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是女權主義者》作者:女權主義正在落後於時代

2020-12-05 澎湃新聞
安迪·澤斯勒

安迪·澤斯勒(Andi Zeisler)是當代女權運動的代表人物,她是女權主義流行文化雜誌《碧池:對流行文化的女權主義回應》(Bitch: Feminist Response to Pop Culture)的創始人之一,也是美國非營利女權主義媒體機構「Bitch」的創意總監。在過去幾年,她一直認為傳媒和流行文化領域是女權主義真正改變人心的地方。

今年5月安迪出版了新作《我們曾是女權主義者》(We Were Feminists Once)。從這本書中,這位活躍於世界各地的女權主義者對近些年的女權運動有了很多反思甚至批判。她發現,近年來 「女權主義」這個術語雖然經歷了「被敬而遠之」到「備受歡迎」的轉折,但女權主義運動的發展也開始偏離:它從旨在實現性別平等的運動,變成了讓很多女性用以評判名流、消費各種流行文化的由頭。

《我們曾是女權主義者》

因為新書《我們曾是女權主義者》的出版,英國《衛報》刊載了撰稿人梅根(Megan Carpentier)與安迪有關女權主義的對談,在這個對談中,安迪對女權主義運動有許多批判,指出了很多當代女權運動出現的問題,比如「女權」標籤的濫用,個人行為政治化,拒斥男性參與女權運動,迴避真正的女權問題而在女權主義的概念裡兜圈子,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關痛癢的口水裡,甚至是女權運動內部相互傾軋。正如《我們曾是女權主義者》這本書名所寓意的,女權主義病了,正在落後於時代。

被貼「女權」標籤,未必和女權主義有關

當地時間2014年9月24日,法國巴黎,女權組織Femen的成員半裸示威,對「伊斯蘭國」激進組織宣戰。視覺中國 資料

梅根:

在新書中,你對「當下女權主義運動更多是一種身份標籤而非平權運動」有很多闡述。那麼諸如「女權主義者必須把自己所有行為都貼上『女權』標籤」這樣的觀點,源於何處?

安迪:

追其根源,這種觀點很大程度上源於這部分人的不安全感——政治立場被評判、被放在正義天秤上指指點點,並且總身處不合評判標準的危機當中。女權主義運動似乎已經被各種社會運動所裹挾。人們對它希望越多,潛在的失望也就越大。

現在有一個在文化層面非常流行的觀點,即人們給「女權主義」賦予了太多的含義,哪怕這個事其實和女權主義沒啥明顯關係。人們只是希望從女權主義中獲取自己需要的東西,讓他們變得既符合自己內心判斷,又符合更廣闊的外部正義。

梅根:

第二波女權主義的早期戰鬥口號之一是「個人的即政治的」。然而今天我們從一個非常現實的角度看,「政治意義上的個人」從私處脫毛到化妝水平無所不包:一切都被解構為政治行為,而不是被視作一種個人行為。

安迪:

我想我們對「個人的即政治的」這種觀點重視過度了。第二波女權運動及其引起的覺醒中確實有很多「個人和政治」的成分。現在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是:當你和一群女人在一起時,你會意識到,你分享的那些經歷,無論是你道聽途說來的還是自己心裡確信的,都只是你個人的訴求而已,別人並不真的在意。

但我們都認識到一點:即使是個別人的觀點也是具政治性的——這是對個人主義的一種扭曲。這並不意味著個人的一切都是政治的,但在這裡我們卻把諸如私密處脫毛這樣的個人行為視為一種政治聲明。

女權主義者的覺醒程度有層次之分。但人們現在往往先接觸到這樣的觀點:如果你是一個女權主義者,你做的每件事情必須在某種程度上主動迎合你的個人政治立場,即使這件事情可能在本質上根本無關政治。

梅根:

即使很多女權主義者把「消費有害」這樣的觀點歸咎於性別不平等,我們卻沒有看到男性以同樣方式看待這個問題。

安迪:

近來確實越來越多人認識到男人在勞動市場未必佔有優勢。但當男人在某些方面受到類似女人所受的審視時:比如美體、脫毛、性感這些,男人不必把他們的個人、身體或性選擇看成富有政治意味的選擇。

這是人們經常忽略的一點。你會經常聽說「男人也要面對這個問題」之類的表述。是的,男人也要面對這些問題,但他們是以一種非常不同於女人的方式——他們通常不表現出政治立場,或像一個政客一般表達他們對正義的觀點。

最需要女權的人不會在意誰代表最純粹的女權主義立場

梅根:

顯然,女性之間互相評判並認為對方略遜一籌這種事有著漫長而傳奇的歷史,且已超越女權運動的範疇。現在女權運動內部是否還有一種意識,即我們仍時常將女人與其他女人相對立,而不是與男人相抗衡?

