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陝西省涇陽縣涇幹鎮雙趙村村民石新順還是一個在外面做裝修、攬工程的「打工者」。用他自己的話說,每天都幹得灰頭土臉的,也沒賺下幾個錢。
如今,雙趙村已成茯茶鎮,石新順家的院落也改造成了農家茶館。樹掩門庭,石藏茶桌,牆上畫著駱駝馱著茯茶西行在沙漠中的水彩畫。「希望我的茶館有客,但人也別太多。我很享受現在這種生活。」石新順說。
涇陽縣涇幹鎮雙趙村村民石新順(右二)在自家農家院改造而成的茶館中與客人聊天。(3月29日攝)
「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涇陽出磚茶」,歷史上石新順的家鄉並非是茶葉的主產區,卻是中國茯茶的加工發源地和古絲路「茶馬互市」的主要通道。官茶到涇陽後,被製成茯磚茶,沿絲路銷往西北地區和中亞各國,成為古絲路上的重要商貿品,也是中國邊疆少數民族一直以來的生活必需品。
附著在茯茶上的「金花」,學名為冠突散囊菌,是評價茯茶品相優劣的重要標準。好的茯茶水煮後蘊含菌花香氣,茶湯橙紅明亮,飲後不僅口中回味悠長,而且還能消脂解膩。古時,涇陽出產的茯茶格外受到常食牛羊肉和奶酪的遊牧民族喜愛,甚至是可以換取西域汗血寶馬的「寶茶」。
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在消費過程中提升生活質量與文化品位。茯茶作為具有中華文化特徵的大眾消費品,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2015年8月19日,西鹹新區涇河新城和涇陽縣以「茯茶」文化為靈魂在雙趙村打造的茯茶古鎮正式對外開放:潺潺流水繞村而過,關中民居錯落有致,遊人絡繹而來,在茯茶茶館和特色美食街中徜徉流連。
遊客張輝在茯茶鎮一家茶企的直營店內選購茯茶。(3月29日攝)
「客流量比我預期中好10倍!」石新順說,早在2014年年底,他送妻子去縣裡參加了茶藝師相關課程的學習和培訓,並投資百萬餘元,著手拆改自家院落的圍牆,為經營茶館做準備。「沾茯茶小鎮的光,我覺得我們村一定會有大發展!」
初中學歷都沒拿到的石新順也自學了茶藝和歷史知識,每逢有客人來喝茶,他都會熱情地上前主動介紹與茯茶相關的歷史傳說、名人軼事。西安遊客付宏鄭現在經常和他的朋友去石新順家品茶,他說通過石新順的講述,茯茶仿佛具有一種生生不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活力,那是茯茶鎮茶館最吸引人的地方。
西鹹新區茯茶鎮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魏金娟說:「綠茶、普洱茶、白茶、黑茶、烏龍茶,現在我們都能讓其發花,將其製成茯茶。」在茯茶鎮企業的直銷點,茉莉花茯茶、袋泡茯茶、速溶茯茶等產品琳琅滿目。
金葉茶業公司副總經理張格超說:「現在全陝西省80%茯茶企業都在茯茶鎮設置了直營店,傳統茯磚茶和茯茶新品不僅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需求旺盛,還暢銷絲綢之路沿線,受到業內人士和消費者的好評。」
3年來,200名青年從東南沿海城市返鄉創業就業,一度蕭條的雙趙村,現在已成為3A級景區和國家美麗宜居示範村,家家都經商,戶戶有產業。
茯茶鎮裡的一位商戶在招攬生意。(3月29日攝)
茯茶如酒,越陳價越高。茯茶鎮未來不僅要更多引進茶企來投資設廠,還成立了茯茶研究院,不斷創新產品,制定茯茶鎮的優質茯茶標準,引進「茯茶銀行」。「我們正在和京東、阿里巴巴等企業談判,籌建茯茶儲存倉庫。投資、儲存茯茶未來可能會帶來不菲收益。」魏金娟說。
如今的茯茶鎮傳承著中國人以茶待客、以茶會友的文化脈絡。魏金娟說:「茯茶鎮未來將會成為集茯茶生產加工、批發零售、科研創新、文化創意、生態農業、休閒度假等諸多功能於一身的茶文化小鎮,作為一朵璀璨的『金花』,閃耀在絲綢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