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遷碑」寫的,一看就是迷路了 | 改評

2021-02-19 書法功課

主編✎精微堂  責編✎黑土   微信shufagongke1

點評書家:何昌貴,中國書協第六屆理事、隸書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

此作創作理念和形式,給我的第一感覺是有點亂。作者雖取法《張遷碑》,但只取其表層,沒有得到精髓。

從筆法上看,線質直白、簡單、生硬,缺乏應有的技巧;從結字上看,大多字變形失之於法,失之於理,隨意變形,任性誇張;從章法上看,此件作品豎有行,橫無列,屬亂石鋪街的章法,用得好可渾然成趣,運用不當就雜亂無章了。

另外,有些字欠準確,如「葛」字下方不應是「蟲」部。

「龍」字最後一筆太弱,「吾」字上下過密,「馨」字的「聲」和「香」結字不宜。

「入」字的撇畫不見筆,「談」字空間太亂,「來」字的豎畫不妥。

「雲」字的底下結字不妥,「有」字上下不協調。

總體感覺作者對隸書的臨習和創作處於迷茫狀態,對傳統經典吸收得太少,對當代書壇書風模仿得多。

落款的字相當不錯,可惜與正文來比差距太大。

單從落款的行書來看,作者對行書有相當的功力和品位。

建議作者深入傳統,崇尚經典,從經典中領悟書法真諦,所謂取法乎上,就是要學習古代最好的東西,取精用弘。

對當代名家的作品不要學,但可以看,要多分析、多比較,從中吸收養料,為學習經典服務。

小議《張遷碑》

《張遷碑》屬東漢晚期作品,其書風完全顛覆了早期的《禮器碑》《曹全碑》《乙瑛碑》規範的廟堂之氣。所以《張遷碑》留給後人一個再度創作的空間。

因為《張遷碑》線條粗放,意態奇肆,野逸荒率,給書法創作帶來生機。書家可以在此基礎上發揮想像力,有無限的創作空間。

規範、標緻的《禮器碑》《曹全碑》《乙瑛碑》等,在用筆和結字上已經達到了盡善盡美,留給書家再度創作,或者說在此基礎上發揮出新的可能性太小。

而《張遷碑》則不然,無論用筆、結字都有可發揮出彩的地方。

如何臨習《張遷碑》呢?以我數十載學書經歷,《張遷碑》不宜初學者研習,因為《張遷碑》不夠規範,初學者沒有漢隸基礎,學此碑容易使書風走向荒率。

所以,我在教學中,倡導學隸先學《禮器碑》,因為《禮器碑》規範,先打下良好基礎,再來學《張遷碑》。

有好多學隸書的作者先學《張遷碑》,結果寫隸書要麼呆板、要麼草率,後來還得補上這一課。

臨習《張遷碑》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是用筆,《張遷碑》由於工匠刻碑時比較草率,好多筆畫刻變了形,起筆的方、圓、尖狀,未必是書丹者所寫現狀,有可能工匠刻的時候無意為之,加之兩千年的地下和出土後的日曝風化,有些字的筆畫漫漶不清。

所以,我們臨習時要以漢隸的基本筆法去理解,有創意性地臨習,把握好方圓、蓄勢、輕重等矛盾關係,方可臨習到位。

二是結字,《張遷碑》的結字奇正相生,有些字不對稱,或者失去重心、離合錯位,正是這種奇趣給書家帶來啟發和創作靈感。

要善於捕捉正與奇、開與合、疏與密、收與放、大與小有矛盾的字,正是這些字在書法創作中有開啟靈感之功效。

徵稿啟示

你是不是寫出作品,卻苦於不能得到中肯建議,而暗自心傷呢?現書法功課開啟「名家改評」欄目,你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不管是楷、行、草,抑或是篆、隸,都可進行投稿,自有名家進行改評,並在「書法功課」公眾號進行推送。

要求作品完整、清晰,並帶有印章。寫出你的佳作,並拍出高清圖片,來「書法功課」進行投稿吧!

