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代著名的黑人作家:鮑德溫

2020-12-06 道觀講文化

美國當代著名的黑人作家:鮑德溫

詹姆斯·亞瑟·鮑德溫( James Arthur Baldwin,1924-)是美國當代著名的黑人作家,出生在美國組約的黑人聚居區哈萊姆,他父親是一個窮牧師,不受教區供養,靠自己掙錢口,不僅收入少,而且經常失業,一家十一口人住在又窄又小,破舊不堪的公寓裡,往往四、 五個孩子同睡一張床。鮑德溫受教育不多,主要靠自學,童年時代總是一手抱弟弟或妹妹,一手拿著書閱讀。他在剛能閱讀的時候就開始在腦子裡構思小說,十二歲發表了一篇寫西班牙革命的短篇小說,以後一直練筆寫歌曲和刷本,但他父親一心要他當牧師,極力反對他的創作活動。他十四歲開始在教堂裡布道,三年後不僅停止布道,而且從此不信宗教,因為他「看透了宗教的虛偽」。

他離開教堂後不久也就離開了家,在他所謂的「美國工商業世界」裡掙扎。二十一歲時寫了部小說,卻找不到地方出版,他只好到一家飯館裡去當侍者,在業餘時間寫些書評和小品文,其中的一部分後來收在散文集《土生子的札記》裡。美國社會裡的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使他忍無可忍,他終於在一九四八年動身去法國,在巴黎完成他的長篇小說《向蒼天呼籲》在僑居歐洲的那些年,他在報刊上陸續發表了不少關於黑人問題的文章,漸漸在文藝界顯露頭角。一九六一年他的長篇小說《另一個國家》出版,在美國暢銷,他也躍而成為最受人注意的美國黑人作家。

在歐洲僑居十年之後,他又回到美國。當時美國國內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小石城事件」。美國政府當局出動了武裝警察血腥鎮壓了阿肯色州小石城的黑人為反對公立學校不準黑人人學而舉行的示威。鮑德溫認為,「與其拿著美國護照待在歐洲向人解釋小石城事件,不如乾脆回到美國小石城去,這樣做不僅簡單得多,而且光彩得多」。他覺得象他這樣的黑人「在這個動蕩的可怕的世界裡很難找到一個可以安居的國家」,面他身為作家,「責任是在美國」,因而他回到美國從事寫作和鬥爭。

除與人合寫的作品外,鮑德溫迄今已出版五部散文集、一部兒童文學作品、二部戲劇、一部電影劇本、一部短篇小說集和五部長篇小說。

鮑德溫的長篇小說受西方頹廢派作家如亨利·詹姆斯、詹姆斯·喬依斯的影響較大。而目前流行於西方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宣揚性愛至上的弗洛依德學說,則在他的創作思想上起相當大的作用。他的小說儘管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美國社會的種族矛盾和種族歧視,但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種族關係往往是通過性關係來反映的,例如他的成名作《另一個國家》就是通過好幾對黑人和白人男女之間錯綜複雜的性關係來反映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的。一九七四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主要描寫一對黑人青年男女受到一個白人流氓警察的迫害,男的被誣告犯強姦罪進了監牢,女的懷孕即將分娩,男女兩家都為營救被捕的黑人青年而四處奔走。這部小說反映種族問題要比前幾部小說深刻。

鮑德溫寫得最成功的是散文作品。他的五部散文集除九七六年出版的《魔鬼找到了工作》是影評集外,其他四部包括政論、文藝評論、回憶錄、隨筆、旅遊札記、報告文學等多種形式。最早出版的是《土生子的札記》(1955)。

鮑德溫在散文集《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中高度評價黑豹黨,稱它為「把廣大黑人引向健康和解放的巨大力量」。

鮑德溫的散文寫得潑辣犀利,文體簡潔樸素,洋溢著火樣的熱情。評論家們認為,「鮑德溫的散文充滿無人能模仿的激情,這種激情……出自作者的內心,無法與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分割開來。

