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圖書館工作人員正在整理家譜。
(上接8版)
根據《餘氏宗譜》記載:餘姓本不姓餘而姓佘。他們改「佘」為「餘」的原因就是因為「佘」與「蛇」同音,常被人誤認為他們姓毒蛇的蛇,先祖認為蛇是非常毒的一種動物,再者,佘字沒出頭,要想子孫後代有出息,就要出頭,所以就在佘字裡出一頭,改「佘」為「餘」。果不其然,餘氏一門世代為官,到了元朝是最鼎盛時期,在江西長矛一門就出了3個太守(成都、保慶、太定),四代出了5個尚書。
竹山堂《李氏族譜》記載:竹山堂李氏一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李明的後人到江西做官的一支。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造成歷史上「江西填湖廣(湖北、湖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遷徙。唐滅亡後,李氏家族許多子孫被迫分散,到處都有李家後人。李明第8世孫李憲在安史之亂後被遣到江西任觀察使。其後人又遷到四川各地。在民國初年,李氏後人從四川舉家遷到湖北竹山柳林、竹溪桃源等地定居,其後子孫在此生息繁衍。
丹江口《劉氏家譜》記載了劉氏一門從明萬曆年,祖先由北京來鄖縣任知縣,後在此定居,目前已沿襲至21代人的經歷。
明清時逃避官府與災荒移民
百萬流民曾踏至十堰謀生
十堰在明清時期是流民移民聚集的中心地區之一。特別是明中後期全國百萬流民踏至十堰謀生。進入十堰的流民移民大致可分為4種類型:一是逃軍、逃囚;二是明初官方組織的山西大移民;三是逃避戰亂和災荒的難民;四是元朝滅亡後,已經習慣了中原生活的一批蒙古人,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殺,他們改漢姓為馬姓、海姓、計姓等,由山西、陝西逃到荒僻的鄖陽清涼寺一帶定居的少數民族。
史料記載,明初,十堰戰事頻繁,軍人奉命附籍為民耕田種地,這些屯田的軍人,有15000餘眾,成為移民而附籍鄖陽。明成化二年(1466年),鄖陽流民達160萬人以上。明成化六年(1470年),進入鄖陽的流民達90萬人。據清同治 《鄖縣誌》載:清朝時期,「入鄖流民共123371戶,系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及南北直隸附衛軍民等籍。最終附籍的流民計96654戶,人口計272752人」。據清嘉慶《大清一統志·鄖陽府》載:鄖陽「流寓多而土著少」,居民80%是移民,其中江西籍佔30%。老鄖陽府城乾隆年間建有「山陝館」,晉商把生意做到鄖陽府其後人就留下來了。據鄖縣文化館陳家麟《陳氏家譜》記載:家族自清康乾時期自山西大槐樹遷鄖城。遷鄖始祖陳大富、陳大貴兄弟二人,至今已傳續12代。
鄖縣財政局餘龍文先生退休後尋根探源,終得清道光四年刻先人餘世龍墓碑。碑文詳錄遷鄖始祖餘國明,原籍山西平陽府(今臨汾市)蒲州凌津縣潘西星,始遷湖北竹山縣陽灘,經12世至餘文成復遷鄖縣東豐宜鄉(現白桑關鎮)桃溝保雷家溝(現羅西溝)。
鄖陽師專冷遇春先生依據原籍祖譜查明,冷氏遷鄂始祖冷道讓約於明嘉靖二十年前後由山西大槐樹遷湖北谷城,漸發展為當地望族,居地遂稱「冷集」。後冷遇春祖輩一支遷鄖縣至今。
房縣《邱氏宗譜》中記載:先祖邱忠良,因逃避水患,在清道光年間,由祖籍湖北黃州孔家埠鴨兒畈,挑著一根扁擔,背井離鄉,隻身來到傳說中被稱謂囚禁皇族的「天然牢籠」房縣,在縣城東門一帶落腳謀生,至今有8代人。
十堰車城《李氏家譜》記載:居住在十堰車城街辦鏡譚溝李氏一門自明成化十六年由始祖李剛一家獨戶由四川遷徙到十堰,繁衍到現在2200餘戶4100多口後裔。
十堰李家崗現存光緒十九年碑譜記載:李氏原籍江西南昌縣珠石巷大槐樹。明末間因躲避官府的追殺,始祖妙榮帶領本家遷到湖北棗陽縣,後與瞿、王、何四姓自棗陽遷到十堰,分別居住在十堰最平坦的地段李家崗、何家溝、王家灣、瞿家灣,居住地相互間隔幾公裡。據這四姓的老人講,為避同姓近親通婚,遂定四家聯親,保證了這四姓人口的健康發展。
「三線建設」移民佔了當時十堰人口四分之三
十堰人講話以普通話為主
