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價值在今天還繼續存在嗎?

2020-12-1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世紀以來,一方面見證陀思妥耶夫斯基偉大而深刻的讀者和評論家不計其數,另一方面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落後保守、心理陰暗的指責聲也不斷,納博科夫還認為他的文字不夠精美。那麼21世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價值和意義還在繼續嗎?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校區英語系教授童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下文經授權摘自他的《現代性賦格——19世紀歐洲文學名著啟示錄》 一書。

可稱為優秀的現代文學家有許多,而恰當地評價陀思妥耶夫斯基唯有用「偉大」二字。

1887年,尼採得到一本法文版的《地下室手記》,讀後感觸良多,說:「他是唯一有教於我的心理學家。」尼採見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探索人性的深刻。

1930年,英國小說家D.H.勞倫斯給《宗教大法官》(

The Grand Inquisitor

)英文版作序時告白,他前兩次的閱讀雖然被其吸引卻不解其意。再讀之後,頓悟而受震撼:原來耶穌吻大審判官,阿廖沙吻伊凡,他們彼此獲得的,加起來就是人類最大的秘密(Lawrence,第90-97頁)。勞倫斯見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人類精神史的偉大貢獻。

陀思妥耶夫斯基

20世紀,俄國理論家巴赫金畢一生之功寫成《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以「對話性主體」「復調小說」等概念闡釋陀氏小說形式的哲學意義,說明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哲學家卻勝過哲學家。巴赫金的理論使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獲得一個新的制高點。

20世紀以來,見證陀思妥耶夫斯基偉大而深刻的讀者和評論家不計其數。21世紀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價值和意義還在繼續嗎?

2014年,我在上海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作主旨發言時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批評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為的是揭示建立在不通人性基礎上的烏託邦社會不僅虛偽而且危害極大。聽到這一段,當時與會的俄羅斯高爾基文學研究所所長和兩個同事產生了共鳴,專門過來與我交談。他們認可我的解讀,並且補充:俄國人一再重溫並思考陀氏和車氏過去的這場爭論,因為蘇聯乃至20世紀的歷史,證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預言家的眼光。據我所知,我們的父輩和我們這一代,許多人不知道《地下室手記》的內容,不知道陀氏和車氏的那場爭論,反而有人至今視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為真理,夢迷於其中。

廣袤寒冷的冰雪大地、古樸厚重的東正教傳統,孕育了俄羅斯既屬歐洲又不同於歐洲的文化性格。人類都有的缺點,俄羅斯人也有,不過,若論俄羅斯人的長處,應該包括他們看重人性,看重文學和藝術,看重高貴,看重承諾,相信善惡可以相互轉換的特點。19世紀的俄羅斯依然貧窮落後,負載沉重。已經現代化了的歐洲,想一想距離很近,想一想又距離遙遠。對於俄羅斯人(尤其是俄羅斯的文學家),歐羅巴好像是親戚。於是,一些俄國的思想精英,秉承自己的性格來感應隔壁歐洲的啟蒙,以此來應答現代的文化,不無親情,也不失自信。

19世紀最大的文學奇蹟發生在俄國。僅僅在兩代人的時間裡,俄羅斯產生了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託爾斯泰、萊蒙託夫、屠格涅夫、契訶夫等一批最優秀的世界級文學家,用文學鍛造了俄羅斯的現代靈魂。

觀其貧窮落後,道路之坎坷,命運待俄羅斯如此嚴酷;論其文學優秀,偉人之輩出,命運對俄羅斯又何其眷顧。19世紀俄羅斯文學興旺發達的後面,有一種特別的精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覺得,俄羅斯精神和歐洲精神相互競爭,相互融合,可成就世界性的俄羅斯精神。他在著名的《普希金》一文裡寫道:「歐洲各國人民並不知道我們是多麼重視他們……將來的俄羅斯人,無論男女老幼全都會明白,要做一個真正的俄羅斯人,意味著要徹底調和與歐洲的矛盾。」他說,如果歐洲現代化指向的只是經濟、刀劍或科學的成就,那不算真的進步;俄羅斯精神若真的可裨益於世界,其貢獻應該是「人類的博愛,是俄羅斯那顆向著全世界和全人類兄弟般的團結的心」(《陀思妥耶夫斯基散文選》,第229頁)。

