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的開示:一個故事,揭開了人生的真相

2020-12-05 尚思修善學佛

釋迦摩尼佛在《佛譬喻經》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向我們開示「人生究竟是什麼?」讀來如醍醐灌頂,頓然冰釋。

在一個寂寞秋天的黃昏,無盡廣闊的荒野上,一位旅者急匆匆的趕著路。旅行者突然發現,在昏暗的野道中,散落著一些白色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人的骨頭。

旅者正驚慌疑惑的思考時,忽然從前方傳來驚人咆哮聲,一隻大老虎躥了出來。看到這隻老虎,旅行人頓時明白了那些白骨的原因,立刻拔腿沿著來時的道路往回逃跑。

人生真相原來如此

但是驚慌中顯然迷失了道路,旅行人竟然跑到了懸崖的邊上。在千鈞一髮的時刻,他發現懸崖頂的峭壁上生長著一棵松樹,並且從松樹的枝幹上向下垂著一條藤蔓。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啊!旅者毫不猶豫,抓著藤蔓攀了下去。

老虎看著馬上到口的食物,居然逃脫,懊惱地在懸崖頂上咆哮不已。

謝天謝地!幸虧有這藤蔓,終於救了「寶寶」一命,旅行人心裡想著,安下心來。

但是當他朝下一看,不禁「啊」了一聲,原來下面是波濤洶湧、深不可測的大海,波浪拍打著懸崖,在波濤間還有三條「毒龍」,正張著大口等待著他的墜落。旅行者不由得渾身顫慄起來。

人生真相唯有智慧可解

但更恐怖的是,依靠救命的藤蔓上面,出現了一黑一白的兩隻「老鼠」,正在啃噬這藤蔓。

旅行者拼命地搖動藤蔓,大聲驅離著老鼠,可是兩隻老鼠一點也不為所動,沒有逃開的樣子。這時候隨著藤蔓的搖動,在樹上的蜂巢裡,有「蜂蜜」滴落下來。又渴又乏的旅者忘記了危險,貪婪的享受起蜂蜜來。

世尊開示這旅者之相說:「這就是所有人類的『人生之真相』」。

好好修行遇到真正的自己

一、孤獨的心靈

旅者:這個旅者是指我們自己。

荒野:無盡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我們的人生之路。我們從下生,就成為在人生旅途上的旅者。

即是旅者,應該知道我們旅行的目的地。那麼如今我們是以何目的來到人間的呢?

如若不知,豈不就和這愚痴的旅者一樣了。

秋天的黃昏:比喻人生的孤寂。沒有信心、信仰、信念的人生不就像是秋天的落寞嗎?

因為我們是孤獨一人旅行之故。雖說有親屬、朋友,但並沒有相隨一生的心靈之友。人生的孤寂 就是心靈的孤獨。

我們都是人生過客

白骨:路邊的白骨是指我們人生旅途中,家人、親屬、朋友等的死亡。我們活到現在,應該失去了太多親人、朋友,變成了路邊的白骨。

老虎:飢餓的老虎所比喻的,既是我們的死亡。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不知道死亡什麼時候到來。因為死亡是恐怖的,所以世尊以老虎來做比喻。

我們雖然對死亡會寂寞深,但是每一個人又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是逃避不了的。唯有正視它,獲得解脫之法,才能得到絕對的安心和圓滿。

作為人生的旅者,這是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

人生唯有修行才能得到智慧

二、無力的松樹

松樹:承接我們的松樹,是指:金錢、財產、名譽、地位等等。這些東西是世間人追求的聲色犬馬,即使擁有的再多,在人生的終點也無能為力。

佛說:萬物皆不去,唯有業隨身。

三、人生是夢

藤蔓:所譬喻的是人生的僥倖心理 ,眾生被這個「藤蔓」當作人生的救命稻草,以為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希望。