1964年,毛澤東主席提出:「加快『三線建設』,備戰備荒為人民」。周恩來總理寫報告建議在第3個5年計劃期間,在內地建設一個能生產1—8噸各種載重汽車的汽車廠。
1965年,以饒斌為首的5人籌備領導小組經過數年的踏勘比較,結合國家「三線建設」的精神和決定,將二汽廠址選定在鄖陽十堰方圓150平方公裡範圍內。
1969年到1971年間,全國30多家工廠、設計院和建築單位5500餘建設者陸續進入十堰,開始了大規模施工建設。建設者們在極端艱苦的自然環境和物質匱乏的條件下,架橋鋪路、引水送電、安裝設備。他們遠離家人、遠離大城市的喧囂,在這荒蕪的大山溝裡,撐起了巨人的臂膀,為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打牢了基礎。
為了支援「三線建設」,1966年,500餘名國家部屬大中型企業部分幹部職工來到了十堰;1967年從十堰本地六縣城鎮、農村招收社會青年800餘人;1968年從上海招初、高中畢業生 2000名;1970年—1971年在河南、孝感、黃岡等地招復轉軍人、農村、城鎮青年18763人;1970年國家從武漢市、上海市分配給二汽3500餘名中專畢業生;1965年—1969年間,國家分配給二汽1000餘名大中專畢業生;湖北省委抽調東湖養老院53名幹部及醫務人員共計604人支援二汽。
在建設二汽的整個過程中,從全國16個省、市100多個企業中調入二汽的技術工人達8449人,其中一汽2437人。從1967年至1990年間,建設大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山大人稀的十堰,使十堰的人口由1966年的94794人增加到389845人,外來人口佔當時十堰總人口的四分之三。據統計,截至2008年,十堰有300多個姓氏,冷僻姓有9種,其中姓魚的有3人,姓門的有123人,姓歹的有1人,姓熱的有1人,姓冷的有766人,姓豆的有5人,姓是的有15人。「三線建設」新移民的到來把全國各地不同姓氏、不同文化帶了進來,並發生融匯和整合,不僅從地域上、生活習俗上根本改變了十堰面貌,還從方言上改變了十堰原有居民的方言語系。現在十堰人講話基本以普通話為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十堰人口的整體結構和素質。
當年風華正茂的二汽建設者們,現在已年過花甲,他們有許多人正編寫、整理自己的家譜,讓子孫後代永記當年祖輩離開家鄉來到十堰為國家汽車工業建設所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連結
家譜,又稱家史,是記錄一個家族的生命史。是前人留下的飽經歷史風雨滄桑的文化遺產,散落於民間秘不示人。它以記載家庭世系、人物和事跡為中心,內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遷徙、字輩譜、族規、家訓等,內涵十分豐富,涉及社會、歷史、文化、人口、移民、民俗、倫理、教育、地名等諸多學科,它與方志、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海內外華人尋根認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曾於1984年發文提出編好 《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經過10餘年的努力, 《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已於1997年正式出版。但當時受種種客觀條件限制,尚有大量家譜未能收入,特別是大量藏於海外的中國家譜未能收入。2001年,文化部又發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廳 (局)、國家圖書館協助編好 《中國家譜總目》。目前該總目即將問世,共收錄了643個姓氏,其中家譜著錄條目超過2000條的姓氏有陳、張、王、劉、李,超過1000條的姓氏有黃、楊、吳、周、林、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