安迪:

情況經常是這樣——女人間彼此挑剔,對對方的女權主義立場不滿,這總比回答「為什麼我們仍要勉力說服世界女權運動存在的正當性」這樣尖銳得多的問題要容易。

女權主義不得不用長得可笑的時間來證明它存在的理由——有那麼多關於女權的討論還停留在「為什麼我們需要女權主義」,有上百萬人抗拒著說「不,我們不需要女權主義」。到頭來我們開始自我辯護,因為許多人對於「女權主義必須存在」這一觀念仍抱有敵意。

梅根:

而且看起來,我們(女人)是在與其他女人為生存空間和機會而競爭,而不是與男人競爭。

安迪:

這完全是因為現在仍有人抱有「男人不必也不應被指望參與女權活動」這種非常奇怪的想法。身為女人,我們還處在這樣一種境地——我們不想和他們一起承擔,因為我們會這樣想:「噢,看看我們所有的是那麼少,如果連這一丁點也失去是有多危險,我們最好不要惹惱任何人,不要打破現狀。」

相較而言,幾個女權主義者之間彼此爭論就容易得多,因為反正是圍繞真正的(女權)問題打擦邊球。這糟糕透了。

碧昂斯專輯《Lemonade》

2015年「時尚奧斯卡」MetBall紅毯秀上的碧昂斯。視覺中國 資料

梅根:

如果要舉出被某些女權團體拒斥的範例,我們不如談談碧昂斯?我有種強烈的感覺,女權主義會不斷地把想要加入她們的積極分子拒之門外。

安迪:

那是我想在書裡探討的一個主題,但我也十分清楚人們會從很多方面將我的分析解釋為臆斷。美國波特蘭的地方小報上曾有一篇報導,這位作者基本顛倒性地編造了一篇對我的書的評論,讓人聽上去以為我在批評碧昂斯專輯《Lemonade》,但實際上我沒有。她以這種令人煩惱的方式,把這些言論強加在我的頭上。當然,那篇報導博出位和在社交媒體上擴散,也採用了標題黨的方式,比如:「波特蘭作家不認為碧昂斯是真正的女權主義者。」我完全能預料到這種事的發生,因為這是最容易的結果。

而且,女權主義者之間相互攻擊比說這樣的話要容易得多:「看,我們都在這個體制裡失敗了,因為我們被迫去顧慮(女人)必須為正當性與資源競爭,被迫要有成為最好、最純粹的女性主義者的意識。」

可最終,這(相互攻擊)消耗了我們對體制真正變革的激情,女權主義的立場也有了很多分化。

2014年3月8日,法國巴黎,女權組織團體上街遊行。隊伍中有各色人等。他們手舉「女權主義者生氣了,鬥爭還在繼續」的牌子。視覺中國 圖

梅根:

有說法稱女權主義立場就像「挑戰者」(Highlander)——「只有一個能活下來」,這是我多年來嗤之以鼻的想法。比方說,如果我們(女權主義者們)「東奔西跑,用劍砍下對方的腦袋」,我們中有一員成為最完美、最聰慧、最純粹、最強大的女權主義者,這個她就能改變世界嗎?

安迪:

回到「只要我們能夠讓女權主義取悅外部世界,那麼我們就真的會有所成就」這個觀點。如果那樣,所有的精力就會放在美化女權主義上,試圖剔除那些不那麼純粹的女權主義表述,並且為女權主義的意義爭論不休,因為這意義是那麼的主觀。

我認為這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在女權主義這樣一個領域中,有那麼多未完成的事業。那些最需要女權的人們根本不會在意誰代表最純粹的女權主義者立場。

我們現在處在一個非常奇怪的境地。從很多方面看,我承認有大量的草根運動和其他活動對女權主義的定位與發展有大量細緻的分析,但它們都被這樣的問題徹底淹沒了:「碧昂斯在90%的時間裡都沒穿褲子,她是女權主義者嗎?」