這段話喚起這樣的畫面:陀思妥耶夫斯基輕輕擱下筆,抬頭看窗外的雪景,窗沿上的一隻鴿子「騰」地飛開,遠處的教堂傳來緩緩的鐘聲。

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新的俄羅斯精神有十足的自信。他以《安娜·卡列尼娜》為例,認為「當前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作品可以與之匹敵」,原因是託爾斯泰這部倡導俄羅斯「新語言」的小說,在探究人類認罪和犯罪的問題時,進入「科學所無法探測」的人類精神(人性)法則,比起歐洲那盲目和強制立法的科學手段,這要優越得多(《陀思妥耶夫斯基散文選》,第162—169頁)。

到了20世紀,歐美人逐漸理解了這種俄羅斯精神,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尊為西方現代文學的先驅。不過,歐美用心理分析和存在哲學來解釋陀氏對現代文化之重要,未必能把陀氏對人性的理解講透。陀氏並非存在哲學的代言人,存在主義式微之後,陀氏的作品仍然生生不息。

在近幾十年來的評論中,巴赫金的「對話性主體」說讓我們看到,陀氏彰顯了前人未能昭示的人性篇章和思維領地(Bakhtin,

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

)。在主體等問題上,巴赫金的理論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後現代理論發生了聯繫。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後現代發生關聯,並不是完全因為巴赫金。對於歐洲啟蒙形成的現代體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批評超前,早已做了後現代式的思辨(如《地下室手記》)。

《地下室手記》

19世紀以來,指責陀氏落後保守、心理陰暗的聲音也不絕於耳。這種指責,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對啟蒙體系的光明進步之說被不假思辨地接受。

用尼採的話反問:看到影子就是心理陰暗?難道陽光下沒有影子?思想難道不是在影子裡產生的?影子裡萌生的思想難道不熱愛光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記》裡講同樣的道理:「光明」之說的盲目在歷史上一再地製造黑暗。

尼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反諷,不是冷,而是熱,因為出自博愛。

納博科夫曾說陀氏的文字不夠精美,代表了另一種負面意見。長於雕琢文字的納博科夫精於美學,不過他認知的美學不能算全部的美學,更不能成為否定陀氏美學的理由。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獨到之處,在於他「刻畫了人類靈魂的所有層次」(陀氏語),昭示人性的方方面面,讓對話的主體在衝突之中,激蕩情感和思想,呼應往返,成為音樂式的復調。這樣,氣勢恢宏的陀氏不是製作了鑽戒,而是成就了金字塔。

鑽戒有粗糙的表面,肯定是瑕疵;而金字塔斑駁粗糙,卻是金字塔的本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之所以攝人心魄,在於他直視人性的複雜,有勇氣擔當起人性最大的可能性。他的小說人物,如承受巨大道德負擔的拉斯科爾尼科夫(《罪與罰》的主人公),生命觀相異卻彼此相容相敬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們,都在明示或暗指:要擔當人性的最大可能性,必須有博愛。博愛,一種超越有神無神之爭的宗教感,傲居金字塔的塔尖。

木心曾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的俄羅斯文學比作棉被,非常貼切。

寒冷的冬夜裡,蓋上曬過的棉被,聞著滲進棉花裡的太陽氣味,溫暖無比。棉被沒有什麼溫度,之所以暖,因為貼近人的肌膚,恢復人的體溫。棉被使人感受到的,其實是自己的體溫。俄羅斯偉大的文學家,如果戈理、普希金、託爾斯泰等,都有棉被的品格。

寫過短篇小說《外套》的果戈理,喜歡用俄式外套做比喻,表達了和棉被一樣的寓意。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得有趣:「我們都是從果戈理的外套裡面鑽出來的。」

中國人的道路曲折艱難,容易親近棉被或外套似的19世紀俄國文學。以19世紀的俄國和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中國相比照(而不是20世紀的中俄對比),可發現兩個民族的精神史有個根本性的相似,即:不發達狀況下的現代化,都包括了對發達的歐洲現代化的想像,由此想像而萌發的意識之豐富,幾乎是一門特殊的精神現象學。

