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創作中感受上海城市美學

2020-08-12 光明網

作者:韓真

上海歌舞團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共產黨上海地下電臺聯絡員李白的真實故事為素材,在真實史料的基礎之上進行再創作,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舞劇自2019年4月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首演以來,至今已經演出超過一百場,不僅獲得了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最高獎項,而且爆紅出圈,在觀眾中引發熱烈反響。如今,隨著新一輪全國巡演的開啟,該作品已經成為「四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

本文作者為《永不消逝的電波》總編導之一。

——編者

觀點提要

突破現有的視聽符號,打造屬於《電波》這個作品獨有的地理空間,發現潛藏在摩登外表下,緩緩流淌的質樸真實,挖掘最能打動人心的文化底色,才是我們真正想要去構建的美學氣質。

幾次走訪李白烈士的故居,聽守護故居的老人飽含熱淚講述那個悲壯的時代,漸漸我們有了答案。

無論開篇將時代感緩緩帶入的鋼琴還是李俠、蘭芬生死訣別時如泣如訴的大提琴,抑或最後英雄赴死慷慨悲壯的交響樂,都是從地理空間這個「骨架」向著人文空間的「血肉」無限延展,滲透。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故事發生在被諸多文學影視作品演繹過的老上海。上海的美,似乎是多元的,她在張愛玲的筆下是一段泛著冷調柔光的絲綢,在豐子愷的畫中卻更像是一碗冒著香氣的甜湯。但很長一段時間裡,「摩登」仿佛成為了上海唯一的標籤。所以,突破現有的視聽符號,打造屬於《電波》這個作品獨有的地理空間,發現潛藏在摩登外表下,緩緩流淌的質樸真實,挖掘最能打動人心的文化底色,才是我們真正想要去構建的美學氣質。

為了感受這座城市的人文風貌,我和搭檔周莉亞深入上海的大小街巷,去保留了當年風格的上海弄堂裡觀察,觀察那裡上年紀的人進出弄堂時的行為穿著,看各家衣服如何晾曬。在那裡,我們體會到一種弄裡廂房侷促之下的體面和乾淨。比如一個70多歲的老太太在弄堂的公用水池洗帶魚,處理帶魚其實氣味很大,但她就是安安靜靜地忙著自己手裡的活計,至今仍記得她穿了一件月白色波點紗質短袖上衣,輕聲與我們搭話,雅致極了。這一幕很觸動我,那是浸染進內心深處的一種優雅,把這種最質樸的優雅傳遞出來,不就是一種上海的韻味嗎?

當我們無數次穿行於上海街巷,聽過上百首經典老歌,幾次走訪李白烈士的故居,聽守護故居的老人飽含熱淚講述那個悲壯的時代,漸漸我們有了答案。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舞蹈及場景設計上尋找海派氣質

我們將男主李俠安排在報社這樣一個職場,舞臺上的老式電梯和穿著得體的報社同事之間熱絡的社交透出上海知識分子階層生活優渥、小資的一面,下半場旗袍店風情萬種等待定製新衣的精緻太太們,明豔而不矯飾,優雅而不風塵,這是「記憶之中」的上海。

而在我心中那座城市的最美時刻,或許就藏在市井街巷的煙火氣裡,在清晨灑進弄堂的第一縷晨光裡。

弄堂裡有活色生香的市井群像,也有蒲扇輕搖的閒雅時光。表現市井群像的部分是第二幕開篇的一段舞蹈,舞美設計秦立運老師用26塊可移動背景板將舞臺隔成「72家房客」。將舞美吊杆變成晾衣杆,每一件晾曬的衣服從質感到色彩從款式到擺放位置都經過反覆思考,配以略帶鈍點的舞蹈動作方式和千姿百態的生活道具,體現普通民眾生活的瑣碎和幽默。這一段引起很多上海觀眾的共鳴。而另一段正是登上2020央視春晚的女子舞蹈《晨光曲》(漁光曲),借用女主角朱潔靜的一段博文:「那段舞蹈從2018年8月18日電波開排一直磨到2020年春晚還在細調,開排第一個星期我們就在小板凳上發呆,乘涼、遮陽、挑米、生火、煲湯、繡花、照鏡子……所有的行為語言靠一把蒲扇來完成。漸漸地我發現,這段舞蹈不是靠『跳』和『美』來支撐的,而是真實生活裡的『煙火氣』,更多的是藏在淡雅素色中的考究和精緻,是哪怕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也不會丟失的舒服和熨帖。」我們找到了那種美,那種高級的,記憶之中又意料之外的上海的樸素之美。