投稿請加微信shufagongke1。


相關焦點

  • 字帖推薦 | 張遷碑
    清人孫退谷評其: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清楊守敬評其:其用筆已開魏晉風氣,此源始於《西狹頌》,流為黃初三碑(《上尊號奏》、《受禪表》、《孔羨碑》)之折刀頭,再變為北魏真書,《始平公》等碑。字帖推薦張遷碑於明代出土,保存完好。拓本中以故宮藏本為佳,在此只做簡單推薦。
  • 「愙齋書法」梁啓超臨《張遷碑》作品
    在書法這件事情上,梁啓超的努力在於臨帖。梁啓超(1873-1929)1925年(民國十四年乙丑)二月五日,梁啓超與胞弟梁啟勳通信,言及學書之情形,提及最近在臨張遷碑之事:「日來寫張表,專取其與楷書接近。
  • 學書法,隸書之六:張遷碑,天才是極端的統一
    這不是隨便安排,是有想法的。有位哲人曾經說過,天才就是極端的統一。但是人性所在,規矩也得改,現在好了,搞個大轉盤,不停地轉。曹全碑巧媚雅致,風流蘊藉;張遷碑雄強厚拙,方頭方腦。寫曹全碑,方寸之地要有小橋流水,竹籬茅舍,下筆時如淑女繡花,心中一片澄靜,易入佳境。
  • 官陂「廖」改「張」緣由初探
    坪寨坎下天與公派十九世裔孫廖春金我兩岸元子公裔孫深知我七條祖訓第一條「生廖死張故曰張廖」,海外及大陸福建以外其他省份如
  • 我與張遷碑
    我學隸書是從張遷碑入手的。我喜歡方整,雄渾一路的隸書,張遷碑就是這種風格的。張遷碑方整入手張遷碑可先從結字學起,把握住結字後,再用筆,結字一起練習,可事半功倍。張遷碑用筆
  • 文飛橅古(三):張遷碑
    當代寫碑的很多沒有這種意識,都是唐以後的結構寫秦漢,南轅北轍了!人物畫也是如此,越畫越巧,高古之意蕩然無存了!像開通褒斜道這類風格的,結構上有這樣一個特點:把外部空間擠緊,把內部空間儘量撐開,以此作為臨摹和創作的一個法則大致不差,大家可以去驗證一下並試試。大開通為了強調動態感,增加了一些斜勢,這是可以的。
  • 大師視頻手把手教你臨《張遷碑》
    學習隸書首選《張遷碑》,這是諸多隸書書友的共識,也是行家中心照不宣的秘密,此碑帖乃是學習隸書的神作,風格方正古拙,端整雅練,清代郭沿先曾評其為「是碑為冠」,可見其神聖地位。
  • 臨張遷碑與創作
    張遷碑是漢隸中的經典,臨學的人眾多。從中走出來的隸書大家非常多。我喜愛張遷碑,2016年下半年,上頭條書法平臺後,由曹全碑轉學張遷碑的。學習中不要常換帖,不要看這這好,看那那好。重要的是,寫出學帖,最大的特點,意境,而不是注意字的外形,,,,下面是我擬張遷碑之意創作的習作,
  • 張遷碑:傳世漢碑中風格雄強的典型代表
    【明初拓東漢張遷碑】 《谷城長蕩陰令張遷頌》,簡稱《張遷碑》 豎方形,高314cm,寬106cm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於是,進嗇夫為令明王世貞說:「其書不能工,而典雅饒古趣,終非永嘉以後所可及也。」清孫承澤說:《張遷碑》 「書法方正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清郭尚先認為:「漢碑嚴重平硬,是碑為冠。」清劉熙載 《藝概》稱:「漢碑蕭散如《韓敕》 《孔宙》 ,嚴密如《衡方》 《張遷》 ,皆隸書之盛也。」
  • 千古留名張遷碑與千年古城東阿鎮
    練書法的人沒有不知道《張遷碑》的,歷代書法家和學者都對其推崇備至,入選中國歷代最具代表性書法作品。明王世貞評其書云:「其書典雅饒古意,終非永嘉以後所可及也。清孫退谷評:「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康有為認為:《張遷碑》其筆畫直可置今真楷中。以《張遷碑》為代表的方筆派漢碑在書史上不僅具有風格類型價值,也具有深刻的書體變革意義。
  • 我的大字臨張遷碑
