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盧杉 青島報導
在同一條服裝流水線上,每個工位前都有一臺具備刷卡功能的電子顯示屏,不同工序的工人根據刷卡讀數,得到相應的指令,例如裁剪尺寸、面料質地、紡線顏色、釘扣數目以及刺繡要求等等來進行具體的操作。
在對青島紅領集團的生產車間進行走訪時,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看到了上述製作西裝的工藝流程,車間的解說人員向記者強調:「這樣生產出來的每一件西裝都是不相同的,完全根據顧客的個人要求來定製。」
這是紅領近年來所提出的「大規模生產個性化定製」、「打造C2M(消費者對接工廠)平臺」,以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紅領模式」的直觀表現。
紅領把這套方法做成了解決方案,進行編碼化、程序化和一般化,將其命名為「SDE」(源點論數據工程 Source Data Engineering)。
「紅領SDE適用於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適用於不同規模、不同需求的中小企業應用,從而實現不同程度的轉型升級。」紅領模式創始人張代理曾表示,通過開放參觀學習、舉辦專業培訓班、現場幫助企業改造等方式,將紅領模式奉獻給其他企業,幫助其轉型升級。
在傳統製造行業整體低迷、去產能及轉型升級需求下,大量企業及媒體赴紅領進行參觀「如何在工業流水線上實現個性化定製化產品的生產」。紅領集團酷特智能副總裁李金柱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國內很多大企業都來參觀學習,平均每天一百人左右。進車間費用政府人員每人一千塊,外來人員兩千。」
「魔幻工廠」魔力幾何
青島紅領集團創建於1995年,一開始為傳統的服裝生產企業。據李金柱介紹,當時公司規模為三千人,「公司整體轉型升級從2003年開始,做大規模定製研發的探索」。
之後紅領將定製業務註冊為「青島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同時把C2M個性化定製平臺稱之為魔幻工廠(magic manufactory)。據紅領方面出示的數據,「2014年、2015年酷特智能網際網路定製服裝業務收入與淨利潤增速同比增長100%以上,而2014年上半年服裝行業上市公司整體營收增速為-2.6%,淨利潤增速為-3.6%。」
「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最終目標。」李金柱表示,傳統企業只是為B服務,對於滿足C端需求嚴重滯後。
李金柱認為可以從四個維度了解大規模定製的趨勢。「從消費者角度來說,一直有個性化需求,2003年的時候在國外已經比較成熟,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個性化、碎片化需求更加明顯。」
從企業經營來看,李金柱表示不掙錢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庫存,「服裝行業整體售價為成本十倍左右,按道理不應該不賺錢。」但要解決庫存積壓、設計師跟不上潮流、東西不好賣等問題,根源是傳統的經營方式,「先生產大量消費者不需要的產品,再通過中間渠道找需求進行銷售,導致大量貨品積壓。」
從全球經濟來看,李金柱認為「德國工業4.0追求自動化、要實現定製化,美國工業網際網路的抓手是3D列印,其實都是同一個目標,要實現大規模定製。」
紅領的「魔幻工廠」即為承接其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的平臺,從需求數據採集、轉變成生產數據、研發、排產、物流配送都在上面完成。客戶通過APP定製服裝面料、版式、款型、顏色、刺繡LOGO等個性化需求,在門店或紅領專門為量體設計的流動大巴車上進行19項身體部位的數據採集。之後將定製數據傳輸至工廠生產線,完成上述記者在車間所見的製版、裁剪、縫製、刺繡、熨燙等各個製衣工序後寄給客戶。
「這過程中最根本的差別是從過去的M2C到如今C2M的轉變。這是將以前從工廠的角度找需求驅動資源進行大規模製造轉變為以消費者的需求、計劃驅動企業資源進行定製化的生產經營。」李金柱稱此種方式提高了產業鏈全要素的生產效率,去掉了傳統的層層代理的中間商,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消費者先下單、付款,我們是零庫存,賺得是純利潤」。
能否複製粘貼
從80年代至今,我國服裝行業經歷了無品牌代工、「渠道為王」到現在「產品為王」多個階段。2011年之前,行業處於高景氣階段、增速連續20%以上;2011年以來,品牌服飾行業因庫存高企、渠道變遷、價格虛高等多重因素影響陷入調整。根據8月光大證券發布的紡織、服裝行業研報,截至2016年5月,服裝行業15409家企業中,虧損企業2511家,數量佔比達16.30%。
而據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報告稱,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服裝消費市場。儘管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長放緩,Fung全球零售和技術報告顯示,消費者對中國經濟持樂觀態度並抱有信心,且願意購買更多服裝,包括童裝和休閒裝。
美國國際棉花協會和美國棉花公司的中國消費者調查發現,儘管中國服裝市場地域分散、廣闊,然而整個市場正在縮小。這意味著已有的和新建立品牌必須更加努力挖掘中國消費者的潛力。而多元化的銷售渠道和需求碎片化對企業經營管理要求不斷提升。
紅領方面認為酷特智能的實踐是「兩化深度融合、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是新常態形勢下新的經濟增長點,可在傳統行業廣泛複製」。
「我們已經與其他企業合作開展了52個項目,幫他們改造工廠、設置盈利模式,把消費者和工廠連接起來,涉及電子產品、化妝品、服裝鞋帽、機械製造、家裝產業等二十幾個行業。」據李金柱介紹,企業升級改造的投入不需要很大,增加必要的軟硬體設備,進行一定程度的流程再造、模式再造,就能實行轉型升級。
而在服裝產業知名觀察人士馬崗看來,「定製業務要因人而異、因行業而異。服裝定製本身是一種偏高端的需求,不適宜大規模地生產,適用於價位比較高或者遵從於個性化的商品,目前的定製大部分屬於企業差異化營銷的噱頭。」
馬崗表示:「要用轉型解決行業低迷和各個環節的痛點是比較漫長的,關乎經營思維的轉型和上下資源配置環節的轉型,比如去掉中間層,那這部分功能由誰來承擔要認知清楚。目前市場增長率是非常低的,在沒有增量市場的情況下,如何在存量市場上成功,要靠企業更加高效的運營和經營能力。」
作者:盧杉
http://business.sohu.com/20160823/n465439044.shtml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紀經濟報導 http://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8/23/content_45529.htm report 2732 本報記者盧杉青島報導在同一條服裝流水線上,每個工位前都有一臺具備刷卡功能的電子顯示屏,不同工序的工人根據刷卡讀數,得到相應的指令,例如裁剪尺寸、面料質地、紡線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