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文字學| 古今字、異體字、 繁簡字

2021-02-07 古代漢語文學
提示:古代漢語文學QQ群[2](314120068)、古代漢語文學QQ群[1](933201038)中有高清PDF版《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學》《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等古代漢語、古代文學、辭書、歷史書籍300多部可免費下載。很多難以買到的書群內都有。




【何謂文字學】

文字學舊稱小學,指古代幼童啟蒙之學,見第一章「國學名詞釋義·經部」「小學大學」條。文字二字,文是指圖畫,獨體為文,如日、月。字的本義指生育,人與鳥生子稱為字,因此將從獨體字上衍生出來的文字稱為字,合體為字,如江、河。許慎《說文解字序》云:「蒼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文字學廣義來說包括字形、字音、字義三部分,主要研究漢字的形體、讀音、意義、結構、變遷等。字形即狹義文字學。字音即音韻學。字義即訓詁學。這是文字學的三種基本學科。

 

【文字的構造方法】

關於漢字的構造,傳統有六書的理論,《周禮·地官·保氏》鄭眾注云是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班固《漢書·藝文志》云:「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許慎《說文解字·敘》則以為六書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清代以後,一般人於六書的名稱採用許慎,次序則採用班固,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許慎《說文序》云:「《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今天看來,六書中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之法;至於轉注和假借,則是用字之法。下面一一加以說明。

在文字的創造時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則。象形文字以圖畫為基礎,但圖畫決不是文字。直到圖畫表示的概念固定,線條簡略,成為形象化的符號,並與語言裡的詞發生了聯繫,有一定的讀音,才成為文字。如山、水、牛、羊、犬、魚、鳥、耳、目等,最初都是描畫事物形狀來表示意義的。

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增加指示符號或減少筆畫來表義,其中增加符號如「上」的古文如「二」,上面一短橫或一點是用來表示「上面」的意思。還有「本」字,是在木字的下面標一橫,表示根。又如「刃」,原理相同。減少筆畫,如「夕」字,是在「月」字的基礎上減少筆畫而成。象形、指事二者區別還在於具體與專一的多用象形,抽象與普通的多用指事。

會意字是兩個或三個象形字合為一字來表義。如明,日月交輝,當然就很明亮。又如「信」字,人加上言,表示人說話算話就是信。三個獨體字合稱的字,如祭字,由又(右手)、肉、示(神祇)三個部分組成,表示手拿肉(祭品)祭祀神鬼。

漢字是以象形為基本原則的,但形聲才是一種最能產的造字方式。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形聲字所佔的比重日漸增長。形聲也是數量最多的,《說文》九千三百多字中形聲字就有七千六百九十字。

形聲字是由形旁和聲旁兩部分組成的。形旁表示形聲字本義所屬的意義範疇,聲旁表示形聲字的聲音。古漢字的偏旁位置很不固定,在形聲字裡尤為突出。形聲字的形旁和聲旁的配置方式是多元的,其結構可分為:

1.左形右聲,如江、河、防、肌;

2.右形左聲,如鴿、雌、胡、斯。

3.上形下聲,如芹、崔、霖、宇。

4.下形上聲,如盂、斧、婆、岱。

5.聲佔一角,如旗、房、病、近。

6.形佔一角,如疆、穎、滕、修。

7.外形內聲,如園、閣、衷、衙。

8.內形外聲,如哀、聞、辯、齏。


但並不是說形旁聲旁可以任意更換位置,有些時候,同樣的形旁和聲旁由於配置方法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形聲字,如忡不等於忠,怡不等於怠,吟不等於含。這一點應當注意。

形旁相同的形聲字,在意義上大都和形旁所標示的事物或行為有關,例如以貝為形旁的形聲字財、貨、賄、資等,都是和財物有關的字。不敢形旁相同並不就意味著詞義相同。只有少數字的形旁與字的意思完全相同,如船、爹。大多數的形旁只是跟字義有某種聯繫。如黝字,意思是微青黑色,形旁是黑。軸,軸是車的一部分,所以形旁用車。刻,雕刻需要刀,因此形旁用刀。意思相近的形旁有時可以互換,如粳稉、詠詠、跡跡、嘆歎等。

