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權簡史:三十年來女權主義者們做了哪些事

2020-12-06 澎湃新聞

 一、中國真的有女權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鳴近日在個人公眾號撰寫了「中國真的有女權嗎?」一文。他提到,「中國的女權主義者似乎正在被圍剿」,可見其並非認為中國沒有女權,而是看到了太多歧視女性的現象,令他感慨中國女權的能量之小。發布短短幾日,這則短文的閱讀量已超過兩萬,這再次說明今日中國之女權雖然沒有被提上議事日程,但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中國到底有沒有女權?中國女權狀況如何?真的到了該讓大眾了解的時候了。

細細品味張鳴教授的文章,雖然有些觀點有待商榷,但不難發現他其實是為女權說話,是看不慣世界到了今日,歧視女性的事還彼彼皆是。文中列舉的歧視女性的種種現象都是事實,但他所不知道的是,女權主義者確實在這些議題上做了大量工作,雖然無法立刻改變現狀,但對社會確有觸動,性別不平等以及性別歧視的現狀並非沒有希望改善,只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張鳴說:「這麼多年來,(就業歧視)又見過幾起相關的訴訟呢?眾多被歧視的女性,面對用人單位的明裡暗裡不接受女性的先決條件,都選擇忍了,掉頭他去。」但近年確實出現了一些針對就業歧視的訴訟,這些行動正是女權主義的行為。如2015年馬戶訴中國郵政就業性別歧視,北京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判北京郵政對馬戶實施了就業性別歧視,馬戶獲勝,獲賠2000元。馬戶還致信千位人大代表要平等就業選擇權。2016年廣州女生高曉訴「惠食佳」拒絕僱傭女性,一審法院判定「惠食佳」就業性別歧視,高曉獲勝,獲賠2000元。多年來,眾多遭受就業性別歧視的女性因為害怕耗時費錢還不一定能獲勝而放棄訴訟,但馬戶和高曉的案例證明,只要你有確鑿證據,訴訟就業中的性別歧視是能夠獲勝的。而對於那些不再將「只招男生,不招女生」的歧視語言寫上廣告,但實際操作中還是歧視女性的用人單位,既需要那些受到就業歧視的女性要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維權,也需要政府部門出臺有力的政策和全社會的監督。女權主義為此付出了很多實際的努力。

2015年,聯合國婦女署中國辦在杭州啟動了每年一度的性別平等與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參與的企業率先承諾自己的企業招工時絕對不會出現性別歧視。為了進一步消除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在女權主義群體的倡議下,2016年,九地女青年向全國112所211高校發出倡議書,要求高校就進入高校招聘的企業的就業性別歧視言行進行監察,將那些具有就業性別歧視言行的單位拒之高校門外,有一半高校回覆:他們會嚴格把關。就是在這幾天,一些女權主義者成立了「就業性別歧視監察大隊」,專門監察那些就業歧視的招聘廣告和事件,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進行舉報。

有關招生中的性別歧視,女權主義者也多有行動。有些學校的有些專業,因為女生人數多於男生,就提高女生分數線,這是不公平的做法,女權主義者向這些學校寄去公開信問責。2015年,福建省實施男師範生免費教育政策,這種免費政策將女生排除在外,婦女傳媒監測網絡/女聲網聯合發布《2016年中國免費師範教育性別歧視報告》,叫停這種教育中的性別不平等現象。

近些年來,女權主義者從理論走向實踐,從書齋走向行動,哪裡有損害女性權益的事情發生,那裡就有女權主義者抗爭的身影。網絡、新聞常常報導公交車上的鹹豬手,廣州女青年張累累向325位廣東人大代表提交關於防止公交車性騷擾建議書,呼籲建立公交反性騷擾機制;南方日報男記者涉嫌強姦女實習生,新媒體女性聯合各女權者跟進,收集網上800人籤名,到南方日報門口舉牌,呼籲建立防治性騷擾機制;海南萬寧一小學校長帶小學生開房,就有民間女權主義者舉牌抗議,甚至有女教授為引起社會關注而裸露上身抗議。

