間。遷徙原因:為了生存和家族的綿延壯大,離開地瘠人稠,賦稅深重的家鄉,隨「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遷徙到湖廣荊州府枝江縣落籍,在此插標為記,築廬為家,繁衍成族,訖今已五百餘年,共繁衍二十代。
  • 家譜有何新價值?重拾「家史」背後的溫情與敬意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一卷卷泛黃的家譜究竟能讓我們從哪些維度了解家族過往?在重新重視家教、家風的今天,家譜有何新價值?蔚為大觀的家譜舊藏當為現場到會的專家講起這批入藏家譜的來由時,首都師範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所長尹小林還清晰地記得家譜由湘入京的時間:「那是2017年12月底,我們將光嶽樓藏書裝了近千箱,用大型貨車從長沙運抵北京,對我來說,這些都是一等的寶物。」
  • 江蘇發現李白家譜,或揭開了真相!
    不過,江蘇發現一本李白家譜,上面文字令人動容,或揭開了李白是否斷子絕孫的真相。 820年前後,李白好友範倫之子範傳正,曾經走遍全國查找李白後人,最終卻只找到李伯禽的兩個女兒。兩女嫁於當地農民,一為陳雲之室,一乃劉勸之妻。
  • 數典不忘祖——赤峰的家譜文化
    目前,赤峰境內現存記載族系延續時間最長的家譜當屬克什克騰旗原熱水塘鎮楊名舜所保存的《楊氏族譜》。《楊氏族譜》自北漢(951年) 寫起,迄今已達47代1068年。他家是北宋著名將領楊繼業的後人。其族譜在元代、明代、清代三修,現存《族譜》為清道光本,凡6本12卷近10萬字。楊氏家庭世代居住陝西華陰縣,後遷至山西太原。
  • 雲南首家「中華家譜館」落戶昆明
    (雲南國學網 通訊員丁存金)2019年6月28日,雲南首家「中華家譜館」在昆明揭牌,同時掛牌的還有「志譜編印修復收藏中心」。家譜是家族的世系檔案、經典、法規。家譜名稱繁多,大致有宗譜、世譜、族譜、家乘、會通譜、統宗譜、支譜、房譜等稱法。
  • 家譜作為歷史文獻的價值和局限
    近年來,家譜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文獻,已經受到有關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但總的來說,家譜的文獻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別是從已有的成果看,普遍存在著一些片面性,反映出一些學者對家譜的局限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茲擇要論說。一、家譜與移民史研究每一種家譜一般都詳細地記載了先輩在何時由何地遷到了何地,比較完整地反映了該家族遷移的歷史。
  •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後裔姓氏
    據史、志、族譜等文獻記載和眾多的專家學者調查考證,洪洞大槐樹移民多為有組織的官方移民,始於金初天輔年間(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時期(公元1736~1795),歷經金、元明、清四個朝代,時間跨度達六百餘年。移民次數在20次以上,有確鑿文獻記載的即有18次。
  • 家譜
    查找家族源流的過程對家譜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查閱了很多省份的「董」姓家譜字輩,多數字輩都有很好的寓意,有的是講詩書禮儀,有的講忠厚傳家,有志氣高遠,也有國泰民安。這是中國人的民族文化,也是民眾樸素的信仰。老祖宗留下家譜也就留下了祖訓,告誡後人為人的根本,忠、善、德、仁、詩、書、禮、儀。也寄託著老百姓對於家族興旺、生活幸福、國泰民安的願望。
  • 懷柔七旬村翁手寫家譜村史 歷經10年完成
    懷柔七旬村翁10年手寫家譜村史  懷柔區九渡河鎮石湖峪村有位老人名叫謝尚安,今年70歲。別看他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卻用了10年時間,手寫出厚厚三本《謝氏家譜》和7萬字的村史。家族繁衍、人物事跡、村莊變遷、美德故事……老人的記錄,為族人和村莊留下檔案,更是珍貴的人文教材。
  • 名門修譜:家譜接錯了,變成別人的孫子,怎麼改?
    如果有家譜,想要尋根,就要先確認家族的堂號、郡望,這兩個重要的線索確定了之後,尋根就可以一步步的來了。提到尋根,山西洪洞大槐樹就是不得不提的一個尋根聖地。明初大槐樹移民,堪稱中國歷史上第四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動。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洪武年間先後從山西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共計移民18次。
  • 葛劍雄:家譜的局限性是明顯的
    家譜比較完整地反映家族遷移歷史每一種家譜一般都詳細地記載了先輩在何時由何地遷到了何地,比較完整地反映了該家族遷移的歷史。對於一些自發的、小規模的、分散的移民,有關的家譜可能已是唯一的文字記載來源了。即使對於那些大規模的、官方安置的、集中的移民,正史和其他史料的記載也往往失之粗略,缺乏具體而詳確的敘述,更沒有定量分析。究竟有多少人?從哪裡遷到哪裡?遷移的路線有哪些?多少人定居了?多少人又返回或遷走了?移民的成份有哪些?等等,大多是找不到答案的。儘管一二部、一二十部家譜也不一定找得到完整的答案,但如果能集中若干種有關同一次遷移的家譜,就有可能作出比較具體的分析。
  • 葛劍雄:家譜的局限性是明顯的
    家譜比較完整地反映家族遷移歷史 每一種家譜一般都詳細地記載了先輩在何時由何地遷到了何地,比較完整地反映了該家族遷移的歷史。對於一些自發的、小規模的、分散的移民,有關的家譜可能已是唯一的文字記載來源了。
  • 殷墟甲骨文出土,揭開中國最早家譜真面目,距今已超3200年
    到了漢唐時期,中國家譜非常發達,平民百姓都熱衷於修家譜。然而,由於歷經五胡亂華、五代十國、宋元戰爭等戰亂,很多家譜已經消失在歷史煙雲之中,如今現存的古老家譜多數是在明清時期纂修,並非原先的實物家譜。 隨著地下文物不斷挺身而出,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古老家譜再度重現天日,尤其殷墟出土的一份完整的甲骨文家譜,屬於中國最古老、最原始的實物家譜,揭開了三千年前家譜的真面貌。
  • 「網際網路+「讀我的家史:新家譜來了
    最早的公司距今400多年,最早的宗教組織距今3000年,最早的國家距今5000年,而家從人類產生以來就一直存續至今,已經超過10萬年。「家」是人類最持久,最原始,最質樸的組織形態。  家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理想,「家國情懷」更是當前社會所缺失和提倡的精神。
  • 《內心的富貴》——敬仰十堰
    為慶祝漢十高鐵開通,「武鐵悅讀」為您播出三條關於武漢、十堰、襄陽等城市的系列音頻,介紹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下面這篇散文來自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散文隨筆集《內心的富貴》,作者趙偉東。 《內心的富貴》以橫截面的形式向讀者娓娓講述漢水故事和作者親身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