聲旁表讀音,與形聲字讀音相同的聲旁很多,如聲旁為皇的凰、煌、蝗、湟等。或者相近,如空字,聲母K,聲旁工的聲母是G,本就相近。但也有很多聲旁與字的讀音都不完全一樣,有時差異很大。有些形聲字的聲旁變得一點表音作用都沒有了。另外,共用一個聲旁的形聲字往往有很多種讀音,如赭、諸、奢、都、屠、緒。聲旁和形聲字的讀音有差異,一是由於古今語音變化造成的。古人在造字的時候,所用聲旁一定是儘量與字的讀音符合的。二是造字的限制,聲旁既然要表示讀音,就不能選用生僻字,所以在讀音上就不能那麼嚴格了。聲旁也可以替換,如舐舓、稉秔、啼嗁、褲袴、燈燈、鞋鞵、蹤蹤等。有些形聲字的聲旁兼有表意的作用,可以稱為有義的聲旁。如惛,心不明為惛;駟,一車套的四匹馬。誹,用言語非毀他人。琀,死人口中所含的陪葬品。

會意、形聲的區別在於,雖然他們都是合體字,但會意的兩個部分都表示意義,而形聲則一表聲一表義。


轉注的爭論最多,本書採朱駿聲說,認為是引申。《說文通訓定聲》云:「轉注者,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他不但修改了轉注的定義,而且更換了轉注的例字。按照朱駿聲的說法,引申就是轉注,許慎說的假借例子令長,就是字義的引申,應當屬於轉注。轉注的例子比如,弟字有次第的意思,引申為兄弟之弟。西字本義是鳥在巢上的意思,因為日落西邊鳥才回巢,因此引申為東西的西。文字意義的引申就像水流一樣輾轉不絕,因此得名。


至於假借,就是用借字來表示本來意思,可分三種情況:

一是本無其字,有些新事物、新語彙產生,但僅有語言讀音而無字,因此古人拿一個同音的字來代替,比如第一人稱代詞沒有本字,假借本義為一種鋸類工具的「我」來代替。又如來字,本義是麥子,借用為來去的來。還有虛詞「其」「之」「猶豫」等,都是假借。許多音譯的外來詞彙也都是用假借的方法記錄的,如沙發、蘇維埃、尼龍、巧克力等。

二是後來造了本字。如「躲避」、「開闢」、「邪僻」等意義也都沒有本字,只是借用本義是「法」的「闢」字來表示。為了文字表達的精確,後來為「躲避」的意義造了「避」字,為「開闢」的意義造了「闢」字,為「邪僻」的意義造了「僻」字。又如獅、蜈蚣、徜徉,最初的寫法都不固定,僅模擬其音而已,後來才用造字法創造了這個本字。又如凓冽,「凓」字原來借用慄子的慄表示,後來才添了形旁「冰」,創造了「凓」字。又說話的謂字,出土文獻都用「胃」字來代替,後來才加了形旁言部,造了謂字。

三是本有其字,而人們在書寫的時候,寫了一個同音字。比如「小擊」的意思本字是「攴」,人們書寫時寫作「剝」,《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剝」是「攴」的假借字。又如草木的「草」,本字是「艸,而草字本義是櫟樹的果實,就是借草為艸。球的本字是毬,而球的本義是美玉,這是借球為毬。[1]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漢字中不同形體的字可以分為三大類: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下面分別加以敘述。

一、古今字

上古漢字「兼職」現象多,後代不斷分化。例如「闢」字兼有後代的避、闢、僻、嬖、譬等字的意義,則闢字為古字,避、僻、嬖、譬等為今字。又古文「責」字兼有債務、責任多個意思,後來分化為債、責等字,那麼責是古字,債是今字。

古今字很多,現在再舉一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後,今字不見於《說文》的歸a組,見於《說文》的歸b組)如下:

a.大太 弟悌 閒間 說悅 孰熟 竟境 隊墜 塗塗 赴訃 馮憑 賈價 屬囑 厭饜 縣懸 陳陣

b.共供 闢避 知智 昏婚 田畋 戚慼 反返 錯措 卷捲 屍屍

 