同時我們也有注意到上海的氣候。上海潮溼,每年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下雨,我們在這個劇中把雨的元素也放了進去,一語三關:第一,它表現出這座城市的氣候,陰雨綿綿。第二,又能表達解放前夕籠罩在上海上空的那種壓抑氣氛,那種很難見到陽光的危機感、焦慮感。第三,男女主角在陰雨中傳遞的是充滿光明的堅毅決心,更是一種信仰的力量。燈光設計任冬生老師在群舞手持雨傘穿梭的段落中:「通過成像燈切片造型的功能,只將演員的上半身及手中的雨傘勾勒出來,形成了一道藍色的『線』,在強烈的形式感下,寓意著舊上海解放前夕的陰霾氣氛。」正如他所說「光和影就是要尋找的視覺語言,光是生命,影是暫時的隱藏」。配以多媒體設計張松老師恰到好處的雨,更增添了視覺的層次和精製的油畫感。雨在不同的片段中,折射出多種層面的意味,不斷推進調整和編織著人物與歷史環境的關係,是讓地理空間中隱藏的情感和意蘊都被調取出來,城市美學拓寬至人文空間,全劇主題的呈現才不會成為孤立的存在。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海報

人物服裝造型上傳遞獨特韻味

主創團隊在為人物設計形象時,一直在思考怎樣突破大眾對上海女性形象的固有認知。整個創作過程陳逸飛的畫成了我們的課外必修,經常因創作壓力而失眠的夜裡突然爬起來對著他的畫和紀錄片發呆,妄想著某一瞬間可以魂穿到畫裡,第二天拎著一個舞段走出來。造型設計賈雷老師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尋找當時最流行的打扮,比如胡蝶、黃柳霜、甚至林徽因,看這些女性是如何引領時代風氣、詮釋東方審美的。

以上海石庫門為背景的女性形象,日常生活中的她們並沒有那麼西化,最終我們選擇較低的髮髻流露出十足的古典韻味,配以非常簡單的中分小劉海,襯出她們溫婉乾淨的東方女性形象,展現出了質樸優雅的時代氣質。

這段舞蹈語彙的設計不刻意追求造型動作的張力,而是在呼吸間帶動肢體自然流動,身體的幅度、面容的情緒傳遞和視線的流轉顧盼都只在七八分的樣子,不蔓不枝,靜默成詩。服裝設計陽東霖在設計裡「保留旗袍古典雅致的美感,設計避開了有腰省修飾身體、體現曲線的改良版旗袍,選擇無省的古典型旗袍,設計出來的袍服不修飾曲線,不刻意雕塑三圍,略顯腰身,以『平』『整』為美。這種看似平淡無奇的『平』『整』之形,體現出劇中上海女子別樣的雅致與細膩,它脫胎於傳統中裝製衣工藝與文化審美意識,同時也是克制設計理念的一種呈現。」這也與舞蹈動機創作的理念相得益彰。

舞劇《電波》美學氣質,我們除了需要營造地理空間這個「骨架」,還要從盪氣迴腸的人文空間中找尋創作的「血肉」。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音樂、人物創作上追求真摯共情

說起音樂,不得不再次提到《漁光曲》,這也要感謝上海歌舞團陳飛華團長的引導和堅持。充滿老上海氣質的咖啡館裡,我們談到有沒有一首曲子能夠在片刻的寧靜裡是勾起那一輩上海人的記憶。此時,女子舞音樂的初稿其實已經完成,音樂很美,只是包括作曲楊帆在內的主創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陳團思索道:「我覺得《漁光曲》合適。」漁光曲,多自然現成,就連我這個妥妥的山東姑娘也覺得旋律仿佛就在嘴邊。咖啡館老闆聽到我們在聊《漁光曲》饒有興致道:「我是地道上海人啊,小時候外婆就是哼著《漁光曲》哄我睡覺的。」對啊,就是這首了。這首歌用旋律勾勒記憶,格調高雅深入人心,舞劇正式上演時,女舞者身著菸灰色旗袍款款起舞,《漁光曲》熟悉的旋律以全新的配器方式由小提琴緩緩奏出,許多觀眾淚目了。

無論是開篇將時代感緩緩帶入的鋼琴還是李俠、蘭芬生死訣別時如泣如訴的大提琴,抑或是最後英雄赴死慷慨悲壯的交響樂,都是從地理空間這個「骨架」向著人文空間的「血肉」無限延展,滲透。隨著創作不斷深入,李俠、蘭芬、老方、小裁縫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逐漸清晰起來,他們屬於這座城市更屬於那個時代,記得有位觀眾這樣說:「你們的演員一出場,我就相信你們。」我想,演員的信念就是塑造角色之美吧。正如創作過程中楊帆給我們的音樂工作群取的名字:「身陷囹圄,心向光明」,這座「摩登」的城市下流淌在血液中的炙熱的紅,在那個崢嶸歲月裡奮不顧身撞擊靈魂的愛與信念,就是人性的大美。