但是你認為到底人生幾何呢?已經過去了十年、二十年,你以為生命還早嗎?生命呼吸之間啊!轉瞬即逝 ,很多人不敢想,不願意想,可是又不能不想。

老鼠:啃噬藤蔓的黑白老鼠是指時間,指白天和晚上,時間在吞噬著我們的生命。等「黑白鼠」把藤蔓啃斷也就是我們離開的世間到了。

命運就是知道生命真相

四、遇到真正的自己

揭開生命的真相,遇到真正的自己才能從人生如斯的恐懼中覺醒。我們要面對現實,面對人生究竟是什麼?來反省。

也就是說唯有修行才是真正的希望,才能超越生命本質,脫離人生虛幻之相。

佛陀開示的目的也是如此。知道了這個故事譬喻的真相,我們接下來要解決後生大事。

作為旅者的我們,此時唯有墜入深不見底的毒龍業海中,才知道人生的歸宿原來是這樣。

深海:所比喻的是「三途」也就是地獄、畜生、餓鬼之道。必須承受「八萬劫中大苦惱」,這一件事情便稱為--「後生大事」。

毒龍:是顯現三途的三條惡龍,亦指我們身口意三業,還指我們貪嗔痴三毒的可怕之心。

由於「貪慾」在我們心中積累了太多的殺、盜、妄、淫意惡之罪;「嗔怒」也讓我們產生了「心殺」惡念;「愚痴」也使我們有貪戀、嫉妒的罪業。

去探索生命的真諦吧

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財、色、名、食、睡等欲望。一天之中,一生之中,我們不斷所想的,持續的,無非就是這五欲的滿足。然而就是為了這五欲才有了無明煩惱,有了執著妄想,才在物慾橫流中不斷墜落。

佛陀的開示告訴我們解決了「死」,才能獲得「生」。能夠解脫打開通往安心之門的唯有我們自己啊!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

人生本是過客,何必太過執著。紅塵中的五欲六塵時刻在誘惑著我們,保持本心方能不亂,福氣是自己修來的,人生也是修來的,自己能修成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在這一生的修行中遇到真正的自己。