二、異體字

異體字就是彼此音義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只有用法完全一樣的字,才能稱為異體字。如棄棄、齎賚、睹覩、廐廄、詒貽、諭喻、鷄雞、蚓螾、照炤、憑憑、罪辠。

異體字根據其結構或形體上的差別,可分為下列幾種情況:

1.造字方法不同。如「淚」是會意字,「淚」是形聲字;「巖」是會意字,「巖」是形聲字。如「豔艶」,一形聲一會意。

2.改換意義相近的形旁。如從攴束聲的「敕」,變成了從力束聲的「勅」。從欠的「歎」,變成了從口的「嘆」。從糸的「絝」,變成了從衣的「袴」。

3.改換聲音相近的聲旁。如「綫」從戔得聲,而「線」卻是從泉得聲了。「袴」從誇得聲,後來改成從庫得聲了。

4.變換各成分的位置。偏旁相同,但位置不同,如棋棊、蟹蠏、鑒鑑、鵝䳗。有的是改變聲旁和形旁的位置,如「慚慙」、「和咊」、「鵝䳘䳗」等。有的只是改變了聲旁或形旁的寫法,如「花」又寫作「芲」。

 

三、繁簡字

簡體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漢代民間應用的簡體字就有不少;北魏時代,亂字已經簡化為亂;宋元以來簡體字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今天我國通行的簡化字,絕大部分都是歷代相傳下來的。

我們學習古代漢語既要掌握簡化字,又要掌握繁體字;因為一般古書都用的是繁體字。繁體字和簡化字之間的關係是:

1.絕大多數的簡化字跟繁體字是一對一的關係,我們只要把繁體字記住就行了。例如:

愛:愛

罷:罷 

辦:辦 

達:達 

遞:遞 

礬:礬 

繭:繭 

糴:糴 

竊:竊 

灶:灶 

隸:隸 

糞:糞

 

只有少數是一對二、一對三或一對四的關係。例如:

當:當噹 

盡:盡儘  

壇:壇罎 

幹:幹幹乾 

臺:臺臺檯颱

 

2.有些簡化字是可以從古書中找出根據來的。其中有些是本字,有些是異體字或通用字。例如:

舍:捨 古今字。

薦:薦 古通用。

誇:誇 古通用。

踴:踴 古通用。

啟:啟 開啟的啟本作啟。

網:網 網是網的本字。

氣:氣 氣本作氣,餼本作氣。

禮:禮 古異體字。

糧:糧 異體字。

了解這些關係,我們可由此知道古代已經有了這些字,今天簡化,只是選擇了筆畫較少的,放棄了筆畫較繁的。我們切不要以為現在的「舍」字在古代都該是「捨」,現在的「薦」字在古代都該是「薦」。這樣,反而是弄錯了。


3.有些簡化字和繁體字本來在詞義上是毫不相干的,或顯然有區別,僅僅因為是同音的關係,簡化時就採用了那個筆畫較簡的。這就是說,在古書中,本來是有分別的兩個字(或三個字),經過簡化之後,混為一個了。這種情況最值得注意。如果用現在簡化字所代表的那個詞義去解釋古書,就會發生誤解。現在舉些例字分別加以說明。

(1)後後 在先秦少數古籍中曾以「後」代「後」,但不普遍,後代一般不再通用。至於「君主」、「皇后」的意思,決不能寫作「後」。《孟子·梁惠王下》:「書曰:'蹊我後,後來其蘇'!」兩個「後」字都是指商湯而言。《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夏後皋之墓也」中的「後」,也是指君,這些「後」字決不能寫作「後」。

(2)適適 在古代漢語中「適」和「適」是根本不同的兩個字。「適」音kuò,適音shì。《論語·憲問》:「南宮适問於孔子曰……」這裡「適」不是「適」字。又宋代有人叫洪适。這種地方如果不知道它和「適」的區別,就會弄錯了。

(3)徵徵 這兩個字在古代漢語中,除了在徵賦(稅)的意義上有時相通之外,決不混同。「徵」是旅行(特指在外服役)、徵伐。徵是證驗、徵兆、徵辟、徵求;又是音樂中的五聲之一(用於這個意義時讀zhǐ)。像《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中的「徵」,決不能寫作「徵」;《戰國策·燕策》中的「為變徵之聲」的「徵」,決不能換成「徵」。反過來看,《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徵而不復」中的「徵」,不能改作「徵」;《周易》的「徵夫不復」,也不能寫作「徵夫」。

