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鑑古器(瓷器篇)黑釉瓷
黑軸是古代瓷器的一種釉色,當釉中鐵含量高達8%-10%,經高溫燒成便會呈現墨褐色澤,此即古代金匠們認識了青袖的呈色原理後在釉中增加鐵的含量,就燒成了黑瓷。黑軸瓷器的燒制始於東漢的早期越窯,但其色不純。東晉至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窯,燒制的黑軸瓷柚面光亮,釉層均勻,亮黑如漆顯示出較高水平,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
-
瓷器鑑賞:黑釉瓜稜罐,穿越800年的滄桑!
收藏之旅:考考你的收藏眼力(2020第593期)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雜項瓷器鑑賞1:藏友諮詢:麻煩崔老師看一下真假,估一下價,是宋金時期的耀州窯嗎?鑑賞結果:藏友您好,您發來的這件黑釉折肩瓜稜罐是一件金代生產的真品,其生產窯口是耀州窯。
-
山西古窯:榆次窯為層隔瓷發源地 懷仁窯黑釉為主
山西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可謂「三晉故土,物阜民豐」。山西煤炭資源豐富,使用地區廣泛,一直窯火熾烈。唐宋遼金元時期的山西古陶瓷別具一格,地方特色鮮明。長治八義窯的紅綠彩、平定窯的白釉印花瓷、懷仁窯的油滴釉和剔刻花、榆次窯的兔毫和絞胎、介休窯的細白瓷和油滴窯變釉類、交城窯的花釉等,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
歷史上燒制黑釉瓷器的窯口
黑釉瓷器在現代已經非常少的使用,但在古代東漢時期就開始燒制精美的黑釉瓷器。東晉時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宋時期黑釉發展到高峰期,其中宋代建陽窯燒制的黑釉盞最為出名。明清時期黑釉瓷器製作精美,多以黑釉為地施各種低溫釉彩。
-
金代山西窯口黑釉剔花大梅瓶
金代北方窯口,山西窯口在注重學習模仿北宋磁州窯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己特色。山西民窯生產的黑釉剔花瓷器,以造型生動,注重實用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因此流傳範圍較廣,發展迅速。這是一件金代黑釉剔花梅瓶,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院。
-
馬濤:一件曾被誤判的黑釉盞
江浙地區的東晉南朝墓出土黑釉瓷器較多,而唐代北方諸多生產白瓷的窯口也多有兼燒黑釉瓷的習慣。北宋以後,黑釉瓷器大量燒造,目前已知的兩宋窯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發現了黑釉瓷,且無地域性特點,是南北方普遍生產的一種大宗商品。尤其是黑釉茶盞,產量極大,遠比其他器形多,甚至有為數不少的瓷窯只生產黑釉茶盞。盞也作琖,是一種比碗小的器皿,宋代文獻亦稱為甌或碗。
-
《玄色之美》——歷代黑釉瓷器大匯集
原標題:《玄色之美》——歷代黑釉瓷器大匯集 《玄色之美》參展方包括深圳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考古研究所、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婺源博物館及上海高悟樓、九硯山房、觀葉樓、廣州紅苒精舍、暫得樓、深圳寶光藝術等多十多家公私收藏機構。
-
宋代瓷器中的五大名窯和八大窯系的瓷器有哪些特點?
五大窯出產的瓷器各有特點,吸引著古人的目光,揪著愛好此道的人心,在當時便是難求之物。後來越來越受歡迎,但是一個窯裡不停的燒制,除去廢品,質量次的,好的就那麼一些。於是在後來為了實際需要,就有了各地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窯系。「八大窯系」生產的瓷器就是宋代最具有藝術特點的產品,它們可以體現出宋代古窯的概貌。
-
單色釉,瓷器中的大家閨秀
簡述 單色釉的歷史其實就是是中陶瓷藝術的發展歷史。 中國瓷器的釉彩始於單色釉。但是在唐代以前,單色釉的燒制工藝一般。到了宋代,單色釉初現崢嶸,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期間,宋代河南禹縣燒制出的「鈞紅」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銅紅釉瓷。
-
典雅實用的扒村窯瓷器(下)
特別是近鄰汝窯和鈞窯兩大名窯的扒村窯在宋金元時期民窯中不僅產品種類多,更以富有鄉土氣息與民間色彩而見稱,在宋金元瓷器中別具一格。白釉花口瓶,金代,口徑15、足徑15.5、高40釐米。瓶為蓮花口,細長頸,天球鼓腹,腹下為亞腰形喇叭圈足。除足下部外,通體施白釉,無紋。花口瓶是流行於宋金時期的著名瓶式之一,因瓶口頗似開放的花朵而得名。
-
宋代各個窯口黑釉瓷器,那個更甚一籌?
