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代著名的黑人作家:鮑德溫
詹姆斯·亞瑟·鮑德溫( James Arthur Baldwin,1924-)是美國當代著名的黑人作家,出生在美國組約的黑人聚居區哈萊姆,他父親是一個窮牧師,不受教區供養,靠自己掙錢口,不僅收入少,而且經常失業,一家十一口人住在又窄又小,破舊不堪的公寓裡,往往四、 五個孩子同睡一張床。鮑德溫受教育不多,主要靠自學,童年時代總是一手抱弟弟或妹妹,一手拿著書閱讀。他在剛能閱讀的時候就開始在腦子裡構思小說,十二歲發表了一篇寫西班牙革命的短篇小說,以後一直練筆寫歌曲和刷本,但他父親一心要他當牧師,極力反對他的創作活動。他十四歲開始在教堂裡布道,三年後不僅停止布道,而且從此不信宗教,因為他「看透了宗教的虛偽」。
他離開教堂後不久也就離開了家,在他所謂的「美國工商業世界」裡掙扎。二十一歲時寫了部小說,卻找不到地方出版,他只好到一家飯館裡去當侍者,在業餘時間寫些書評和小品文,其中的一部分後來收在散文集《土生子的札記》裡。美國社會裡的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使他忍無可忍,他終於在一九四八年動身去法國,在巴黎完成他的長篇小說《向蒼天呼籲》在僑居歐洲的那些年,他在報刊上陸續發表了不少關於黑人問題的文章,漸漸在文藝界顯露頭角。一九六一年他的長篇小說《另一個國家》出版,在美國暢銷,他也躍而成為最受人注意的美國黑人作家。
在歐洲僑居十年之後,他又回到美國。當時美國國內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小石城事件」。美國政府當局出動了武裝警察血腥鎮壓了阿肯色州小石城的黑人為反對公立學校不準黑人人學而舉行的示威。鮑德溫認為,「與其拿著美國護照待在歐洲向人解釋小石城事件,不如乾脆回到美國小石城去,這樣做不僅簡單得多,而且光彩得多」。他覺得象他這樣的黑人「在這個動蕩的可怕的世界裡很難找到一個可以安居的國家」,面他身為作家,「責任是在美國」,因而他回到美國從事寫作和鬥爭。
除與人合寫的作品外,鮑德溫迄今已出版五部散文集、一部兒童文學作品、二部戲劇、一部電影劇本、一部短篇小說集和五部長篇小說。
鮑德溫的長篇小說受西方頹廢派作家如亨利·詹姆斯、詹姆斯·喬依斯的影響較大。而目前流行於西方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宣揚性愛至上的弗洛依德學說,則在他的創作思想上起相當大的作用。他的小說儘管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美國社會的種族矛盾和種族歧視,但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種族關係往往是通過性關係來反映的,例如他的成名作《另一個國家》就是通過好幾對黑人和白人男女之間錯綜複雜的性關係來反映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的。一九七四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主要描寫一對黑人青年男女受到一個白人流氓警察的迫害,男的被誣告犯強姦罪進了監牢,女的懷孕即將分娩,男女兩家都為營救被捕的黑人青年而四處奔走。這部小說反映種族問題要比前幾部小說深刻。
鮑德溫寫得最成功的是散文作品。他的五部散文集除九七六年出版的《魔鬼找到了工作》是影評集外,其他四部包括政論、文藝評論、回憶錄、隨筆、旅遊札記、報告文學等多種形式。最早出版的是《土生子的札記》(1955)。
鮑德溫在散文集《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中高度評價黑豹黨,稱它為「把廣大黑人引向健康和解放的巨大力量」。
鮑德溫的散文寫得潑辣犀利,文體簡潔樸素,洋溢著火樣的熱情。評論家們認為,「鮑德溫的散文充滿無人能模仿的激情,這種激情……出自作者的內心,無法與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分割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