女權主義這些年最大的成就是促成《反家庭暴力法》的出臺。多領域專業女權主義人士為反對家庭暴力而結成聯盟,在2003年全國「兩會」上,第一次提交為反對家庭暴力專門立法的建議,附帶一部完整的專家建議稿。這個議題獲得了全國性的關注,防治的訴求聚焦到專門立法,從那時起,立法既是目標,也是載體。圍繞著這個倡議,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論證和試點。一樁樁典型個案,也被用來證明立法的必要性,發聲從未間斷,就是在這樣公眾意識不斷提升、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反家庭暴力法被從民間推上國家議程。

這部法律的出臺耗時十多年之久,從2003年起,每到聯合國國際反暴力日女權主義者們都會進行宣傳,平時也會開展研討會,跟進各種個案,在大學及社區進行反家暴立法宣傳,十年如一日。在很多其他女性議題上,她們也是這樣長期、不懈、辛勞、細緻和樂觀地推進著性別平等與社會進步,但她們的付出很多時候並不為社會大眾所了解。

女權主義產生廣泛影響的一件事件是2015年的「女權戰春晚」。女權主義者們通過微信群吐槽春晚各種歧視包括性別歧視,發起萬人籤署行動,最後向廣電總局寄送舉報信,抗議春晚含有歧視性內容。正是從2015年的「女權戰春晚」開始,才有了這兩年網友對春晚的吐槽式監督。也正是從「女權戰春晚」開始,女權主義者發現,中國潛在的女權主義者人數是無法估計的。

那些遇到性別議題蜂擁而上的網絡女權主義者也不可小覷。廣大年輕女性是中國社會實現性別平等的希望,千千萬萬青年的覺醒,就是女權的未來。雖然社會上存在種種歧視婦女的現象,甚至男權思想似乎有回潮的傾向,但女性的普遍覺醒、社會的進步是毋庸置疑的。

看了這些,你還能說中國沒有女權嗎?

二、中國女權三十年

今日中國女權的成就不是憑空而來的,是醞釀三十年後的水到渠成。女權,可以分作兩部分理解,一是女權主義者在爭取女性權益過程中的種種努力,一是女權的實際成果。改革開放的近三十年,女權主義者們一直在努力工作,也許革命尚未成功,但不能因此否定革命的發生。

中國的女權不像西方的女權那樣,有過浩浩蕩蕩的全社會運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及長達幾十年並成果顯著的對父權制性別文化的批判、改造與重構。這些成果不僅體現在多不勝數的保護婦女權益的法律法規上,也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不能有任何歧視婦女言行成為。試想在美國社會中,如果教授說「招生要看胸」、「女性應該花更多時間打扮自己」,肯定是要被「下課」的。2005年,哈佛校長薩默斯說,女性在科學和數學領域成功機率小是因為男女先天性別差異,引起師生抗議最後被迫辭職。中國的女權主義者正在努力促使中國成為這樣一個尊重女性、性別平等的理想社會。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女權萌芽、成長、壯大所依賴的資源毋庸置疑是來自西方。

改革開放前,作為中國的女性,我們完全不知道其實我們的祖母們是讀過馬君武翻譯的《婦女的屈從地位》等書籍,更不知道西方有批判父權制男權思想的《第二性》等著作。熟知「婦女能頂半邊天」口號的我們完全沒有社會性別觀念與視角(改革開放前女性政治參與度並不高),也沒有接觸過全面批判父權制男權思想的女權主義理論。

最初,幾位赴美留學的女學生,在做中西文學和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中,將西方女權主義的術語與詞彙介紹給中國。後來一些到美國學習婦女與社會性別學的留學生,開始把美國的女權主義運動歷史與理論介紹到中國來(《女性的崛起》)。她們與中國從事婦女研究的學者們裡應外合,開始了女權主義理論的翻譯介紹,繼之對中國的老師與學生進行女權主義理論的培訓,女權主義思想就這樣開始進入中國的視野。

