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衍筮法
以蓍草為工具
不是絕對權威
目前記錄不完整
在其發展的過程之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的筮法理論根源。
2
佔筮的機理
模擬天象,模擬自然。
使用不可解釋的自然體系。
隨著認識的深入,在各個體系之中加入人為解讀的部分,形成情理分析與數理分析的綜合。
3
筮法與中國文化
筮法的發展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切面。
筮法有其科學的一面。
筮法是中國哲學的始點,代表了中國人認識世界方略。
4
朱熹之「變佔法」
「無變爻,則以本卦卦辭佔。」
《大有》卦
卦辭:元亨
5
「一爻變,則以本卦變爻辭佔。」
《比》卦變為《屯》卦
《比》卦初六爻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fou],終來有它,吉。
6
「ニ爻變,則以本卦二變爻辭佔,仍以上爻為主。」《大壯》卦變為《小過》圭《大壯》卦初九爻辭:壯於趾,徵兇;有孚。九ニ爻辭:貞吉 。
7
「三爻變,則佔本卦及之卦之彖辭,而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前十卦(初爻不變)主貞後十卦主悔。」《大過》卦變為《否》卦,在此為《大過》之《彖》辭:大過,大者過也。「棟橈【rao】」,本末弱也。剛過而中,異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
8
「四爻變,則以之卦二不變爻佔,仍以下爻為主。「
《訟》卦變為《遁》卦,在此用《遁》之六二爻辭: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與九爻辭:系遁,有疾,歷。畜臣妾,吉。
9
「五爻變,則以之卦不變爻佔
《隨》卦變為《升》卦,在此用《升》之上六爻辭:冥升,利於不息之貞。
10
「六爻變,則《乾》《坤》佔二用,餘卦佔之卦卦辭。
《責》卦變為《困》卦,在此用《困》之卦辭: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11
《左傳》《國語》筮例《左傳》《國語》中與《周易》和其他筮書有關的記載,共有二十二條。從這二十ニ條記載看,基本可以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引證《周易》經文來說明問題,或闡述自己的看法;一種是以《周易》或其他筮書進行佔筮,以預測事情的吉、兇、禍、福。同時,在佔筮的過程之中,出現了後世解讀《周易》的基本方法。
12引證《周易》說明問題或闡述觀點《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對曰:'《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見龍在田。」其《大有》曰:「飛龍在天。」其《夬》 ( guài)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坤》之《剝》曰:「龍戰於野。」若不朝夕見,誰能物之……。」
13崔武子見棠姜《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見棠姜而美之…武子筮之,遇《困》之《大過》。史皆曰:「吉。」示陳文子,文子日:夫從風,風隕妻,不可娶也!且其繇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兇。」「困於石」,往不濟也,「據於蒺藜」,所恃傷也;「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兇」,無所歸也。」崔子曰:『嫠也何害!先夫當之矣!』遂取之。」14崔武子見棠姜這一個例子說明在這一時期《周易》佔筮出現的兩個顯著特點:第一,並非決定性作用,只是當時人們判斷事物的一個參考性意見。第二,史巫之土也多會察言觀色,根據當事人的需求來解讀《周易》佔筮的結果。
註:課堂內容來源於中國政法大學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