上海在不同時期擁有不同的美學氣質,每一代創作者都在竭力找尋自己訴說美的方式,我很慶幸,《永不消逝的電波》創作中所有的創作工種無一掉隊,我們都將自己認為最美的顏色添在了「這張泛黃的舊照片上」,我們都愛上了這座城市,我們真心希望她能夠承載更為廣闊深遠的情懷和積澱,讓上海城市美學,在《永不消逝的電波》舞臺上,在氤氳的煙火氣和厚重的時代感中,豐滿重生。

如果長河無聲奔流的是歲月是氣魄,那從未消逝的愛與信念是上海乃至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色!

(作者為舞劇 《永不消逝的電波》總編導之一)

相關焦點

  • 韓真丨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創作中感受上海城市美學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故事發生在被諸多文學影視作品演繹過的老上海。上海的美,似乎是多元的,她在張愛玲的筆下是一段泛著冷調柔光的絲綢,在豐子愷的畫中卻更像是一碗冒著香氣的甜湯。但很長一段時間裡,「摩登」仿佛成為了上海唯一的標籤。
  • 韓真: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創作中感受上海城市美學▸講述◂
    永不消逝的電波原創舞劇上海歌舞團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共產黨上海地下電臺聯絡員李白的真實故事為素材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創作中感受上海城市美學韓 真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故事發生在被諸多文學影視作品演繹過的老上海
  • 《永不消逝的電波》總編導:在創作中感受上海城市美學
    觀點提要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故事發生在被諸多文學影視作品演繹過的老上海。上海的美,似乎是多元的,她在張愛玲的筆下是一段泛著冷調柔光的絲綢,在豐子愷的畫中卻更像是一碗冒著香氣的甜湯。但很長一段時間裡,「摩登」仿佛成為了上海唯一的標籤。
  •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何一票難求
    上海歌舞團演員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上演出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選段。新華社記者 任瓏攝  12月6日至8日,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進京在國家大劇院演出5場,演出票瞬間被搶光。自2018年12月20日啟動首輪試演以來,短短一年時間,《永不消逝的電波》已經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一百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成為當代中國舞臺藝術界的一種文化「現象」。  1、「電波」激活紅色基因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無數革命先烈曾在這裡英勇就義,這座城市有著光榮革命傳統。
  •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何圈粉?創作過程揭曉
    中新網9月28日電 27日晚,總臺《大幕開啟》解碼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下簡稱《電波》),帶觀眾走進李白烈士的故事。節目組供圖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誕生僅一年多,但已經演出超過150場,走過了全國23個城市,現場觀看人次超過15萬。
  • 解碼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成功奧秘
    紅色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已經演出超過150場,收穫了「文華大獎」和「五個一工程獎」。(演出方供圖)這是一枚古銅色的渡江勝利紀念章,它是英雄的勳章,也是歷史的迴響。紅色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下簡稱《電波》)上演第150場時,劇組收到一份珍貴禮物。
  •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是如何誕生的?
    我們採訪了導演、編劇、主演、上海歌舞團團長等主創人員,還原了這部劇的創作歷程。​1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導演,是兩個八零後的女性,韓真和周莉亞。周莉亞講起話來語速很快,偶爾帶著四川口音,笑聲裡透出幾分豪邁。
  • 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首度公演
    據虹口區消息:經過半年多的創作和編排,上海市文化基金重點扶持項目——由上海舞劇團原創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於12月21日至26日在上海市國際舞蹈中心公演。  提起《永不消逝的電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1958年由孫道臨、袁霞主演的同名電影,那是一代人心中的經典。
  •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可以線上欣賞啦!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可以線上欣賞啦!據悉,本次展演共推出22部優秀劇目,分別選自第十六屆「文華大獎」獲獎劇目、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扶持劇目、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時代交響——中國交響音樂作品創作扶持計劃重點扶持作品和「黃河文化」題材優秀劇目。
  •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天津上演
    央廣網天津11月22日消息(記者夏震宇)記者從天津大劇院了解到,11月20日至22日,曾先後獲得「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的中國首部現象級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天津大劇院連演多場。該劇由上海歌舞團出品製作,以英雄模範李白烈士的真實故事為素材,融入了青春色彩、紅色記憶、浪漫情懷、諜戰氛圍等元素。
  • 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為隱蔽戰線上的無名英雄譜一曲讚歌