相關焦點

  • 美國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
    為了紀念黑人歷史,歷史學家Daina Ramey Berry要求國家非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的策展人分享有關開拓非洲裔美國人形象的重要故事。今天,他的文物提醒我們他的世界觀和他對家庭的承諾。詹姆斯·鮑德溫是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知識分子和活動家之一。鮑德溫出生於紐約,24歲時離開美國,在法國生活和工作。
  • 回看鮑德溫
    與五六十年前相比,美國黑人的社會地位已經大為改觀,而這一切的由來,並非來自街頭暴力,而恰恰是自省與反思的結果。黑人有自己的思想家,前有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今有紐約黑人大主教曼寧,我現在介紹的是黑人大作家詹姆斯·鮑德溫(1924—1987)。鮑德溫是個私生子,生父早不知去向。
  • 詹姆斯·鮑德溫:一個傳教士、作家、散文家,馬丁路德金的同行者
    20 世紀 60 年代,在一項針對美國最負盛名的一位人物的調查中,聯邦調查局收集了將近兩千份文件。這個調查案中的主角是一位叫做詹姆斯·鮑德溫的作家。在當時,聯邦調查局調查了許多藝術家和思想家,但是他們中大部分人的文件數量比起鮑德溫都是小巫見大巫。在聯邦調查局追蹤他的那些年裡,他成為了世界上最暢銷的黑人作家之一。
  • 推薦幾本黑人作家的書
    美國的文學評論家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發出驚呼,愛德華·瓊斯的名字從此與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南方作家代表威廉·福克納、黑人女作家託尼·莫瑞森的名字緊緊聯繫在一起。譯者曹元勇在《文景》雜誌中評論認為,愛德華·瓊斯完全超越了他的黑人作家前輩們的視野,也超越了很多在作品中描寫過黑人生活的其他美國作家的視野。
  • 黑人文學:美國文學史中的光輝一脈
    19世紀末,美國南方種族關係日趨惡化,大批黑人從種植園出走,向北方城市遷徙。美國黑人作為具有自我獨立存在的自由人真正進入美國的大社會,進入都市,主要是20世紀的事情,與此相適應,美國黑人文學是在20世紀才真正得以蓬勃發展。20世紀美國黑人作家涉足各種體裁,他們的作品已成為美國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美國黑人文學,從「寫黑人」到「黑人寫」
    這一時期著名的「白人寫黑人」小說,有海爾德列斯的《白奴》(1834年)、斯託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1853年)。《湯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後在美國引發討論,北方許多人質疑「黑奴有這麼慘嗎」,南方奴隸主則斥責她「胡編亂造」,迫使斯託夫人特意出版《湯姆叔叔小屋索引》,為小說中的各種細節描寫羅列證據。
  • 美國黑人文學,從「寫黑人」到「黑人寫」
    在不算長的歷史中,美國「黑人文學」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寫黑人」——作者大多數是同情黑人的白人;第二類為「黑人寫」——作者本人是黑人,其創作內容並不僅限於「黑白話題」。《湯姆叔叔的小屋》與《為奴十二年》美國獨立之初,南方各州仍實行奴隸制,即便在廢除奴隸制的北方各州,黑人地位也十分低下。在這種背景下,美國一些白人作家創作了大量以同情黑奴、反對奴隸制為題材的作品。
  • 心理與文化的共鳴,美國黑人文學為何成為澳洲土著作家的榜樣?
    在澳洲著名的幾位土著作家中,其中就數凱文.吉爾伯特受的直接影響最小,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多多少少令人有點感到意外,因為他是最具有戰鬥精神的,他對美國黑人的經驗、文化興趣頗深,對美國黑人文學可謂是十分了解,在自己的著作當中也會經常引用弗裡德裡克.道格拉斯的文學作品。
  • 黑命攸關|詹姆斯·鮑德溫:如何冷靜?
    【譯者按】1987年,美國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因胃癌去世,留下了尚未完成的遺作《記住這座房子》(Remember This House)。在新冠肺炎依舊肆虐、美國種族關係日益緊張的2020年,鮑德溫當年的這場訪談仍不失其現實性。首先,這篇訪談在馬丁·路德·金被刺殺之後,深入探討了黑人作為被壓迫族群的現狀和歷史根源,剖析了黑人社區對美國政治結構的不信任,也深刻批判了當時兩黨制的局限性。
  • 種族主義在美國有多嚴重?聽聽這些逃離美國的黑人怎麼說
    儘管沒有統計數據顯示到底有多少非裔美國人離開美國定居別國,但隨著近兩年美國種族主義的加劇,此趨勢越來越明顯,畢竟黑人們也渴望生活在一個不把他們當作二等公民的、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 而在這些「逃離」的人中,還包括許多美國的黑人知識分子、藝術家和著名的民權活動家,他們積極參與非洲裔美國人民權運動和其它社會活動,但是依舊遠走他鄉。
