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在月令圖法中,天象是最重要的內容。而《夏小正》作為最古老的月令之一,其最重要的天象除了北鬥外,就是參宿。
一、正月建寅,參陽開泰
參宿,在從《夏小正》到《禮記》中的月令文獻中,都是作為正月的昏中星。
《夏小正》云:「正月……初昏參中,鬥柄懸在下」。
《禮記.月令》亦云:「孟春之月…昏參中」。
按照「正月建寅」的夏令,當人們看到黃昏之時,北鬥的鬥建指向東北方寅位(鬥柄懸在下),而參宿則高掛正南方的天空中,正月就到了,春季也就開始了。
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曆仍然沿用著夏曆的傳統,以建寅之月為正月。根據十二闢卦,代表正月建寅的闢卦是《泰》卦,《泰》的卦象中有三個陽爻,所以我們常常能夠在春聯上看到「三陽開泰」的吉語。古文中,「參」與「三」通用,而參宿也是正月傍晚時的標誌天象,因此又有「參陽開泰」之說。
二、參宿和晉國
《周易》的卦爻辭中,有沒有提到參宿這個重要的星座呢?
有的,那就是第36卦,《晉》。
晉,就是晉國,按照古代的分野理論,晉國是參宿的分野。
《左傳》昭公元年(公元前541),鄭國的子產這樣解釋晉國和參宿的淵源: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幹戈,以相徵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己:『餘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其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
這一段話中,有三個關鍵點值得我們注意:一是「參為晉星」;二是參宿之神為「實沈」;三是武王的兒子唐叔虞被封在晉國。這對於我們接下來的討論非常重要。
三、康侯與晉國
《晉》的卦辭中,一開頭就說「康侯用錫馬蕃庶」。
康侯是誰?
康侯的真實身份,早在《焦氏易林》中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其《隨》之《恆》的林辭云:「齊姜叔子,天命在位,實沈參墟,封為康侯」。可見這個被封在晉國這個「實沈參墟」的人,名字叫做康侯。
《焦氏易林》的《坤》卦林辭也說:「邑姜叔子,天文在手。實沈參虛,封為晉侯。」可見康侯就是晉侯,他的身份是邑姜的小兒子(邑姜叔子)。《左傳·昭公十年》曰:「邑姜,晉之妣也。」杜預註:「邑姜,齊太公女,晉唐叔之母。」邑姜因為是齊國姜太公的女兒,所以又稱齊姜。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后,也是周成王的母親。因為邑姜的小兒子姬虞是晉國的始祖,所以《左傳》中又稱她為「晉之妣也」。
根據前文中《左傳》的記載,邑姜懷著姬虞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見上帝對她說「我給你的兒子起名叫『虞』,而且我會把參宿的分野唐國做為他的封地,讓他的子孫興旺發達」,後來姬虞出生,果然手上有一個「虞」字。
也就是說,《晉》卦中的「康侯」,就是晉唐叔,真名叫做姬虞,是和周成王一母同胞的親弟弟。
有關姬虞被封在晉國,《呂氏春秋》載有一段周成王「桐葉封弟」的故事:
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為珪。而授唐叔虞曰:「餘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請曰:「天子其封虞邪? 」成王曰:「餘一人與虞戲也。」周公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於是遂封叔虞於晉。
周成王因一句玩笑話把弟弟姬虞封侯,歷來被傳為佳話。而姬虞也因為封在了唐這個地方,所以又被叫做「唐叔虞」。後來「唐」改名為「晉」,所以姬虞又被叫做「晉唐叔」。(「唐」改名為「晉」,史書中記載是唐叔的兒子姬燮父所改,但近年在晉國墓地的考古發現表明,有可能唐叔在世期間就已經將國號改為「晉」了)
《晉》卦中的「康侯」就是晉國的開國始祖唐叔虞,這一點本無疑義,但在近代來的疑古思潮之下,頗有些學者標新立異。如顧頡剛在《古史辯》裡就說,康侯就是周武王之弟,名封,因為封於康,故稱為康侯或康叔——這是完全沒有把卦名的「晉」字放在眼裡。試問,《周易》的作者為何在一個名字叫做「晉」的卦裡,放著晉國的開國始祖康侯不寫,卻非要扯到一個八竿子也打不著的衛康侯呢?
(本文為《周易》天文曆法密碼系列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