改革開放後,不僅許多女權主義書籍被介紹到中國來,而且許多大學成立了「婦女與性別研究中心」,女權主義思想通過高校教育傳播開來,此後具有女權主義思想的學生們像種子一樣開始零零落落地撒向各個領域,那時雖人數有限,但可謂星星之火。1990年代後,女性學教材逐漸增多,至此女權主義的各個學科得以建立,或者說各個學科開始用女權主義的思想與方法進行分析。可以說,女權主義者是從高校走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在人們的印象中女權主義總是和高校聯繫在一起的緣故。

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 這次世婦會於中國女性主義者們猶如甘露,受到啟發的她們興奮莫名、奔走相告。她們摩拳擦掌,充滿高漲的工作熱情,想為女性爭取權益,成立了一些婦女組織與婦女民間組織。在這一背景下,郭建梅創辦了「北京大學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馮媛等女記者在北京女記者協會的基礎上創辦了「婦女檢測傳媒網絡」。《中國婦女報》等有性別意識的報紙開始刊登有社會性別意識的文章以及各種女性話題討論。女權主義在媒體與社會上開始傳播,女權主義從校園走向社會。

此後,供女權主義自我成長與學術討論的各種學習小組、沙龍、培訓開始形成。女權主義雜誌《中國女性文化》、《女性主義》等也開始創辦。各個高校的「婦女與性別研究中心」以及婦女研究所等則開展了婦女問題的各種研究,19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近二十年間,婦女問題的深入研究涉及到各個學科、各個方面、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培養了一批具有專業研究能力的研究隊伍。這些研究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了數據依據,也為開展爭取婦女權益工作提供了事實依據。從新世紀以來有關女權主義或用女權主義理論與方法研究各種社會問題的學士、碩士、博士論文之多,就可以看出女權主義在學界的蔚然成風。

近些年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和新媒體的蓬勃發展,諸如「婦女傳媒監測網絡」/「女聲網」、「反家暴網」、「廣州新媒體女性網絡」、「女權之聲」公眾號、「網易女人」等等,使女權主義的傳播更加廣泛。鑑於女權主義仍然未能為社會大眾熟知的現實,女權主義者開始直接面對社會大眾進行啟蒙。例如婦女組織「一元公社」,全年不間斷地面向全社會的所有人群開展女權活動,勇敢的女權行動派小夥伴正是從這裡成長起來的。

至此,學界、傳媒界、婦女組織、婦女民間NGO、個體女權者形成了一個互動的網絡,女權主義已經是不可忽視的存在。但即便女權發展到這一步,似乎力量還是不夠,也許行動是最有力的方式。於是在大約五年前,女性行動派成為女權最具生命力的隊伍。當一個新的女權議題出現,當女性受侵害事件暴光,年輕的女權行動派就舉牌抗議,這確實擴大了社會對女權議題與行動的關注,女權的影響越來越大,開始走向大眾。