(4)餘餘 「餘」是第一人稱代詞,「餘」是剩餘的意思。在古籍中兩個字如果都寫作「餘」,或都寫作「餘」,許多話就會無法解釋。如屈原《離騷》「僕夫悲餘馬懷兮」中的「餘」,如果換成「餘」,「餘馬」就不通了;杜甫「隔籬呼取盡餘杯」的詩句,如果把「餘」換作「餘」,那就成了「盡我的杯」了。[2]

 

【文字形體】

文字形體的變遷主要為古文、籀文(大篆)、小篆、隸書、章草、八分、飛白、楷書、草書。

古代文字學的著作可分幾類,一是普及讀物,如《史籀篇》《倉頡篇》《急就章》《千字文》;二是字書,如《說文》《爾雅》《方言》《廣雅》《玉篇》《類篇》《康熙字典》等。

傳統文字學的研究主要是《說文》學,我們研究文字學也應當從《說文》的學習和研究開始。關於《說文》比較重要的著作有清代王筠的《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近代章太炎先生有《說文解字授課筆記》。通俗入門的有陸宗達的《說文》。

現代文字學重要的入門書有裘錫圭的《文字學概要》。

明了《說文》之後,方可開始金石、甲骨的學習和研究。

清末河南安陽小屯出土大量龜甲,上面刻有符號,經學者辨認,認為是商代文字,多為佔卜文字,因此稱甲骨文,又稱殷墟書契。契,刻也。

金石文字指商周青銅器和秦漢以來的碑刻文字,在古文字學上有重要的價值。金文主要有青銅器銘文,其中有禮器、兵器、農器、衡量器、錢幣、印章等。石刻則包括紀功碑、墓誌、摩崖石刻、石經等。此外還有磚塊、瓦當銘文等。

最後,歷代俗字的研究也是文字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塊。


[1]本條摘自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五》。

[2]本條摘自王力《古代漢語·古代漢語通論六》。



往期:

中國古代文學史 簡述題及答案 上古歌謠和神話傳說


【思維導圖】 先秦文學/秦漢文學

萬獻初:音韻學 12 元音發音(3)(視頻)


提示:更多古代文學、古代漢語的視頻,思維導圖,電子書可在古代漢語文學QQ群[2](933201038)中下載。






~●~●~●~●~●~●~



一簡對多繁漢字表

視頻部分——北大課堂(部分)
古代漢語重點、難點解析武漢大學| 說文解字北師課堂|古代文學史國學精品課|《左傳》北大課堂| 《孟子》精讀中國古典文獻學紀錄片1.可直接點擊本文頂端標題下方的「古代漢語文學」;3.點擊本公眾號(「古代漢語文學」)右上角三個小黑點。


群內100多篇古代漢語、古代文學專業文章;300多部正版經典古代漢語、古代文學類電子書,群成員免費下載。(此群已滿,請加古代漢語文學[2]QQ群:314120068)


QQ群內有300多部經典古代漢語、古代文學、辭書等書籍PDF版書籍可免費下載;群內論壇有100餘篇精選文章可免費學習。群內專業人士交流活躍。群成員構成:漢語言文學本科生,古代文學、古代漢語相關方向考研備考的學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關研究人員。(可掃描下方二維碼進群)



●以下為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歡迎關注「古代漢語文學微信公眾號:study-CN,可搜索帳號關注,也可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後可以點擊「查看歷史消息」讀以前的文章。

古代漢語文學微信公眾號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QQ空間)


