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窯:榆次窯為層隔瓷發源地 懷仁窯黑釉為主

2020-12-21 搜狐網
原文配圖:懷仁窯金兔毫盞。


  山西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可謂「三晉故土,物阜民豐」。山西煤炭資源豐富,使用地區廣泛,一直窯火熾烈。唐宋遼金元時期的山西古陶瓷別具一格,地方特色鮮明。長治八義窯的紅綠彩、平定窯的白釉印花瓷、懷仁窯的油滴釉和剔刻花、榆次窯的兔毫和絞胎、介休窯的細白瓷和油滴窯變釉類、交城窯的花釉等,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2016年7月11日至7月21日,為了挖掘山西古陶瓷之美,中國文物網和老窯瓷博物館與大柵欄琉璃廠非遺服務中心聯合承擔國家發改委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部級課題,對山西省古窯址進行了為期11天的調研工作。

  八義窯始燒於北宋年間,所產瓷器品種較多,有純白瓷器、白瓷紅綠彩器、白瓷黑花器、白瓷黑彩器、黑瓷器等,其中紅綠彩瓷的比例約為三分之一,是其一大特色。長治縣八義窯為紅綠彩瓷的重點燒造區域,河南當陽峪窯和河北磁州窯也有少量燒造。

  八義窯的紅綠彩瓷,彩繪線條纖細柔弱,但整體器型頗具北方瓷器的粗獷風貌,這種剛柔相濟的風格在南北方瓷器格局中獨樹一幟,是其獨有的特點。

  在中國陶瓷史上,平定窯以其特殊的材質,複雜的燒制工藝,古樸自然的藝術風格而著稱,具有重要的地位。唐窯「南青北白」中「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白瓷窯口就包括了平定窯。

  平定窯以燒白瓷為主,其釉色潔白,胎色泛灰,兼燒黑釉,還有少量的綠釉、黃釉、結晶釉、窯變釉等。平定窯白瓷從胎質到紋樣裝飾都十分接近或類似於定窯,稍不注意便會混淆窯口。和定窯唯一的區別是,平定窯碗、盤內心留有三個支釘痕,底足不施釉。

  懷仁窯,燒瓷以黑釉為主,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及剔花兩種,有雁北地區特色,紋樣多數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紋,只用單線畫成,不剔空地,有的則是把空地畫成席紋,以弦紋裝飾瓶多見。

  歷史上的懷仁窯是山西主要窯口之一,生產的黑釉特色鮮明,響譽四方。其中油滴、黑釉劃花剔花等尤為突出。

  榆次窯位於原屬榆次縣、現屬太原市東郊的孟家井村。在山西眾多的古窯址中,榆次窯或許並不是最顯赫的,但卻是世界僅有的層隔瓷的發源地。調研組提供的碎瓷片資料表明,在榆次窯的歷史上,層隔瓷確實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榆次燒造瓷器的歷史,從歷代文獻記載中可見一斑。明弘治三年《重修佰靈廟記》記載:「榆次縣治之北六十裡,有鄉曰孟家井,居氓大率約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晉陽志》雲「窯五十座」。由此可見,直到明代中期,孟家井一帶仍然是窯業興旺,當地大約有300多戶人家繼承了祖輩傳下來的技藝,專心製造陶瓷器並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介休窯是山西較大的窯廠之一,位於山西省介休市洪山鎮,又稱為洪山窯,是宋代九大名窯之一,所產瓷器皎潔白皙,酣醇凝脂,屬定白瓷系列。於上世紀50年代被發現。

  介休窯燒制的瓷器多為普通百姓的日用瓷器,大部分供應山西市場。介休窯燒制的這些民用瓷器,除了透露出濃鬱的生活氣息,還反映出介休窯瓷器樸實自然的裝飾風格。

  介休窯以燒制白瓷為主,兼燒黑瓷、白釉黑花瓷和褐彩瓷等,多為盤、罐、盆、蓋碗等日用器皿。其白瓷胎釉白淨、薄細如紙、造型秀氣,敲擊清脆如磬,其獨特的藝術內涵可與定窯媲美,在古陶瓷群芳中獨樹一幟,脫穎而出,為世人廣泛實用和珍愛。

  交城窯始燒於唐,以白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還發現有黑釉斑點拍鼓殘片較多。宋代有發展,仍以白瓷為主,也有當時北方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還燒制白釉釉下儲彩彩繪裝飾,特徵與介休窯大體相同,儲彩有呈桔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珍珠地劃花裝飾品種有枕、洗等器,但產量較少。

  花釉瓷是我國目前發現的燒造時間最早的窯變釉瓷。交城窯花釉瓷以黑釉為底,裝飾以天藍或月白色斑點,在黑釉瓷器裝飾方法不多的唐代,開創了造瓷藝術的新境界。交城窯在歷史上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history.sohu.com false 重慶華龍網 http://art.cqnews.net/html/2016-10/14/content_38959648.htm report 2501 原文配圖:懷仁窯金兔毫盞。山西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可謂「三晉故土,物阜民豐」。山西煤炭資源豐富,使用地區廣泛,一直窯火熾烈。唐宋遼金元時期的山西