19世紀,歐洲各國迅速現代化的時候,俄國只有初步的經濟現代化,但對現代化的欲望一直旺盛不衰。1812年,拿破崙兵敗莫斯科。之後,大批俄國貴族和軍官到了歐洲。他們親眼所見,巴黎、倫敦、柏林是另一樣的世界。歐洲的現代化,鼓舞了俄國反專制、反農奴制和追求民主的社會變革。

但是,歐洲啟蒙產生的現代價值體系,雖然是現代世界文明的方向,也有它的歷史盲點。波德萊爾在奧斯曼時代的巴黎,比較直接觀察到體系現代性的某些問題。而對許多俄國人來說,這種現代體系帶來更多的是幻想。

幻想和現實的交融或交戰,呈現為俄羅斯文化意識中的特殊「現代性」。19世紀俄國文學中各種的幻想曲,也有對歐洲啟蒙不同的應答。

有些應答,只見啟蒙的正面價值而忽略啟蒙的負面。對歐洲現代體系過於浪漫的幻想,產生了看似符合理性卻有違人性的現代烏託邦。

有些應答,基於靜觀細察。陀思妥耶夫斯基到歐洲各地去,靜觀第二帝國時期巴黎繁榮之下的潛流,細察水晶宮陰影之下倫敦貧民的生活。他的所觀所察,有波德萊爾那樣精準犀利的眼光,回到俄羅斯後寫成一批散文,尤其《冬天所記夏天的印象》,是冷靜之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人性多面的思考,是他質疑啟蒙體系現代性的特殊角度。在《地下室手記》裡,他針對車爾尼雪夫斯基代表的思維,做反烏託邦的理想諍訟和人性告白。陀氏、車氏的兩部小說,分別代表了對現代的兩種看法,到了20世紀繼續各自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車氏思想變成某種社會形態的範式,陀氏被說成是反進步的。

以後見之明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看法卻是對的。他堅持深入人性的思考,勇氣超常,智慧前瞻。