這種問題無益於女權主義的宏圖大業,卻將要掌握最多的話語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女權主義者的圓桌會議
    簡單說,女權批評社會,賦權和男權制度,這種批評的姿態,讓人不舒服,但公民/國民不都應該具有這種批評的意識嗎?針對各種施加於我們的無理或非法的壓制。文化和制度批評,質疑權威和霸權,注重女人的經驗和看世界的角度,是女權主義的核心,女權主義如果喪失批判力,就完蛋了。
  • 十種對女權主義的誤解
    我們並不想嚇到你,我們只是想聊聊F開頭的詞。不,不是那個詞。 我們要談的是女權主義。從後排傳來的那種震驚的吸氣聲差不多已經說明了人們現在的感受。當下女權主義代表很多事物,而其中的許多飽受爭議。女權主義是戰鬥口號,也可以是一個髒字。女權主義被在推特上帶著憤怒地轉來轉去。女權主義是對抗一個有右傾傾向的世界的焦點。至少,那很可能是你正在聽到的。
  • 為餘秀華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是對女權主義的褻瀆
    總體而言,我並不認為中國有所謂的女權主義者,頂多就是鼓吹女權主義的人。男權主義是顯而易見的存在。正因為此,作為挑戰男權主義的女權主義者才讓人心生敬佩。不知什麼時候起,詩人餘秀華被一些女權主義鼓吹者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
  • 田方萌:女權主義者錯在哪裡?
    近年來,女權主義逐漸成為中國公共領域中的重要話語之一。和女權主義者一樣,我也信奉性別平等的原則,可對她們的某些論調實難苟同。我知道女權主義內部存在分歧,有些主張女權的人並不希望自己被稱為女權主義者。出於方便和習慣,我仍使用「女權主義」一詞籠統地概括本文所批判的觀點和主張。
  • 你還在誤解女權主義嗎?
    另外,一般也認為,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本質上相同,只是在概念上稍有不同,一些學者認為「女性主義」比「女權主義」顯得更加溫和,因而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一方面女權主義者認識到女性正在遭受來自社會的不公平待遇,另一方面這些女權主義者肯定女性的價值,並沒有將女性置於一種工具化的、私有化的物品或者無關緊要的次要角色。
  • 中國女權簡史:三十年來女權主義者們做了哪些事
    一、中國真的有女權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鳴近日在個人公眾號撰寫了「中國真的有女權嗎?」一文。他提到,「中國的女權主義者似乎正在被圍剿」,可見其並非認為中國沒有女權,而是看到了太多歧視女性的現象,令他感慨中國女權的能量之小。
  • 怎樣成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男性女權主義者?
    從2008年起我為《南方都市報》、《時代周報》等媒體持續地撰寫有關性別平等的評論,近幾年做有關LGBT青少年性教育項目,參與珠三角地區女工反性騷擾項目……這一切都跟女權主義有關,社會性別是我寫文章、搞調研、做項目不可或缺的理論背景和方法。可能有人會覺得,你做的工作本來就跟性別有關,工作的性質決定了你有條件、有機會成為女權主義者,或者,這樣的身份對你來說是可以帶來利益的。
  • 維多利亞時代十大女權主義者將給你生命
    當然,廢除死刑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社會成就,但刑罰改革、糟糕的法律、更廣泛地傳播特權和普遍的社會自由化,都是20世紀之交那些至關重要的歲月的特徵。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啟蒙思想的過濾、法國大革命後議會的興起、工業革命和大眾媒體的出現有關。婦女站在廢奴運動和其他各種社會改革議程的最前線,在維多利亞本人的非正式贊助下,現代女權主義正是在維多利亞時代誕生的。
  • 女權主義正在衰亡嗎(圖)
    定價:59元  評分:8.5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再一次,西爾維亞·沃爾拜迅速地抓住了女權主義者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文中對女權主義發生的變化和女權主義面臨的挑戰做出的深刻和客觀的評價,使關於女性主義是否已經終結或已經被新自由主義同化的辯論轉為一個更加富有成效的辯論。她對今天多樣的交叉性女權主義運動中內在張力的描述既擁有廣闊的視野又令人振奮。所有從事性別研究和女性研究的研究人員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這是西方學界對本書的讚美。
  • 三八婦女節|屬於99%人群的女權主義
    在《屬於99%人群的女權主義:一個宣言》這本書中,三位作者Cinzia Arruzza, Tithi Bhattacharya和Nancy Fraser認為所謂的自由主義女權主義,即鼓勵女性通過個人奮鬥和事業上的成功,來謀求獲得與男性相等地位的女權主義,正在逐漸失效。
  • 被汙名化的女權:中國女權主義太過激進了?
    而一個中國的女權主義者,卻往往充當了這樣一種批判對象:張牙舞爪,面目可憎,歧視男性,心理扭曲。甚至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女權主義者們只是借著主義之名,為自己撈點好處,妄圖從男人這裡佔便宜,不勞而獲,她們正在反向「歧視男性」。