上述即是女權大略的簡史,中國有女權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一位女權中堅人士在她的「辭舊迎新2016」中寫道:從離開學校至今整整三十年了,為女權從青絲到花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女權主義發展簡史
    女權主義者追求的是一個不需要呼籲女權的社會。然而,起源於19世紀下半葉歐洲,在1919年五四運動的時候傳到中國的女權主義,經過一個世紀的演變,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這是真巾幗,真女權;改革開放40年,不僅許多女權主義書籍被介紹到中國來,而且許多大學成立了「婦女與性別研究中心」,女權主義思想通過高校教育傳播開來,此後具有女權主義思想的學生們像種子一樣開始零零落落地撒向各個領域,那時雖人數有限,但可謂星星之火。
  • 女權主義者的圓桌會議
    哲學家周國平以上「外行人」是否存在著對「女權思想」和實踐者們的誤解,他們的聲音是否代表著大眾對「女權主義」的認知?當下活躍的女權主義作家、精神領袖以及女權運動的倡導者們,雖都是女權主義者,卻也觀點各異。
  • 《我們曾是女權主義者》作者:女權主義正在落後於時代
    視覺中國 資料 梅根:在新書中,你對「當下女權主義運動更多是一種身份標籤而非平權運動」有很多闡述。那麼諸如「女權主義者必須把自己所有行為都貼上『女權』標籤」這樣的觀點,源於何處? 女權主義者的覺醒程度有層次之分。但人們現在往往先接觸到這樣的觀點:如果你是一個女權主義者,你做的每件事情必須在某種程度上主動迎合你的個人政治立場,即使這件事情可能在本質上根本無關政治。梅根:即使很多女權主義者把「消費有害」這樣的觀點歸咎於性別不平等,我們卻沒有看到男性以同樣方式看待這個問題。
  • 那些患「直女癌」的女權主義者們
    是的,這位毫無疑問就是她的「小鮮肉」……我不打算繼續描述下去了,以上的信息足以說明我想要吐槽的是哪一類人——那些患了「直女癌」的女權主義者們。我對女權主義者向表支持,只是,對這些一方面嘴上說著女權主義大道理,高喊男女平等,但實際行動中又處處踐行男女不平等原則之女,深惡之。
  • 怎樣成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男性女權主義者?
    東方IC 圖男的女權主義者在中國,不會超過大熊貓數量我是女權主義者,這個身份對我而言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不僅因為自己念書的時候修女權主義、性別研究的課,更重要的是和女權主義者一起工作、投身具體的女權主義實踐。
  • 為什麼有些女權主義者反對希拉蕊當美國總統?
    如果以對希拉蕊競選美國總統的態度來作區分,中國女權主義者大約可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希拉蕊當選有助於女權主義運動,進而支持其競選,此派自然包括認同希拉蕊女權主義身份的人。在她們看來,作為女性政治家的希拉蕊在政治上的成功就是作為女權主義者的希拉蕊在女權主義運動史上的成功。雖然希拉蕊的一些言行令女權主義者失望,但這是她在男性政治框架下的不得已而為之。
  • 田方萌:女權主義者錯在哪裡?
    近年來,女權主義逐漸成為中國公共領域中的重要話語之一。和女權主義者一樣,我也信奉性別平等的原則,可對她們的某些論調實難苟同。我知道女權主義內部存在分歧,有些主張女權的人並不希望自己被稱為女權主義者。出於方便和習慣,我仍使用「女權主義」一詞籠統地概括本文所批判的觀點和主張。
  • 毀三觀的女權主義者
    什麼時候,孩子隨父姓這個也變成了可以攻擊、可以嘲笑的事了?網絡上的女權主義者已經無聊到這種地步了嗎?為了一個所謂的「女權」,這些人感覺都要瘋魔了。孩子隨父姓還是隨母姓,都能扯到女權上,真的是可以。隨了母姓,男女就平等了?隨了母姓,女權就實現了?
  • 李銀河:我是女權主義者 在「性」領域很專業
    談學問我在「性」領域很專業新京報:在學術領域,你作為中國影響力極高的社會學家,幾十年來對推動中國的性別權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你認為自己背負公眾啟蒙的社會責任嗎?李銀河:公眾啟蒙是我主要的寫作動機。社會學家是社會的看門狗,知識分子的作用不就是公共事件出來了就「汪汪」兩聲嘛!
  • 當女權成為「女拳」:中國的女性主義者為何在網際網路遭到「反擊」
    一個活躍的反女權帳號更發起一場運動,號召網友們給中國媒體監管部門遞交投訴信,舉報楊笠和節目"宣揚仇恨"、"製造性別對立"。 儘管楊笠並未公開表示自己是一名女權主義者,但在社交媒體上,紛至沓來的批評留言都用"女拳"的字樣形容她和她的支持者。 在漢語中,"拳"和"權"同音。