《現代性賦格——19世紀歐洲文學名著啟示錄》,[美]童明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地下人」陀思妥耶夫斯基
    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兩卷本作品集的出版給他帶來一些安慰,當時如日中天的年輕批評家杜勃羅留波夫還就這兩卷作品集撰寫了長篇論文《逆來順受的人》。直到如今,這也被認為是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論文之一。很快,隨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有關藝術功用問題的爭論,兩者原本存在的裂縫逐漸擴大。進而,當陀思妥耶夫斯基將批判的目標指向車爾尼雪夫斯所推崇的費爾巴哈美學——這種美學貶低整個超自然和先驗領域的價值,而且想使藝術最終成為宗教的某種替代品——時,兩者的矛盾公開化而且不可調和。
  •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作為自由的存在,對惡負責
    別爾嘉耶夫認為,「聯繫人們的不僅僅是那些在意識之光的照耀下顯而易見的關係和制約,還存在更為隱秘的關係和制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人們之間所有複雜的衝突和相互關係,揭示的不是客觀對象的、「現實的」真實,而是人們內在的生活和內在的命運。在人們這些衝突和相互關係中揭開人之謎,人的道路之謎。所有這一切,鮮有與所謂「現實主義的」小說類似的。
  • 昆德拉為何厭惡陀思妥耶夫斯基
    但是昆德拉接著說:「為什麼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產生這樣一種厭惡呢?一個由於其國家被佔領而飽受精神創傷的捷克人的一種反俄情緒嗎?不是,因為我從未停止過熱愛契訶夫。對其作品的美學價值有懷疑嗎?不是,因為我自己都感到驚訝的那種厭惡並沒有任何的客觀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令我反感的東西,是他的書的氣氛;一個什麼都變成感情的世界;換句話說,一種感情被提升至價值和真理的位置。」
  • 探訪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
    [摘要]今天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134周年。騰訊文化作者前往莫斯科、聖彼得堡、盧薩,探尋他的蹤跡。拍攝:姚望1843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畢業後,當了測繪部門的軍官,但朝九晚五的生活讓這位文藝青年厭煩。一年後,他打碎金飯碗,成了自由撰稿人。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了《窮人》。「新的果戈理出現了!」青年才俊涅克拉索夫誇讚。他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紹給文壇大牛別林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進入後者的圈子,認識了作家潘納耶娃夫婦。
  • 一周書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先見之明」
    有一個問題是,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那麼重要嗎?我認為的確是的。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說,一個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是:在今天,在文學經典閱讀的意義之外,為什麼我們不應忘記、輕視甚至是拒絕陀思妥耶夫斯基?尼·潘琴科在為曼德施塔姆夫人的《回憶錄》寫的「俄文版序」中曾經說,曼德施塔姆夫人指出蘇俄「知識分子」的罪孽是在「勝利者的統一意識形態」前繳械投降,放棄道德標準和全人類價值,他認為這就是拋棄與拒絕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結果。這就是答案,雖然有其蘇俄的歷史語境,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義不會受限於蘇俄。
  • 漫談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罪與罰》《少年》《群魔》《被侮辱被損害的》《卡拉馬佐夫兄弟》《賭徒》《死屋手記》《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說選》《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選》等。另外還買了幾本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書,以助讀懂陀思妥耶夫斯基。
  • 紀德:陀思妥耶夫斯基永遠是最偉大的小說家
    我今天首先要探討的是,為什麼如今還有人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傑出作品那麼反感。因為,要戰勝一種不理解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看成是出自真心的,並努力去理解它。人們以西方人的邏輯出發譴責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看主要是他筆下人物的性格,他們往往不合情理、優柔寡斷,而且幾乎總是不負責任。他們的形象因而可能顯得乖戾和瘋狂。有人說,他表現的並不是現實的生活,而是一些噩夢。我認為這麼說是完全錯誤的。
  • 李公明 | 一周書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先見之明」
    有一個問題是,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那麼重要嗎?我認為的確是的。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說,一個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是:在今天,在文學經典閱讀的意義之外,為什麼我們不應忘記、輕視甚至是拒絕陀思妥耶夫斯基?尼·潘琴科在為曼德施塔姆夫人的《回憶錄》寫的「俄文版序」中曾經說,曼德施塔姆夫人指出蘇俄「知識分子」的罪孽是在「勝利者的統一意識形態」前繳械投降,放棄道德標準和全人類價值,他認為這就是拋棄與拒絕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結果。這就是答案,雖然有其蘇俄的歷史語境,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義不會受限於蘇俄。
  • 李公明|一周書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先見之明」
    有一個問題是,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那麼重要嗎?我認為的確是的。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說,一個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是:在今天,在文學經典閱讀的意義之外,為什麼我們不應忘記、輕視甚至是拒絕陀思妥耶夫斯基?尼·潘琴科在為曼德施塔姆夫人的《回憶錄》寫的「俄文版序」中曾經說,曼德施塔姆夫人指出蘇俄「知識分子」的罪孽是在「勝利者的統一意識形態」前繳械投降,放棄道德標準和全人類價值,他認為這就是拋棄與拒絕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結果。這就是答案,雖然有其蘇俄的歷史語境,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義不會受限於蘇俄。
  • 陀思妥耶夫斯基與《罪與罰》
    世人皆知,俄國有一位偉大作家叫做託爾斯泰,對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了解卻比較少。也許您會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個名字實在是過於拗口,實際上他的思想更加深奧。作為一個作家他的才華橫溢,思想深邃,生活坎坷。陀思妥耶夫斯基離開人世已經很多很多年,然而對於世界文學的愛好者來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將永遠留存在世間,他的名字不會隨著日月流逝而磨滅,他的光輝只會越來越耀目,越來越璀璨。
  • 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愛粉看過來