  • 《月光男孩》導演再拍新作品 講述黑人夫妻愛情
    近日,影片導演的新作已經確定,他將改編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的小說《如果比爾大街會說話》(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搬上熒幕。  在官方公布的影片拍攝計劃中,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為緹溪的女人的故事。她剛剛訂婚,生活在紐約的黑人住宅區。她已經懷孕了,並且即將迎來自己的孩子。但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她的丈夫卻出事了。
  • 鮑德溫鋼琴盛裝詮釋美國爵士樂―2018廣州國際樂器展
    本次廣州樂器展展覽面積新增至40000平方米,共有700家國內外參展商及75000位專業觀眾齊聚於此,Baldwin鮑德溫作為世界鋼琴著名品牌,受邀參與此次展覽。Baldwin九尺三角鋼琴活動現場,Baldwin鮑德溫九尺三角鋼琴及美式風格的立式鋼琴吸引了眾多專業人士的關注,舉行了爵士樂表演、和聲,引來眾多觀眾駐足觀看。
  • 那些被FBI監視的美國作家
    克勞德·麥凱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眾多不可言說的任務中,有一項委實難言光彩:從上世紀20年代到冷戰結束的半個多世紀裡,這個強大的情報機構把一幹著名作家視為假想敵,對他們進行秘密監控,有些文壇名人終其一生都未能擺脫FBI的窺視。
  • 著名鋼琴家倫納德·伯恩斯坦對鮑德溫鋼琴的評價
    題為「由鮑德溫鋼琴,倫納德伯恩斯坦的要求」的大標題醒目的出現在雜誌上,這是傑出的鋼琴演奏家、指揮家、作曲家Leonard Bernstein倫納德·伯恩斯坦,對Baldwin鮑德溫鋼琴給予了高度肯定,這在當時音樂界引起了不少轟動。
  • 反抗、仇恨與愛:我們如何想像「黑人文學」?
    從賴特到鮑德溫:仇恨之外,如何書寫「愛」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王家湘在《黑色火焰:20世紀美國黑人小說史》中對黑人文學的發展脈絡做了詳細的梳理。她指出,在經濟大蕭條和黑人權利運動高漲的1960年代,「美國黑人文學密切反映了黑人在戰爭和社會動蕩下的美國生存狀況和心態」。因為黑人一直處於社會壓迫的最底層,經濟危機對黑人的生存境況產生了強烈的衝擊並加劇了種族矛盾,左翼思想和美國共產黨的發展也對黑人作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黑人作家用黑色幽默揭開美國社會的矛盾和虛偽
    近日揭曉的2020年布克獎上,來自蘇格蘭的作家道格拉斯·斯圖爾特憑藉處女作《夏奇·貝恩》拔得頭籌。「黑馬」得主的出現令人不禁聯想到四年前,美國黑人作家保羅·比第也是憑藉一部風格奇特的《背叛》出奇制勝,擊敗諾獎及兩度布克獎得主庫切,拿下2016年布克獎。作為一部喜劇文學,《背叛》有足夠猛烈的笑料。
  • 理察·克萊德曼與鮑德溫鋼琴的又一次相遇
    2020年1月10日,理察克萊德曼大連音樂會在國際會議中心大劇院拉開帷幕,鮑德溫又一次牽手世界著名鋼琴家。 說到Baldwin鮑德溫鋼琴,一直以來都是白宮的首選鋼琴,歷史上共有七位總統曾攜Baldwin鮑德溫鋼琴進入白宮,比如尼克森、柯林頓、塔夫脫、杜魯門、歐巴馬、林肯、卡爾文。
  • 美國鮑德溫鋼琴魅力綻放上海國際樂器展
    在此次展覽會上,Baldwin鮑德溫公司參展的全新C系列和X系列鋼琴及九尺三角鋼琴贏得了客戶的一致好評。Baldwin鮑德溫品牌與舉世聞名的美國Gibson吉他品牌同屬於全球著名風投公司KKR集團。展館全景展覽會前夕,KKR集團高層領導舉辦了鋼琴吉它經銷商見面會。大家暢所欲言,現場氣氛輕鬆愉悅。
  • 鮑德溫鋼琴——鋼琴界的領軍者
    當你選擇了鮑德溫鋼琴,就會得到音樂帶來的多種發展和可能性,你的一舉一動,都彰顯著藝術風範。今天眾多音樂愛好者選擇Baldwin鮑德溫鋼琴,是對樂器的專業判斷。鋼琴家洛林霍蘭德說:「鮑德溫的力量在於它的執行力,一種清晰,一種柔和,非常愉快可愛的聲音,它有巨大的力量」。
  • 美國黑人作家保羅·比第獲2016布克獎 作品諷刺種族主義
    這是美國作家自2014年布克獎規則開放以來第一次獲得布克獎,之前美國作家已經有2次獲得布克國際獎,分別是2011年的菲利普·羅斯,以及2013年的莉迪婭·戴維斯。作者保羅·比第在其自選集《Hokum》的前言中寫道,「美國黑人,與其他美國人一樣,都是一群時常不滿、有著脆弱自我的人。這時,幽默就像是對現實的復仇。有時,你開懷大笑,只是為了讓眼淚不會流下來,只是讓自己免於受到傷害…黑人幽默往往是調侃一切、敵視一切的,只是因為他們往往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傷害。」保羅·比第:扎進當代美國社會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