    張遷碑臨習這是我臨習的張遷碑,參以個人想法,力求在形式上有碑之意,追求碑帖意境,方圓筆並用。學張遷碑張遷碑
  • 嘆服丨梁啓超臨《張遷碑》
    在書法這件事情上,梁啓超的努力在於臨帖。>梁啓超(1873-1929)1925年(民國十四年乙丑)二月五日,梁啓超與胞弟梁啟勳通信,言及學書之情形,提及最近在臨張遷碑之事:「日來寫張表,專取其與楷書接近。
  • 書法欣賞:梁啓超臨《張遷碑》
    在書法這件事情上, 梁啓超的努力在於臨帖。 梁啓超(1873-1929) 1925年(民國十四年乙丑)二月五日,梁啓超與胞弟梁啟勳通信,言及學書之情形,提及最近在臨張遷碑之事
  • @隸書 張遷碑 51
    《張遷碑》篆額題《漢故轂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有碑陰題名,刻於東漢中平三年(186年)無鹽(治今山東省東平)境內,於明代出土。
  • 曾祥臨寫張遷碑
    張遷碑 全稱《榖城長蕩陰令張遷表頌》, 簡稱《張遷碑》,也稱《張遷表》 。 碑石原在山東東平(今東阿之南) 舊 州學內明倫堂前發現,今置山東泰安岱廟東廊。 東 漢中平三年(公元 186 年)二月刻。 明初出土。
  • 《張遷碑》真偽辨及文辭錯誤概述
    這受到了有清一代尤其是乾嘉以後諸多學者的批駁,有關《張遷碑》真偽之爭論在清中期以後已漸趨寂落。但近年來,南京大學程章燦教授連續發表《讀〈張遷碑〉志疑》和《讀〈張遷碑〉再志疑》二文,又掀起了《張遷碑》的真偽辨,眾多學者紛紛撰文,從《張遷碑》的文體辭章、典故引用、字形書刻、稱謂官制等多方考證研究,以證《張遷碑》的真偽。
  • 如何臨寫《張遷碑》?
    >02臨寫《張遷碑其實這部分內容中的「友」字,其字形多出了兩個筆畫:正確的字形應該是這個,也就是那兩個多餘的筆畫不要臨寫進來:精神狀態不太好呢,那麼這類字跡,暫時就不管它了。具體的筆畫寫法,你就去漢簡當中去找,並將它們移植到《張遷碑》上面來。這個是絕對靠譜的方式。
  • 作家海明威曾說過:「喝了再寫,醒了再改」嗎?
    「喝了再寫,醒了再改。」(Write drunk, edit sober.)——有的人也許聽過這句據說出自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老生常談。在果因斯看來,這句話完全不足取,一來會美化酒癮,二來會使創作的迷思普及化,因此他完全不推薦寫作者仿效。不過面對這句「可能的迷思」,最現代的方法或許就是去驗證它。近日一張由澳洲在線編輯與校稿公司 The Expert Editor 製作的圖表的內容即是在探討「喝了再寫,醒了再改」這句話是否有參考價值。
  • 魏武王墓出土石牌的「武」字
    我看了好久,「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武」字下部,明明是「止」,不是「山」,為什麼他們會看錯呢?我把這石牌圖片放在這裡,大家可以仔細看看。「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中的「武」,看起來下面好像是「山」字形。  在篆書中,「止」字三筆,先寫中間一豎,第二筆是右面的弧線,第三筆是左面弧線。
  •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今日臨《張遷碑》百餘字,可觀者四張。這才發現,自己竟然可以一心兩用,這算不算是一種新本領呢?老天也算眷顧我,每遇不順心的事,總想著從某個方面給予安撫。中午,山東「條友」私信於我,欲購四尺鬥方一件,最後選中此前寫的「風聲度竹有琴韻, 月影寫梅無墨痕。」在我看來,這是退而得其次的安慰吧,卻非我願。(2020·7·20)今天小雨。上午去工作室寫字,初臨《張遷碑》5紙,再以四尺四開水紋紙創作隸書小品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