相關焦點

  • 文言文專題系列-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國畫——古今字在古代為什麼出現古今字,追究其社會原因與出現假借字現象有相同之處。文言文中古今字是不少見的,古字,在上古時期的詩文中用的多,中、近古時期則用得少。閱讀中要注意古今字,不要誤解古今字所表示的意義。另外,我們對古今字的態度應該是,承認問自己發展變化的事實,不要厚古薄今,頌古非今;不能認為只有古字才是正字,而今字則是俗字;一般情況下,不要寫古字,而要寫今字。否則,就會造成文字書寫上的混亂。
  • 古代漢語課程教學(十):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和工具書的使用
    本節課講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和工具書的使用,內容總結如下(反反復復檢查了幾遍,還是有錯誤,這次訂正了一下,應該不會有錯誤了吧
  • 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我翻了一下部編版的初中語文,居然大多數都是「某,同某」,我覺得這牽扯到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的區別與聯繫。還有一種是「某」同「某」,這一類是用來解釋異體字的。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 古今字、通假字研究現狀
    古今字與通假字、同源字、假借字、異體字的關係一直被文字學和訓詁學的專家們所關注,同時在許多著名論著、詞典及註疏中,也蘊含了豐富的相關研究資源。王力(1962)對古音通假作了明確定義:「所謂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裡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周秉鈞(1981)具體闡釋說:「通假,指的是古書上音同、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現象。
  • 簡繁字,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避諱字,字字璣珠
    文字學重點研究「字」,屬於小眾、高冷的學識之一。作為古文讀者,需掌握以下五個基本概念:(1)簡繁字:簡體字與繁體字往往不是「一對一」的關係。這些字需要加以留心並作記錄。比如「谷」,古文分為「穀」、「谷」。與植物相關為「穀」,與山石相關則為「谷」。「後」、「後」的簡體字都是「後」。
  • 古今字與通假字的區別
    ,本文在對古今字與通假字這兩個術語做界定的基礎上,從古今字的出現時間與通假字不同、古今字形成原因與通假字不同這兩點,辨析說明古今字與通假字的區別,希望能給有困惑的讀者提供一點幫助。>(一)古今字的出現時間古今字是一對形體不同的字,分為古字和今字。
  • 文言基礎知識:異體字
    一個字(詞)可以有多種意義本義、引申義、假借義,一個字還可以有多種寫法——異體字、繁體字、簡體字。異體字一字多形,如「淚——涙、跡——跡——蹟」,它們音同、義同,只是形體有所不同,這叫異體字。異體字的存在徒然造成文字上的混亂。
  • 《文字學》的一些知識
    3.文字學是研究文字的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4.異體字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形體不同而讀音和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也稱為或體、重文、俗字。5.古文字是指自漢字產生以來到小篆等一系列字體,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國古文、小篆等。
  • 碑刻異體字研究的新成果
    研究的宗旨是全面系統搜集整理該時期的碑刻異體字,科學展示漢魏六朝異體字的面貌,分析異體字的類型,清理字形之間的複雜關係,研究異體字發展演變的內部規律,尋找異體紛繁的原因,考證疑難異體字,為漢字學、漢字發展史以及訓詁學、辭書學、辭書編纂、文獻整理等學科研究提供材料基礎和理論根據,並為現代漢字改革提供借鑑。
  •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作者簡介:王力教授(1900-1986)字了一,廣西博白人。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
  • 國學小知識:什麼是本字、通假字、訛字、異體字、繁體字?
    本字、通假字、異體字、古今字、訛字、繁體字。帖,通帖;蕩胸生曾雲,曾,通層;通假字表異體字異體字,是指出了正體之外,讀音和字義相同,形態不同的字。這類字很多,異體字不同於繁體簡體,它有特殊的意義。比如香港演員林峰,峰這個字,異體字有峰、feng(上山下豐)。當然也有特殊的,東,繁體為東,它的異體字也為東。因為在古代時,就有『東』這個字存在,像一些字帖就有。至於異體字,國的異體字很多,有 國 囯 囶 囻 圀 等。
  • 繁體字、異體字、古今字用法表
    ●跡、蹟:異體字,雜誌中統一用「跡」。
  • 「古今字」研究需釐清概念
    「古今字」研究亟待正本清源20世紀以來研究或涉及「古今字」材料的論著、論文內容多屬概念爭論和字例歸屬分辨,鮮見對歷代註明和列舉的古今字材料全面匯總的,也沒有對歷代學者有關古今字的學術觀點進行系統梳理,致使現代人在論述「古今字」問題時,或誤解歷史。所以,首先要從「古今字」的學術事實出發,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學術環境中,準確理解古人的原意,這樣才能客觀評價「古今字」的學術史意義並發掘其現代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