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樹繁殖,採用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方法。有性繁殖法為武夷山早期的茶苗繁育法,武夷菜茶(野生茶樹)品種舊時均採取此法繁殖。採取茶籽並選其中優質的種子進行貯存和播種,播種後第二年或第三年的初春移植於茶山進行管理。無性繁殖法:有壓條繁殖和託插繁殖兩種。壓條繁殖,壓條即是把母樹的旁枝壓進土中,使其生根並與母樹割斷取苗。其主要缺點是繁殖係數低,對母樹產量影響較大,因此,「現代多用作一些髮根困難的名貴品種繁殖或茶園中缺株補苗之用」。
短穗託插是建國後才推廣的茶樹育苗新技術。先是在武夷山茶場(原崇安茶場)試種成功後,l957年在黃柏鄉推廣發展,此後成為當代快速發展大量繁殖優良品種的主要途徑。「與壓條繁殖法相比,短穗打插法的顯著優點是繁殖係數大,效率高,但技術操作要求較高」,是武夷山茶區茶樹育苗廣泛採取的方法。
武夷山大紅袍大面積繁育的推廣,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陳德華,原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所長,1963年從福安農校茶葉畢業分配到崇安從事茶葉工作,至今已有近六十年的光景。他是見證大紅袍茶樹品種發展的不二人選。1963年福建省茶科所為了繁育大紅袍樹種,從「正本」(2號)上剪下10枝帶回,經過近二三十年的研究,他們終於選育出了與大紅袍母本相同的大紅袍良種。
1985年,陳德華向省茶科所「秘密」引回了大紅袍5株正本大紅袍茶苗,並種植於御茶園的名叢觀察園,「次年始逐年繁育苗木,逐步擴大栽培和育種數量」。「試種栽培得到茶農和茶商的認可,一致認為母本的無性系後代大紅袍優點無變異,大紅抱推廣和茶產量逐步擴大,這才有了武夷山大紅袍現在的面貌和產量。
武夷山丹霞地貌,山水環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巖巖有茶,無巖不茶,茶以巖名,巖以茶顯,因此有「巖茶」。山多、巖石多,間有溝壑、幽谷、深坑,怎樣在這樣錯綜複雜的地形中種植出優質的茶葉,怎樣根據每個地區所產茶葉及其類別進行區別性製作,一直是武夷山人努力的事情。
茶產業迅速崛起,手工制茶的產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品牌化的運作使得茶葉生產必須機械化操作。但是,在武夷山人中,有一部分人仍然堅持使用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傳統手工做茶,這與武夷山中質量優異的茶葉產量的有限性和武夷山人自古以來對作好一泡茶的渴求度(如鬥茶勝利之後的優越感)有關。
巖茶的採摘時間,一般是三春,即春、夏、秋三季都可採。採摘的時間一般為晴天,上午9點到11點之間最好,12點到15點次之。早晨太早有露水附在茶葉表面,鮮葉水分太多,不利於做青和巖茶品質的形成。春茶一般在五月初立夏前兩到三天開採,採摘期維持半個月左右。採摘的鮮葉標準,稱為「開面採」,「為大開面。一般中開面採就好,一芽三葉到四葉為宜。採摘的要求是,掌心向上,用食指勾住鮮葉,用拇指的力氣,把茶葉輕輕摘斷。採摘的鮮葉要儘量的保持新鮮,避免折斷,故意的破傷,也避免竹簍裡的茶葉溫度太高產生熱變,這些都不利於巖茶的品質的形成。
萎凋,其實就是把茶葉的水分蒸發掉一些,一般在15%左右為適宜,這道程序是形成茶香味的基礎。茶青進廠以後,倒進青狐」內,把茶青均勻的攤在水篩上,稱為「開青」。攤好後,有順序的擺置於曬青架上,接受陽光萎凋,為「曬青」。經日光曬後光澤漸退,葉片也軟下來,這時,可以把兩篩變為一篩,搖動數下,再曬片刻,即移入至室內的晾青架上,即為「晾青」。如此需反覆兩次,故萎凋也稱為「兩曬兩晾」。
做青,當地也稱為播青或者做手,是武夷巖茶特殊品質形成的關鍵步驟。巖茶色香味韻的內質和「綠葉紅鑲邊」的外觀都在這個特有的工序中形成,此過程十分講究,費時長,要求高,操作細緻,變化多端。時搖時靜,動靜結合,孰輕孰重,靈活掌握。這些操作的進行還需根據當天的天氣、鮮葉的不同品種,採取適當的措施,當地人稱「看天做青,看青做青」,不可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