    當最後的電文浮現,觀眾席中許多人溼潤了眼眶,模糊了視線。昨天,上海歌舞團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再度上演,把觀眾帶入那看似平靜卻暗流洶湧的「諜戰」時代。5月18日、20日,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擔綱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開幕演出,並將角逐「文華獎」。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一座有著豐厚紅色基因的城市。「電波」的故事發生在上海解放前夕,黎明即將到來,黑暗還在籠罩。
  • 十二藝節|《永不消逝的電波》:當代中國舞劇的一個新坐標
    《永不消逝的電波》裡,從一開場就來得如此突然,讓人猝不及防地面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上海,黎明前的黑暗,帶給人壓抑、窒息、緊迫和恐懼。本文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開幕大戲,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下簡稱《電波》)剛一問世,就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劇場門口的一票難求,印證了人們的好奇心:同名諜戰電影,那麼複雜的故事,能做舞劇嗎?孫道臨那種將儒雅與堅毅熔鑄於一的戲劇表演美學高度,舞劇演員將怎樣給出自己肢體語言的解釋和對話?
  • 現象級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亮相沈城
    李浩 攝滴、滴滴……電波聲漸漸匯成旋律,悠遠的弦樂似滔滔江水,打擊樂又如陣陣心跳10月8日晚,「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獲獎作品——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登陸盛京大劇院,在近兩小時的演出過程中,觀眾屏氣凝神,情緒也跟隨著劇情的變化而起伏,這部由上海歌舞團打造的作品,也被贊為
  •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發起「七月」公益行動
    昨晚,紅色「電波」再次迴蕩於上海國際舞蹈中心,演至第148場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下簡稱《電波》),劇場內首次溢滿甜美溫潤的花香。昨晚演出前,「七月」扮演者、青年演員王丹挎著花籃,穿行於劇場大廳,將清雅芬芳的白蘭花遞到幸運觀眾的手裡。
  • 「爆款」紅色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驚豔亮相閩南大戲院
    「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8月6-8日,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閩南大戲院連演四場,在引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中國共產黨員初心和信仰力量的同時,為廈門演出市場回暖強力造勢。中國首部「諜戰」舞劇 全國性聲譽締造「電波」現象《永不消逝的電波》
  • 央視《大幕開啟》解碼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原標題:倪萍流淚,潘虹如遇「初戀」,央視《大幕開啟》解碼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9月27日晚,在央視三套播出的《大幕開啟》欄目聚焦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這部榮獲「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的作品,在全國巡演超過150場,觀眾超過15萬人次。《晨光曲》段落在央視鼠年春晚亮相後再次爆紅出圈,而此次《大幕開啟》挖掘臺前幕後品不夠的細節、說不盡的故事,讓觀眾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刻的共鳴。
  • 感受71年前的驚心動魄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瀋陽站首演成功
    《永不消逝的電波》在盛京大劇院歌劇廳上演。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實故事為素材,反映了上世紀40年代,我黨隱蔽戰線的地下工作者們,以生命為代價,為人民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無私無畏的奉獻。通過舞劇的獨特表現形式,描摹出堅貞不屈的共產黨人群像,再現了先烈們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奮鬥歷程。
  • 今夜開演丨這是屬於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周末!
    羊城觀眾心心念念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今夜終於又要登上廣州大劇院的舞臺了,這部備受矚目的紅色經典舞劇,從開票以來就得到了大家的強烈支持與熱愛,在原定的四場幾近售罄的情況下,還追加了寶貴的一場,連演五場,承包了咱們廣州大劇院歌劇廳的整個周末,可謂盛況!
  •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再度來寧
    來源:新華日報新華日報訊 上世紀50年代的一部經典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風靡大江南北,10月1日-3日,由上海歌舞團演繹的同名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將在江蘇大劇院連演四場,唯美的畫面、緊張的氛圍以及聲光電打造的大片即視感,將人們帶入那看似平靜卻暗流洶湧的
  • 《永不消逝的電波》:邁步從頭越
    5月20日,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開幕演出,以李白烈士的事跡為原型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上海大劇院上演。 本報記者 蔣迪雯 攝  ■本報記者 吳桐  在昨晚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上,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和其他九部作品一起,榮獲了第十六屆文華大獎。2016年,舞劇《朱䴉》也曾入圍第十五屆文華獎,但與大獎失之交臂。「三年後,《永不消逝的電波》彌補了《朱䴉》的遺憾。」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能從這麼多優秀的作品中脫穎而出,著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