    託爾斯泰、赫爾岑、屠格涅夫都出身於貴族家庭,別林斯基出生於一個貧寒的醫生家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親也是醫生),沒有受貴族教育並不妨礙他成為俄羅斯最傑出的文學批評家。正是有了熱情的、才華橫溢的別林斯基存在,文學批評在俄國才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俄羅斯的文學和文學批評才成為一塊考察社會和政治狀況,想像變革的最自由之地。」
  • 李公明︱一周書記:甦醒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與……自由意識
    兩年多前我在關於本書第二卷《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的書評中曾經談過,該書第四章講述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捕入獄後受審的情況,但是弗蘭克沒有簡單地依據材料羅列事實,而是力圖從中發現和把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真實思想,並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從而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警察局的「自供狀」具有普遍性的政治意義和思考價值。
  • 陀思妥耶夫斯基——「弒父者」?「出軌者」?
    而提到俄羅斯文學,不得不講到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個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廣度,另一個代表了深度。這兩個人在髮型上也極度類似,都是頭髮了長到下巴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個完整念完他的名字會有成就感的作家豆瓣網友評論:「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對那些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禁忌和齷齪的想法的真實且坦白的揭露,悲哀的是在讀到這些真實的想法時我們會感羞愧但是很多的時候又無法辯駁,幸運的是還有上帝的愛來拯救我們……」
  • 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近代中國形象
    在這一歷史語境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繪了一個真實而又虛幻的「中國」,中國形象成為他反觀俄國自身情況、思考其固有身份的一面鏡子。這一想像體現在其小說《白夜》中,「在這些角落裡,親愛的娜絲金卡,好像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那裡的生活不同於我們這兒沸騰的生活,它也許只存在於那萬裡迢迢、人所不知的王國……」1861年,他在《俄國文學論叢》導言中寫道,「中國和日本首先是離歐洲太遠,其次是有時幾乎很難去那裡」。可見,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中國是遙遠而神秘的,就像一個只存在於幻想中的國度,它是如此遙遠,甚至超出了當時俄國人的認知範圍。
  • 淺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二元論
    病中翻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不由念及前此我之會突地見有人提出二元論即應聲隨之發聲加以發揮,現在重讀陀思作品回頭檢視,方始悟覺,想必應是自己早年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影響的剖釋。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人性裡頭同時具備神性與獸性,獸性是人性本源,就著人本性的原始衝動之把人往下墜拉,去耽溺於感官享受放縱,然人性中另一端的神性卻是制衡的力量,靈性是人性裡的正直面,積極地把人往光明面或依陀思的定義── 神性面提升,靈性使人能扺制個人慾望而向上提升趨就聖靈至善。生存在世上的人始終得處於神獸交戰的試驗裡,因此人在生存過程裡常處於被撕裂成兩半的掙扎與奮鬥中。
  • 回到別爾嘉耶夫的原著,重新認識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們之所以稱其著作為「形而上的文學批評」,還因為它對文學史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已有的定位具有顛覆意義。在別爾嘉耶夫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論述中,有一個根基性問題,即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否是一位現實主義者。別爾嘉耶夫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根本不是現實主義者,而是象徵主義者。
  • 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凡年代的創作奇蹟
    在講座中,劉佳林認為約瑟夫·弗蘭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僅文本非常厚重,在傳記文學上非常有價值,尤其是弗蘭克在傳記寫作方面的方法突破,而弗蘭克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從生活向藝術轉化過程中的神秘突變所做的努力,也刷新了我們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解。糜緒洋的導師,便是最新俄語版《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的編輯之一,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球研究深有體會。
  • 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凡年代的創作奇蹟
    在講座中,劉佳林認為約瑟夫·弗蘭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僅文本非常厚重,在傳記文學上非常有價值,尤其是弗蘭克在傳記寫作方面的方法突破,而弗蘭克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從生活向藝術轉化過程中的神秘突變所做的努力,也刷新了我們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解。糜緒洋的導師,便是最新俄語版《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的編輯之一,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球研究深有體會。
  • 重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作者的靈魂
    寫作可以是講述故事,是記錄歷史,是對語言的革新,是為讀者提供愉悅的感受……一個世紀以前,法國作家紀德在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講座與文論中向我們三番五次地高亮了俄國人對這一問題的答案——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寫作是關於人的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佔據他寫作全部身心的主題就是人本身——「他們的精神氣質、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感情和思想」。
  • 陀思妥耶夫斯基:愛其實是一場感恩
    陀思妥耶夫斯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終日惦記著瑪麗亞·德米特裡。一年後的一天,陀思妥耶夫斯基收到了一封信。是瑪麗亞·德米特裡寄來的。她在信中說她的丈夫去世了,一個兒子變成痴呆,自己也病得快不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冒著受審查的危險趕到了瑪麗亞·德米特裡的身邊,看到他這個眼睛深陷、頭髮脫落大半的女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做出了一個決定:他要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