");}

相關焦點

  • 窯火熾烈綿延千年:山西古窯址都出產什麼瓷
    長治八義窯的紅綠彩、平定窯的白釉印花瓷、懷仁窯的油滴釉和剔刻花、榆次窯的兔毫和絞胎、介休窯的細白瓷和油滴窯變釉類、交城窯的花釉等,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長治縣八義窯為紅綠彩瓷的重點燒造區域,河南當陽峪窯和河北磁州窯也有少量燒造。
  • 宋金時期山西窯黑釉瓷器特點
    宋金時期山西窯 山西煤炭資源豐富,窯口遍及晉中、晉南、雁北、忻州、長治、呂梁各地。歷經唐、宋、遼、金臻於鼎盛。從南到北,「臨汾窯」、「霍州窯」、「介休窯」、「平定窯」、「渾源窯」、「懷仁窯」等諸窯次第綻放,僅限於文字記載的就有30多個縣燒過瓷器,成為古代制瓷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其陶瓷工藝與華夏其他古窯口的交流、碰撞、融合中,以無與倫比的融合和創造力形成了獨特的裝飾工藝和區域風格。
  • 山西窯口的茶盞欣賞
    從南到北,「臨汾窯」、「霍州窯」、「介休窯」、「平定 窯」、「渾源窯」、「懷仁窯」等諸窯次第綻放,僅見 於文獻記載的就有30多個縣燒過瓷器,成為古代制瓷業 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其陶瓷工藝於華夏其他古窯口的 交流、碰撞、融合中,以無與倫比的融合和再生力形成 了獨特的裝飾工藝和區域風格。
  • 馬濤:一件曾被誤判的黑釉盞
    江浙地區的東晉南朝墓出土黑釉瓷器較多,而唐代北方諸多生產白瓷的窯口也多有兼燒黑釉瓷的習慣。北宋以後,黑釉瓷器大量燒造,目前已知的兩宋窯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發現了黑釉瓷,且無地域性特點,是南北方普遍生產的一種大宗商品。尤其是黑釉茶盞,產量極大,遠比其他器形多,甚至有為數不少的瓷窯只生產黑釉茶盞。盞也作琖,是一種比碗小的器皿,宋代文獻亦稱為甌或碗。
  • 誰說山西沒有陶瓷史?他歷經多年不斷試驗,成功復燒榆次窯珍品
    他用一年時間不斷試驗,成功復燒榆次窯珍品魅力三晉,孕育瓷器歷史近日一則非官方消息擊中了很多人的笑點:山西某市一車主,酒駕被抓之後還不忘向警察宣傳自己的家鄉。此消息真假暫時不說,至少證明了山西的魅力十足。
  • 瓷物語十一@明代黑釉膽式瓶
    上一期瓷物語給大家展示的元代的黑釉罐,大家很感興趣,所以這期繼續給朋友們展示一下本人的藏品—黑釉膽式瓶,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等氧化著色劑。黑釉釉料可分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種,唐代前屬石灰釉,之後基本上都是石灰鹼釉。而北方的黑釉出現比南方江南地區晚300年。宋金時期的黑油器燒造數量更大,多以胎釉裝飾為主,如剔花、印花、線紋及跳刀法,給單調的黑釉瓷器賦予了豐富的內涵。而明代,更注重釉面的裝飾,明清兩代在御器廠所燒黑釉瓷器多為精工細作,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託。
  • 只知道福建建窯建盞,其他省份都有多少古代窯口競相模仿黑釉瓷?
    直到宋朝,釉瓷才遇到最好的時代。因點茶需要,以建盞為代表的黑釉茶碗成為宋代茶人首選。規模化燒制黑瓷的窯口遍布宋土。雖然黑瓷到明代又遭冷遇,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與宋代茶史的關鍵地位,令它在當代又吸引茶人藏家的目光。除建窯之外,還有哪些歷代瓷窯燒制黑釉瓷?分別是什麼藝術風格?
  • 黑釉瓷的發展與歷變
    黑釉瓷器由青釉瓷器演變而來。最早的黑釉瓷出現在東漢中晚期的東南窯場,此時黑釉並不穩定,與青瓷同窯燒制,含鐵量約為4%~5%,所以是否定義為黑釉器還是含鐵量偏高的青瓷器,仍可商榷。兩晉開始出現真正的黑瓷,浙江西部的德清窯在東晉時期燒制的黑釉器釉面滋潤光澤,色黑如漆,幾可與漆器媲美。此時釉料中含鐵量為8%左右,大大超過青釉器含鐵量,可見已經正式形成黑釉專用配方。
  • 榆次窯復燒瓷展出 專家:用古法為貼近老窯器物氣質
    活動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 宋宇晟)今日,「一樣傳燒百不同——山西老窯瓷復燒瓷系列展覽首展」暨「中國陶瓷鑑賞及傳承復燒」專題講座在北京舉行。  當日上午,「一樣傳燒百不同——山西老窯瓷復燒瓷系列展覽」在北京西城區93號院博物館開幕。該系列展的首展展出了山西省陶藝家學會理事長王向陽所做的榆次窯復燒瓷茶具。
  • 精品推薦:懷仁窯金油滴咕嚕瓶