  • 從微博女權來聊聊真正的女權人士是什麼樣子?
    因為她們不分青紅皂白,不尊重客觀事實,要的也不是男女平等,她們想把男性貶低到一文不值,來體現女性的優越感。而且這些「微博女權」中大部分很極端,真正追求男女平等、想要打破性別對立的女權主義者屈指可數。想要分辨這些「微博女權」很簡單,這些女性認為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她們認為外國男人,不管是歐美、拉美,甚至是非洲、印度,都比中國男人強。她們甚至認為結婚的目的是男性利用婚姻捆綁女性。
  • 【英語演講】一個女權主義者為什麼要懺悔?
    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但我是一個相當不稱職的女權主義者。哦, 所以我叫我自己「一個不良女權主義者」。或者至少,我寫過一篇文章,又寫了一本書,叫《壞女權主義者》,然後在採訪中,大家開始叫我「那個壞女權主義者」。
  • 追求公平的真女權,被中華田園女權毀滅殆盡
    女權主義這個概念近年來在網絡上經常遭到抨擊,很多人對女權主義的第一印象就是「田園女權主義」或者「女性霸權」。這些女權主義者所提倡的並不是「性別平等」或者「男女平等」,許多女權主義者被掛、被打上田園女權主義者的標籤正是因為那些偽女權主義者譁眾取寵的行為導致的。
  • 看民國女權主義者有多先進:完爆洗腦無數人的田園女權
    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而殫精竭力,鞠躬盡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中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的景仰!第二、向警予。她是我國婦女運動的先驅。
  • 婦女節|一位女權主義者的懺悔(視頻+中英雙語)
    但是在以前,當人們在暗示我,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的時候,他們的語氣讓我擔心。女權主義者這個標籤更像是一種指控。這是一個以「F」開頭的詞,而且不是個「好」的詞。我被打上「不按規則來」,「期待的太多」,「自我感覺太好」的女性的標籤,僅僅是因為我敢於去相信,我和男人一樣優秀。
  • 《美國夫人》:如何「感化」一個反女權主義者?
    那些討論,50年來都沒什麼改變……是的,劇中所呈現的對於女權議題的討論,仍能讓現在的我感受到強烈的共鳴,好像過了這麼久,女權事業一直在止步不前。導致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大概是我們還不善於「感化」反女權主義者。
  • 「女權」和「田園女權」,是有天壤之別的!
    首先我想說的是,中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田園女權主義者,和社會整體有很大的關係。其一:是社會的精神層面還比不上西方國家,大部分人對女權的認識還不清晰,加上中國幾千年來的男尊女卑,導致了田園女權主義者,開始打著女權的名號,想要高人一等,其實她們連真正的女權是什麼都還沒搞清楚!
  • 為什麼西方女權更「低調」時,中國女權運動愈發「激進化」?
    有人甚至開始擔心:中國的女權主義是不是過火了?女權主義是不是有成為「女利」、「女尊」主義的危險?其實,到底什麼是「女權主義」,誰又是「女權主義者」呢?「女權」是一種舶來品嗎?應該如何理解中國當下的女權運動呢?筆者在這裡對話英國社會學家西爾維亞•沃爾拜(Sylvia Walby)的新作《女權主義的未來》,嘗試在全球性的歷史、政治經濟背景中,來理解中國今天的新興女權力量。
  • 被汙名化的女權:中國女權主義太過激進了?
    在中國社會,「女權主義者」從不是一個討喜的標籤,某種意義上,它幾乎比其他專事貶抑女性的專有名詞更能讓一個女人迅速地喪失男權社會語境下的吸引力。而一個中國的女權主義者,卻往往充當了這樣一種批判對象:張牙舞爪,面目可憎,歧視男性,心理扭曲。甚至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女權主義者們只是借著主義之名,為自己撈點好處,妄圖從男人這裡佔便宜,不勞而獲,她們正在反向「歧視男性」。
  • 馮侖:從今天開始 我就變成了女權主義者
    來源:新浪財經來源:馮侖風馬牛   在新一期《共識》節目中,馮侖與洪晃就「女權主義」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以下為對話實錄:男性也可以成為女權主義者馮侖:通過這個對話,我有一個小的改變。因為晃姐講的女權主義,是從法律、制度安排等角度,如果說就強調平權,那我是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