  • 《花木蘭》中的女權主義
    女權主義不僅存在與自由主義這種西方主流思潮的合作,還受到社會主義、生態主義等多元化思潮的影響,形成了諸如社會女權、生態女權等派別,同時,部分女權主義者的訴求和行動較為激進,形成了激進女權派;部分女權主義者汲取心理分析理論資源,形成了心理分析女權;部分女權主義者深耕文化領域,則形成了文化女權主義。
  • 大米:《歡樂頌》女權主義開始大行其道
    但是《歡樂頌》無論在價值觀還是在審美層面都沒有超出《小時代》的格局,除了無處不在的「唯品會」廣告之外,劇中大部分服飾基本都來自於淘寶地攤。在《歡樂頌》中無論是2202房間三個女孩中蔣欣飾演的大齡剩女樊勝美,還是回來奪家產的「心機」富家女曲筱綃以及劉濤飾演的高智商海歸金領安迪都帶有強烈的女權主義者的影子。
  • 那些患「直女癌」的女權主義者們
    似乎每一個直女癌女權主義者都想找一個爹,一個功能上類似於「乾爹」,同時既能當情人,又能當提款機還能當出氣筒的爹。作者:孫驍驥,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政治經濟史研究者。我很厭惡某一類女權主義者。這類人以大學教師和文藝青年居多,她們常穿著像是剛從草垛裡走出來的簡約森女系服飾,邁開那悄無聲息的步伐出入文藝咖啡館,帶著面目上一副顧盼自雄、牝雞司晨的優越表情。
  • 如何正確認識「女權主義」?「偽女權」的本質是什麼?
    女權主義,這是世界政治和社會中一個永遠熱門的話題。與此對應的就是「男權主義」。這兩種主義的鬥爭從人類社會成型開始就已嶄露頭角,並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現在。女權主義是怎麼發展的?現代社會出現了哪些對女權主義的錯誤使用?這兩個問題就是今天我們所要說的主要內容。
  • 李銀河:被妖魔化的女權主義
    原創 李銀河 長期以來,女權主義在中國一直是被妖魔化的。據傳,我們的一個女作家代表團在國外講演時,每個女作家都會事先撇清:我可不是女權主義者。在我看來,女權主義與中國傳統社會的衝突是雙重的:一重是虛構的衝突;另一重是真實的衝突。虛構的衝突指的是人們假想了女權主義的形象:它是仇恨男人的,與男人為敵的;女權主義者都是醜女,都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個個都被孤獨的生活逼得變了態。這就解釋了那些女作家都要拼命撇清自己的原因。
  • 中國女權主義發展簡史
    女權主義者追求的是一個不需要呼籲女權的社會。然而,起源於19世紀下半葉歐洲,在1919年五四運動的時候傳到中國的女權主義,經過一個世紀的演變,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1990年代後,女性學教材逐漸增多,至此女權主義的各個學科得以建立,或者說各個學科開始用女權主義的思想與方法進行分析。可以說,女權主義者是從高校走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在人們的印象中女權主義總是和高校聯繫在一起的緣故。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 這次世婦會於中國女性主義者們猶如甘露,受到啟發的她們興奮莫名、奔走相告。
  • 門羅:不識何為女權主義,但我的確是女權主義者
    然而,如果為了讓對門羅知之甚少的國內讀者能快速通過關鍵詞建立她的某種形象,就用「女權主義」來為門羅貼上標籤,卻不是個明智的選擇。2012年,在接受《紐約客》採訪時,門羅自言:「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女權主義作家,但我當然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我看問題從不站在強烈的女性角度。我確實認為,作為男人真的很難。」
  • 為什麼有些女權主義者反對希拉蕊當美國總統?
    就是否視希拉蕊為同類,是否支持其競選美國總統而言,女權主義者之間根本無法達成共識。相反,TA們紛紛因迥然各異的立場態度而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如果以對希拉蕊競選美國總統的態度來作區分,中國女權主義者大約可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希拉蕊當選有助於女權主義運動,進而支持其競選,此派自然包括認同希拉蕊女權主義身份的人。
  • 李銀河:女權主義在中國被妖魔化
    李銀河長期以來,女權主義在中國一直是被妖魔化的。據傳,我們的一個女作家代表團在國外講演時,每個女作家都會事先撇清:我可不是女權主義者。虛構的衝突指的是人們假想了女權主義的形象:它是仇恨男人的,與男人為敵的;女權主義者都是醜女,都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個個都被孤獨的生活逼得變了態。這就解釋了那些女作家都要拼命撇清自己的原因。其實,女權主義中有不同的流派,有激進派,也有溫和派;有自由主義女權主義,也有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前者更強調起點的公平,機會的公平;後者更強調實質的平等,配額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