相關焦點

  • 釋迦牟尼佛對紅塵愛欲的開示!
    釋迦牟尼佛見世人為愛欲而苦,總慈悲的開示。有一次,釋迦牟尼佛住在只園精舍時,他針對一位思念前妻的比丘,說了這個故事。佛陀問該比丘是否真的思念女人。該比丘答道:「是的。」世尊繼續問道:「你思念的是誰?」該比丘答道:「我已故的前妻。」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人間的榮華富貴。跟隨很多人學道修行,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認為不是究竟,也放棄了。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裡的一句話,當年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到這句話而大徹大悟的。大安法師開示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
  • 超級動漫連續劇:《釋迦牟尼佛的故事》1-3集
    《釋迦牟尼佛的故事》第1集《釋迦牟尼佛的故事》第2集
  • 佛教:釋迦牟尼佛的圓寂
    從這個角度來說,釋迦牟尼佛也是凡人,並沒有超越生死,儘管他已經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已經覺悟成佛,但依然還是跟普通人一樣經歷生老病死。據佛教經典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到了晚年,有幾件事讓他的身體的狀況突然下降,即:一、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相繼去世。
  • 恭迎佛陀涅槃日|佛陀涅槃前最後一次開示
    「佛陀涅槃前入禪定中,再授永恆真理」佛陀示現生滅的真相釋迦佛祖百千億劫來屢屢的示生示滅,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中,世尊把他方便示現生滅的真相揭示出來了: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
  • 釋迦牟尼佛開示集(四)
    釋迦牟尼佛開示集(四)認母歸根 8月9日三論普度眾生佛宗旨,證果全在善德行真修實煉菩提種,種子不純芽不生天傳新經是為普度天下眾生。普度眾生消災免難。天佛普度眾生。無分別心。普度天下一切眾生。普度眾生的方法。
  • 佛教:當年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選擇出家?真相究竟是什麼?
    死亡是這輩子的結束,可卻是下一輩子的開始,是人生的中轉站,以此能達到長壽。只不過是這種長壽,它不在輪迴當中體現,而在極樂世界當中成就。這是修淨土法門或者說練習佛法的人的一個基本的信念,這是基於世俗觀念之上所做出的延伸。是佛陀告訴我們生命最終的一個去向,這是基本的佛教的人生觀。
  • 恭迎釋迦牟尼佛聖誕 | 一生教學的釋迦牟尼佛
    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聖誕紀念日,即浴佛節,又名佛誕節。在這一天,世界各地的佛弟子都會舉行各種紀念活動,感恩佛陀的慈悲救度。學佛,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才不會走冤枉路。那麼,釋迦牟尼佛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的一生又是怎樣的一生呢?
  • 釋迦牟尼佛開示集(0)
    釋迦牟尼佛開示集(〇)認母歸根 8月8日序言凡是正信正修佛道之人,皆是佛門弟子,凡是佛門弟子皆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為什麼唯獨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因為世界上的佛教,是釋迦牟尼佛修行證果後創建的,講經傳法興起的,因此凡是皈依佛門,正信正修的佛門弟子,一律統稱本師釋迦牟尼佛。
  • 他說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宗性法師在《生命的奧妙與真相》一書中分享了佛陀出家、修道的因緣:在鹿野苑,釋迦牟尼佛第一次給五比丘說法,這也是釋迦牟尼佛第一次在人間給大眾說法。這次說法很重要,後來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都是以這次所說的思想為總綱。
  • 敬祝浴佛日:重述釋迦牟尼佛四門遊觀的故事
    據說釋迦牟尼佛少年時好靜坐,思考宇宙人生的道理,不愛虛華熱鬧。由於釋迦牟尼佛身為王子,他的國王父親很擔心,就鼓勵他到外面的世界去走走看看。釋迦牟尼佛從南門出城的時候,看到一個生病的人,正倒在地上哀叫,病人痛苦的情形令人不忍視之。佛又想:唉!人生都要經歷病痛的折磨嗎?
  • 本生故事:鳥獸轉世出家修行 佛陀開示何為苦本
    下面這則本生故事,出自《經律異相》,在這個故事中,四位比丘爭論世間什麼最苦。佛陀告訴他們,世間之苦,莫過於有身體。又為他們講述前世故事,四位比丘前世原是四隻鳥獸,他們當時也不明白世間什麼最苦,在佛陀前身精進力比丘開示後才明白。不過他們轉世為人,出家修行,還是不明苦本。直到佛陀再次開示,他們終於覺悟,並證得羅漢果。
  • 讚美本師釋迦牟尼佛!
    至誠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三十歲開悟,七十九歲圓寂,開悟就教學,講因果,講宇宙人生真相,一生沒有一天中斷。釋迦牟尼佛生活簡單,不建道場,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給後世學生做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他做到了。
  • 佛有「六神通」,為何還有佛不渡無緣之人,看一個故事你就知道了
    佛有「六神通」,為何還有佛不渡無緣之人,看了一個故事你就知道了。我們知道佛是普度眾生的,《法華經》中講:「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 釋迦牟尼佛的故事
    農曆四月初八是我國佛教的盛大節日之一——釋迦牟尼佛聖誕日,又稱浴佛節、灌佛會
  • 洛克王國揭開真相任務攻略
    洛克王國揭開真相任務 洛克王國揭開真相任務怎麼玩 洛克王國揭開真相任務的玩法 洛克王國揭開真相任務要怎麼完成呢,下面和聚俠網小編一起來看看攻略吧。 本文轉載自3366迷城 作者:3366洛克王國記者團迷城 責任編輯:3366紅豆 最近聖誕了,王國裡也沒閒著,這不禮物丟失案剛發生,就有一個自稱風流畫師的寵物來了,眾人都覺得它很可疑,所以派小洛克們去揭開真相,只要打敗他就可以獲得他了!
  • 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祈願眾生皆得解脫!
    2020年3月1日農曆二月初八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讓我們緬懷、感恩佛陀值此殊勝節日請廣做功德,原本過著優渥生活的太子,在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後,有感於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無常,太子在29歲時,有感於世間生老病死諸苦,捨棄王位,出家修行,一心尋求離苦之道。後在菩提樹下,由觀緣起而悟道,成等正覺。證道後,佛陀建立僧團,說法49年,度化無量眾生。
  • 開悟故事:不起習性反應,先結人緣,人生的真相
    佛典有個故事:一日,佛陀帶了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兩位侍者一同行腳,近中午時分,一行人感到有些口渴,便在路邊的大樹下休息。佛陀見不遠處有塊瓜田,就請阿難尊者去化緣西瓜讓大家解渴。阿難尊者聽從佛陀的指示來到瓜田,見到田裡有位年輕女子在看守西瓜,於是阿難上前和女子商量布施個西瓜,阿難尊者話未說完,那位女子便惱怒地拒絕了阿難的請求,並惡言惡語地要阿難趕快離開瓜田。
  • 釋迦牟尼佛開示集(一)
    釋迦牟尼佛開示集(一)認母歸根 8月8日一論萬教歸一修心根,修心成佛佛是心心佛是一不是二,離心無佛不成尊 末法時期,諸教道門皆言萬教歸一。究竟什麼是萬教歸一?萬教如何歸一?歸於何處?萬教歸一。孔子專程從山東到洛陽向老子請教有關古禮的問題(即當時一個國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等內容)。老子對孔子提出的問題回答:你所提到的禮。精通他們的那些人的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他們說的話還在我們的耳邊迴響。君子得天時之助。就要善於駕馭機會。君子如果不得天時之助。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凡是優秀的商人。他們的真面目都藏的很深。表面上一點看不出來一個有廣大德行的君子。
  • 釋迦牟尼佛選擇開悟地點的故事
    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在他寫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一個關於釋迦牟尼佛選擇開悟地點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森林中經過了非常艱苦的一段修煉過程之後,決心放棄一味的極端苦行並尋求真正的覺悟與解脫。就這樣,釋迦牟尼佛來到了缽羅笈菩提山,他看到此山非常幽靜,於是便決定在此處入定直至證得正覺。他先登上了東北崗,剛剛到了山頂,大地就微微震動,山體也輕輕搖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