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崴,地處瀾滄江以南的崇山峻岭,為瀾滄「五山六水」的扎發谷山脈分支之一,是瀾滄江畔很早就人工種植茶的古老原始沃土。地處瀾滄、雙江、景谷三縣交界的瀾滄江畔,距瀾滄縣城140多公裡,邦崴行政村位於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富東鄉西部。在其新寨寨腳園地裡,安靜的佇立著邦崴茶樹王。
「溯世界茶源,傳千年雅韻。」
「邦崴茶王樹」位於雲南瀾滄江流域河岸,所在地為邦崴村新寨,海拔在1900米上下。據相關數據表示,該株茶王樹樹高11.8米,樹幅9.0米乘以8.2米,根頸處幹徑約114釐米,最低分枝樹枝高0.7米,分枝比較密集。
一、「邦崴茶王樹」到底屬於什麼類型的古茶樹?
雲南始為世界茶源起源地,更是普洱茶、滇紅茶原產地的重鎮,在瀾滄江流域兩岸至今生長著號稱茶樹基因、品種最全最為密集的茶樹群落,包含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等古茶樹群落,又含有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等不同葉狀的茶樹植株。這些茶樹植株,即是大自然賜予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邦崴茶王樹」屬於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
野生型茶樹
野生型茶樹是指在一定地區經長期自然選擇所保留下來的茶樹類型,它們未經過人工馴化,屬於自然進化,未經過人工幹預的純野生品種。現存數量極少,多分布於邦馬大雪山、無量山。
栽培型茶樹
栽培型茶樹是指人類通過對野生茶樹進行選擇、栽培、馴化,創造出的茶樹新類型,是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產物,是目前最為常見的古茶樹。人工栽培茶的歷史非常的長,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上,證據就是現存活於臨滄大朝山香竹箐的那棵樹齡為3200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樹。
過渡型茶樹
栽培型茶樹由野生型茶樹進化而來,在進化的漫長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既具有野生型特徵又具有栽培型特徵的茶樹類型.稱為過渡型。
邦崴古茶王便是過渡型茶樹的代表。
二、「邦崴茶王樹」樹齡到底是多少年?
1991年3月,普洱地區茶學會理事長何仕華根據群眾的反映,上山找到了一株大茶樹,衡量樹高、直徑、樹冠、分生枝杆、還收集了落地的茶花、果和殼,並收集到茶樹主人魏壯和家採摘加工的曬青毛茶樣品。
為了進一步考證這株大茶樹的植物學特徵、樹齡及其價值,經何仕華提議,由普洱地區茶葉學會,行署外貿局、農牧局茶葉專家於1991年4月和11月兩次對該茶樹進行綜合考察,並把採樣送雲南省茶葉研究所化驗分析。結果顯示,茶樹所含化學成分和細胞組織結構與栽培型茶樹相同,但樹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徵與野生茶樹接近,樹齡千年左右。
邦崴古茶樹的發現,徹底改變了茶葉原產地的傳統學說,改寫了人類種茶的歷史,確定了中國、雲南普洱是世界茶葉起源地和發祥地的地位。
三、第一株榮登中國郵票的古茶樹
「邦崴茶王樹」的發現,對世界茶樹起源和進化、良種選育、茶文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價值和意義,發現時間是在1991年,後於1992年、1993年經考察論證及國際研討會肯定,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最古老的野生型與栽培型間的過渡型古茶樹。
1997年4月8日,中國郵電部刊行《茶》郵票一套4枚,第一枚《茶樹》就是瀾滄邦崴古茶樹,面值50分。這張「國度名片」終結了一個多世紀的茶樹原產地之爭,向世界宣告:1991年發現的瀾滄邦崴古茶樹是迄今全世界範疇內發現的唯一陳腐的過渡型大茶樹;茶樹原產地不在印度,而是在中國雲南,具體坐標直指瀾滄邦崴。
四,茶王的5000萬元健康生長保險保障。
2018年5月21日,瀾滄縣為「邦崴千年古茶王」買了保險,承保的是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瀾滄支公司,年保費25萬元,保險金額5000萬元。
這在普洱茶界,人類給予「邦崴茶王樹」購買保險,可謂是茶界首例。
與此同時,但願其他古茶山可以效而仿之,有望保護好古茶樹和古茶園,真正把古茶樹保護相關的條例實施下去,將古茶樹資源的歷史遺產傳之後世。
此外,自2018年起至2022年,瀾滄縣委政府、富東鄉黨委政府依託「千年過渡型古茶王」資源優勢,開展邦崴山茶的宣傳推薦和保護工作,著力打造瀾滄邦崴山茶品牌,弘揚邦崴古茶文化。
普洱茶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歷史、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和技術,使得中國乃至世界茶樹生長繁衍的鏈條環環緊扣,延續進化的軌跡清晰可辨。
大自然優勝劣汰令堅強者屹立不倒、生生不息,這是勤勞智慧,開拓奮進的先祖們留給後人的恩賜和財寶,也是上天的機緣。