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至遲在東漢時就能燒制黑釉,東晉至南朝初的德清窯,用含鐵6—8%的紫金土配製黑釉,釉面光澤,色黑如漆。東漢、東晉等早期黑釉屬石灰釉唐代以後,基本上都改用石灰鹼釉。就黑釉的品種而論,可以分為一般黑釉與花色黑釉兩大類。
-
瓷物語十一@明代黑釉膽式瓶
>玉壺春瓶制式↑黑釉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釉料可分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種,唐代前屬石灰釉,之後基本上都是石灰鹼釉。而北方的黑釉出現比南方江南地區晚300年。宋金時期的黑油器燒造數量更大,多以胎釉裝飾為主,如剔花、印花、線紋及跳刀法,給單調的黑釉瓷器賦予了豐富的內涵。而明代,更注重釉面的裝飾,明清兩代在御器廠所燒黑釉瓷器多為精工細作,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託。
-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景德鎮窯變釉瓷器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是對景德鎮窯變釉瓷器的高度總結及讚美。景德鎮窯改釉瓷器始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從那以後,官窯、民窯,從民國到建國,都有大量的燒制,它延續、發展和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景德鎮窯紅釉是在郎窯紅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黑釉花瓷《羯鼓錄》-沙家櫪
唐代魯山窯是中國黑釉比較早的帶窯變的窯口之一,尤其是唐、宋、金、元時期特別盛行,以北方黑釉最為普遍而變化的多端,並帶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唐代南卓編著的《羯鼓錄》,記載了平頂山魯山縣出產花釉拍鼓。唐代魯山窯的作品特點十分清楚,胎骨含有少量的雜質,顆粒似乎有點大,但是旋修工整、觸摸光滑,早期的壺、罐多以平底為主,中、晚唐開始出現玉璧底,釉色黑褐,配以隨意點撒的乳濁泛藍的白釉,在黑褐色的底上經過高溫爐裡的熔融,形成不同的花斑效果,有的泛漂亮藍色、有的白中微微閃天藍、也有的白褐相間,彩釉厚處有明顯的窯變現象,它應該是禹州鈞窯的前身,它與禹州窯不同的是,魯山窯的窯變釉是局部窯變
-
黑釉瓷的發展與歷變
黑釉瓷器由青釉瓷器演變而來。最早的黑釉瓷出現在東漢中晚期的東南窯場,此時黑釉並不穩定,與青瓷同窯燒制,含鐵量約為4%~5%,所以是否定義為黑釉器還是含鐵量偏高的青瓷器,仍可商榷。兩晉開始出現真正的黑瓷,浙江西部的德清窯在東晉時期燒制的黑釉器釉面滋潤光澤,色黑如漆,幾可與漆器媲美。此時釉料中含鐵量為8%左右,大大超過青釉器含鐵量,可見已經正式形成黑釉專用配方。
-
55圖鑑賞中國黑釉瓷器,為什麼黑瓷能在宋代逆襲成為經典?
中國的黑色瓷器,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燒制而成的。早在東漢時期,黑瓷已進入人們生活,但因其樸實無華的釉色沒能引起人們注意。直至,宋代建窯的出現,創燒以實用與藝術結合的嶄新黑釉瓷,將中國黑釉瓷推向巔峰。55圖欣賞中國黑色瓷器,原來黑瓷可以這樣夢幻,如同宇宙裡的黑洞,神秘而玄妙。
-
令人無限遐想的單色釉,瓷器中的大家閨秀
但是在唐代以前,單色釉的燒制工藝一般。到了宋代,單色釉初現崢嶸,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期間,宋代河南禹縣燒制出的「鈞紅」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銅紅釉瓷。到了明代得到進一步發展,清代繼承和發展了明代單色釉瓷器製作工藝,達到了鼎盛時期。
-
中國歷代黑釉珍品欣賞
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峰時期;明、清時期御器廠所燒黑釉器做工精細,多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託。>東漢 黑釉熊形燈 浙江博物館藏東漢時期,在浙江越地燒成中國陶瓷史上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瓷器之前,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陶轉瓷的過程。
-
遼金黑釉瓷器吧!
在克日的《中國古陶瓷鑑賞手冊》新書籤售會上,古陶瓷鑑賞家樓鋼體現,對於黑釉瓷器的珍藏要關注三個窯口:即磁州窯類型的黑釉瓷和建窯、吉州窯黑釉瓷。到現在為止,市場上的黑釉瓷已經成為贗品重災區,珍藏者一定要打起精神來謹防受騙。
-
如何區分各種黑釉瓷器?
黑釉瓷器猶如瓷器之中的黑珍珠,它色澤潤澤光亮,落落不俗,給人一種端莊穩重之感。黑釉瓷器種類非常繁多,幾乎件件都是精品。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介紹如何區分各種黑釉瓷器,使您通過文中的描述領略瓷器之珍-黑釉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