    很多人以為油滴釉是宋代建窯獨有,其實其他窯口也有非常經典的油滴,比如山西懷仁窯。因為地處大同盆地,煤炭儲量豐富,自古以來懷仁窯燒造瓷器以煤作燃料,燃點髙,控溫性好,因而油滴在形成中相對要聚集,滴點發育飽滿,大小一致,間距排列有序,釉斑光亮。
  • "老窯瓷中國行"走進山西調研古窯址
    日前,「老窯瓷中國行」走進山西,先後探訪了長治八義窯等多處古窯址。
  • 唐宋黑釉的魅力(二)-北方油滴 -沙家櫪
    』等不同程度的窯變結晶體,這種結晶的成因與釉料、釉的薄厚及燒成溫度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中國的「油滴」主要產地有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福建等地區都有生產,以北方地區最為普遍,如河南的有焦作李封窯、新安城關窯、盂縣鈞臺窯、焦作當陽峪窯、礦山窯、密縣城關窯、魯山段店窯、寶豐窯、黃道等窯,河北的定窯,山西的介休窯、臨汾窯、懷仁窯等,山東的淄博窯,陝西的耀州窯,福建的建陽窯,一般是以黑釉底形成的油滴,
  • 稀世之寶《吉州窯黑釉剔花玉壺春瓶》
    精品展示《名稱》:吉州窯黑釉剔花玉壺春瓶《評語》:此件藏品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細看包漿很好呈現老瓷器的古韻,器身剔花紋飾精美,紋飾部分露土黃色胎,裝飾效果極強。經綜合鑑定為到代精品,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 宋瓷「八大窯系」
    窯場散布於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重要窯口有河北磁縣觀臺窯、河南鶴壁窯、禹縣扒村窯、修武當陽峪窯、登封曲河窯、江西吉州窯等。 磁州窯系,首要燒制黑瓷、白瓷和白地黑、褐彩繪瓷,其胎質粗松,胎色也較深,因而施化裝土,再罩以通明釉。
  • 吉州窯 黑釉瓷 木葉天目盞
    最具藝術魅力的還是黑釉瓷木葉盞吉州窯是中國現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窯遺址之一。它始於晚唐,興於五代、北宋,極盛於南宋,而衰於元末,距今已有 1200多年的歷史,按胎釉可分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繪和綠釉等類。
  • 山西古窯——霍州窯
    在眾多的山西白瓷窯場中,必須提及霍州窯,其精細白瓷便是這北方白瓷的佼佼者。在許多有關霍州窯的記載中提及了霍州窯與定窯相關聯。霍州窯、定窯皆以白釉瓷著稱,霍州窯白瓷確有近似定窯的地方,但其在胎釉及製作工藝方面都有很大區別,霍州窯的部分精細白瓷與定器相比也毫不遜色。
  • 古窯訪瓷記②|七百年窯火延續,「村村陶埏」是湖田
    這座始燒於五代,盛於北宋,衰於元,終於明,延續時間近七百年的窯口被已故知名陶瓷考古專家劉新園先生評價為「是研究景德鎮制瓷技術與藝術在10至14世紀發展和演變歷史的最好的窯場。」「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古窯訪瓷記」系列報導,近期走訪了以湖田古窯遺址為基礎的景德鎮民窯博物館。
  • 鑑古器(瓷器篇)黑釉瓷
    黑軸是古代瓷器的一種釉色,當釉中鐵含量高達8%-10%,經高溫燒成便會呈現墨褐色澤,此即古代金匠們認識了青袖的呈色原理後在釉中增加鐵的含量,就燒成了黑瓷。黑軸瓷器的燒制始於東漢的早期越窯,但其色不純。東晉至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窯,燒制的黑軸瓷柚面光亮,釉層均勻,亮黑如漆顯示出較高水平,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
  • 太原親子遊:白釉青花一火成 山西博物院賞國家寶藏瓷器精品
    鈞釉盤 金山西黑瓷山西以盛產黑釉瓷器著稱。唐代渾源窯黑瓷已很精美,金元時期,黑瓷燒制遍及全省。黑釉劃花、黑釉剔花和黑釉鐵鏽花等裝飾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成為山西獨具特色的瓷器品種。黑釉油滴碗 金黑釉油滴碗:燒造時,鐵的氧化物富集於釉面,冷卻時析出晶體,形成銀灰色的小圓點,形似「油滴」,故稱油滴釉。創燒於宋代,山西地方窯多有燒制。
  • 宋元時期山西窯口中的定窯系窯囗
    當時山西諸多窯口中,也有幾個生產白釉瓷的窯口,由於胎質、釉面學習定窯,許多產品也接近於定窯,人們習慣稱這些窯口、產品為定窯系。一、霍州窯霍州窯遺址位於霍州市西南白龍鎮陳村以南的汾河西岸,以燒造白瓷為主。這種白瓷口沿施釉,整體施化妝土,造型小巧,胎薄體輕,製作精工,紋飾精細,創燒於金而盛於元,許多小件產品與定窯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